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都市发展与当代文化(三篇)

主持人: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

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2006年

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

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

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文学文化讲座

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学讲座,分析其对于北京文化发展的作

用,也指出所存在的不足。《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分析海派作家创作中的超验审

美,以神秘怪诞的想象、梦幻和幻觉对都市展开精神漫游,都市批判和精神追寻成了他们对

都市的体验性结论。虽然3篇文章的视角与方式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关注与研究都市,

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识。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提要: 在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商业特性为基本原则,西方城市理论是规划基点,大城市群观念是城市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应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世博会、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长三角视阈中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上海市;城市规划;历史;现实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1-05

上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历史上变化最大最迅速的时期。回溯上海发展的历史、展望上海城市的未来,总结上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商业特性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人们将城市区分为权力依附地的城市、商业交换地的城市和生活世界的城市三类,上海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具有商业交换地的意味。上海自开埠后的160多年的历史,城市的规划和结构的发展总体上并非政治性的,而主要是商业性的,以商业的发展构成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城市后,指出城市的区别表现在形式和类型上。比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城市是政治占统治地位的,而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以商业为主。“城市就是市场,而这个当地市场是某一群体的经济中心……在这里,非城镇居民和城镇居民为满足商品需求而进行商贸往来。”[1]P13与北京的政治性结构不同,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构基本建筑于商业的发展,在开埠后租界的发展过程中,商业成为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埠后的上海华界、公共租界、法租

界三界市政规划和建设被纳入到商业化的轨道中。虽然在新中国建立后,政治的因素左右了城市规划和结构,但是商业仍然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建立后,在前苏联城市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下,在前苏联专家指导制定的《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将上海从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这种脱离了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与实际的规划,忽略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商业性因素,以至于影响与限制了上海城市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城市规划中突出了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特性,规划突出了建设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无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还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无论世博会会展区的结构,还是上海总体规划的构想,都将商业因素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了上海城市结构合理的布局与发展。

2.西方城市理论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点

东西方城市规划结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东方城市是政治性的,一君万民的中央宫阙、前朝后市、左右民廛结构宏伟齐整;西方城市是经济性的,追求经济利益、重视市民特权的真实与实用、世俗与自由。在东方封建性城市趋于衰退之际,西方列强在武装入侵过程中,在殖民化进程中,将西方的城市理论与建构的方式带到了东方,在上海租界的设立与发展过程中,深入地影响了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结构,使其成为东方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典范。有学者在谈到亚洲城市的发展时说:“尽管如此,在南亚、东南亚地区被西方殖民者统治约300年中,城市的发展并不显著,特别是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方面。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东亚城市,在陷于被殖民的困境之后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代表了当时亚洲最高的水平,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2]P180上海在其都市化的过程中,虽然曾经历了一个殖民化的过程,但是城市的发展显然深受西方的影响。租界的设立与影响对于上海城市的繁华与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在后来上海城市的规划结构中,也主要采用了西方城市的理论与模式。无论是1929年开辟新港区、兴建新中心区“大上海计划”的制定,还是1949年编制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大上海都市计划”的构想;无论是1956年开始有计划辟建卫星城镇的方针,还是改革开放后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都主要受到西方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虽然,上海在城市规划结构中受到了西方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但是上海同时也传承了本土的经验与传统,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现代通讯、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上海也创造了很多旧中国的第一。因此,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相互吸收,诞生了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又不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却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新兴城市文明。”[2]P190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结构中,也逐渐显现出上海的特色。

3.大城市群观念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

大城市群(M egal opolis)是指被高速交通轴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1961年,哥特曼(Cott m an)在他的著作《大城市群》中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今天的大城市群是探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下的大城市群的发展,大城市群的建立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主要方式,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角。

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的发展是与大城市群观念密切相关的:198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经济区,就具有了大城市群的视野,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的经济区,拓展了单个城市发展的传统观念。1984年又将上海经济区范围扩大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的一市四省。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提出开发浦东要立足于整个长江三角洲和华东沿海各省,真正发挥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地位。

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体现了大城市群的观念,这不仅与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关。中国已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等地区大城市群,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密切关联。

