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传播学基础》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特点:(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产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0象征符是可以通过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有哪些?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的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方面

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5、意义

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符号的分类

a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b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c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7、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下理论的形成养生了重要影响。

8、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的要素

传播者、授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五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这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拉斯韦尔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身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G.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教学理论》内容的局限性

4、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赖得夫妇的系统模式、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5、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P79)

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

(1)要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中去寻找;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群体的概念

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对个人成员的意义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3、群体意识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几方面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

4、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

5、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一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6、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

第七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

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3、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信息环境的环境化(P126)

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境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第八章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控制研究

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播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了解几种理论P134

英国学者D·麦奎尔曾经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含的观点和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制度或媒介摭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它的六种类型:

(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重要著作,提出哪些著名观点)P148

重要著作:《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2“热媒介”与“冷媒介”含义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媒介”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3库尔特.卢因——“把关人”(脾脏研究)P161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儿童使用媒体的心理

3、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形态较早进行了考察的是B.R.贝雷尔森。1940年,在《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贝雷尔森在指出人们对书籍的使用在受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如追求书籍内容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参考和利用价值的“实用动机”;解消疲劳、获得休息的“休憩动机”;通过谈论读书内容以获得他人称赞或尊敬的“夸示动机”;通过读书来转移日常生活烦恼的“逃避动机”等等。

1949年,贝雷尔森还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论文,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3)休憩的手段;(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4、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有代表性的成果是D.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节目的调查。

这次调查不仅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而且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即:(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什么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2)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3)行动层面: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生中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去的选择的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4、“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5、《人民的选择》

通过对“伊里调查”的分析,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指数))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6、《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

卡兹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

(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了就不同

(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乖,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7、“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技巧、要素)

霍夫兰等人“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等,在许多研究中,这些方法是综合并用的。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与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8、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霍夫兰等人提出的“可信性效果”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2)“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9、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

一种是在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拉姆斯丁等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树立对立观点的宣传时此会在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一般来说,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同时也容易使文章显得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

另一方面,文中不作明确结论,而仅仅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将观点寓于材料之中的做法,则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的影响。(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具有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即“诉诸理性”;另一种是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调的言辞来感染对方,惟谋求特定的效果;即“诉诸感情”。

(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觉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1)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10、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1、拉扎斯菲尔德在《个人影响》和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的概

括,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是: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颁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摇篮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

、接触量大。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基本观点: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查普尔希尔调查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夏洛特调查

1982年:埃因格:电视新闻节目实验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1、着眼于认知层面;2、整体长期宏观的效果;3、环境再构成活动。

(3)议程设置理论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2、对“议题”不同类型埋较深入的研究。

3、分析不同录像机“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2、“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假说的三个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3、“培养”理论

(1)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2)“培养”理论的外围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

论述(答案自己概括)

1、用5W模式分析在教学中使用媒体有什么意义

2、结合效果理论谈如何优化教学传播效果

附:

信息与讯息的区别

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讯息: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编码)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还原信息。

信息是包含讯息的抽象量。讯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但是,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欲传递的哪种信息。

结合自己学教育技术学对传播学发展的看法

从专业来看,传播学的发展:a科学化的发展 b动态你给的发展 c分支你给的发展 d本土你给的发展

传播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的贡献:从静态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传播理论的成果被引进视听教学领域以后,使视听教学运动向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的眼光从静态的,一维的工具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经由各种渠道传递到接受者的整个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2.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4.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 二、填空题: 1.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种信号传送; 2.同种信号可以传送不同的信息。 三、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 2.教育信息的特征: 3.符号的本质: 4.语言的特性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6.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7.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 四、选择题 1. 1.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与()。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人工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人工语言和()。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非语言符号 3.自然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 A、人工语言 B、机器语言 C、书面语言 D、语言符号 4.下列属于人工语言的为()。 A、图画 B、手势 C、文字 D、F=Ma 5.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 A、程序语言 B、F=Ma C、手势 D、CO 6.买西瓜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听一下它的声音、尝一口它的味道、捏一下它的软硬来判 别好坏。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7.老师在讲课讲到大时,往往会双手摆成一个大圆的样子,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8.物理老师讲自由落体的高度时,手从某一高度往桌面下落,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9.教师的手向某位同学指过去(邀请该同学回答问题),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0.老师对学生亲切的微笑(表示关心),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1.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整理自己的衣服,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五、多选题: 1.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3.自然语言分为()。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机器语言 D、人工语言 4.非语言符号分为()。 A、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B、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C、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D、人工语言 5.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6.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7.以下属于象征符号的是()。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谈谈你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与电化教育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没有核心,同等对待各要素,而电化教育视媒体为核心; ●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提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简述人类教育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见作业 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 第二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编码P21图 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1、怎样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2、说说你对教育传播模式的认识,并阐释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见作业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4.符号学的先驱是 ( ) A .皮尔士 B .索绪尔 C .怀特 D .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 .音型 B .非语言符号声 C .自然音响 D .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 ) A .马歇尔·麦克鲁汉 B .哈罗德·英尼斯 C .欧文·戈夫曼 D .威尔伯·施拉姆 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 ) A .模式的创见性 B .模式的简明性 C .模式的现实性 D .模式的推断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 ) A .《传播模式论》 B .《通讯的数学理论》 C .《大众传播学诸论》 D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 ) A .双向沟通 B .多向传递 C .单向流动 D .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1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报纸C.印刷品D.电视 1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 A.累积性B.深度性C.普遍性D.和谐性 1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 A.自然传播B.动物传播C.人类传播D.机器传播 2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容的说服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每小题2分, 共10分) 1.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A.传播者B.受播者C.信息 D.环境E.通道 2.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A.闭环模式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教育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重点内容:1,理解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3,传播的四大功能4,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法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又很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四)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第二章重点内容:1,学会分析媒体的具体传播过程2,几种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不考试 (一)2—1—1教育传播的概念课本21页 (二)1,亚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维尔模式:该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教育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一种体系。 3、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称为传播。 4、教育信息教学中的五段教学整合(设计)方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等。 5、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介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6、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等 7、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的特点。 8、传播模式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 9、构建优秀的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的原则。 10、应用传播模式须坚持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有用有利原则。 11、信息过量将导致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资源浪费及信息疾病。 12、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客观事物及教学信息体。 13、教育信息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的特点。 14、在教育传播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 15、教育传播通常有学生-教师、学生-媒体、学生-实际事物、学生-家庭、学生-学生等通道。 16、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是物体、符号、信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7、传播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特点。 18、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概念”,提出应进行“大众传播”研究,标志着其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 19、库尔特·勒温创立了传播学中的守门理论,理性阐述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20、霍夫兰的突出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加强了对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 2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论,即信息中间站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22、威尔伯·施拉姆在1973年写成《人类传播概论》一书,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23、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