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一)先秦两汉——萌芽发展期⑴文论资料都是片段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

⑵文论、艺术论、诗论、乐论,往往混同并结合一起。

⑶以儒道两家理论最突出。

⑷先秦诸子和诗骚传统为中国文论奠基。

⑸汉代出现了若干单篇论文,但论述范围较窄,大概就一部书或一篇作品或一种文体或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围绕诗、赋这两种文体的讨论而展开。

⑹“依经立意”是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强调作品的政教作用、功利目的。

而反对谶纬之学与虚妄之言,体现了追求“真美”的文学倾向。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繁荣期⑴不再强调文学服务于政教的功利性,对“文”的认识已接近今天的文学,充分体现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⒈爱好强烈的情感表现,如曹植说自己“雅好慷慨”(《前录序》)、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⒉重视语言文辞的形式美,如陆机说“遣言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赋》),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诗品》)。

⒊欣赏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写,如陆机说“赋体物而浏亮”(《文赋》),刘勰在《文心雕龙》特列《物色》篇论述文学创作与自然风景的关系。

对于自然景物描写的欣赏,与要求诗歌语言流畅明朗,这二者结合起来,便具有了意境说萌芽的意义。

⑵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

不仅产生了著名的文学理论的单篇论文,且产生了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名著。

研究范围扩大,不仅讨论了作家还讨论了很多文体和问题。

⑶“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

⑷南朝骈文理论大发展。

(三)唐宋——深入开掘期⑴文学理论资料超过以往各代总和,诗话、词话大量产生,唐宋人自选诗词选本量很大。

⑵唐代强调政教作用的理论再次兴盛,而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的理论同时发展。

⑶唐代诗歌批评迅猛发展,诗、文批评分道扬镳。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富的话语资源,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学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1.《文心雕龙》:由刘勰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艺术风格,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六朝文学批评: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音律、意境、辞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骈文、豪放、婉约等文风在批评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3.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着重关注作者个性和创作功力。

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提倡志怪小说,同时强调诗歌应有崇高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4.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实用性,提倡“经世致用”、“志怪”等文学风格。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要求。

5.明清小说批评: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更加注重情节的张扬、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巅峰之作,对小说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

6.经学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经学家的论著,强调文学应该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注重文章的经学内涵和儒家伦理观念。

这些话语资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们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要求一、根据以下题目写三篇小论文,每篇1000字以上。

1、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谈谈你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学习体会。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有什么认识?二、作业应独立思考,论题可大可小,不能从网上下载文章。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关、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思想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谈谈你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学习体会。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宋代文人受禅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如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皆与禅宗过从甚密,从一开始的排佛斥佛,发展到对佛大为信服,甚至晚年皈依佛门。

可见,禅宗在宋代已深深俘获了文人士大夫们的心。

但是真正将以禅喻诗上升为理论,并为后世所传颂的是南宋的严羽,他承袭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借用禅家的方法与理论编写了《沧浪诗话》。

受禅宗的影响,严羽的论述带有禅家思想的意味,如“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辨》)。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妙悟”是禅修的中心。

当年灵叫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强调的是一个“悟”字。

只有“妙悟”才可能进入佛家的意境,体会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沧浪诗话》也强调“妙悟”,惟有“妙悟”才可进入诗境,创作出韵味无穷的作品。

严羽强调的“妙悟”,依靠“熟参”且要“须参活句,勿参死句”(《诗法》)。

“活参”也是禅家用语,所谓“活”,是指理解的随意性,即对禅家的公案语录尽可能活泛理解,勿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在禅宗公案的一问一答中,问者讲究机锋,话不能直讲,要隐晦曲折、含蓄凝炼,而听者讲究妙悟,要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领悟真谛。

在这一方面,禅宗的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及“顿悟”则给了文人以极好的启示。

严羽在提倡兴趣说时,也采用了佛家的典故。

《沧浪诗话》中指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辨》)所谓“羚羊挂角”,佛家经典说羚羊半夜睡觉时,将角挂在树上,脚不沾地,猎人便难寻到其踪迹。

严羽这段话虽说得迷离恍惚,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诗歌的主要特征在于吟咏情性,追求一种自然宗旨,于朴素中创造出无限蕴味,即钟嵘所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

由此可见,严羽将禅宗用极富形象性的语言所营造出来的禅境,借用来比喻诗境,确为神来之笔。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有什么认识?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也是为艺术的。

这两点于我看来并不矛盾,中国古代文论从起初来看,我只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概论,也就同选修课所学的文学概论差不多,内容上来讲,应该是条条框框的知识点和乏味的字句构成。

然而打开古代文论的书一看,古代汉语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

经过侯老师的第一次授课,我才发现,中国的古代文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含,甚至连一隅都算不上,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研究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有关文学批评的观念、理论。

具体说就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关于文学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这些基本原理涉及到文学的本质、特征,以及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继承与发展、作家作品等等,几乎与现代人所涉及到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差不多。

我们正是要通过一篇篇古代文论作品,去认识古人对文学原理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文论只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子课程,其理论形态的特点:以随笔、漫谈、评点为主;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宋代开始产生大量诗话、词话著作。

翻开教材书的目录,你会惊奇的发现,本书与古代汉语实在太相似,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他就是从各种古代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节选篇目,举一个例子,第一篇的《尚书.尧典》,大家知道,尚书是先秦第一部散文,散文散文,就是记叙的杂文,按正规的文学理论标准来评判,它实在是不能称为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而本教材就是以这样一篇非正规的文学理论为第一篇开头的,足可见中国古代文论的不系统性,这也就印证了以随笔为主的这一特点。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观点也是从中提取的,并非作者系统地一一罗列。

我们再看后面的《毛诗序》和《诗品序》这些都属于文章之序,可以归结为漫谈,又如《与元九书》与《答李翊书》都是书信体,特别是《答李翊书》,它既可以成为语文学习课文又可以成为文学理论课文,更体现了它的双重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不系统性。

《文心雕龙》、《词源》和《沧浪诗话》则属于诗话与词话著作。

它们相对于以上的文学理论作品,我认为已经较为系统了。

次,其概念术语的特点:形成中国文论独特的审美范畴,如意境、神韵、风骨、比兴、文质等等,这些都是国外文学理论所没有的;这正所谓异曲同工,各有所长。

再次,它不注重对概念术语作严密的理论界定,而是在批评实践中实现其理论意义。

也就是说,没有专业术语的描述和理论界定,只有在批评与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文学理论主张与观点,细细看来,我们读到现在,本课程几乎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自我总结,也就是说,拿另一种方法来学习,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概括地来讲,就是: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

总之,研究古代文论,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

掌握各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基本状况和规律,有助于对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和规律的研究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