二、全球化与上海城市规划的发展

安东尼?奥罗姆在《城市的世界》一著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对地方的影响开始变得更加直接和强大,这段时期被视为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作用力是不均衡的,但是,无论面积大小、地理方位还是在城市等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城市都从不同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逐渐被改造。城市不断地失去民族国家的特征,与全球经济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1]P107-108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性城市已经变成了世界城市,各大城市之间的交往合作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依赖与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上海已成为了世界城市,其城市规划和结构发展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

1.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

在全球化背景中,上海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上海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在拓展城市规划与结构的视野中,规划上海城市的结构与发展,既避免过度城市化的倾向,又防止逆城市化的偏向,在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中,使上海城市规划和结构日趋合理化与更趋于人性化。

在西方近一百多年来,产生了诸多城市规划发展的理论,从英国霍华德(E.Howard)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观念,到英国格迪斯(Patrick Geddes)从区域研究城市“城市—区域”观念;从美国佩里(Clarence A.Perry)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原则,到法国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按功能分区的“现代城市”方案;从美国赖特以分散为原则的“广亩城市”思想,到芬兰沙里宁(Eliel Saarinen)城市发展布局“有机疏散”理论;从美国凯文?林奇(Kevin Lynch)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到美国邓肯(O.D.Duncan)从全国的经济和地理设置“城市体系”概念;从美国弗里德曼(J.Fried mann)城镇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空间的“城镇场理论”,到美国卡尔索珀(Peter Calthor pe)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的“新城市主义”理论,西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或正在产生重要的作用,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的发展,应该以全球化的视阈,尽可能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制定出具有全球化眼光的城市规划结构蓝图。

在世界诸多城市规划结构的历史中,有诸多可资借鉴的实

例,对于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有着参照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大伦敦规划设置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的结构,对于控制市区扩展、改善环境、疏散人口等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大巴黎规划,改变聚焦向心城市为带形城市的设计、建设新城改变单中心格局、建立生态平衡区等,对于防止工业与人口的集聚、减轻市中心负担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规划,以快速干道连接港口区、工业区、新城镇,在控制建筑物、人口密度、重视环境绿化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东京都长期规划,改变中心地区业务管理机构过度集中、改变单一中心为多中心结构、建立一都七县的首都城市圈,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发挥卫星城市的功能等,有着重要的价值。20世纪末的莫斯科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强调保护和复兴历史文化传统、合理规划和建筑空间结构体系、保护和发展自然景观等,对于生态问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等,都有着重要的规范意义。在上海城市的规划结构中,应细致研究与参照世界城市规划结构的经验,在根据上海城市的实际斟酌思考上海发展的未来。

2.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

美国学者斯皮罗?科斯托夫(Sp ir o Kost of)在《城市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城市是建筑和人的聚集体。它们是被使用着的环境,人们每日的活动———无论是世俗的还是超凡的、随意的还是刻意的,只有发生在城市里才会有效。在城市里及其变体当中凝聚着时间与场所的统一。城市是我们的抗争和我们的光荣的最终记录;过去的骄傲就在这里获得展现。”[3]城市是人类光荣历史的载体,一座城市体现出在历史积淀中的独特面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世界城市逐渐具有了更多的共性,但是继承发扬城市的本土传统,保持与创建城市的特色,成为在全球化背景中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上海在其开埠后160余年的历史中,在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结构中已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与特色,形成了上海商业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独特文化,从开埠后英、法、美三租界繁华形成上海商业中心结构,到南京路、淮海路为主脉的商业带的延伸,到人民广场、徐家汇、静安寺、老西门、曹家渡、大柏树、五角场、陆家嘴、打浦桥等新老商业中心的形成,外滩风貌与老城厢、龙华古镇与开发区、摩登大厦与石库门等,在迥然不同的风格中,构成了中西相邻、中西融会的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

上海在借鉴汲取西方文化的同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方面,在融会东西方文化中努力创新,这构成上海不同于中国其他任何城市的特点。有学者在谈到上海建筑的创新时指出:“‘海派’建筑的创新,首先发生在上海并体现在材料、技术与结构层次,决不是偶然的。其因在于,上海是近现代西方建筑文化传入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交通的方便、物产的丰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相对少弱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当时并没有哪个中国城市能够与之匹敌,所谓‘海天富丽,景物饶人’、‘水陆辐辏,工商集合’,可谓地灵人杰,其发展之迅猛,简直无与伦比,建筑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4]上海的城市繁荣与发展中,其城市规划与结构同样具有创新的色彩,这种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创新,就构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本土传统与特色。在上海城市未来的规划与结构中,应该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追求与保持城市发展的独特个性。

