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破坏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摘要:混凝土结构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结构,至今已普遍地应用于很多领域,混凝土结构的服役环境越来越复杂,冻融破坏作为其中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表现出的影响日益突出。

本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冻融破坏的介绍,探讨了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机理、危害以及关于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几种假设。

关键词: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机理;假设0 引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传统设计方法是按照荷载和安全的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即“按强度设计”。

然而,国内外大量破坏实例表明:混凝土结构不是由于强度不够而破坏,而是由于混凝土随时间劣化(耐久性不够)而过早破坏,造成数目惊人的维修和重建的资金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国外寒冷地区如北欧、北美、前苏联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已重视抗冻性,采取引气技术,所以较少见普通冻融破坏的。

在我国,从初步调查来看,北方地区造成混凝土结构过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冻融和盐冻,情况也比较严重。

1 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机理分析混凝土是由水泥砂浆及粗骨料组成的毛细孔多孔体。

在拌制混凝土时为了得到必要的和易性,加入的拌合水总要多于水泥的水化水。

这部分多余的水便以游离水的形式滞留于混凝土中形成连通的毛细孔,并占有一定的体积。

这种毛细孔的自由水就是导致混凝土遭受冻害的主要内在因素。

因为水遇冷结冰会发生体积膨胀,引起混凝土内部结构的破坏。

但应该指出,在正常情况下,毛细孔中的水结冰并不致于使混凝土内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因为混凝土中除了毛细孔之外还有一部分水泥水化后形成的胶凝孔和其它原因形成的非毛细孔。

