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免疫检查防治

合集下载

细菌检查与防治

细菌检查与防治
分离化脓性球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 可采用血平板;分离脑膜炎球菌可采用巧 克力平板
菌落形态观察: 大小、表面、透明度、边
缘、高度、色素、溶血等
三、生化反应:
通过检测细菌代谢产物的生化反应 鉴定细菌的种类
乳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硫化氢试验等。
四 、血清学鉴定:
(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如: 伤寒 第一周
取血
第二、三周 取大、小便、骨髓
3.早期取材
(1)疾病早期 (2)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如已用抗生素,应停
用1—2天 (3)机体免疫因素形成之前 (4)未出现合并或继发感染之前
4. 快速送检 : 大多数细菌低温送检,但奈瑟球菌
须30--40℃保温送检
标本采集的准确性是检查结果 可靠性的保证
细菌学诊断
(bacteriological diagnosis)
示踪性检测
致病力和药敏测定
形态学检查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动物实验 毒力检测 药物敏感试验
临床细菌标本的采集、送检原则
1.无菌操作:避免人为污染
2.选准部位:根据疾病种类和病程不同, 采集不同标本(specimens)
行控制 治疗:是通过抗微生物药物和新医疗技
术来控制传染病的扩散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的分类
自然免疫
自然主动免疫:隐性或显性感染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初乳获得母体抗体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第6章 细菌耐药性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1nm。不仅能看清细菌 的外形,内部超微结构可一览无余。
荚膜
肺炎链球菌荚膜
透射电镜
扫描电镜
染色法 细菌体小半透明,经染色后才能观察较清楚。

革兰染色法 其它特殊染色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抗酸染色
1.抗毒素
2.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 3.抗菌血清 4.其他免疫制剂 治疗技术已基本淘汰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
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
复习思考题
1.细菌标本送检原则 2.类毒素、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 疫
显微镜放大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25um。一般细菌 都大于0.25um,故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一、人工主动免疫
概念:将疫苗、类毒素接种人体,使机体获得特 异性免疫力的一种方法。 (一)疫苗 第一代疫苗:死疫苗、活疫苗 第二代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 ) (二)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概念:输入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免疫 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 免疫力的方法。
4. 病原菌核酸的检测 核酸杂交技术 PCR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5. 其他检测法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血清或其它体液中未知抗体 及其量的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通常采取双份血清检测。恢复期或一周源自血清抗体效价 比早期升高4倍及以上,可确认。
小结: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一、病原菌检测 1. 标本采集与运送 原则: (1)早期采集 尽可能在疾病早期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前 采集标本 (2)无菌采集

微生物8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微生物8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01
02
03
04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 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打喷嚏
或咳嗽后。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减 少细菌滋生。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毛巾、牙刷等,以减少细菌 传播。
注意口腔卫生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 牙缝,保持口腔卫生。
及时治疗
1 2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应尽快就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是预防微生物 8细菌感染的基础措施,应广泛 宣传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
保护意识和能力。
宣传内容应包括微生物8细菌感 染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预防 措施等,使公众了解并掌握相关
知识和技能。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多种形式进 行宣传教育,如宣传册、海报、 微信公众号等,确保信息覆盖面
C反应蛋白(CRP)检测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水平升高可提示感染,尤其是 细菌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活检
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 ,可确定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
穿刺活检
对于深部组织感染,可以通过穿 刺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
通过采集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组织样 本,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 感染的细菌种类。
广、易于理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微生物8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提高复和正常运作, 提高身体对细菌的抵抗
力。
均衡饮食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 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 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
适量运动
接种疫苗
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身 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细菌感染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以是局部感染或全身性感染。

在临床实践中,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非常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从感染部位或体液中分离出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菌药物选择。

2.细菌涂片:通过染色技术,观察患者样本中的细菌形态、分布和数量,有助于快速初步判断感染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

3.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细菌DNA或RNA来确定细菌的存在和种类。

4.免疫学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荧光抗体法、免疫层析法等,可以检测患者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帮助确认感染种类和疫苗免疫情况。

5.组织活检:对于严重感染或无法确定感染部位的患者,组织活检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细菌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预防,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使用抗生素、接种疫苗等。

此外,在医疗机构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预防措施,减少医院内细菌感染的发生。

2.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和不当使用。

3.综合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单一的抗生素治疗可能不够有效,需要综合应用其他治疗手段。