3.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

现代城市的理论与规划,是更多地建筑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上的,将适宜于城市市民的生活置于城市发展的首位,不仅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居住与生活环境,而且要有利于人们的公共生活、社会交往、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交往模式的需要。建立生态城市、景观城市、环保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城市等的构想,其实都是建筑在以人为本的基石上的。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5]城市的设计是创造人类空间的秩序,是为居民创造良好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人是城市规划和结构的根本。

在上海开埠后160余年的历史中,在殖民地的历史中,城市的规划和结构往往与资本的积累与掠夺联系在一起,与对于殖民者特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1929年“大上海计划”的制定,更多地在于国民党市政府与租界抗衡行政管理便利的考虑;新中国建立初的《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立意于把上海从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如上的城市规划,大多并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在强调城市管理与生产中,忽略了作为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市民居住与生活的根本。

改革开放后,在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结构中,注重了对于市民生活空间的考虑,加强了以人为本的色彩,但是仍然未真正落实以人为本,许多政府的规划和行为仍然缺乏对于市民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考虑,有些重大的城市规划和结构的设定,往往缺少市民的参与。

三、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人类在城市诞生后,就始终对于未来的城市面貌予以构想与设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世界性城市都存在着诸多相类似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人口增长、生态状况、老龄化等等,在城市规划和结构中始终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包括过度城市化、逆城市化等倾向。上海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中,有着可以看见的未来,在未来15年中,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1.世博会与上海城市规划的发展

2002年12月,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这是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昭示着用新的理念主办世博会、规划世博会。世博会场址选择于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涉及浦东、黄浦、卢湾三个行政区域,规划面积为5.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1%的城市化面积。为加强地区空间、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世博会园区周边规划设置1.4平方公里左右的建设协调区。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需动、拆迁272家企业、1.8万户居民。世博会的规划以“和谐、人性、创新、生态”为主题词,将形成“园(世博会园区)、区(世博会围栏区)、片(5个功能片区)、组(12个展馆组)、团(26个展馆团)”这五大层次,原先的旧厂危屋区将变成集世博会展、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型公共活动中心。

世博会园区一定程度改变了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世博会

场馆的后续利用将改变上海城市的景观,别具一格的世博会园区拓展了外滩的风光,其数十公顷的绿地将大大改善黄浦江边的环境,其活动中心将提供给市民文化休闲的场所,其地面和地铁交通的设施,将改善该地区交通状况。世博会将在提高上海城市的声誉与影响中,也将大大改善上海城市的结构与景观。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前景分析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成为近年来上海城市规划和结构的基本方针。

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为:“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规划指出:“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出在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城市功能布局、市域城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框架、社会发展体系方面,基本达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

在创新与特色方面,规划指出:“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规划提出城市的总体布局为:“城市的发展方向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规划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对于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预示了上海至2020年的发展方向。

3.长三角视阈中的城市整体规划结构

在上海近年城市规划与结构中,总是将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置于长三角的视阈中,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这种“多轴、多层、多核”的设计思路拓展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视阈,体现了在长三角视阈中的城市整体规划结构。在未来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中,如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崇明岛的开发。在上海城市规划结构中,对于崇明岛的开发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规划中提出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崇明岛开发的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把崇明新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舒适,富有田园水城特色的海岛花园城市。

崇明县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中点、上海北翼的长江口,目前由崇明、长兴、横沙等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计1411平方公里。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2004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的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桥隧越江工程,随着2007年底越江通道的通车和中国沿海大通道崇明岛桥地位的确立,崇明将以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和效应。

洋山港的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于2002年4月开工,至2005年12月第一期工程开港。港区位于浙江省崎岖列岛的海区,岛屿群由以大洋山和小洋山为主的96个岛礁组成,其中小洋山距离上海芦潮港仅17海里,具备15米水深的天然港区条件。洋山深水港区分四期建设,到202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可达到1500万标箱,列世界各大港区前茅。

