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不寐”
中医经方治疗(不寐)无法入睡

王女士,47岁,广州人
病者自述:病一年有余,心烦不寐,近两月病情加重,彻夜不眠,烦躁多怒,自汗,手足灼热,大便秘结,不能入睡,至夜则烦躁难眠,服用过安神镇静之剂未有效果。
症状:面色不容,精神萎靡,舌红少津无苔,脉弦数。
诊断:心火上亢,肾阴不济证,宜清心火,滋阴潜阳。
方组(潜阳宁神汤)加减
夜交藤,枣仁,远志,柏子仁,茯苓,,生地黄,玄参,牡蛎,代赭石,穿心莲,龙骨加减。
病情恢复:初服6剂,心神不寐收效,夜间安稳,能入睡3--5小时,但仍大便便秘,原方加大黄,继续服7剂。
复诊便畅症减,又服14剂,睡眠6--7小时,症状消失而愈。
方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瘿,故目不瞑。
临床观察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心阴暗耗,心阳亢奋所致。
本方用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用龙骨、牡蛎、代赭石以潜镇阳气,使阳入阴。
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达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附加: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百合、五味子;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柴胡、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大黄连的量,。
中医对不寐的论述

中医对不寐的论述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过短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
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情志因素包括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忧虑焦虑等。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睡眠。
因此,治疗失眠症时,中医注重调整情绪,舒缓压力,通过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平衡气血,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失眠症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相应的功能。
失眠症可能是某个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如心火旺盛、肝郁气滞等。
中医治疗失眠症时,会根据具体症状来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导致的失眠症,中医可以采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来治疗;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失眠症,中医则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理。
此外,中医还会结合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失眠症还会考虑气血不和的问题。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都可能导致失眠症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症时,会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可以采用补气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来调养气血,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失眠症的治疗是综合调理全身的方法。
中医注重平衡阴阳,调整情绪,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治疗效果。
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患者李某,女性,40岁,平时工作繁忙,经常面临压力。
近期出现失眠症状,无法入睡,入睡后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精神不振,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和观察舌象,中医医生初步判断为肝郁气滞导致的失眠。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影响到心脾肾等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关键是疏肝理气,调节心脾肾功能。
中医医生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1. 柴胡泻肝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郁气滞。
2. 安神补心汤: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等药物组成,具有镇定安神、养心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心脾功能。
患者每天服用上述方剂,每日两剂,早晚空腹服用,每剂煎煮30分钟。
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失眠完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是以调节脏腑功能为基础的。
中药方剂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的,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合理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不寐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不寐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因导致的失眠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失眠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是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中药方剂的配伍和合理的作息习惯是治疗失眠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能够对大家理解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和原理有所帮助。
如果您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不足
中医治疗不寐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耐心配合 ,对急性发作的患者可能不够适用。
中医辨证治疗不寐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推广应用。