这些孔隙中常混有空气。

因此,当毛细孔中的水结冰膨胀时,这些气孔能起缓冲调解作用,即能将一部分未结冰的水挤入胶凝孔,从而减少膨胀压力,避免混凝土内部结构破坏。

但当处于饱和水状态时,情况就完全两样了。

此时毛细孔中水结冰时,胶凝孔中的水处于过冷状态。

因为混凝土孔隙中水的冰点随孔径的减少而降低。

胶凝孔中形成冰核的温度在-78℃以下。

胶凝孔中处于过冷状态的水分因为其蒸汽压高于同温度下冰的蒸汽压而向压力毛细孔中冰的界面处渗透。

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3ꎬ39(4):1080 ̄1088http://jsnyxb.jaas.ac.cn郑昕雨ꎬ陈㊀鹏ꎬ韩金吉ꎬ等.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3ꎬ39(4):1080 ̄1088.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3.04.018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郑昕雨ꎬ㊀陈㊀鹏ꎬ㊀韩金吉ꎬ㊀孟子轩ꎬ㊀王英男ꎬ㊀蔺吉祥ꎬ㊀王竞红(东北林业大学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收稿日期:2022 ̄09 ̄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2666)ꎻ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2019FY100506 ̄05)ꎻ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H2020C046)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572019CP06)作者简介:郑昕雨(1999-)ꎬ女ꎬ山东莱芜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土壤结构与土壤生态研究ꎮ(E ̄mail)zhengxinyu@nefu.edu.cn通讯作者:王竞红ꎬ(E ̄mail)yuanlin@nefu.edu.cn㊀㊀摘要:㊀冻融循环是高纬度㊁高海拔等气候寒冷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ꎬ通过改变土壤水热平衡对土壤理化性质㊁土壤微生物造成影响ꎮ研究土壤冻融循环可以预测土壤结构与生态的发展趋势ꎬ并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冻融循环与土壤团聚体㊁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ꎬ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冻融循环及其对土壤团聚体㊁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等研究成果ꎬ探讨了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ꎬ总结了冻融作用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㊁稳定性和孔隙结构的变化ꎬ阐述了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ꎬ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ꎬ旨在为研究冻融循环背景下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响应提供新的思路ꎮ关键词:㊀冻融循环ꎻ土壤团聚体ꎻ土壤孔隙结构ꎻ微生物群落ꎻ微生物生物量中图分类号:㊀S151.9+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3)04 ̄1080 ̄09Effectsoffreeze ̄thawcyclesonsoilaggregatesandmicrobialproperties:areviewZHENGXin ̄yuꎬ㊀CHENPengꎬ㊀HANJin ̄jiꎬ㊀MENGZi ̄xuanꎬ㊀WANGYing ̄nanꎬ㊀LINJi ̄xiangꎬ㊀WANGJing ̄hong(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ꎬHarbin150040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Freeze ̄thawcycle(FTC)isanaturalphenomenonincoldregionssuchashighlatitudeandaltitudeꎬwhichaffectssoilphysicochemicalpropertyandsoilmicroorganismsbychangingsoilwater ̄heatbalance.Researchonsoilfreezing ̄thawingcanpredictthedevelopmenttrendofsoilstructureandecologyꎬand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in ̄teractionmechanismoffreezing ̄thawingcyclewithaggregatesandmicroorganismsunderglobalwarming.Basedontheliter ̄aturereviewꎬthispapercomprehensivelyanalyzedtheresearchresultsofdomesticandforeignscholarsonfreeze ̄thawcycleanditseffectsonsoilaggregatesandmicrobialcharacteristicsinrecentyears.Theinteractionsbetweensoilaggregatesandmicroorganismswerediscussedꎬtheresponsesofparticlesizedistributionꎬstabilityandporestructureofaggregatesunderfreeze ̄thawweresummarizedꎬandtheeffectsoffreeze ̄thawcyclesonsoilmicroorganismsandtheircommunitystructurewerealsodiscussed.Intheendꎬtheresearchdirectionofthisfieldwasprospectedꎬaimingtoprovidenewresearchideasfortheresponseofsoilaggregatesandmicroorganismsunderfreeze ̄thawcycles.Keywords:㊀freeze ̄thawcyclesꎻsoilaggregateꎻsoilporestructureꎻmicrobialcommunityꎻmicrobialbiomass㊀㊀冻融循环(Freeze ̄thawcircles)指在高纬度㊁高海拔等气候寒冷地区ꎬ由于昼夜及季节温差变化导致土壤反复冻结与解冻的过程ꎮ冻融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ꎬ几乎所有位于45ʎN以上的陆地土壤每年都会经历季节性冻融循环ꎬ甚至个别地区的土壤会经历短期的日冻融[1]ꎮ中国冻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5%ꎬ其中季节性冻土面积约为5.14ˑ0801106km2ꎬ占陆地总面积的53%ꎬ土壤的冻融现象极为普遍[2]ꎮ自20世纪开始ꎬ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ꎬ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增加ꎬ全球变暖趋势已不可逆转[3]ꎬ陆地生态系统冬季变暖㊁积雪变薄和不稳定性增加等现象频发ꎬ随之引发了冻融循环温度与频次的改变[4]ꎮ在冬季积雪较厚的地区ꎬ由于雪是土壤的重要绝缘体ꎬ土壤冻融循环的强度㊁频率主要取决于区域气候条件和绝缘积雪的厚度ꎮ而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积雪厚度和覆盖面积减少ꎬ进而可能造成土壤冻融现象越发频繁[5]ꎮHenry[6]已经预测ꎬ在冬季积雪覆盖的地区ꎬ未来30年的年土壤冻融循环次数会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明显增加ꎮ土壤结构是维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ꎬ对于保持水分㊁稳定生物多样性㊁维持农业以及抵抗洪水㊁侵蚀和滑坡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ꎮ土壤通常可以被看作是由堆积的团聚体和孔隙空间组成的复杂三维结构ꎬ这些团聚体由土壤矿物质㊁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通过各种物理㊁化学和生物过程结合在一起ꎬ其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7 ̄8]ꎮ土壤团聚体一般可以根据粒径大小分为大团聚体(>250μm)和微团聚体(ɤ250μm)ꎬ其中大团聚体由微团聚体组成[9 ̄10]ꎬ而微团聚体由更小的结构单元组成ꎬ其结构相较于大团聚体更加稳定[7 ̄8]ꎮ团聚体的形成可以用Tisdall等[11]提出的团聚体层次模型来解释ꎮ根据这一理论ꎬ不同粒径的团聚体有不同的结合方式ꎮ大团聚体ꎬ特别是粒径大于2mm的大团聚体ꎬ主要由根和真菌菌丝结合在一起ꎬ其稳定性较低ꎬ受到扰动时会分解为更小的团聚体[11]ꎻ微团聚体则由各种胶结物和胶黏剂与较小的土壤颗粒(如粉粒和黏粒)结合形成ꎬ这部分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ꎬ可以承受强大的机械压力和物理化学压力ꎬ不会被农业生产活动破坏ꎬ能在土壤中存在几十年[8ꎬ11]ꎮ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ꎬ大多数土壤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与团聚体密切相关ꎬ它们既生活在团聚体颗粒内部ꎬ也生活在团聚体颗粒之间ꎬ与土壤一起构成了支持地球上陆地生物食物网的营养基础[12]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ꎬ冻融循环一直是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ꎮ土壤的各项物理特性与微生物特性共同影响着土壤生产力ꎬ而冻融循环作为影响土壤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ꎬ既会在土壤频繁冻结与解冻的过程中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㊁稳定性和孔隙结构等物理特性造成较强影响[13 ̄16]ꎬ也会改变土壤的生物过程与微生物群落组成[17]ꎮ目前有研究者认为ꎬ冻融循环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碎裂和分解ꎬ降低了大团聚体的比例ꎬ提高了微团聚体含量[18]ꎬ并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ꎬ团聚体的稳定性先升高后降低[19]ꎮ另有研究发现ꎬ在冻融初期ꎬ微生物受到破坏ꎬ养分流失进入土壤ꎬ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显著提高ꎬ但是由于微生物大量死亡ꎬ反复冻融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显著降低[20]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ꎬ冻融循环频次与温度发生改变ꎬ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也产生了未知影响ꎬ因此研究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的影响至关重要ꎮ因此ꎬ本文从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的影响㊁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ꎬ并提出了研究展望ꎬ旨在为探讨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深入挖掘冻融循环对土壤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ꎮ1㊀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关系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ꎬ是由土壤有机质㊁无机结合剂和生物材料通过一系列物理㊁化学及生物过程结合而成的[21 ̄22]ꎮ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密切相关ꎬ团聚体间和团聚体内部的孔隙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微环境ꎬ而微生物会影响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ꎬ二者共同影响了土壤结构与生态ꎮ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都易受外界环境影响ꎬ自然和人为的扰动均会改变团聚体的粒径组成与稳定性ꎬ此外部分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十分敏感ꎮ冻融循环作为一种常见的气候现象ꎬ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影响可以分为2种途径:一是冻融循环改变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与稳定性ꎬ从而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与分布ꎻ二是冻融循环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ꎬ进而对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产生影响ꎮ1.1 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团聚体对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学和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起到重要作用ꎮ团聚体内部的物理化学条件通常不同于土壤整体的均质化条件ꎬ它为微生物的生存增加了土壤的空间异质性ꎬ每个单独的土壤团聚体都可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一个独特的环境分区[12]ꎮ由于团聚体内部空间狭小ꎬ许多微生物捕食者无法进入ꎬ从而为微生物1801郑昕雨等: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提供了一个避难所ꎬ防止它们被捕食ꎮ团聚体粒径会影响微生物的分布ꎬ一般认为ꎬ微团聚体中的微生物丰度与微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大团聚体[23 ̄24]ꎮ不同粒径级的团聚体有不同的优势微生物类群ꎬ细菌㊁放线菌都主要分布于小粒径级的土壤团聚体中ꎬ而真菌在较大粒径级的土壤团聚体中占优势[12]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ꎬ也受到团聚体粒径的显著影响ꎬ微团聚体的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大团聚体[25]ꎮ此外ꎬ团聚体粒径在影响微生物生理代谢活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ꎮ微生物在团聚体结构中占据特定的生态位ꎬ微生物既生活在团聚体颗粒内部ꎬ也生活在团聚体颗粒之间ꎮ与团聚体外部环境相比ꎬ团聚体内部环境水分含量较高ꎬ通气性较差ꎬ因此栖息在其中的微生物以好氧兼厌氧的细菌为主ꎬ而真菌主要以菌丝形态存在其中[26]ꎮ上述小型生态环境在孔隙结构㊁连通性㊁化学性质和水分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ꎬ为微生物提供了空间上异质性的生态位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微生物群落ꎬ而微生物群落直接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塑造ꎬ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代谢活动[12]ꎮ1.2㊀微生物对团聚体结构的影响良好和正常的土壤结构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ꎬ疏松多孔的土壤结构可以显著改善土壤中细菌㊁真菌群落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ꎮ此外ꎬ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7 ̄29]ꎮ团聚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十分密切[12]ꎮ微生物一般通过2种方式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ꎬ一是真菌㊁放线菌通过菌丝的物理结合作用将土壤颗粒机械地缠绕在一起ꎬ形成临时的大团聚体ꎻ二是通过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包括多糖㊁蛋白质和DNA等)的胶结作用将土壤颗粒黏结在一起ꎬ形成持久性微团聚体[29]ꎮ根据团聚体形成的层次理论ꎬ由根和菌丝组成的精细网络可以束缚土壤颗粒ꎬ是大团聚体形成的主要方式[11]ꎮ由于菌丝会被细菌分解ꎬ因此菌丝结合的团聚体不能维持很长时间ꎮ由于大团聚体容易受到外界作用力而碎裂ꎬ因此微团聚体更容易形成ꎮ微团聚体之所以能在土壤中存在较长时间ꎬ是因为大多数(70%)土壤细菌生活在微团聚体中ꎬ一些细菌细胞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被困在矿物基质中ꎬ而另一些细菌细胞在润湿过程中附着在团聚体外部ꎬ通过有机物和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胶结作用增强微团聚体的稳定性[23ꎬ30]ꎮ2㊀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结构单位ꎬ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等特征对土壤的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31]ꎮ冻融循环对土壤的孔隙特性㊁团聚体稳定性㊁保水特性等有较强影响[16]ꎮ由于土壤类型㊁质地㊁初始结构与含水率等自身因素不同ꎬ其对不同冻融温度㊁冻融时间及冻融循环次数也有不同的响应ꎮ2.1㊀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冻融循环能够改变土壤团聚体的粒径组成ꎮ目前较为普遍的认知是:在土壤冻结过程中ꎬ土壤颗粒孔隙中的冰晶会发生膨胀ꎬ从而打破团聚体之间的联结ꎬ将大团聚体崩解破碎成微团聚体ꎬ同时ꎬ由于冻结水膨胀产生压力ꎬ使得土壤颗粒重新聚集成新的团聚体ꎬ导致团聚体粒径组成发生变化(图1)ꎮ多数研究发现ꎬ冻融循环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碎裂和分解ꎬ显著降低了较大粒径级团聚体的比例ꎬ提高了中小粒径级团聚体的比例[18ꎬ31 ̄34]ꎮ例如ꎬ姚珂涵等[35]发现ꎬ随着土壤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ꎬ粒径>2mm团聚体占比显著降低ꎬ而微团聚体占比显著提高ꎮXiao等[14]的研究也发现ꎬ冻融循环降低了粒径>5mm的团聚体占比ꎬ提高了微团聚体占比ꎮ由此可见ꎬ冻融循环普遍提高了土壤中微团聚体的占比ꎬ对于较大团聚体的结构有破坏效应ꎮ另外有研究发现ꎬ冻融循环会促进大团聚体形成ꎬ降低微团聚体含量[15ꎬ36]ꎮHan等[17]研究发现ꎬ冻融后土壤中的黏粒含量降低ꎬ砂粒含量增加ꎬ说明冻融循环在破坏原有的土壤团聚体后ꎬ细颗粒重新聚集ꎬ甚至可能形成砂粒ꎮWang等[15]也发现ꎬ冬季土壤冻融后ꎬ土壤中粒径>1mm的团聚体的占比升高ꎬ而粒径<1mm的团聚体的占比降低ꎮ关于冻融对团聚体粒径分布产生的不同结果ꎬ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与冻融循环次数有关ꎬ在最初几次冻融循环中ꎬ微团聚体占比上升ꎬ但是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ꎬ微团聚体占比又会下降ꎻ(2)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与土壤初始含水率密切相关ꎬ在适宜的土壤含水率条件下ꎬ水分的团聚效应大于冻融的破碎效应ꎬ使得大团聚体占比升高ꎬ而微团聚体占比降低[35]ꎻ(3)由于冻融循环实质上是土体内水分体积与形态变化引起的土壤特性的改变ꎬ其对大团聚体㊁微团280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4期聚体结构都有影响ꎬ且对大团聚体的影响更大ꎮ由此可见ꎬ冻融对土壤中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受到土壤质地㊁初始含水率和初始粒径组成的影响ꎮ图1㊀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Fig.1㊀Effectsoffreeze ̄thawonparticlesizedistributionofsoilaggregates2.2㊀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衡量土壤团聚体抗破坏能力的指标ꎬ是评价土壤质量的关键参数ꎬ也是影响土壤可持续性和作物生产的重要土壤性质[37 ̄39]ꎮ良好的团聚体稳定性对于提高土壤肥力㊁提高土壤农艺生产力㊁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可蚀性具有重要意义[40 ̄41]ꎮ不同土壤团聚体的大小与比例可能有很大不同ꎬ团聚体粒径越大ꎬ团聚体稳定性㊁土壤孔隙特性越好ꎬ土壤的水分输送和空气交换特性也越好[31ꎬ39]ꎮ研究发现ꎬ在肥力较好的土壤中ꎬ大团聚体的占比也较高ꎬ提高大团聚体含量对土壤肥力有改善作用[42 ̄44]ꎮ当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比例适中时ꎬ土壤大㊁小孔隙相互协调ꎬ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的透气性与保肥性ꎬ从而影响土壤肥力的释放ꎮ目前ꎬ许多关于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ꎮ一些研究发现ꎬ土壤冻融循环破坏了大团聚体的结构ꎬ提高了微团聚体的占比ꎬ从而降低了团聚体的稳定性ꎮ也有一些研究发现ꎬ土壤冻融循环加强了粒子键合ꎬ通常会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总体稳定性[45]ꎮ在冻融循环条件下ꎬ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ꎬ冻融循环次数㊁外界环境条件及土壤本身的性质都有可能改变团聚体的稳定性ꎮ冻融循环次数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ꎮ团聚体稳定性对冻融循环次数的响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ꎬ一些研究者认为ꎬ团聚体稳定性大体上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ꎬ并最终趋于稳定[16ꎬ36]ꎻ另有研究者指出ꎬ少数几次冻融循环会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ꎬ多次循环才会降低团聚体的稳定性ꎬ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一定数值后ꎬ土壤结构会形成新的平衡[19ꎬ46 ̄48]ꎮ出现上述现象ꎬ可能由于频繁的冻融循环对土壤结构㊁孔隙空间和颗粒构型造成了破坏性影响ꎮ在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中ꎬ由于土壤发生反复的收缩和膨胀ꎬ较小粒级的团聚体先聚集成大团聚体ꎬ随着冻融次数增加ꎬ大团聚体又破碎成小颗粒ꎬ也就导致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ꎮ土壤冻融循环本质上是土体内水分体积与形态变化引起的土壤特性的改变ꎬ因此ꎬ土壤水分含量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ꎮ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土壤的稳定性ꎬ而当土壤含水量等于或稍低于㊁稍高于田间最大持水量时ꎬ有助于保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36ꎬ46]ꎬ保持适当的土壤含水量可以抵消部分冻融循环给土壤带来的破坏[14]ꎮ这是因为ꎬ当土壤发生冻融循环时ꎬ土壤孔隙内的水分冻结ꎬ会导致团聚体崩解ꎬ且土壤含水量越高ꎬ冻结导致的团聚体崩解也越严重ꎻ同时ꎬ冻结水通过挤压土壤颗粒ꎬ也会导致团聚体重新聚集ꎬ当土壤含水量等于田间最大持水量时ꎬ土壤团聚体的崩解与聚集会达到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ꎬ从而增强冻融过程中团聚体的稳定性ꎮ土壤质地也是决定冻融循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ꎮ由于黏土会在土壤颗粒之间形成坚固的桥梁ꎬ所以黏土含量高的土壤ꎬ其团聚体稳定性也较高[37]ꎮ研究证实ꎬ冻融对松散沙土的影响大于对黏性较强粉土的影响ꎬ黏土含量高的土壤在冻融条件下的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土壤[49 ̄50]ꎮ在黏土颗粒中ꎬ许多水分子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ꎬ这意味着黏土中的未冻水多于粗颗粒ꎬ因此黏土更不容易发生颗粒破3801郑昕雨等: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碎ꎬ黏土含量高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ꎮ2.3㊀冻融循环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土壤团聚体之间和团聚体内部的孔洞叫做土壤孔隙ꎮ土壤孔隙是水分和气体存在的场所ꎬ也是植物根系延展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的空间ꎮ土壤孔隙结构特征与团聚体密切相关ꎮ一方面ꎬ孔隙系统特征对团聚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ꎬ土壤孔隙度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9]ꎻ另一方面ꎬ团聚体粒径与孔隙数和孔径相关ꎬ主要表现在较小的团聚体有利于孔隙数增加ꎬ而较大的团聚体有利于大孔径孔隙的形成[51]ꎮ孔隙度是受冻融循环影响最基础㊁最直观的孔隙特征参数ꎬ一般认为ꎬ在冻结过程中ꎬ土壤中的水由于体积膨胀ꎬ从而增大了土壤颗粒外壁上的压力ꎬ使土壤颗粒重新排列ꎬ土壤孔隙扩大ꎬ孔隙度增加[16]ꎬ进而影响团聚体特性㊁微生物生存ꎮ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孔隙结构有明显影响ꎬ特别是在第1次冻融循环后[16]ꎮ多项研究发现ꎬ在土壤初始含水量相同的条件下ꎬ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ꎬ土壤孔隙度呈缓慢增大的趋势ꎬ且在初始冻融循环期间(冻融循环次数少于6次)ꎬ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加ꎬ土壤颗粒间隙和排列改变ꎻ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6~20次)ꎬ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引起的孔隙变化逐渐稳定ꎬ土壤的孔隙度趋于稳定ꎬ土壤结构达到新的平衡[16ꎬ52 ̄53]ꎮ除此之外ꎬ冻融温度也是影响土壤孔隙结构的重要因素ꎮ冻融温差越大㊁冻结温度越低ꎬ在冻融过程中土壤孔隙度也相应地表现为较大的数值[52]ꎮ然而ꎬ上述研究得出的孔隙度是基于土壤容重㊁颗粒密度的公式推导出来的ꎬ并不能直接反映土壤孔隙变化ꎮ随着土壤显微分析技术的发展ꎬ利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和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土壤孔隙的方法日渐成熟ꎬ并且更加直观和准确ꎮ土壤结构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ꎬ冻融循环改变了土壤的孔隙结构ꎬ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孔网络ꎬ增加了孔道网络的复杂性ꎬ并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ꎬ土壤孔隙度也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54 ̄55]ꎮ已有研究者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观察到ꎬ在冻融过程中小孔隙数量增加ꎬ它们相互连接形成较大的孔隙ꎬ而大孔隙又发生断裂ꎬ随后形成几个较小的孔隙ꎬ从而形成复杂而连续的微观结构[54 ̄55]ꎮ另有研究者通过显微CT技术观察发现ꎬ在15次冻融循环内ꎬ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ꎬ土壤孔隙度不断增大ꎬ在7次冻融循环后土壤孔隙度的增大尤为显著ꎻ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15次时ꎬ团聚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ꎬ团聚体内部孔隙连通ꎬ呈网络状ꎬ连通的网络状孔隙将大团聚体内部固体颗粒分离ꎬ在大团聚体内部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微团聚体结构[56 ̄57]ꎮ此外ꎬ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含水量也息息相关ꎮ冻融循环导致土壤结构变化的本质是土壤水冻结时会形成冰晶ꎬ产生冻胀力挤压土壤ꎬ从而导致土壤孔隙等一系列结构发生改变ꎮ土壤含水量越高ꎬ冻结时产生的冻胀力也越大ꎬ对土壤孔隙结构的改变也越大[58]ꎮ3㊀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调节凋落物和有机质分解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养分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ꎬ能够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㊁生长和生产力[59]ꎮ此外ꎬ土壤微生物在提高土壤稳定性㊁抵御冻融循环引起的土壤侵蚀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ꎬ如Sadeghi等[60]发现ꎬ在冻融循环条件下ꎬ细菌㊁蓝藻菌能显著抑制土壤及其组分流失ꎮ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影响ꎬ一般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ꎮ3.1㊀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ꎬ能反映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潜力[61 ̄62]ꎮ多数研究结果表明ꎬ冻融循环次数会显著影响微生物活性与生物量ꎬ连续的土壤冻融循环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ꎬ从而降低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活性[17ꎬ63 ̄65]ꎮ然而ꎬ少数几次冻融循环可能会提高微生物生物量[66]ꎮ对温带森林土壤进行的野外原位试验发现ꎬ在冻融初期ꎬ微生物遭到破坏ꎬ细胞壁破裂后养分流失并进入土壤ꎬ土壤养分有效性显著提高ꎬ但是由于微生物大量死亡ꎬ反复冻融后土壤养分有效性显著降低[20]ꎮ此外ꎬ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主要是细菌ꎬ真菌生物量不易受冻融交替的影响ꎬ可能由于细菌迅速适应并对冻融引起的环境变化作出了反应ꎬ而真菌依赖于其强大的抵抗力才得以保持稳定的生物量[20]ꎮ有研究者认为ꎬ在冻融循环过程中ꎬ高寒草甸㊁高寒草原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㊁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普遍表现出相似的 低 ̄高 ̄低 变化模式ꎬ是由于早期冻融过程刺激了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ꎬ带来了更高的微生物生物量ꎬ然而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ꎬ残480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4期留微生物逐渐适应低温条件ꎬ微生物生物量又恢复稳定[67]ꎮ由此可见ꎬ微生物种类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试验结果ꎮ此外ꎬ冻融对微生物的影响并非不可逆转ꎬ冻结期微生物进入休眠状态ꎬ到了融化期又会活跃起来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于不同冻融速率也会作出不同的响应ꎮ有报道显示ꎬ微生物生物量在高冻融速率(>1.4ħ/h)下下降ꎬ在相对较低的冻融速率或中等冻融速率下不受影响[68]ꎮ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发现ꎬ在相同时间内ꎬ更多次的冻融循环会导致更多微生物死亡[69]ꎮ3.2 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㊁真菌和放线菌居多ꎬ其中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ꎬ此外还有少量藻类[70]ꎮ在冻融条件下ꎬ土壤结构遭到破坏ꎬ水热条件被改变ꎬ细胞外形成冰晶ꎬ导致土壤溶质浓度升高㊁蛋白质变性㊁膜损伤㊁细胞脱水和代谢率降低ꎬ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微生物生境和生态位的形成ꎬ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65]ꎮ不同微生物对冻融循环的响应是不同的ꎬ细菌㊁真菌㊁放线菌等微生物具有其独特的形态㊁生长策略和环境中的生态位ꎬ因此它们对冻融循环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ꎮ目前与冻融相关的研究主要针对真菌㊁细菌ꎬ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与微生物原生环境的差异ꎬ关于真菌㊁细菌群落对冻融循环的响应还没有统一的结论ꎮ一些研究结果表明ꎬ在相同冻融条件下ꎬ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相比真菌群落有更大变化[17ꎬ71]ꎮ不论是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冻融试验还是在野外进行原位冻融研究ꎬ都有研究发现真菌的稳定性大于细菌[17ꎬ71 ̄72]ꎮ冻融循环对真菌群落生物量㊁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没有显著影响ꎬ但却明显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ꎮ冻融前期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ꎬ但在后续冻融阶段ꎬ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ꎬ微生物群落结构经历自然选择ꎮ然而ꎬ细菌受冻融循环的影响也有限ꎮ例如ꎬYosuke等[63]研究发现ꎬ连续4次冻融循环后ꎬ最低的微生物存活率为60%ꎬ表明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可能对环境波动(如土壤冻融循环引起的温度㊁渗透压变化)具有耐受性ꎮ在冻融时期的不同阶段ꎬ微生物种群结构也不同ꎬ发生冻结时微生物含量表现为放线菌>细菌ꎬ因为放线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较低ꎬ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要强于细菌㊁真菌ꎻ但是在融雪期ꎬ细菌在微生物中的比例提高ꎬ这是由于细菌对冻融循环的抗性更强ꎬ且喜湿润并能耐受低氧[73]ꎮ对中温带土壤冻融的研究也发现ꎬ虽然-15ħ极端冰冻温度的冻融循环对细菌群落危害很大ꎬ但多次冻融循环对细菌群落组成却没有造成重大影响ꎬ细菌群落仅在第1次冻融后出现了快速反应ꎬ而在随后的循环中ꎬ这种反应往往会减弱[64]ꎮ此外ꎬ拥有不同冻融历史的土壤对冻融循环的敏感度也不同ꎬ对于经常遭遇冻融的土壤ꎬ其微生物群落可能已经适应了这种条件ꎮ因此ꎬ在一般不受冻融影响的土壤中ꎬ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的危害更大ꎬ其群落的恢复也更慢[28]ꎮ4㊀结语与展望冻融循环显著影响了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微生物特性ꎬ能够调控土壤肥力与保水透气性ꎬ进而影响土壤的农业利用价值ꎬ研究冻融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ꎮ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冻融循环影响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研究现状ꎬ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ꎮ(1)目前ꎬ对于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稳定性与粒径分布方面ꎬ对于团聚体内部结构及微生物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ꎮ未来研究可利用同步辐射显微CT技术获取土壤团聚体剖面结构与三维立体结构ꎬ进一步探究团聚体的形成与破碎机制ꎬ并结合对团聚体内部微生物分布的研究ꎬ更系统地了解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ꎮ(2)近年来ꎬ利用组学技术开展冻融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ꎬ例如利用新一代高通量分离培养方法ꎬ结合现有的生物分子测序技术ꎬ分析冻融作用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ꎬ探究其对冻融的适应方法与响应机制ꎬ从而更全面㊁深入地理解冻融循环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影响ꎮ(3)尽管目前对于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不断增多ꎬ但在冻融循环条件下ꎬ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之间的耦合关系还不明确ꎮ由于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在空间分布和功能上的相关性ꎬ冻融循环导致的团聚体和微生物的变化也会造成二者间的交互影响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ꎬ对于深入阐明冻融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结构系统的影响㊁揭示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ROWLANDSONTLꎬBERGAAꎬROYAꎬetal.Capturingagri ̄5801郑昕雨等:冻融循环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冻融循环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冻融循环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学号2010301580134密级________________ 武汉大学本科学位论文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院(系)名称:水利水电学院专业名称:水利水电工程学生姓名:赵泽悦指导教师:何真教授二〇一四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WUHAN UNIVERSITYThe Research of Durability of Concrete under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Colleg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ubje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Name :Zeyue ZhaoDirected by :Prof. Zhen HeJune,2014郑重申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何真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摘要抗冻融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了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机理、影响因素和提高抗冻性措施,并分析了国内外混凝土抗冻性实验方法。