已开港的一期工程,建成泊位5个,码头长1600米,可靠泊第五、六代集装箱船只或8000标箱装箱标准船,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到220万标箱,港区水域面积316.7万平方米,港区陆用面积159.65万平方米,港区航道全长67公里,设计水深15.9米。港区由港区工程、东海大桥、芦潮港辅助作业物流园区三部分组成。东海大桥为中国自己建设的最长的一座桥,也是世界上目前最长的、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桥面宽31.5米6车道的大桥始于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终于浙江省嵊泗县崎岖列岛的小城子山,全长32.676公里,为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陆路集疏运等提供服务。至2010年,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10公里左右的深水岸线,布置近30个泊位,集装箱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以上。

洋山深水港区的建设,将大大增加上海港的吞吐能力,拓展与提升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国际声誉与影响,为上海真正建设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沪杭交通的拓展。在长三角地区,浙江省是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沪杭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快了省市之间的合作与经济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沪杭磁悬浮列车线的建设,拓展密切了沪杭之间的联系。

2003年开工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大桥将于2008年建成、2009年通车。大桥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120余公里。大桥的建成将大大缩短浙东南沿海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浙江宁波等地更紧密地与上海接轨,直接促进宁波、嘉兴等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杭州、绍兴等地的发展,并对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06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沪杭磁悬浮项目,是中国第二条磁悬浮列车线,将于2008年底建成,2009年试运行,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条连接上海、嘉兴、杭州三地的磁悬浮交通线建成后,全长175公里,将实现“两百里沪杭,一小时往返”的速度,上海至杭州单程不过半小时。沪杭磁悬浮的建设,将形成长三角南线一小时交通圈,改变长三角经济格局,重构长三角“次中心”城市格局。沪杭磁悬浮可能会带来浙江对上海各种

资源更便利的利用,加快浙江融入上海的国际化进程;拓展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实现杭嘉湖与苏锡常的平衡发展,促进整个长三角发展的一体化。

苏通大桥的建设。2002年10月开始建设的苏通大桥,斜拉索长580米,为世界第一跨径斜拉桥,计划2008年底建成。大桥全长35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连接南通市和苏州(常熟)市之间,起于通启高速公路的小海互通立交,终于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沟通南北向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及沿江、通启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一个大循环,使南通真正融入上海经济圈。

苏通大桥建成后,南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通达江南之城,南通市至上海市区仅需1小时车程,实现南通“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全面腾飞”的构想。南通还专门制订了《南通市接轨上海工作纲要》,从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产业发展、要素融合、城市功能等方面,实施与上海全方位的策应和对接,借上海之力实现南通的发展,建设“沪通工业走廊”。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都市,其城市规划和结构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未来上海发展的蓝图中,以长三角的视阈构想与规划上海的城市建设,思考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真正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办法中还指出:“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这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划设立了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规划的核心思想,上海今后的发展规划,也应努力遵循这种思想,使上海在面向世界过程中既保持其特色,也贯彻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主旨,使上海在市民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功能方面,努力成为市民最适宜生活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罗姆.城市的世界(Anthony M.O rum The W orld of

C ity)[M].陈向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3]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

[4]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03.

[5]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3.

作者简介:杨剑龙(195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易文

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

刘勇1 李春雨2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提要: 文学及文化讲座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它有机地成为北京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北京文化生态的形成、文化品格的定位以及北京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近年来,文学及文化讲座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也值得重视与反思。

关键词: 北京;讲座;文化生态;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5-05

北京的文化生态是由多种因素构建的,北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厚的学术人才资源,是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重镇,而首善之区的独特地位,又使北京地区的作家及文学研究者涌动着强烈而鲜明的国家民族关怀,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介入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北京的文学创作、研究和批评显得宏大而丰富。在北京的文化生态中,还有一个独特的链环,对形成与提升北京的都市文化品格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既作为传统又越来越成为时尚的文学讲座。文学讲座不仅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北京当下的文化语境为文学讲座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的专家、学者有了纵谈文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学材料汇集北京,专业的、业余的、“北漂”的文化人以及国际的文学消息和文学家的彼此往来,使北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界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北京的文学讲座评说古今文学创作,阐析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以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本市城市更新活动,建立科学、有序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制 定本细则。 第二条(工作原则) 城市更新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规划引领,有序推进。落实区域评估、整体更新的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法推进试点,实现动态、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搭建实施平台,创新规划土地政策,使多元主体、社会公众、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条(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 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组成, 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 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完善配套政策。 第四条(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城市更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组织、

