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 物种保护:保护生物学主要关注物种的保护问题,包括物种灭绝、濒危物种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物种的生存环境、演化历史、生态功能等,来评估物种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3. 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等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生物学也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人类的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来提出应对这些活动的措施。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保护生物学还包括许多其他研究内容,例如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教育等。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旨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保护生物学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一、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1.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
我国的保护生物学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目前的一个热门的学科。
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2. 保护生物学特点①处理危机的学科②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③依统计规律决策的学科④具有价值取向的科学⑤考虑进化时间尺度的学科⑥具有长期性环境破坏、物种迅速丧失、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出现是保护生物学产生的直接背景。
生物多样性学科的创立就是要在摸清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前提下,探讨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程度、发现多样性受威胁的真正原因,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其最终目的是扭转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的局面,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问题。
这种学科往往要求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决策者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
为了处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目前我们并无其他的选择。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系统与进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自然科学。
目前地球上很难找到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需要人们直接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因此需要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
因此,保护生物学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保护生物学者具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
保护生物学面临的对象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又要求在短时间内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危机方法。
生态过程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生态系统复杂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就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许多难题,造成保护生物学家常常不能对一个多样性保护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带★是老师骚微提到的重点,虽然很可能没甚么卵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4种方法。
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
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入侵渠道:(案例)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国的。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
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进: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中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中国引种大豆等。
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系统)。
3、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的多样性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1)状况(如受威胁和特有性等)、(2)形成、(3)演化、(4)分布格局及其(5)维持机制等。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6、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7、栖息地: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
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8、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8、濒危物种: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9、生态恢复: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0、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10、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保护生物学:一门为了保护物种及其生境和生态系统,防止物种超速灭绝而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现状、自然保护的科学。
灭绝:指某支生物谱系的演化终结或整支谱系的消亡。
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称该物种灭绝。
物种: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性状分歧: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中间类型:指性状分歧不大,介于较早发生和较晚发生的之间的类型。
地理隔离也称空间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生殖隔离:物种由于群体间基因型上的差异而使其之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
生态隔离: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
杂种不活:是指杂种接合子不能存活,或者是接合子在适应性上比亲代差很多而造成的隔离;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个基因组不协调或生理失调等。
杂种个体不育:是指杂种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的染色体组的、有正常受精功能的性细胞而造成的隔离。
杂种个体生活力低:是指杂种子二代(F2)或回交杂种世代的全部或部分个体不能生活或适应性低下的现象。
渐变式物种形成:主要是通过突变、选择、隔离等过程,从一个种先形成若干地理亚种,然后建立起一套生殖隔离机制,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种。
继承式:指一个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分化式:指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的物种。
骤变式物种形成:物种以相当迅速的变化爆发式地变成不同的物种,而不是缓慢地变成不同物种,一般不通过亚种的阶梯。