中医治疗不寐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对医师的技能和 经验要求较高,限制了治疗的普及和推广。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不寐的概述 •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不寐的概述
不寐的定义
01
不寐,也称为失眠,是指长期无 法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的一 种病症。
02
它通常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睡 眠质量差、早醒等症状,影响患 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
总结词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详细描述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治疗应采用补益心 脾、养血安神的方法。常用药物有人 参、白术、黄芪等,针灸治疗可选取 心俞、脾俞等穴位。
心胆气虚型不寐的治疗
总结词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详细描述
对于心胆气虚型不寐,治疗应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 。常用药物有茯神、龙骨、牡蛎等,针灸治疗可选取神门、 胆俞等穴位。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制 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提高 中医辨证治疗不寐的规范化和可重复 性。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中医治疗不 寐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不寐的病因 病机及中医辨证治疗的机制,为临床 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辨证 治疗不寐的国际认可和传播,为更多 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失眠(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特效药

失眠(不寐)失眠是指夜间较长时间不能入睡,或入睡后易醒、早醒,醒后再睡不着,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伴多梦,烦躁,易怒。
西医认为,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一种表现,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失眠是人体大脑皮质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产生兴奋性亢进,而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的结果。
中医古籍称失眠为“不寐”。
中医认为,不寐的病因是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交阴所致。
用脑过度,焦虑不安,忧郁不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都会使人体的阴阳失衡,阳盛阴衰。
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应着重于脏腑的整体调治,尤其是心、肾、脾、肝的调治。
心主神,心神不安则不寐。
造成心神不安的因素,除了心本身的阴阳失衡外,还与肾、脾、肝的阴阳失衡有关。
心与肾的关系是升降相因,水火互济。
若劳累、房事过度,肾阴耗损,肾水不升,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降,不能下温于肾;心肾不交,心阳独亢而成不寐。
心与脾的关系是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若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伤无以生精微,不能上奉于心,心血不足而致心阴亏损,心阳盛于心阴而成不寐。
恼怒伤肝,肝阳偏盛,虚火上炎,心神受扰而成不寐。
过食伤胃,宿食停滞,积为痰热。
痰热阻遏心阴而成不寐。
故中医治疗不寐症的原则是育阴潜阳,补心安神,舒肝解郁,和胃化痰。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不寐(失眠)的验方。
验方1 补心汤【药物组成】生地黄、玄参、丹参、麦冬各20克,当归、太子参、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5克,五味子10克。
【主治病证】失眠,烦躁,舌红少津,口干多饮,多汗,时有盗汗,大便结,脉细数。
【方药解析】本方由《摄生秘剖》载的“天王补心丹”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壮水;当归、太子参、丹参益气和血。
全方具有滋阴补心、清热和血,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功能。
【随症加减】若口苦,烦躁甚,加栀子、夏枯草15克;若梦多,常有梦中惊醒,加龟版、龙骨(均先煎)各30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服。
中医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

中医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一、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过程中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不寐”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是由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
《素问·逆调论》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后世影响较大。
《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难经·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论述了老人不寐的病机:“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阴虚火旺之不寐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开创辨证论治不寐的先河。
3.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心神不安而出现不寐。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谓:“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不寐的病因有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
5.戴思恭《证治要诀》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提示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
6.秦景明《症因脉治》详述了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辨证论治。
不寐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不寐的效果展示
