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患者李某,女性,40岁,平时工作繁忙,经常面临压力。

近期出现失眠症状,无法入睡,入睡后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精神不振,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和观察舌象,中医医生初步判断为肝郁气滞导致的失眠。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影响到心脾肾等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关键是疏肝理气,调节心脾肾功能。

中医医生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1. 柴胡泻肝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郁气滞。

2. 安神补心汤: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等药物组成,具有镇定安神、养心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心脾功能。

患者每天服用上述方剂,每日两剂,早晚空腹服用,每剂煎煮30分钟。

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失眠完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是以调节脏腑功能为基础的。

中药方剂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的,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合理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不寐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不寐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因导致的失眠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失眠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是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中药方剂的配伍和合理的作息习惯是治疗失眠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能够对大家理解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和原理有所帮助。

如果您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不足
中医治疗不寐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耐心配合 ,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可能不够适用。
中医辨证治疗不寐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推广应用。
中医治疗不寐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对医师的技能和 经验要求较高,限制了治疗的普及和推广。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不寐的概述 •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不寐的概述
不寐的定义
01
不寐,也称为失眠,是指长期无 法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的一 种病症。
02
它通常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睡 眠质量差、早醒等症状,影响患 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
总结词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详细描述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应采用补益心 脾、养血安神的方法。常用药物有人 参、白术、黄芪等,针灸治疗可选取 心俞、脾俞等穴位。
心胆气虚型不寐的治疗
总结词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详细描述
对于心胆气虚型不寐,治疗应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 。常用药物有茯神、龙骨、牡蛎等,针灸治疗可选取神门、 胆俞等穴位。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制 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提高 中医辨证治疗不寐的规范化和可重复 性。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中医治疗不 寐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不寐的病因 病机及中医辨证治疗的机制,为临床 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辨证 治疗不寐的国际认可和传播,为更多 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寐证临床治疗体会

不寐证临床治疗体会

不寐证临床治疗体会
于秀红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3()23
【摘要】不寐又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证。

病在心肾,涉及肝脾。

其病因病机为情志所伤,劳逸失调,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等导致阴虚阳盛,阴阳失交而成。

根据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中药及针灸疗法,临床疗效倍增。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不寐证;中医辨证;药疗法;针灸法
【作者】于秀红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自拟安神汤治疗不寐证45例体会 [J], 戴文军;叶小雯
2.针灸治疗不寐的临证体会 [J], 何永江
3.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不寐证的临床效果观察 [J], 赵宪红
4.王玉林名老中医运用四味安眠汤治疗不寐证临床经验 [J], 赵华春;王叶;李正胜;
周玉华;杨道斌;王隐羽;徐杰;王家琴;林泽金
5.心肾不交之不寐证辨证治疗体会 [J], 王硕;钱晶;齐文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1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1
2.不寐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表现为:常伴神疲 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多梦等。
睡眠时间不足:
时 间
入睡困难(30’)
问 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

少 于 6h, 严 重 者 甚 至 彻 夜 不 寐。
睡眠深度不够:

夜间时醒时眠,寐 而不酣,或夜寐梦
Page 38
阴虚火旺型
• 主要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辗转反 侧,心慌健忘, 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 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 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 方药:黄连阿胶汤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导致体内免疫系统损伤,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易感冒、易 感染
中国地区有45.4%的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每年 因此病间接导致死亡人数数万左右。 据统计,长期失眠者比正常人寿命缩短10年以上,
Page 5
病因病机
饮食 不节
情志 失常
劳逸 失调
损伤 酿生 痰热 胃失
脾胃 痰热 上扰 和降
暴怒伤肝
脏腑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 方药:丹栀逍遥散 (加味逍遥丸 ) 龙胆泻肝丸
磁朱丸 当归芦荟丸(便秘)
Page 26
解郁安神颗粒
功能:舒肝解郁,安神定志 组成:柴胡、大枣、石菖蒲、半夏(制)、白术(炒)、
浮小麦、远志(制)、甘草(炙)、栀 子(炒)、百合、 胆南星、郁金、龙齿、酸枣仁(炒)、茯苓、当归
心神失养 邪扰心神
病性 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

