保护行为学_正在兴起的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_李春旺
李春旺-群落生态学(--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类型)-中科院研究生院出品

两栖爬行类和鱼类
区系特征:高海拔和低气温决定了两栖爬行类和鱼类较少的种类。
中性草原
芨 芨 草
野 葱
甘 青 铁 苋 莲
狼 毒
荒漠
马 先 蒿
沙 蒿
高寒草甸
农耕地
牧场
青海湖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
兽类:6目15科41种; 鸟类:15目35科193种; 爬行类:1目1科3种; 两栖类:1目2科2种; 鱼类:8种
兽类
区系特征:以古北界的啮齿类、有蹄类和食肉类为多。代表 物种有:
适应辐射、进化趋同,加之协同进化,造就了多 种多样的兽类物种。现有哺乳类约4340种。
单孔类Monotremes 有袋类Marsupials 胎盘类Placentals
北京宽耳蝠 Zhang et al., 2007. Journal of Mammalogy
青海沙蜥? 贵德沙蜥? 贵南沙蜥? 柴达木分支?
通过调查,我们能获得种类、种群大小、种群 结构特征、种群动态和分布、栖息地变化情 况,以及人工管理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等信息。
青海湖地区物种受胁因素
全球变化
干旱和沙化 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
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增加
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 旅游和交通
决定多样性等级的因素
进化时间说 生态时间说 空间异质性说 气候稳定说 竞争与捕食说 生产力说 人类干扰
天山南坡
农学院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版
〔1〕绪论:掌握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细胞学开展中的关键事件。〔2〕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差异。〔3〕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及大分子动态变化的分析技术,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4〕细胞基质与功能。〔5〕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内膜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员;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6〕细胞骨架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微丝、微管、中间纤维。〔7〕细胞核与染色体。〔8〕细胞膜和跨膜运输。〔9〕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10〕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11〕细胞的连接。〔12〕细胞增殖及其调控与癌细胞。〔13〕细胞分化及其调控。〔14〕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衰老与凋亡。
639植物学
?植物学?,贺学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1〕植物细胞:细胞的根本特征、植物细胞的根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死亡。〔2〕植物组织。〔3〕根:根尖的结构及其生长动态、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根的变态。〔4〕茎:茎的形态、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的变态。〔5〕叶:叶的发生和结构。〔6〕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花的组成和发生、雌雄蕊的发育与结构、开花传粉和受精。〔7〕种子和果实:种子、果实的发育与结构、植物个体发育和被子植物生活史。〔8〕植物界的根本类群:植物分类的根底知识、植物界的发生与演化。〔9〕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术语。〔10〕被子植物分类: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11〕植物生态: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种群与环境、植物群落与环境。
953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 物种保护:保护生物学主要关注物种的保护问题,包括物种灭绝、濒危物种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物种的生存环境、演化历史、生态功能等,来评估物种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3. 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等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生物学也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人类的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来提出应对这些活动的措施。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保护生物学还包括许多其他研究内容,例如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教育等。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旨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X

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Ξ李 明1,魏辅文133,谢 菁2,方盛国3,张志和4,冯祚建1(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21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 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摘要: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防止物种灭绝是保护生物学的两个主要目的。
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相互渗透,孕育和产生了一全新的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
保护遗传学是保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主要研究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
目前保护遗传学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为此,本文就保护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研究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介绍,以推动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分子标记中图分类号:Q16,Q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83(2001)01-0016-04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特别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盲目利用自然资源,大面积砍伐森林和延伸农业耕地等社会行为,己严重地毁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恶果,如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全球气候反常、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等,不仅使人类社会陷于粮食短缺、资源匮乏和持续发展受阻的四面楚歌之中,也使许多野生动物因受到不同程度的胁迫而仅残存于片段化的生境中。
由于种群隔离、基因交流中断以及严重的近亲繁殖,许多物种已处于严重濒危的境地。
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1 保护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以上种种原因促使了一门新兴学科———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的产生和发展。
保护生物学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二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1~3]。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
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引言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物学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并介绍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保护生物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促使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过度的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捕捞等行为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引起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
其次,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推动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纳入到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之中。
逐渐形成了保护生物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概念。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生态学的兴起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也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也得益于国际间的合作和政策的推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等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动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例如,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框架。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也受益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遥感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评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状况,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保护生物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保护生物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生物学帮助保护了许多重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区提供了物种繁衍、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场所。
其次,保护生物学通过开展物种保护和恢复计划,帮助物种克服各种威胁,并恢复其自然栖息地。
例如,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外保护措施,成功保护和恢复了一些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
此外,保护生物学还在推动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护生物学 研究方法 综述

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学科。
本文将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综述和具体内容阐述两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保护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生态调查和物种调查。
生态调查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等;物种调查则主要关注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等。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基础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和野外实验。
实验室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模拟自然环境,探究生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野外实验则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探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内在机制和适应性,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
数理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究生物数量和生态因子的关系;系统分析则可以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探究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内容阐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物种鉴定与编目物种鉴定与编目是保护生物学中的基础工作之一,主要包括物种的分类、鉴定和编目等。
通过物种鉴定与编目,可以确定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和生存状况等信息,为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该项工作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发展。
2.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动态趋势。
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可以了解种群的繁殖、迁徙和死亡等方面的规律,为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动物行为学理与物种保护方法》书评