小进化:以现代生物个体和种群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即某种群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大进化:是长期(几千年至几百万年)的基因变异方式及物种形成的过程。
适应辐射:指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刚刚诞生十多年的一门新兴学科。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迈入后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人类已经领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灭绝的时代,而灭绝对人类的未来是可怕的,人类必需扭转这种趋势。
为此,一门危机学科——保护生物学应运而生。
鉴于紧迫的社会需求、大量的研究素材与课题、丰厚的科学基金与资助,以及期刊《保护生物学》的问世,使保护生物学很快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在很多发达国家以至于全球,保护生物学基本原理已家喻户晓或正在媒体中广为传播,"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环境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用语。
所以,保护生物学应该是21世纪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必需通晓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在1978年由生态学家米切尔·苏勒(Michel Soule)首次组织国际会议并提出“建立|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帮助拯救由人类造成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的建议,以后由Soule、Pau1t Ehrlich 和Jared Diamond (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起来。
由于该门学科出现的时间仅十多年,目前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对其基本含义尚有不同的说法,还未能形成确切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保护生物学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图1-1)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创新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手段,提高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为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国际合作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和实施保
护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境改造是指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改 变生境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适宜生物 的生存和繁衍。
种群恢复技术
种群恢复技术包括种群生态学、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管理等手段, 旨在保护和恢复种群多样性,维 护生态平衡。
种群遗传学是指通过研究种群的 遗传学特征和规律,了解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进化潜力,为种群恢 复提供遗传资源。
3
保护生物学关注物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以 及如何平衡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 系。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 物多样性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利
用。
它致力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 样性的负面影响,恢复和重建受 损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物学还关注制定和实施有 效的保护策略,以确保生态系统 服务的持续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
生境恢复技术
生境恢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 复和重建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 境的技术。
生境监测是指对生境的质量、变化和影 响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为生境恢复 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 段,对生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保 持生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生境恢复技术包括生境改造、生境管理 和生境监测等手段,旨在保护和恢复生 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持续地予以利用的科学。
狭义的岛屿:指海洋、江河或湖泊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或/和土壤构成的、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部分。
广义的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呈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词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ecological island)。
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是一门比较新的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岛屿上生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岛屿的大小与岛屿动植物群落的形成、生物的演化以及生物族群的灭绝的关系等。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栖息地异质性假说(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
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Random sampling hypothesis):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
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样本效应: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论其面积大小,实际上都仅仅代表了陆地上某种景观的一个部分而非其整体,换言之,自然保护区是某种生境的一个样本。
短期岛屿化效应:随着周围生境改作农用或者以其他形式被人类利用,适宜这些物种生存的邻近生境随之消失,其结果导致那些对邻近生境有所依赖的的物种会立即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发育方法通过定量测度特征沿系统树分支的转化(transformations)来测度物种的变异,但其对 特征的抽样要求和关于特征变化相对速率恒定的条件假设苛刻(Faith, 1994;Williams 等, 1993)。
4.归化种或建群种:外来种被认为归化如果它形成可存活种群,没有人类协助就能在野外繁殖。
要具有归化性,物种必须克服繁殖屏障(即缺乏传粉者,低种群密度,缺乏其它性别的个体,以及生理上 对繁殖的限制)
5.影响种群建立的因素:
1)引种事件 的随机特征: 繁殖体压力(propagule pressure): 释放或逃逸到一个非自然分布区的个体数量的组合测度。它包含 任何一次释放或逃逸事件的绝对个体数量和这些事件的次数 2)物种的特征 3)入侵地特征
唯名论种概念:“物种这个名词,我认为完全是为了方便起见任意用来表示一群相互密切类似的个
体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看来,即使专门研究物种起源的达尔文对于物种概念的实质也是不清楚的。
群体种概念: 生物种是一些具有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组成,种内个体的相似性大于种间个体
的相似性。
表型种概念:生物种是表型上能识别的生物个体的集合。 生态种概念: 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单元,每个物种占据一个生态位。 时间种概念:当一个物种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演化,当表型的差异足以区别与其祖先区别时,那么,
5.为什么物种数目测不准? 物物种的定义
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从达尔文时代开始,物种的概念一直在演化。生物学界仍没有一致的物 种定义。(Dobzhansky, 1935; Mayr, 1942; Hennig, 1966; Cronquist, 1978; Apagow, 2007)。
