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整理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遗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2、.孑遗物种: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
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3.基因流: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
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4、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5、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广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
换句话说,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生物学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一、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1.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
我国的保护生物学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目前的一个热门的学科。
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2. 保护生物学特点①处理危机的学科②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③依统计规律决策的学科④具有价值取向的科学⑤考虑进化时间尺度的学科⑥具有长期性环境破坏、物种迅速丧失、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出现是保护生物学产生的直接背景。
生物多样性学科的创立就是要在摸清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前提下,探讨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程度、发现多样性受威胁的真正原因,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其最终目的是扭转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的局面,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问题。
这种学科往往要求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决策者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
为了处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目前我们并无其他的选择。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系统与进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自然科学。
目前地球上很难找到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需要人们直接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因此需要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
因此,保护生物学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保护生物学者具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
保护生物学面临的对象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又要求在短时间内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危机方法。
生态过程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生态系统复杂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就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许多难题,造成保护生物学家常常不能对一个多样性保护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
3、《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
4、生物多样性公约有3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5、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6、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8、遗传多样性的产生:(1)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2)重组----使基因型数量增加:基因重组或染色体易位9、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和基因流10、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
11、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2)有助于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3)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盖娅”假说:由英国学者根据生物圈中生物区系(包括动物区系、植物区系、微生物区系)和其环境组成一个自调控的反馈系统,提出的假说: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的气体构成、地表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势和pH受地球上所有生长和发育的生物总体的控制,特别是细菌的作用,使之向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
地球的大气组成、地表温度、pH和海水含盐量等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干扰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物和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能对抗不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详见《进化生物学》250页)2.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3.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4.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物种。
【关键种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系统中其它物种的兴衰。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往往是植物。
】5.旗舰种: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的物种。
【一个物种毁灭,固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不良影响,但不致导致它的崩溃。
旗舰种的作用是对人类社会有强大的号召力。
】6.种群生存力分析(PV A):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叫种群生存力分析(PV A)。
【PV A 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存活种群简称MVP ,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7.物种松弛:由于小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这种现象称为物种松弛species relaxation。
8.SLOSS之争:关于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的争论。
【关于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Single large or several small (SLOSS)的问题曾经是70 年代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的保护区好,这是因为大的保护区可以包含有更多的物种。
由于小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系统)。
3、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的多样性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1)状况(如受威胁和特有性等)、(2)形成、(3)演化、(4)分布格局及其(5)维持机制等。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6、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7、栖息地: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
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8、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8、濒危物种: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9、生态恢复: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0、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10、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精选推荐

第1章概论1 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层次: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
三大层次: 基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海洋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民俗生物多样性等等2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和根源第四纪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处于地质史上的最高点.但灭绝速率同样空前(参见地质年代简表) 北美97%的蔬菜品种消失;北美和澳大利亚:体重44kg的大型动物约80%因人类狩猎而灭绝;中国森林覆盖率从85%降至13%;全球哺乳动物每4年灭绝1种.是化石纪录的13-135倍;局部灭绝尤其严重;中国分布的物种灭绝速度更快;下一个:大熊猫还是华南虎?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物种侵入, 包括移民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过渡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CO2增加.O3空洞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人类干涉能力增强战争例子:咸海死亡多瑙河事件3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或减退的具体措施。
一门成长中的科学特点: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它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4 保护生物学结构和特征特征一: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只能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
如果等到搜集了足够的信息再进行决策将会错过决策机会决策方式:信息+直觉+创造力特征二: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综合的、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是其特征.保护生物学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答案特征三:是价值取向的科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
她不是客观的纯粹科学。
5、保护生物学研究热点•小种群生存概率--物种最小可生存种群的确定•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物种濒危灭绝机制以及可预防性•生境破碎问题•自然保护区理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立法与公众教育•社区参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6、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研究现状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课题7 、保护生物学的伦理学基础有机体的多样性是美好的物种灭绝是不幸的生态的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本身的内在价值8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生物资源可供人类消费生态价值:维持生物圈的功能科学研究价值:生物多样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值得研究美学价值:环境美化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概念•概念: 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保护生物学第一章

2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分类层次,遗传多样性
的时空结构及其与繁育系统的关系,物种遗传多样性
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3 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动植物适应多样性 特别是行为多样性的研究
生物系统学与自然史研究
不同地理尺度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自然与人为干扰条件生物多样性动态规律 4 物种保护 物种的濒危因素、小种群问题、有效种群、种群生 存力分析与最小可存活种群。