《动物行为学理与物种保护方法》书评
李春旺
【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
【年(卷),期】2004(39)6
【总页数】1页(P17-17)
【关键词】动物行为学;物种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因素;作用;方法;实践;中国;事业
【作者】李春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2;Q959
【相关文献】
1.《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评介 [J], 李春旺
2.《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简介 [J], 李春旺
3.做好秋冬季自然保护工作维护野生动物种群和生态安全——在2013年秋冬季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与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 [J], 印红
4.凉水自然保护区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种类及其贮食行为对红松的影响 [J], 佟国波;李国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 2007, 15 (3): 312–318 doi: 10.1360/biodiv.070071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 收稿日期: 2007-03-12; 接受日期: 2007-04-1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670353, 30430120)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CXTDS2005-4)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jiangzg@保护行为学: 正在兴起的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李春旺1, 2 蒋志刚1, 2* 张恩权3 古 远1, 2, 4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3 (北京动物园, 北京 100044)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摘要: 过去的30年里, 人们利用动物行为的进化生物学方法来解决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行为学、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相结合, 产生了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保护行为学。
保护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 从物种保护实践中发现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的生态适应性, 并把动物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理论应用到物种保护实践中, 从而促进物种保护工作。
目前全球有10%的物种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保护日趋紧迫, 保护行为学的诞生为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表明行为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正在担负起挽救濒危物种的使命。
不久的将来, 保护行为学及其相关学科将更加繁荣。
关键词: 动物行为, 生态学,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 濒危物种Conserv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a new branch of Conservation BiologyChunwang Li 1, 2, Zhigang Jiang 1, 2*, Enquan Zhang 3, Yuan Gu 1, 2, 41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1012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1013 Beijing Zoo , Beijing 1000444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49Abstract: Conserv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a new branch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is emerging due to par-ticipation of animal behaviorist in conservation practi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Behavioral Science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people have become convinced that animal conservation needs the knowledge of ethology. Scientists have applied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animal behavior to solve prob-lems in conservation practice. The aims of Conserv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include: to fi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animal behavior, to underst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animal behavior, 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 Nowadays, 10% species in the world are close to extinc-tion and saving biodiversity is considered urgent. As a new branch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Conserv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also exploits new directions of animal behavior study and behavioral ecology. Thus, Conserv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brings new opportunity to Behavior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We believe that Conserv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and its related subjects will prosper mor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behavior, behavioral ec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diversity, endangered species为什么动物园中饲养的狼总是在笼舍里来回不停地走动? 为什么青海沙蜥在低海拔地区, 人工养殖时不能顺利冬眠? 为什么大熊猫在野外能够顺利繁殖, 而在人工环境中却很少能够成功交配?为什么开放旅游的保护区里的野牛和叉角羚有更高的警戒性(Taylor & Knight, 2003)? 为什么梅花鹿会跑到保护区外的“危险地带”? 为什么长期圈养的野生动物放归野外后, 存活力和繁殖力会下降第3期李春旺等: 保护行为学: 正在兴起的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 313(McDougall et al., 2006)? 保护行为学致力于研究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关系, 通过回答这些与野生动物存活、繁殖及保护密切联系的问题为动物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事实上, 动物行为与其种群生存力密切联系, 行为通过影响觅食、求偶交配、躲避天敌和通讯等, 进而影响动物的存活和增长。
Lehner(1996)曾指出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能使人们了解动物与环境是怎样相互联系和作用的, 从而揭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保护濒危物种时, 管理和培育濒危动物个体的正常生存行为和繁殖行为, 离不开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濒危物种保护实践为动物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而濒危动物行为学研究又会对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保护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1保护行为学的产生保护行为学的产生离不开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渗透。
20世纪50年代, Konrad Lorenz和Nikko Tinbergen的专著The Study of Instinct的问世奠定了行为学研究的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 标志着行为学研究的开始(Tinbergen, 1951)。
随着生态学、进化理论与经典行为学的结合, 行为生态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独立的学科。
人类进入20世纪后,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 社会与经济的高度发展, 危及到自然界的野生生物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Wilson, 1988)。
于是,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代。
在过去20–30年中, 行为学与生态学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 以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宗旨的保护生物学也日趋成熟。
20世纪末, 人们开始注意到行为学研究在动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Olney et al., 1994; Caughley, 1994)。
如果说人们最初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是出于好奇心(Lehner, 1996), 那么, 当今动物行为学理论已经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知识。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中, 人们发现无论是采取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措施, 动物的存活和繁育都存在一些由于行为障碍导致的问题(Carlstead, 1996; Gosling & Sutherland, 2000)。
Carlstead(1996)认为, 迁地保护动物种群中的个体可能由于行为障碍而不能繁殖, 或者由于缺乏行为模板而不能适应野放环境, 或者由于繁殖行为、社会行为障碍而不能与野生同种个体交流基因, 甚至不能在野外与同类人工繁育的个体交流基因, 从而导致迁地保护的失败。
因此, Arcese等(1997)和Beissinger(1997)指出, 为了物种保护行动的成功, 行为学家应当参与到物种保护工程中来, 保护工作者应当把保证动物行为的正常发育与表达纳入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中。
近年来, 动物行为学家开展了行为与物种保护关系的研究, 并在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Animal Welfare, Zoo Biology, Animal Behav-iour, Conservation Biology, Conservation in Practice 和Biological Conservation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动物行为环境适应性与物种保护的文章。
同时, 科学家们还在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等杂志上发表文章, 综述了动物行为学研究与物种保护的关系, 强调了在物种保护中的动物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性(Curio, 1996; Yahner & Mahan, 1997; Sutherland, 1998; Caro, 1999; Harcourt, 1999; Hol-way & Suarez, 1999; Anthony & Blumstein, 2000; Knight, 2001; Wedekind, 2002)。
与此同时, 许多关于行为与物种保护的书籍也纷纷出版(Clemmons & Buchholz, 1997; Caro, 1998; Gosling & Sutherland, 2000; Festa-Bianchet & Apollonio, 2003; 蒋志刚,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