中医关于“不寐”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不寐”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不寐”的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不寐首先应辨虚实。

1.本病轻者仅有少眠或不眠,病程短,以实证为主。

重者则彻夜不眠,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多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实证多为邪热扰心,心神不安。

如心烦易怒,不寐多梦,兼见口苦咽干,便秘赤,为肝火扰心;如不寐头重,痰多胸闷,为痰热心。

2.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虽能入睡,但睡间易醒,醒后不易再睡,兼见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属心脾两虚;如心烦失眠,不易入睡,兼见心悸,五心烦热潮热,多属心肾不交;如入睡后容易惊醒,平时善惊,多为心胆气虚。

二、辨受病脏腑
1.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若兼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

2.若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面色少华,多为脾虚不运。

3.若有腰酸、心烦、心悸、头晕健忘,多为肾阴虚,心肾不交。

4.若有嗳腐吞酸,多为胃气不和;若有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不寐】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不寐】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不寐】不寐一、概念不寐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二、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

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连续3周以上。

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2.常有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病后、体虚等病史。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疾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区别。

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于病态。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临床辨证需分清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故补其不足,如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安神;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故泻其有余,如疏肝泄热、清化痰热、消导和中。

(二)分证论治1.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神疲,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代表方:归脾汤。

基本处方:党参18g,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2g,远志6g,茯苓12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合欢皮12g,大枣5枚。

2.阴虛火旺证证候: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基本处方:黄连10g,黄芩12g,生地黄15g,白芍15g,阿胶12g(烊化),龟甲25g,柏子仁15g,麦冬12g,甘草6g。

3.肝郁化火证证候:失眠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口苦,溺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不寐证的中医治疗

不寐证的中医治疗

不寐证的中医治疗不寐证,是中医说法,通俗说,就是晚上该睡觉时睡不着觉、失眠。

拿现代医学说,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证等等,病因不详,属功能性障碍。

敝人最早进入学习时,曾查阅与“寐”相关的“寤”的资料,所谓“寤寐不宁”有日夜不宁、似睡非睡之意。

春秋时期郑庄公寤生,即是其母在恍惚中所生,故其母不喜,后致国乱。

“寐”即睡觉,若有梦,为魂不归藏,虽寐而未得休息,人的"心"系统仍在工作……为了寻找治疗的佳方妙法,我在工余先翻现代官方教材,后查阅古籍名医之论,也看过现代电视台养生节目。

其结果,众说纷纭,兼之本人又无失眠体验,终是不得其理法方药。

言“阳不入阴”、“火水未济"者,只是方向性指导。

"阴虚阳虚"之说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痰火扰心"等等之说,单就失眠而言,本质上与巴甫洛夫神经-条件反射学说无异。

我曾将各家学说用以指导治疗,辨证时,多有狐疑,无论补阴补阳、调胃安神、清热涤痰,疗效都差强人意。

我曾反思自己何以收获不丰,是自己天性愚钝还是学不得法?——愚钝或许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许是学习方向不对。

既然医论于事无补则翻医案,大量的医案或能提供数据支撑形成新的观点。

于是,翻医案。

翻医案,有个博而广的过程,长话短说。

——《伤寒论》经方体系是我寻找到的中医最贴近临床的学术。

敝人特别推崇胡希恕经方学术思想,认为他是集孙思邈、许叔微、陈修圆、唐容川等诸多历代名医大家思想之大成者。

其次,有关失眠之治,祝味菊温潜之法也是师范。

探究到如今,我对不寐证的认识和治疗,有如下心得。

不寐者,“阳不入阴”,长此以往,阴阳严重失衡,看似不是什么器质性病变之重症,却是诸多重症先兆(包括癌症),因而要引起高度重视。

人是由身、心两大系统构成(参阅敝号内《一图读懂蕴含在<伤寒论>中的中医生理学》)。

心(精、神、魂、魄)系统和身系统(包括人体生物钟等)的异常与环境(包括天气、职业、住所、人际等)相关。

中医科治疗不寐案分析专题报告4

中医科治疗不寐案分析专题报告4

中医科治疗不寐案分析专题报告4
患者姓名:任某,性别:女,年龄:28岁,初诊,就诊日期:2020.6.8,发病节气:芒种
主诉:入睡困难2月。

现病史:患者近2月来因经常熬夜后出现夜间入睡困难,睡后易惊醒,易胆怯恐惧,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倦怠,口淡不渴,注意力和记忆力较前下降。