协调和监督全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指导城市更新的实施,开展城市 更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区县人民政府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包括制定城市更新区域评估报告和实施计划;指定 相应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实施机构,协调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 定期评估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更新项目依法合规并按计 划落实。 第二章城市更新区域评估 第六条(区域评估的工作要求) 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区县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组织开展区域评估,确定地区更新需求,进行地区公共要素评估,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以下简称“更新单元”),明确适用更新政 策的范围和要求,形成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 区域评估工作包括基础准备、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审批三个阶段。 (一)基础准备: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启动开展区域评估工作,依据上位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 划为基础,研究区域发展背景和趋势,确定评估范围、完成资料整 理和汇总工作。 (二)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意见征询,就评估区域的发展需求、公共要素建设需求等,征询各方意见,形 成区域评估报告初稿。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就区域评估 报告初稿出具意见,编制单位据此完善区域评估报告,形成报审稿。 (三)审批:由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将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报区县人民政府,经区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县人民 政府批准并送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区域评估的范围)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上海市城市规划馆

城 市 规 划 专 业 实 习 报 告 学号:080907237 姓名:杨鹏

实习要求:在实习过程中要利用笔记本、速写本、卷尺、相机、绘制工具等,进行体验、参观、收集资料、记录、拍照等,做好实习记录。 实习地点:上海、苏州 指导老师:苏阳、田鹏、任君、陈玮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这次上海实习我们去了很多著名景点,像苏州的拙政园,七里山塘,贝聿铭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还有上海外滩,新天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座底蕴丰厚、设施完备、全面展示上海形象的专业性场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市市政府大厦的东侧,展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在70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中,全面展示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充分表达了“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

被市民誉为“城市之窗”。馆内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上海至2020年的城市未来蓝图。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占地3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390平方米。主体结构高43.3米,地上5层、地下2层。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示厅可供展示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示馆大楼远远看去,像是中国传统的高大城楼中间的城门,暗喻建筑与城市存在着内在联系。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展馆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顶部由四片硕大的连体薄壳艺术造型组成,象征着上海充满朝气和活力。4只巨大白色钢帽在艳阳下熠熠生辉,她与西侧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一左一右相映成趣。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城市、人、环境、发展”,它向人们叙述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型大都市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 城市规划展示馆不仅有利于市民参观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规划,更有利于向国内外宾客介绍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情况,树立上海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这座晶莹剔透的建筑获得了2000年度上海市“白玉兰”奖和国家建筑最高荣誉“鲁班”奖等奖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展示规模在世界同类展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它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在布展内容上,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作为主题,浓缩了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重点突出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在展示手段上,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运用高科技,体现综合、开放、公众参与的特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通过详尽而权威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图片、模型、触摸屏、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全面认识上海、深入了解上海的最佳选择。 下面为各层展示的主要内容 1.序厅一层大堂内的“上海之晨”艺术模型。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纵观整个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围绕王权和商业建造发展的, “城”是“王权”,“市”是“商业” 0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主要产生在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 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这段时间,由于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产生了私有制,手工业及商业从农 业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就是城市产生的基础,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频 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 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 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但 是以后发展的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早起城市已经具 有以下这些特点: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一一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一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 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 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 相连。 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 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这种城制对中 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周人以农立国,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也打下了烙印,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意匠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商周春秋 时期,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 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 普遍较小。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一一诸候国国都一一卿大夫都(采 邑城)三级。城市总体布局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规划,这与城市经济结构上农业尚 占很大比重、政治结构上尚保留着氏族宗族组织有密切关系;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 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居民仍聚族而居。秦汉时期,郡县制 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了从中 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一郡城一县城。城市建设方面,改变了战国时期 两城相依的局面,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市场位置从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 2017-2035年)上 海 市 城市 总 体 规 划 图 集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年) 图集上海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一月发布 二〇 一八 年一 月发 布

目录 1-1 上海市域规划范围图 3-1 上海市域用地现状图(2015年) 3-2 上海市域现状影像图 4-1 上海市区位图 4-2 上海和近沪地区生态协调图 4-3 上海和近沪地区综合交通协调图 4-4 上海和近沪地区战略协同区图 4-5 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图 4-6 上海市域城乡体系规划图 4-7 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 4-8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 4-9 上海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 4-10 上海市域城镇空间(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图 4-11 上海市域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 4-12 中央活动区用地布局规划示意图 4-13 上海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4-14 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图 4-15 上海市域城镇圈规划图 5-1 上海市域科技创新布局规划图 5-2 上海市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规划图