在此基础上,选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了混凝土三种抗冻测试方法的模拟试验。

检测出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动弹模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简明的数学表达式。

通过与实际工程比较,认为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基本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凝土抗冻试验方法的模拟。

最后,本文对三种抗冻测试方法做了对比和分析,得出以动弹模量作为混凝土抗冻性的评价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冻融破坏;抗冻性;测试方法;评价指标AbSTRACTFreeze-thaw re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This essay mainly elaborates the mechanism and factors of freeze-thaw damage to concrete, and the measurements of enhancing fros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while analyses the testing methods of freeze-thaw resista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software, calling Comsol multiphysics, is used to conduct three kinds of simulation tests of concrete frost resistance and then establish a concis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by detecting peak stress, Peak strain and dynamic modulus of concre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reeze-thaw cycle. By comparison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Comsol Multiphysics can correctly simulate the frost resisting tests of concrete. Finally, this passage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ree kinds of concrete frost resistance tests, with arriving at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significant that dynamic modulus can be set as the indicator of freezing resistance.Key words:concrete;freeze-thaw damage;freezing resistance;test method;assessment index;Comsol Multiphysics目录1 绪论 (7)1.1 研究背景 (7)1.1.1 混凝土的应用状况 (7)1.1.2 混凝土冻融破坏的严重性 (7)1.2 混凝土冻融破坏的研究现状 (8)1.2.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9)1.2.2 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因素 (10)1.2.3 混凝土抗冻提高措施 (12)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试验指标与试验参数设定 (15)2.1 混凝土的抗冻标准测试方法 (15)2.1.1 我国冻融循环试验标准 (15)2.1.2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标准 (16)2.1.3 RILEM推荐的试验方法 (16)2.1.4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分析 (17)2.2 模拟实验材料及参数的确定 (18)3 试验方案设计 (21)3.1 冻融环境下混凝土轴心抗压试验模拟 (21)3.2 三种抗冻融测试方法模拟试验 (22)4 试验过程 (23)4.1 快速冻融循环下轴心抗压试验 (23)4.1.2 峰值应力的变化 (23)4.1.3 峰值应变的变化 (26)4.2 模拟快速冻融法试验 (27)4.2.1 表面应力分布 (27)4.2.2 动弹性模量的变化 (28)4.2.3 温度场分布的变化 (30)4.3 模拟CIF法试验 (32)4.3.1 动弹模量的变化 (32)4.3.2 温度场分布的变化 (34)4.4 模拟慢速冻融法试验 (36)4.4.1 动弹模量的变化 (36)5 试验结果 (38)5.1 模拟快速冻融法试验结果 (38)5.2 模拟CIF试验结果 (38)5.3 模拟慢速冻融法结果 (39)6 总结与观点 (41)6.1 总述 (41)6.2 结论 (42)6.3 展望 (43)参考文献 (44)1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混凝土的应用状况混凝土因具有着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等诸多优点,近些年来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土木工程中,而且在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开发,能源开采等领域中,混凝土也扮演着中演的角色。

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与进展

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与进展

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与进展主要介绍了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近年来在我国的研究概况,阐述了钢管混凝土受冻破坏机理以及影响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主要因素,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针对如何提高钢管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标签: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破坏机理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素混凝土且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能共同承担外荷载作用的组合结构构件,按截面形式不同,分为圆形钢管混凝土,方、矩形钢管混凝土、多边形钢管混凝土和空心钢管混凝土等[1](如图1所示),因其具有抗压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以及耐火性能较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中。

抗冻性是钢管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钢管混凝土长期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严寒地区的建筑工程中,冻融循环所造成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已经成为结构工作过程中的主要病害[1]。

而我国三北地区冬季气温寒冷,最低温度可达-50℃,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冻害现象普遍存在;华东、华中地区气温较温和但冬季仍然出现冰冻,钢管混凝土冻融破坏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对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钢管混凝土凍融破坏的有效控制成为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关键。

鉴于此,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分析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的研究现状以及所报道的工程事故,列出了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提高钢管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1 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现状随着钢管混凝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建筑工程,其抗冻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钢管混凝土结构受冻破坏的工程事故,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基于此,对钢管混凝土抗冻性能的研究趋势刻不容缓,国内外学者对钢管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1.1 钢管混凝土冻害案例分析王佩琼等[2]介绍了某变电站厂房钢管混凝土柱受冻融破坏纵向开裂的事故,并对钢管混凝土柱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导致钢管混凝土柱纵向开裂的原因为:(1)钢管内侧表面与核心混凝土之间没有使其连接紧密的构造措施,导致核心混凝土与钢管的结合力较小,易脱空;(2)普通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比钢材的热膨胀系数小,随着外界气温变化,混凝土与钢材的冷收缩与热膨胀存在不同,从而变形不协调,导致核心混凝土与钢管内壁脱离;(3)钢管混凝土在制作时存在缺陷或存在自由水,自由水受冻膨胀会对钢管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4)钢管混凝土中自由水分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多,自由水受冻膨胀在钢管壁上产生环向拉应力,当冻胀产生的环向拉应力大于钢管的屈服拉应力后,钢管会产生破坏而开裂。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动力变形及细观结构分析撤回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动力变形及细观结构分析撤回