比如,对于局部感染,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手术引流等;对于全身感染,应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强化营养支持等。

4.个体化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定期随访:治疗期结束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治愈情况和复发风险。

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或复发,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细菌感染与防治

细菌感染与防治

细菌感染与防治细菌感染,是指由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引起从轻微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到重症如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以细菌感染的防治为主题,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预防细菌感染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要防患于未然,有以下几点: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浴、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对于预防呼吸道、消化道、手足口病等细菌感染极其重要。

2. 减少人际接触: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不要使用他人的日用品、餐具等用品,尽量避免与外界人员近距离接触,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病菌的传播。

3. 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卫生,不食用过期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补充维生素类营养物质,锻炼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4. 预防接种:细菌感染疾病有许多可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如破伤风、百日咳、肺炎支原体、流感等疫苗。

二、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并诊断细菌感染,是治疗细菌感染最重要的一步,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监测身体反应:细菌感染初期经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及时关注身体反应的变化,如果情况不断恶化,要及时就医。

2. 检测生物标志物:通过检测细菌感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炎症指标和免疫系统反应标志物等,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感染。

3. 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常规、实验室细菌培养、X光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诊细菌感染类型和程度。

三、治疗细菌感染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但抗生素对人体有很大的副作用,滥用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

2. 免疫治疗:针对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引起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免疫治疗,如通过输注人工免疫球蛋白等来提高机体免疫力。

3. 手术治疗:一些细菌感染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如脓肿、脑炎等。

结语在治疗细菌感染时,需要正确掌握治疗时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细菌感染防治的不断努力下,才能有效预防细菌感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微生物学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

微生物学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

甲基红 (methyl red) 试验
产气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后 者经脱羧后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故 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 是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埃希菌分解葡 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pH<4.5,甲基 红指示剂呈红色,则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枸橼酸盐利用 (citrate utilization) 试验
糖发酵试验
不同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和代谢产物 不同。例如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和 乳糖;而伤寒沙门菌可发酵葡萄糖,但 不能发酵乳糖。即使两种细菌均可发酵 同一糖类,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大肠 埃希菌有甲酸脱氢酶,能将葡萄糖发酵 生成的甲酸进一步分解为CO2和H2,故 产酸并产气;而伤寒沙门菌缺乏该酶, 发酵葡萄糖仅产酸不产气。
Himalayan palm civet
6+/6
Chinese hare
0+/3
病毒在细胞中增值的指标: 1 细胞变化 2 红细胞吸附 3 干扰现象 4 细胞代谢改变
Uninfected cells
3 days
4 days
Fig. 1
Isolation of SCoV like animal virus in FRhK-4 cell cultures.
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方法
对于一些血清型别不多的病毒或在寻常细胞培养 系统中还不能成功增殖的病毒,直接检测抗原是 快速而实用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标本中有一定 量的抗原和具备高质量的抗体;其原则为免疫学 技术,即用特异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可 以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标记抗体检测在病毒感染 局部脱落细胞或分泌物细胞中的抗原,也可用酶 联免疫测定法 (ELISA) 或乳胶凝集法检测抗原。 这一方法在数小时或一天内可获得结果。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 科学合理用药
•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 • 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和配伍 • 正确掌握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
–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 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和新的抗感染方法
44
大家好
1
第6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 防治原则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Prophylaxi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2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3
抗生素 治疗前
样品新鲜 尽快送检
细菌学诊断
标本采集与 送检原则
采集部位
无菌操作
4
基因诊断技术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40
EBSL –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能灭活青霉素类、第一代至第三代头孢菌素和 单环β内酰胺酶类,仅对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敏感
41
• 耐药的生化机制
– 灭活作用 – 靶位改变 – 减少药物吸收 – 增加药物排出
42
抗菌药物应用与耐药性策略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革兰阴性杆菌 • 肠球菌 • 结核分枝杆菌 • 肺炎链球菌 • 流感嗜血杆菌 • 淋病奈瑟菌 • 志贺菌属
39
MRSA -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VRSA -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分离培养: • 优点:阳性率较直接镜检高 • 缺点:需时较久
确诊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金标准
14
生化试验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利用双向琼脂扩散与电泳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电泳 和电渗作用,抗原向正极移动,抗体向负极移动,在比 例合适处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
酶免疫技术
用酶标记的抗体检测特异性可溶性抗原的实验技术。
10
(四)细菌核酸的检测
PCR(含RTPCR、real time PCR等)
16S rRNA 基因序列
分析
核酸杂交 技术
21
抗毒素(antitoxin)
将类毒素或外毒素给马进行多次免疫后,待马 匹产生高效价抗体后采血,分离血清,提取其 免疫球蛋白精制成抗毒素制剂。
主要用于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临床常用的有破伤风、白喉精制抗毒素、肉毒 抗毒素以及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等。
使用这种异种抗毒素时应注意避免Ⅰ型超敏反 应的发生。
核酸杂交、PCR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基因芯片等
直接凝集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 补3 体结合试验
ELISA等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
标本采集
早期采集 无菌操作 选感染部位 最佳时间采集 双份血清
标本运送
做好标记 置于密闭容器内
尽快送检
4
二、细菌的检测
5
(一)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暗视野 显微镜
基因芯片 技术
11
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病人血清 或其他体液中的抗体及其效价的变化,可以 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由于本实验多采取病人血清检测抗体,故常 称为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
一般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细菌,以及病程较 长的感染性疾病。也可用于调查人群对某病 原菌的免疫应答水平以及检测疫苗接种后的 预防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革兰阴性菌可借助菌毛与宿主易 感细胞 表面受体结合,使细菌吸附定居在 机体内,