5-3 上海市域干线道路系统规划图 6-1 上海市域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图 6-2 上海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6-3 上海市域蓝网绿道建设规划图 6-4 上海市域风貌分区图 7-1 上海市域生态网络规划图 8-1 上海市域绿线蓝线紫线规划控制图 总图:上海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 浦东新区战略指引图 黄浦区战略指引图 静安区战略指引图 徐汇区战略指引图 长宁区战略指引图 普陀区战略指引图 虹口区战略指引图 杨浦区战略指引图 宝山区战略指引图 闵行区战略指引图 嘉定区战略指引图 金山区战略指引图 松江区战略指引图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都市发展与当代文化(三篇) 主持人: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 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2006年 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 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 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文学文化讲座 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学讲座,分析其对于北京文化发展的作 用,也指出所存在的不足。《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分析海派作家创作中的超验审 美,以神秘怪诞的想象、梦幻和幻觉对都市展开精神漫游,都市批判和精神追寻成了他们对 都市的体验性结论。虽然3篇文章的视角与方式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关注与研究都市, 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识。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提要: 在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商业特性为基本原则,西方城市理论是规划基点,大城市群观念是城市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应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世博会、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长三角视阈中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上海市;城市规划;历史;现实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1-05 上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历史上变化最大最迅速的时期。回溯上海发展的历史、展望上海城市的未来,总结上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商业特性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人们将城市区分为权力依附地的城市、商业交换地的城市和生活世界的城市三类,上海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具有商业交换地的意味。上海自开埠后的160多年的历史,城市的规划和结构的发展总体上并非政治性的,而主要是商业性的,以商业的发展构成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城市后,指出城市的区别表现在形式和类型上。比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城市是政治占统治地位的,而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以商业为主。“城市就是市场,而这个当地市场是某一群体的经济中心……在这里,非城镇居民和城镇居民为满足商品需求而进行商贸往来。”[1]P13与北京的政治性结构不同,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构基本建筑于商业的发展,在开埠后租界的发展过程中,商业成为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埠后的上海华界、公共租界、法租