无头目胀痛,无烦热、耳鸣等不适。

发病以来经常腹泻,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胃纳稍差。

既往史生活史:既往体健,无特殊。

过敏史:无。

中医望闻切诊:少神,表情痛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不寐
证候诊断:心脾两虚型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处方:归脾汤加减: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丹参12g、
党参15g,用法:6剂,诸药水煎煮2次合取汁,早晚温服,日1剂。

按语:患者入睡困难,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低下。

注意力和记忆力均受影响。

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腹泻便溏,结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辩证为失眠,心脾两虚型,以脾气虚为主。

方中酸枣仁、柏子仁酸平以敛阴养神,二药合用,共凑养心安神之功,为君药;桂枝、炒白术、茯苓、甘草为苓桂术甘汤,可健脾利湿: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止泻;桂枝温阳化气,降逆平冲,两者合用,可利水平冲;白术健脾燥湿;丹参凉血活血、清心除烦安神,加强安神之力;党参能补气血,用于治疗乏力、心悸等气血两虚证。

甘草调和诸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发表时间:2017-11-16T11:47:26.1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8期作者:刘民
[导读] 程厚华是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擅长于使用中医药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

安徽省广德县中医院安徽广德 242200
摘要:作为安徽省名中医,程厚华擅长采用中医治疗内、妇科、儿科各类疑难杂症,其在不寐诊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寐的病因机制复杂多样,但总隶属阳盛阴衰范畴,在临床诊断中要明确患者症形,依据患者的分型给予辨证治疗,达到安神养血、调肝泻火的目的。

关键词:程厚华;名中医;不寐;临床诊断;辨证治疗
程厚华是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擅长于使用中医药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特别在对急慢性乙肝、酒精肝、肝硬化的治疗技术上居本地区领先地位[ ]。

与此同时,程厚华结合自己多年行一经验,总结了中医诊断治疗不寐的经验,值得学习。

1.不寐的病因机制
中医学将失眠归属于“不寐”范畴,其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古人认为不寐因素主要集中在阴阳消长、阴气虚、邪气盛等多个方面,对现代临床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不寐”在古代又被称作是“不得眠”、“不得卧”,症状较轻者睡眠困难,睡后容易醒,醒来难以再进入睡眠状态,严重者彻夜不能入眠,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

程厚华认为,不寐主要是由于忧思过度、劳伤气血,其病位在心,会累及到患者的五脏六腑。

患者心神不安往往容易出现邪气侵扰,进而出现不寐。

气结于心、情志所伤、心神不宁及饮食不节等均是不寐的主要诱发因素[ ]。

程厚华认为情绪失控可引起心境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尤其在情绪不稳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可以是由某些突发事件引起,如特别的喜事或特别的悲伤、生气等都可导致失眠。

这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失眠只是一种现象,可能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而更严重的失眠则是长期存在睡不好的现象,他们的情绪持续性地处于低落状态,紧张、害怕、担心、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等情感不仅占据他们白天的感觉器官,而且就连晚上也仍然欲罢不能。

2.不寐的临床诊断
程厚华在诊断不寐症状时,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1)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夜晚难以入眠,久久不能入睡,或间断性觉醒夜间多梦,处于似睡非睡状态,醒后一般不能够再次进入睡眠状态,部分患者甚至彻夜难眠[ ]。