从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 物学专业,而且此专业是诸多学科门类中最受学
生欢迎的专业之一。
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将 保护生物学作为优先资助领域 麦克阿瑟基金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 “全球环境署”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现在已有几个个国际性重要学术刊物,成为学术界发表保 护理论、探讨保护机制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genetics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letters Conservationist
形成了保护生物学的核心体系。
• 保护生物学强调将长期性、整体性的生物群落
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结合。
保护生物学的三个目标:
• 全方位记录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 研究人类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显著影响
• 发展可行性方案来防止物种灭绝,维持物种内
部的基因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物群落及赖以
生存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或减退的具体措施。
遗传多样性: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保护生物学诞生的原因:1 生物多样性在迅速丧失2 大量物种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在加快3 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4 生物多样性丧失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保护生物学的内容(1) 介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上同层次上的多样性;(2) 揭示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确定不同生物的最小生存种群. 探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的方法,提出针对不同物种的保护措施;(3) 开展种群生存力分析,进行濒危种类的划分和调查,预测可能发生的灭绝;(4) 防止灭绝的发生;(5) 分析物种消失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现状,受威胁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6)在介绍生物地理学理论等保护生物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物种、物种的形成,物种灭绝机制,揭示哪些物种容易受到威胁,探讨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因素,探索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特别是生境破坏、片段化、污染和退化、外来种入侵、过度开发、疾病流行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介绍全球范围内保护区的类型及功能、保护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保护区的建设目标,重点介绍我国保护区的建设的现状、成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未来的奋斗方向。
(8) 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条约和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
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
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
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
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
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
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
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
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
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1面积的大小;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
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
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
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
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
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
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分裂选择:指淘汰中间值而选择极端值的选择。
在新种的形成中或许有作用,但目前人们对其了解不多。
9、最小可存活种群(MVP),指的是一个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环境冲击而继续存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最小生物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的任一物种的隔离种群,即使是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0年(Shaffer 1981)。
10、物种绝灭的非人为因素:天体运动;地质活动;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的人为因素:栖息地(生境)的破坏;过度开发;外来种的入侵;化学污染;疾病的传播:11、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盐沼生态系、河口生态系、红树林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12、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灭绝(extinct EX)、野生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 EW)、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E)濒危(endangered EN)易危(vulnerabld VU)低危(low risk LR)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 DD)未评估(not evaluated NE)13、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自然保护区是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理想模式(结构)•核心区: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除供观测、研究外,实行绝对保护,不得进行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活动。
•缓冲区(半保护区):位于核心区的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地段。
其有两个作用:一可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与破坏,起一定的缓冲作用;二可用于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可从中划出一些地方做薪材、采药和观光旅游的基地。
•实验区(过渡区):可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驯养繁殖和多种经济活动。
14、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般分为大陆自然地带性规律的自然保护区和特殊水域型自然保护区。
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珍贵、濒危的动植物。
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自然历史遗迹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一些化石产地、火山、熔岩、冰川等自然历史遗迹。
•自然风景型自然保护区:目前这些区域大多已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公园)。
•养殖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一些人们正在开发利用的重要动植物资源。
保护手段是通过人工养殖和种植来发展其种群。
如锡林格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带鱼幼鱼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保存基地·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所·监测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良好的基地·良好的科研基地·宣传教育基地15、迁地保护的意义与作用·支持濒危物种种群在其自然栖息地的生存。
·能使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其生境完全丧失后不会立即灭绝·为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种群,以寻找到保护自然种群或重建自然种群的有效措施·为重建自然种群提供种源·提供进行公众保护意识教育的场所16收养:将野生动物从其自然环境中转移到人工环境中的过程称为收养。
再引入: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某濒危动物重新引入到它们早已灭绝的地方,挽救濒临灭绝的珍贵野生动物。
利用再引入的方法挽救濒危动物。
再引入的工作还有助于加强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工作。
使有重要经济价值种群复壮,为人类造福。
收养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把野生种群的数量低于1000只作为必须进行收养的标准。
珍稀濒危动物或是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动物的收养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要履行一定的合法手续。
收养的数量:根据最小可存活种群理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要建立一个能够长期生存的人工种群,应收养的野生动物的数量至少应在50只以上。
收养工作并不要求一次完成,可以根据饲养单位的笼舍条件分若干次进行。
饲养繁殖的第一步是使所收养的野生动物能够逐渐适应笼养环境,保持身体健康,在人工条件下能够正常生活。
饲养繁殖的第二步是使所饲养的动物顺利地繁殖后代17、湿地的主要类型:天然湿地(海洋/海岸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湿地的功能与效益: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教育和科研价值18、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围垦: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湖泊围垦面积已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108m3,每年损失淡水资源350×108m3;沿海湿地围垦近1/2(113.33万hm2)。
河口建闸海岸砂石过量开采;酷渔滥捕污染物排放:全国1/3以上河段受到污染,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被污染,鱼虾绝迹的河道长达5322km,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富营养化湖泊已占50%。
外来种入侵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持续地予以利用的科学。
Soule(1985):保护生物学是应用科学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与工具。
2、岛屿:1)狭义的岛屿:指海洋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或/和土壤构成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2)广义的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呈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词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ecological island)。
例如:孤立分布的山峰、陆地中的水体(高原上的湖泊群)、开阔地包围的林地(平原农田中的林地)、沙漠中的绿洲、自然保护区、城市中的公园,遭到砍伐后山顶上所残存的的森林等,都属于某种类型的生境岛屿3、岛屿生态学:是一门比较新的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岛屿上生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岛屿的大小与岛屿动植物群落的形成,生物的演化以及生物族群的灭绝有著密切的关系。
4、岛屿效应:面积大的岛屿比面积小的岛屿分布有更多的物种。
自然保护区会逐渐形成孤立的“生境岛屿”。
5、样本效应: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论其面积大小,实际上都仅仅代表了陆地上某种景观的一个部分而非其整体,换言之,自然保护区是某种生境的一个样本。
5、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亦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群体的遗传结构6、短期岛屿化效应:自然保护区的边界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常常与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