02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动力变 形研究
冻融循环对粗粒盐渍土的影响
01
02
03
物理性质
冻融循环会导致粗粒盐渍 土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如密度、孔隙率等。
力学性质
冻融循环会引起粗粒盐渍 土的力学性质改变,如压 缩性、抗剪强度等。
结构特性
冻融循环会改变粗粒盐渍 土的结构特性,导致颗粒 排列和接触方式发生变化 。
03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细观结 构分析
粗粒盐渍土的细观结构特性
颗粒组成
粗粒盐渍土由不同粒径的盐颗粒 组成,这些颗粒通常具有较高的
孔隙率和渗透性。
结晶结构
粗粒盐渍土中的盐颗粒通常具有 不均匀的结晶结构,这使得土体
在冻融循环下容易发生变形。
微观孔隙
粗粒盐渍土中存在大量的微观孔 隙,这些孔隙在冻融循环过程中 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体的动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动力变形 及细观结构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动力变形
研究 • 冻融循环下粗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渍土细观结构
分析
目录
•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动力变形 及细观结构分析实验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冻融循环对粗粒盐渍土的影响
冻融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粗粒盐渍土的动力变形和微观结构有显著影响,可能导致工程结构的破坏和环境的 恶化。因此,研究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的动力变形和微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冻融循环对粗粒盐渍土物理 性质的影响;
2. 冻融循环对粗粒盐渍土力学 性质的影响;
研究内容与方法
• 冻融循环对粗粒盐渍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的动力变形特征; • 冻融循环下粗粒盐渍土的动力响应分析。 •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粗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摘要:冻融作用对于冻土地区的实际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冻融作用也是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冻融引起的灾害,冻融循环试验的仪器方法和冻融循环改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

关键词:冻土,冻融循环试验,冻融作用0.引言冻融作用是实际建设工程中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土冻融作用后的物理力学性质尤为重要。

冻融灾害是季冻区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已川藏铁路为例,土体经过冻融作用使得边坡发生失稳滑动,冻土边坡表层土体强度降低,是以川藏铁路为例季节性冻土边坡破坏的主要因素[1]。

因此,为减少冻融循环引发的工程灾害,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质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研究冻融循环试验的仪器与方法室内土的冻融试验一般将试件放置于圆筒模型内,根据试验要求会在内部装上温度探测器来监测土样内部的温度变化,将土样放入恒温箱中,可以用位移器来监测试样在冻融过程中的产生位移变化。

此外,在冻融过程中有开放式的,完全封闭式的,半封闭式,对于冻融试件有加围压和轴压两种加压方式。

冻结方式对各个研究者而言也各不相同,可以按照施加冷源的位置来分类,一般有单向冻结,单向融化,偶尔有双向冻结,单向融化等。

冻融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一般用剪切、压缩固结、静三轴、动三轴等试验考察土工程性质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改变。

2.冻融作用引起土物理性质的变化学者研究发现冻融循环可以使土的液塑限发生一定的变化[2],也可以使土的颗粒级配发生变化[3]。

通过大量试验表明土样在冻融过程中内部会出现细小裂隙,而土样中的冰晶也会发生融化导致土样内部大孔隙的形成,因此土样的孔隙比减小,但渗透系数一般会有所增大[4]。

通过学者研究表明渗透性是土样在冻融过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

Chamberlain等[5]研究表明,冻融后渗透性与孔隙比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后来学者齐吉琳[6]等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密实度的土的在冻融试验中渗透性会有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整体呈现增大趋势。

冻融循环对土壤性状特征影响研究进

冻融循环对土壤性状特征影响研究进

doi:10.11838/sfsc.1673-6257.21468冻融循环对土壤性状特征影响研究进展王艺璇,仲秋维,郑昕雨,蔺吉祥,赵 艺,王竞红*(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土壤冻融是由于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土壤层出现冻结与融化交替的现象,在草原、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广泛存在。

土壤冻融对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气候与水文环境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年来,关于土壤冻融的生态效应备受关注。

论文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冻融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从冻融循环对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3个角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冻融循环是以土壤为传递基质的水分运移发生了变化,也是土壤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此外,冻融循环也会影响到土壤抗侵蚀性能,尤其在春季解冻期间较为严重,其中土壤含水量较高和有积雪的地域十分明显。

冻融循环过程对土壤生物化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量和活性等方面,使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

基于此,论文从冻融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态、团聚体和抗剪程度)、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加深人们对土壤冻融循环生态效应的认知,并为挖掘冻融循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关联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冻融循环;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碳氮循环土壤冻融是由于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土壤层出现冻结与融化交替的现象。

冻融会随着季节或昼夜热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且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地区[1]。

一般来说,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域每年都会经历季节性的土壤冻融变化[2]即冻融循环,冻融循环会随着气候变暖与多变性的增加而增加[3]。

我国土壤冻融循环的多发地区位于东北、西北以及黄土高原地带。

在我国北部地区,冻融循环通常发生在土壤表面及以下的特定深度,这也是由季节性变化或昼夜更迭所导致的[4]。

冻融循环下砂岩动力特性及其破坏规律

冻融循环下砂岩动力特性及其破坏规律

冻融循环下砂岩动力特性及其破坏规律杨念哥;周科平;雷涛;李杰林;宾峰【摘要】冻融作用下岩石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对揭示岩石冻融损伤机理及寒区岩体工程冻融灾害防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选取5组砂岩试样,按照-30~20℃的温度范围开展0、20、40、60和80次的冻融循环,并利用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冻融循环后的试样开展冲击气压为0.45 MPa的动态力学试验,从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动态强度、峰值应变和破坏形式等方面对冻融循环下砂岩的动力性特性和破坏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岩的动力学性能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主要的力学指标如动态弹性模量、动态强度及峰值应变均有所劣化;砂岩内部损伤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累积,但累积速度不均匀,当冻融次数为40时,速度变缓,这一现象在砂岩饱水质量、孔隙度、强度和峰值应变曲线上都有体现;砂岩的破坏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循环次数为0~40时,其破坏形式与未冻融时类似,以轴向的拉伸破坏为主;当循环次数为60和80时,试样碎块呈均匀细小化分布.【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6(026)010【总页数】7页(P2181-2187)【关键词】冻融循环;砂岩;岩石力学特性;冲击试验;动力破坏【作者】杨念哥;周科平;雷涛;李杰林;宾峰【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410083;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70;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季节和昼夜交替会产生周期性温度变化,对寒区岩体工程而言,这种温度变化产生的岩石冻融力学效应不能忽略[1]。