具有的 抗宿主吞噬细胞吞噬 和体液中杀菌物质对 细菌的
为细菌繁殖、进一步侵入细胞引 起疾病创造
损伤作用。故可增强细菌的致
条件。
病性, 即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脂 磷 壁 酸
类 人类多种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脂磷壁 酸的受 荚 某些细菌菌体表面的抗原成分 体,某些细菌可通过脂磷壁酸的介 导与细胞 膜 ,结构 和功能与荚膜相似,
微 居部位导致的致病作用

态 失
2、免疫功能低下
调 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间各菌种间比例发生 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由此产
生的病症——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往往可 引起二重感染/重叠感染。
主要的原因是滥A 用抗生素
5
医院获得性感染
交叉 感 染 ——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3)病畜和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
A
7
1.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感染

3.创伤感染


4.接触感染


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6.多途径感染
A
8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 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 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细菌侵入的部位
A
12
毒力
(virulence)
毒性 表面 蛋白
细菌的侵袭力(invasiveness)
细菌毒素(toxin)
内毒素 外毒素
外毒素
菌体的表面结构: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酶
菌毛
荚膜
粘附素
铁离 子结 合蛋 白
鞭毛
A
侵袭 内毒素 性酶
13
与粘附定居有关的表面结构
与抗吞噬有关的表面结构

荚 细菌荚膜本身无毒性作用,但

临床上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
1.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 繁殖,引起的局限性病变。例如化脓性球菌所致的疖、痈等。 2.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systemic infection) 感染发生后,病原 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
内 源 性 感 染(自身感染) ——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 ——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格造成的感染。
A
6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外源性感染
感 (1)病人

(2)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病原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

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继续排菌。是很重要的传染源。
2013
A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细菌致病性及
毒力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特点;毒血症、菌 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
熟悉:抗菌免疫的组成因素及作用特点;感染的来源、方式
与途径、类型;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与常用 的生物制品。 NhomakorabeaA
10
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仅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并不 入血,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 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 繁殖,只是短暂的通过血循环途径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 致病。例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寄
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的免疫
人 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的对
体 人还有利,为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A
4
条件致病菌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定 位 转 移)
——正常菌群由正常定居部位转移到非正常定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生肝脓肿、皮下脓肿和 肾脓肿等。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阴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 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致病。
A
11
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机制
细菌的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细菌侵入的数量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感 当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时,病菌 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
染 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病原体大量繁殖而引起疾 病。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
了解: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与致病的关系;
细菌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
A
2
细菌感染(传染)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 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病原菌)
条件性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非致病菌(非病原菌)
A
3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 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 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脓毒血症(pyemia) 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 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
型 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 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为显性感染,通称传染病。
带菌状态
病原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
定时间,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
为带菌者(carrier)。
A
9
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只有数日至 数周。病愈后,病原菌即从体内消失。如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 产毒性大肠杆菌等。
分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 于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例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