分类学标准
研究对象的生境
一些物种的生境特殊,如深海生物、寄生生物、土壤生物
6.物种与保护优先顺序
物种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人力、经费及土地或水域)保护尽 可能多的物种多样性。为此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如何测度某一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2)一些物种是否比其它物种更值得保护? (3)怎样利用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达到利用有限数量的保护区尽可能多地保护物种多样性? (4)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利用最少数量的保护区覆盖某一类群的全部物种?
一个新的时间种形成了。
分支种概念:针对物种在空间上是间断分布的而在时间中是连续的之悖论,德国动物学家威利·亨
尼希(Willi Hennig)及他的追随者建立了支序理论(cladistic theory),他认为与其将生殖隔离作为种的标准,不 如将生物进化每个分支事件,即两个线系的衍征产生作为物种的识别标准。
分类学研究是分歧较大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不同类群分类学家的物种标准不同,同一类群的分类 学家的物种标准也不同。不同生物类群、不同分类学家对种的标准有不同认识,对于一个种是否有效,一 个分类单元的分合,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取得统一意见。
研究类群的深入程度
有一些类群已经深入研究,而另一些类群缺乏研究;对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脊椎动 物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对于线虫类,有关研究很少。
从操作程序上来说,就是要解决如何做到:首先客观测度和评价各有关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对 各个区域按物种多样性高低进行排序,再结合区系组成差异的互补性,设计保护区域优先序或保护区网络, 达到利用有限数目的区域来保护最多的物种多样性或全部的物种多样性。
7.物种丰富度与关键区系分析方法
衡量和选择优先保护区域最常用也是最直观的指标是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在考虑物种丰 度的基础上,结合区系成分的互补性提出的关键区系分析方法(critical faunas analysis),被用来为保护某一 特定类群的全部物种设计保护区优先序和确定最低保护区组合(the minimum set of areas)(Ackery 和 Vane-Wright, 1984)。
特有性则是指哪些分类单元仅在该地区范围内存在,在别的地方不存在,其在该地区的丧失意味着 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地球上的丧失。
因而,特有性在自然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用来确定保护“热点”(Hot spots)(即特有性很高 的地区)(Myers,1988)和一些类群的特有性中心(Bibby 等.,1992;WCMC,1992)。
经 典 的 生 态 学 范 式 认 为 , 岛 屿 比 大 陆 容 易 入 侵 (Elton 1958;Carlquist 1965; Wilson 1965; MacDonald and Cooper 1995)
生态学理论认为,物种丰富的群落抵抗入侵的能力比物种贫乏的群落强 (Elton 1958; MacArthur 1955; 1970; 1972; Case 1991), 原因是物种较多的群落对资源利用更完全,没有资源留给外来种利 用,这就是著名的“生物抵抗假说”
9.分类多样性测度
分类多样性测度共包括对刻划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同意义的四项标准,分别是: (1)根权值(root weight),用于刻划古老类群(即孑遗类群)的重要性,对最接近支序图根部的类 群给予最大的加权; (2)高级分类单元丰富度(higher taxon richness),用于对高级分类单元给予更高的权,而不考虑高 级分类单元所包含物种的种数多少; (3)伸展树长度(spanning-tree length),用于测度谱系歧异度(genealogical divergence),有助于鉴 别包含歧异程度最大的分类单元的区系; (4)支序发散度(cladistic dispersion),用于突出不同等级类群的均匀代表性(even representation
于它们离开了与之共同进化的天敌(包括其竞争者,捕食者和病原菌)而较少受到天敌压力的影响 (Wolfe 2002, Colautti et al. 2004)
2.物种概念的起源:
物种的概念是如何起源的?最早使用种的概念是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的逻辑中,最大的类别,“总类”(例如植物),按演绎法分成两个(或多于两个)其下属 的亚类,称为“种”。 每个“种”在下一轮较低级的划分中成为“属”。“属”再细分为“种”。如此反复继续进行,直到最 低级的种不能再分为止。 当然,逻辑学家的“种”和生物种不一定有关,虽然在划分生物的种类时最后一步结果,可能事实 上就是生物种。 按逻辑分法的分类称为下行分类,它既适用于非生物(如家具可分为椅,桌,床等等),也适用于生 物(Mayr,1969)。
分类学方法提出对分类多样性的测度依据反映分类单元亲缘关系分支图,利用图中代表组群关系 (group membership)的分支节点(nodes or branching points)的信息,分支图可通过支序分类研究获得, 也可利用反映分类系统的系统关系图替代(Vane-Wright 等, 1991; Williams 和 Humphries, 1994)。分类学方 法克服了前两种方法不足之处,相对更加简明可行。对很多类群,组群关系是可利用的唯一可靠信息。
6. 生物抵抗假说(biotic resistance hypothesis)认为物种丰富的群落抵抗入侵的能力强因而不
容易入侵,原因是在物种丰富的群落中捕食者多和竞争者多(竞争者、病原菌和捕食者压力大),资源利用 压力大,留给外来种利用的资源少,降低了外来种入侵成功机会(Elton 1958)
7.岛屿容易入侵吗?
第一章 生命之树 1.生物的分类:
生物学家为了区分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建立了一个生物分类系统。这个生物分类系统的基 本框架由“界”、“门”、“纲”、“科”、“属”、“种”组成。种也称为“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系统中基本单 元。
物种是一种基本的生物类别,级别低于属或亚属。由一些能够进行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 组成。
3.DNA 甲基化
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使甲基添加到 DNA 分子胞嘧啶环 5‘碳上。引起基因组染色质结构 变化,如失去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DNA 酶敏感位点,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失去转录活性。导致基因 置换突变,发生碱基错配会诱发遗传病或癌症。
生物体甲基化是稳定的,可遗传的。即获得性遗传—拉马克遗传复活了。
因为不同类群的特有性分布格局往往并不重合,根据特有性确定保护区优先序,应基于不同类群特 有性格局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外来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外来种:指发生在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区和扩散潜力之外的物种,其当前的分布和扩散是由于有
意或无意的人类行为造成的。
2.入侵过程:是指入侵的一系列事件和过程,在此过程中,引进种在新区域所面临着和需要克服
生物种: 物种是一级生物分类单元,代表一群形态上、生理、生化上与其他生物有明显区别的生
物。通常这群生物之间可以交换遗传物质,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这种定义也称为生物种定义,或生殖
种定义。 模式种概念: 源于柏拉图(Plato,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 427~347 年)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宇宙的多样性是存在宇宙中的有限数目的“模”。每一个种有标准的形式, 即所谓的形态“模”。
8.测度物种多样性的方法
一些学者从系统演化和分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测度物种多样性的方法。Williams 和 Humphries(1994) 对此进行了概括,归纳为表征方法(Phenetic approach)、系统发育方法(Phylogenetic approach)和分类学 方法(Taxonomic approach)三个类型。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Williams 等人结合利用现代生物系统学支序分析理论,提出了可以反映物种 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差异即分类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提出了一套更完善的保护优先区域的分析方法(Vane-Wright 等, 1991; Williams 和 Humphrie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