冻融条件下,岩体力学性能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与岩体自身的材料特性相关以外,也与冻融温度、冻融周期、冻融次数、以及理化环境等密不可分[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因素
冻融温度、冻融速率、外加荷载
施工因素
配合比、养护条件
混凝土的密实度越大,抗冻性越好。
混凝土强度越高, 抗冻性越好。
混凝土的开口空隙越多,抗冻性越差。
水灰比越大,开口空隙越大,抗冻性越差。
混凝土的饱水程度达到吸水饱和状态,容易发生冻融破坏。
• 丌同水灰比下混凝土中与混凝土体积膨胀量(%) 水的膨胀与混凝土的体积(%)
破 坏 理 论
孔结构理论 充水系数理论 临界饱水值 理论
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膨 胀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
3.2 膨胀压理论认为:

在一定负温下混凝土中的毛细孔水发生物态变 化, 由水变成冰, 体积膨胀约 9 % , 因受毛细孔壁 约束形成膨胀压力, 从而在孔周围的微观结构中产 生拉应力。这种在负温下因水体积膨胀而产生膨 胀压力从而导致的破坏, 主要取决于混凝土中水的 存在形式及其内部微观孔隙结构和外界正负温度 变化等因素。
5 混凝土冻融破坏的防治
设计方面
材料选择及配合比方面
施工方面
掺入少量减水剂、早强剂、 在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加大 防冻剂、引气剂、限制水 控制好坍落度、振捣过程 配筋,对于混凝土构筑物, 灰比、选择抗冻性好的硅 不要太长、加强早期养护。 要有防水、排水措施。 酸盐水泥。
6 感悟

混凝土结构发展到现在,理论部分已经趋于 成熟,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混凝土的耐 久性问题,抗冻性作为耐久性方面一个丌可回避 的话题,将会越来越表现出其重要性。目前对于 冻融循环的研究存在很多丌足之处。所以,我们 仍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 膨胀压理论不渗透压理论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认为是内部压力造成混凝土破坏,即水转变为冰的体积膨胀造成 的水膨胀压力和冰水蒸汽压差别造成的渗透压力。
不同点
若冻融循环时间非常缓慢,用渗透压理论分析可能比较合适; 若冻 结很快, 用膨胀压力理论分析可能比较适合。
3.4 影响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因素
内部因素
集料、水泥、外加剂、水灰比、含气量
• 4.2 英国标准规定的冻融试验方法 规定试件尺寸为 75mm×75mm×2250mm~3050mm试件在-15℃ 温度下冻16~17h,在20℃的水中养护72h。试件经 50次冻融循环后计算相对长度变化率。即: ∆L=(L50-L0)/L0

式中:L50 为经历50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长度: L0 为试件原始长度。
3、冻融破坏的机理
一般认为,冻融破坏主要是因为在某一冻结温度 下,水结冰产生体积膨胀,引起各种压力,当压力超 过混凝土能承受的应力时,混凝土内部孔隙及微裂 缝逐渐增大,扩展并互相连通,强度逐渐降低,造成 混凝土破坏。
3.1 目前提出的混凝土冻融破坏理论
Diagram 膨胀压理论 渗透压理论 水的离析层 理论
• 4.3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抗冻性试验方法
• 用28天龄期的试件进行慢冻法,试件为立方体 (150mm×150mm×150mm),到达试验龄期的前四天, 将冻融试件放在20℃的水中浸泡,水深应没过试件顶面 2cm以上。在温度-17℃至-20℃下冻结4h,然后在20℃的 水中溶解4h,至此为一次冻融循环,需8h。每次冻融循环 后测定其重量和抗压强度,同时达到重量损失5%和强度 损失25%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即为混凝土的抗冻标号, 例如D300。
图1 冻融循环引起的混凝土结构劣化
图2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柱由于混凝土质量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劣化现象
2、冻融破坏研究的意义
• 我国地域辽阔,有相当大的地区处于严寒地 带,丌少水工建筑物出现了冻融破坏现象。 寒冷地区的水工、港工、道路和桥梁等工 程中的混凝土结构物戒构筑物在冻融循环 作用下的冻融破坏是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病 害,世界各国每年都要花费巨额费用维修 被腐蚀的混凝土结构。因此对混凝土冻融 循环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读书报 告)
汇报:费彩会 导师:何世钦
1 冻融破坏的定义
• 混凝土在饱水状态下因冻融循环产生的破坏 作用称为冻融破坏,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是指饱 水混凝土抵抗冻融循环作用的性能。混凝土处于 饱水状态和冻融循环交替作用是发生混凝土冻融 破坏的必要条件。混凝土冻融循环产生的破坏作 用主要有冻胀开裂和表面剥蚀两个方面。水在混 凝土毛细孔中结冰造成的冻胀开裂使混凝土的弹 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严重下 降,危及结构物的安全性。一般认为混凝土的冻 融破坏是一个物理作用过程。
硬化初期混凝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结晶水
吸附水
毛细孔水
游离水
不可能结冰
存在于毛细孔中, 这部分水是可结冰 自然条件下不可能 的, 且毛细孔中水 结冰(低于-78℃ 蒸气的冰点随毛细 结冰) 孔半径的减小而 下降
存在于各种固体颗 粒间, 是可结冰的。
3.3 渗透压理论认为

渗透压力是由孔内冰不未冻水两相的自由能之 差引起的。在一定的温度下, 由于冰的自由能小于 液态水的自由能。在冻结时, 凝胶孔中的水流向毛 细孔, 当水到达毛细孔时,产生冻结, 冰的体积增加。 当毛细孔水结成冰时, 凝胶孔中过冷水在混凝土微 观结构中迁秱和重分布从而引起渗透压。
0.41
3.8
0.35
0.49
4.9
0.45
0.72
8.1
0.75
4 国内外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方法
• 4.1 美国标准规定的抗冻性能试验方法 • 称为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方法,包括:快速冰冻水融法 和快速气冻水融法。两种方法规定冻融循环温度为17.8℃—4.4℃,每个试件应连续进行300次冻融循环,戒 进行到室内的相对动弹模量降到初始值的60%为止。该实 验用DF表示耐久性系数,即: • DF=P×N/M • 式中P为N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N为规定的 最小值而停止实验时的循环次数:M为规定的经受冻融循 环的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