(2)睡眠障碍持续2周以上,且每周至少有3次以上上述睡眠障碍;(3)白天精神状态不佳,疲乏困倦,伴随头晕脑胀、心慌心烦等症状,对患者生活、学习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4)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不寐;(5)国际SPIE-GEL量表从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深度等6个方面对患者睡眠质量予以评估,评分>9分可判断为失眠,超过24分为重度失眠症。

3.程厚华名中医对不寐的辨证治疗经验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多伴随肝郁气滞等,不寐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

程厚华认为对不寐的治疗应以调整阴阳、消除肝郁、痰火为主。

3.1肝火扰心型
对于肝火扰心症型患者,在治疗时应以调肝泻火,镇心安神为主。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不寐多梦,甚至存在整夜不寐,患者性情急躁、易暴易怒,多合并头晕、耳鸣、饮食不节等症状。

程厚华认为恼怒对患者的肝脏具有严重损害作用,肝郁化火,扰乱心神,进而造成不寐。

肝气对胃肠也会产生侵害作用,肝火内扰,患者头痛欲裂、彻夜不能入睡[ ]。

在治疗时可以泻火为主,并辅之以镇心安神治疗,切记房中不可过多使用补益药物,避免加重肝郁症状。

给予患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方为龙胆草、栀子、泽泻、柴胡各15g,生牡蛎、珍珠母、磁石各30g,车前子、当归各10g,黄芩、甘草各6g,该药物能够起到稳定心神、清肝泻火的功效。

3.2痰热扰心型
该类症状患者多伴随胸闷、心烦、头重、目眩等。

程厚华认为肝胆不舒、痰热上扰,会导致患者口苦目眩,胃失和降,舌红苔腻,给予患者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组方为半夏、茯苓、枳实、竹茹各15g,陈皮、黄连各10g,珍珠母、磁石各30g,其中茯苓、枳实能够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珍珠母能够稳定心神,竹茹可清心降火。

对于合并大便不爽、胸闷、苔腻症状患者可重用半夏,和胃降气[ ]。

程厚华认为半夏能够帮助入眠。

对于存在饮食停滞者可加用鸡内金、焦麦芽等,帮助消导和中。

3.3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不寐多见于老年群体,患者多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乏力、健忘。

程厚华认为心脾两虚型不寐多存在营血不足,心神奉养不佳,进而出现不寐,因此治疗要以补益心脾为主。

可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方为党参、白术、当归、黄芩、远志、茯苓、龙眼肉、木香各15g,炙甘草10g,酸枣仁20g,党参、炙甘草能够健脾益气,茯苓、酸枣仁可益脾安神。

对于心血不足者可加用熟地黄、白芍药,帮助滋养心血。

对于症状严重者加用五味子、合欢皮,安养心神。

3.4心胆气虚型
心胆气虚型不寐主要表现为触事易惊,存在胆怯心理,终日惶恐惕惕、倦怠无力,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时以健脾醒脾为主,采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组方为茯苓、、远志、石菖蒲、川芎各15g,党参、酸枣仁、知母各20g,炙甘草10g。

组方中的知母可清热除烦,炙甘草则对心胆易惊具有调节作用。

对于惊惕不安患者可加用生牡蛎、生龙骨治疗。

结束语
综上所述,程厚华在中医诊治不寐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不寐病因虽多,但均可化为阴阳失交范畴,在治疗时可依据患者症形给予辨证治疗,促进患者症状改善。

参考文献:
[1]杜金英,刘大勇,张海鹰. 长期失眠对心电图的影响及相应中医辨证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21(13):1531-1533.
[2]江丽杰,何丽云,周雪忠,等. 基于复杂网络的失眠中医诊治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0(12):1540-1543.
[3]王亮,马洪明,李庆彬,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王珂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06):762-765.
[4]王光谱,韩英霞,叶健. 探讨失眠患者应用心理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疗的临床有效性[J]. 世界中医药,2015,23(a01):491-491.
[5]谢晶,陈艳芳,高选玲,等. 中医辨证护理在肺癌失眠患者中的临床运用[J]. 中医药导报,2016,13(19):115-117.
[6]李鑫辉,许福丽,李雅婧,等.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失眠临床经验[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4):390-3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