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

述 上海市 上海市简称沪。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自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1927年设市。现为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辖14区、6县。为我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全市面积5800平方千米。人口1415万(1949年503 万入),其中城市人口约869万。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市西部青浦、松江、金山一带,大约六千年前就己成陆,市区成陆年代较晚,约在十世纪中叶的五代未才全部形成。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仅西部松江县有少数残丘,天马山最高,海拔97.5米。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95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的第三大岛。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气温3.5℃,七月27.8℃,无霜期8个多月。年降水量1124毫米。6月中起有约20 天梅雨季节。 月有台风雨。主要河湖有源于太湖、流入长江的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青浦淀山湖。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有100多年。但旧上海是帝国主义压榨中国人民的据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建国以来,上海轻纺工业经改造调整,进一步发展了化纤、塑料、日用化工、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部门。而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部门也发展迅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正在崛起,已成为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税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化纤、电子计算机、照相机等产量占全国40%以上。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内外贸易额均居全国各大贸易中心首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居第一位。服装、毛呢、皮鞋、化妆品、儿童玩具、金银饰品、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花色品种齐全,是驰誉国内外的购物中心。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近年来上海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在国内外金融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有联行。 上海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国际港口城市,国内外联系广泛,交通、通讯比较发达。黄金水道长江和沪杭、京沪铁路干线,使上海成为贯通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40多条航空线通往国际国内各大城市。上海港被称为上海经济命脉,现有万吨级码头泊位约50个,下设10多个装卸区,港口吞吐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黄浦江可通2 万多吨轮船。上海又是国内国际通讯枢纽之一,全国对外通讯中有三分之一通过上海卫星地面站和中日海底电缆传输。上海是中国工业科技的最大基地。拥有800多所科研机构,55万科技人员,51所全日制高等院校。新型材料、电光源、激光、电子新技术、基础理论、边缘科学迅速发展。上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开辟了市内外以及至北京、武汉等地的旅游线。本市名胜主要有豫园,玉佛寺,“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鲁迅故居,嘉定孔庙,汇龙潭,古猗园,淞江方塔,醉白池,吴淞口炮台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而城市规划工作,则是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发展,租界分割状况的消除,逐步开展的。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2011-10-23 07:09:39) 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 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 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 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 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 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五个次要新城:南桥新城北起黄浦江(西渡),南起平庄公路,西至浦卫公路,东至浦星公路,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金枫新城以南绕城高速为轴线,自亭林、朱泾至枫泾,另外包括一个吕巷机场辅助区,规划为商贸、航空服务综合区,总体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杭州湾新城东起海湾森林公园,经过星火、海湾、漕泾、金山卫地区,规划向海湾围垦,形成产业、教育、休闲居住为一体的180平方公里带状城市; 东滩-长横新城按照组团布局,规划为高尚居住、产业服务、论坛娱乐为主的区域,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不追求自体循环;城桥新城按照50平方公里,规划为崇明全岛的服务城市和启崇海地区中心城市。上海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 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大本市都市建设规划治理,保证都市规划的实施,提升都市环境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上海市都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都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治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要紧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差不多原则,参照《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行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差不多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峻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一般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样物资的一般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农业的发展,长期定居的村落开始形成。根据考古资料,长期定居的农村网络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形成的,其最早出现的地点是在近东地区。当时,这些农村聚落规模比较小,很少超过200人,居民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据考古的发现,西亚有一些早期的村落。例如,位于伊拉克东北部基尔库克以东60公里处发现的耶莫遗址,它是西亚地区早期的农业村落,遗址面积约1.6公顷,属于无陶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6100年间。其房屋呈长方形,墙壁为粘土构筑,房舍内分为几个小间,地面和屋顶可能是用芦苇铺设,并于其上沫泥。遗迹中发现有麦、豆等,以及驯化的山羊、绵羊的遗骨。这些都证明已进入农业经济阶段。估算该村落当时人口约有150人。另外,在约旦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发现耶利哥遗迹,时代与耶莫遗址相当或稍晚,为前陶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面积达4公顷。居民住屋为土坯砌的圆形房,村落周围有石筑高墙。根据规模估算,该村落约有2000人。 这类村落逐步发展,就可能演化成城市。在美索布达米亚南部的乌尔附近,埃利都遗迹的发现被证明是人类最早的城市。其面积约8—10公顷,估算人口在4000人以上。住房以粘土筑墙,但已有以砖坯砌的墙。比较重要的是遗迹的中心有座神庙,其四角正对四方。此后城市逐渐在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源地出现。 (一)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 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可分以下几种。

1.水利文明模型。该模型认为,大规模开发灌溉系统是城市出现的动力。因为,灌溉使农业获得较高的产量,有了大量的剩余的食物,这样就能维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有些人从事手工业劳动;有的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还有的成为军人、官吏、教士、贵族等社会阶层,接着就出现维持生产、分配以及管理社会的上层权力机构。在强大物力与众多人力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不仅支持权力机构的统治,也用来向外侵略与扩张。城市的兴起是水利文明的重要标志。相应地随着某个城市的衰落,政治上的崩溃,各种水利设施也就无人维护与修整。结果,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被破坏了,于是生产下降、人口减少、文明衰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文明的兴衰、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技术模型。技术模型是指一个集团由于利用新技术,或新资源从而获得优于其他集团的条件。例如,发明新的耕地工具(如犁)与使用河水灌溉,或驯化与培育出一种新的作物,或迁移到先前无人利用而又是十分肥沃的地区,这样该集团就因此而获得超过周围集团的产量,从而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例如,有人认为,原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边缘丘陵地区的集团,由于有些人先从丘陵地区转移到平原地区,利用灌溉取得比仍在丘陵地区的农业集团高得多的产量,因而成为早期城市出现的地区。 3.环境压力模型。前两个模型说明是由水利与技术带来生产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条件,但未说明必然条件。因此,环境压力模型企图为此找到答案。某些学者相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推动发展与采用灌溉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气候,在当时比现在冷湿。但在大约一万年前,气候开始转暖,而且比较干旱。降水的不足迫使丘陵坡上的农民到河谷中去取水,取水的困难,逐步地有部分农民迁移到泛滥平原上开垦农田。结果,首先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转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规划地位和作用 | 规划期限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指导思想 | 城市性质 | 城市发展规模 | 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发展方向 | 产 业发展规划 | 对外交通规划 | 市域交通规划 | 环境景观规划 |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 住宅发展规划 |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 展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 | 规划实施对策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 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 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 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 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规划立 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 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 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 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 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 (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 体系等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