中医护理不寐的实证 中医护理不寐的长期 中医护理不寐的安全
效果
影响
性
中医护理不寐主要通过调理 身体,改善睡眠环境,提高 睡眠质量,具有显著的实证 效果。
中医护理不寐不仅可以解决 短期的失眠问题,还能通过 调整生活习惯,改善体质, 达到长期改善睡眠的效果。
中医护理不寐主要是通过食 疗、药疗、理疗等方式,无 副作用,安全性高,适合长 期使用。
不寐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探讨与实施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1/29
目录
01 不寐的定义和分类
06 中医护理不寐的效 果展示
02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03 不寐的常见原因分 析
04 中医护理不寐的方 法
05 中医护理不寐的日 常生活建议
01 不寐的定义和分类
不寐的定义和分类
睡前的习惯对睡眠质量有重 要影响。建议患者在睡前半 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 电子设备,以帮助身体和大 脑放松,更好地进入睡眠状 态。
精神压力是导致不寐的常见 原因之一。建议患者通过适 当的方式释放压力,如进行 深呼吸、瑜伽、冥想等,以 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改善 睡眠质量。
06 中医护理不寐的效果 展示
原发性失眠主要是长期存在的睡眠障碍,继发性
失眠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暂时性失眠。
02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不寐的中医定义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是指难 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常伴 有多梦、易醒等症状,严重 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现象 。
不寐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不寐主要与心脏 功能失调、脾胃虚弱、肝气 郁结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 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影响睡 眠。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寐,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是指无法获得充分、满意的睡眠,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的不寐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的不寐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郁金、黄芩、栀子、龙骨、牡蛎等。
3.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不寐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
4. 痰热内扰型痰热内扰型的不寐患者,多见入睡困难、胸闷痰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的方剂有温胆汤、清心化痰汤等,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等。
5.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胃不和则卧不安型的不寐患者,表现为饮食不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上应调和胃气、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平胃散等,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壳等。
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不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不寐”
【观】
王翘楚认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是指导当今中医失眠症诊疗的根本理论。
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当今失眠症主要有五大发病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为世界睡眠日,这一天也恰巧在“春分”节气前后。
冬去春来,是自然界的季节变换规律,其与人体的睡眠规律是相关的,中医理论称之为“天人相应”。
在中医看来,睡眠疾病不仅仅是单独的疾病,与失眠相关的疾病有一百多种。
因此,中医治失眠应从整体进行调理。
王翘楚这一周都很忙,为迎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他所在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失眠专科医生全体出动,到宁波社区搞义诊,3月21日当天在上海社区开展义诊和科普宣讲。
他还在这一天,门诊免半天挂号费,以示对睡眠日的支持。
面对失眠患者,王翘楚并非“就失眠而治失眠”,除了重视失眠症以外,还兼顾其他夹杂症,主张“五脏皆有不寐,当从肝论治”。
他从花生枝叶提取物质研制安神药,这一药剂还经课题研究推断为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
王翘楚认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是指导当今中医
失眠症诊疗的根本理论,“人体内卫气运行与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与十二时辰同步,它与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研究不谋而合。
因此,阴阳失调是失眠的重要病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体质。
”
百余种睡眠疾病
作为失眠专科创始人,王翘楚认为,近20年来,失眠症发病率急剧上升的原因是人类不尊重自然界阴阳消
长规律,长此以往不仅睡眠功能被打乱,甚至引发多种器质性疾病。
王翘楚说,睡眠疾病是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总称,与失眠相关的疾病有100多种。
曾有一位43岁的葛女士,失眠长达十年之久,伴有糜烂性胃炎,夜里只睡一两个小时,早醒后胃部不适,嗝气反酸,白天头晕心烦,是典型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卧不安则胃不和”。
王翘楚将失眠与胃炎共同调治,一个多月后患者能睡六七个小时,胃部不适明显减轻。
还有原患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急慢性肝炎、肾虚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因心理因素导致病情加重,且伴有失眠症状,如能排除心理因素,其相关疾病也会改善。
此外,还有以失眠为主症,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者,以及其他嗜睡、梦
魇、梦游、不宁腿综合征、呼吸暂停综合征,都属于睡眠疾病范畴。
“现在单纯的失眠者已经很少,临床面对的大量病人是以失眠为主症,同时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王翘楚认为,中医的优势,是从整体进行调理,“一张方子就能将这些疾病同时解决。
”
身心皆会生病
在王翘楚看来,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当今失眠症主要有五大发病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
体质因素中,主要是肝气偏旺型,精神敏感、工作学习认真、不肯马虎、责任心强。
“精神因素,多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或受到惊吓引起,是肝气偏旺者患失眠症的外因条件。
加上近十几年来,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以及社会家庭矛盾增多,以致失眠发病率急剧增加。
”
疾病因素是指躯体其他疾病导致失眠;环境因素,如搬家、三班制工作、经常出差、马路边住房等也会影响睡眠。
此外,很多药物也有影响睡眠的副作用,如某些抗菌素、扩血管药、激素、抗精神病药等。
有观点认为,中药盲目滥补也会导致失眠。
从临床上来看,失眠症以中壮年人为多,老年人较
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疾病者少。
从性别来看,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除了与月经期、更年期和妊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有关外,还与女性承受更多的抚养子女、照料老人等家务有关,再加上女性大多有细心负责的特点,更易出现精神方面的障碍而影响睡眠。
从年龄上来看,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曾遭受过失眠的折磨,其中三分之一属于重度失眠。
从职业上来看,脑力劳动者失眠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尤其以财务人员为最高,其次是承受压力较大的管理阶层。
从肝论治失眠
“入夜则寐,入昼则寤”,违背就会疾病丛生。
王翘
楚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理论,主张“从肝论治”。
他将《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中“甘麦大枣汤”加减化裁,自拟平肝活血方。
王翘楚治失眠还有一个自创的方子。
1988年,王
翘楚用萱草花治疗肝炎之时发现,萱草花有镇静安眠作用,考虑到萱草花有昼开夜合之特性,王翘楚大胆推测并证实萱草花内含促睡眠物质。
他由此及彼,对同样昼开夜合的花生叶和合欢叶进行了研究,证实其同样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由花生枝叶研制的“落花安神合剂”已在临床应用8万多人次。
最近,上海市中医医院与另两家医院联合开展课题,
将“落花安神口服液”用于预防老年性痴呆,初步的动物试验发现,这一药物可以减少动脉硬化斑块,而老年痴呆一部分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的,从而推断出这一药物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
推拿安神
睡不好觉的人,常在床头备上一瓶安眠药,但长期服药存在副作用,非药物疗法能不能治失眠?中医推拿疗法或有用武之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一指禅推拿”学术继承人,华东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朱鼎成将一指禅功夫运用到治疗单纯性失眠上,在患者背部施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捏脊法,在治疗老年失眠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时有效率达到80.2%。
朱鼎成曾经接诊过一名48岁的女性患者,失眠已有一年,刚开始时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后来发展成几乎彻夜难眠。
患者平时头晕耳鸣,疲倦健忘,心悸,颧红潮热,心烦易怒,曾去多家医院及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用过多种中药与西药助眠。
每天服舒乐安定2片方能入睡,如果不服药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朱鼎成诊断患者为阴虚火旺型不寐,运用“引阳入阴”一指禅手法对患者背部督脉及背膀胱经反复提捏,再推拿头部百会穴、印堂穴、太阴穴、太阳穴等部位,这一系列手法
下来,患者已微微有所睡意。
接着,再以一指禅偏峰推上睛明穴及上下眼眶,分抹面额及头部。
患者入睡前,自我按摩腹部10分钟,擦左右足底涌泉穴各200次。
经过隔日一次、一连五次的治疗后,女患者改服1片舒乐安定便能安睡3小时以上。
再治疗1疗程后,不服安眠药也能入睡4小时以上,但仍有心悸及惊吓感,继续治疗时增加心俞、胆俞两穴的推拿。
两个疗程后,患者不服任何安眠药每晚能睡六七个小时,精神恢复正常。
推拿为何能治疗失眠?朱鼎成受到父亲、“朱氏一指禅推拿”创始人朱春霆治疗不寐“从营卫论治”学术思路的启发,认为睡眠的基本机制是卫气有规律的出阳入阴、营卫协调运行的结果。
阳不入阴、脏腑功能失和是导致不寐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失眠,必须调节失衡的阴阳,“引阳入阴”。
中医认为,背为阳,又是诸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背部推拿既可以调补全身阳气,又能够调整脏腑功能。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贯脊属肾络脑,因此取督脉之百会与印堂穴位可调整头部经气,镇静安神;上睛明穴,是膀胱、阴跷、阳跷之会,为阴阳气血的集中点,同时膀胱经脉从巅入络于脑,所以对大脑有抑制其兴奋的作用。
而眼眶周围的推拿,通过中枢神经的整合和易化作用,能间接地调节植物神经,促进睡眠。
同时,节律性的柔和的一指禅推拿手法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使大脑抑制过程增强,产生镇静作用。
入睡前,患者自我按摩腹部任脉和足底涌泉穴以助五脏涵敛其神气。
二者结合,共奏引阳入阴的功效。
这一整套“引阳入阴”手法颇费医者的功力,施术之前还要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八纲辨证”,配合现代医学的睡眠质量问卷及多导睡眠仪检测,治疗之时推拿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朱鼎成还对音乐疗法有独特见解。
他认为音乐是有色彩的。
宫商角徵羽,分别为黄、白、绿、红、黑五种颜色,对应脾肺肝心肾五脏。
推拿手法与音乐疗法相结合,医者推拿与病家自我调摄相结合,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夜一定要入睡,“睡眠时间不在多,关键是重要时段一定要保证入睡。
”朱鼎成说,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尽相同,如达·芬奇每4个小时睡15分钟,一天只睡一个半小时,成就伟人,“我们可以效仿,中午打个盹,下班先小睡,晚上再熬夜。
切记节假要补睡,也可美丽养生。
”
朱鼎成还有一个养生习惯,也适用于失眠者:坚持每天睡前泡脚并按摩脚底。
“用热水泡脚,浸泡20分钟,对身体很有好处。
”他说,泡脚的关键在于水一定要没过足背,甚至更高一点。
水温不要过烫,应当慢慢地添加热水,保证温度在40摄氏
度以上。
在水中适当加些米醋,更有助于缓解疲劳。
待到皮肤微微变红后,再搓热双手,按脚底的涌泉穴,少则200下,多则千下。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朱鼎成说,涌泉穴是人体精气产生的地方,每天坚持按摩,不仅有助睡眠,还特别适合手脚经常冰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