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培基译文浅谈直译与意译

合集下载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标准,以揭示翻译活动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英译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深入分析。

张培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对原文的韵味和意境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

通过对其译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北京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张培基的英译本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英文读者,展现了翻译美学在再现原作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提升我国散文的英译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美学是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旨在探索翻译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价值的实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美学内涵,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的美学价值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韵味,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音美指的是翻译要注意原作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美,尽可能在目标语中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形美则是指翻译要关注原作的句式结构和修辞特点,使目标语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三美”原则。

译者还需要注意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美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提高。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

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

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作者:邓军君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译坛辛勤耕耘了五十余载,五十多年来,张老先生给世人展现了无尽的翻译佳作,其中主要以中译英散文译作为代表。

中国现代散文作家柔石,曹禺,朱自清,胡适,鲁迅,巴金,冰心,郭沫若,老舍,茅盾,季羡林,李大钊等等人的留世之作,经过张培基老先生的译手,成了一篇篇优秀的散文译作,给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及其文化素养。

本篇论文主要从瀚如烟海的译作中的零星几篇来探究张培基老先生的翻译思想及赏析其精彩译词。

关键词:张培基;翻译思想;译品赏析散文写作时,作家首先追求的是情感与立意之间构成的某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内容构成的艺术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展现的各种技巧。

所以,对于中译英散文来说,要想翻译出原文的风格与艺术,实在是一个赫拉克勒斯式的难题。

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除了达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以及严复先生所提出的“信、达、雅”,也展示出了自己关于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

“忠实,凝练”就是张先生极其推崇的。

运用这些理论,张先生的译文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情感、风格和神韵。

人物介绍:张培基先生生于1921年,福建福州。

1945年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同年在《中国年鉴》做副总编、英文版《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和担任《上海自由西报》的英文记者。

后一年,他远赴日本,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语翻译,审判结束之后,他赶赴美国,留学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后,张培基老先生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并积极加入祖国的全面建设之中。

翻译思想:在翻译散文时,张培基先生力求选词得当,努力把原文的神韵排在翻译时的首要地位。

选词方面,力求得当;语句方面,自然流畅。

同时,张培基先生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入手,采用凝练简洁的语言和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原文。

下面,让我们用一些经典的译例来欣赏一下张培基老先生的精彩译笔。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本质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的英译文进行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探讨其翻译策略与技巧,并分析其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风格。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坐了木船》这篇译文中,张培基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了译文读者。

通过对张培基英译文的赏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探讨这些策略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分析,为翻译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功能。

在此理论框架下,翻译的原则和策略都围绕翻译的目的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即翻译行为应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群体、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内部逻辑和表达上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译文。

忠实性原则则要求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和意译。

直译策略更注重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风格,而意译策略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语境信息。

从张培基译文浅谈直译与意译

从张培基译文浅谈直译与意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 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 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 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 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 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 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 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 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 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 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 精密。”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 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 然流畅, 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直译
1)张培基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从标题的翻译看,译文遵循了原标题的结构。 和原文题目用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张培基 的译文强调把原文的标题的看成是两个方面, 憧憬和对憧憬的追求。

2)中英文词类不一定对应,必须进行调适。例如: 原文: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 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原文中写父亲吝啬、疏远而且无情地对待这些“弱势群体”, 是用副词来修饰动词,而译文中用“with+名词”来修饰动词, 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为汉语表达多使用副词和形容 词,而英语表达多用名词。这样的译文以目的语为导向,用 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并同时注重译文 的自然流畅。

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8期总第634期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摘 要: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翻译家张培基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更为常用的翻译策略,占主导地位;异化作为补充的翻译策略,适用于汉语散文英译。

本文将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明喻和暗喻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

通过比较两对密切联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直译的适用范围比异化更广,而归化则比意译更为常用。

关键词: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修辞手法;归化和异化作者简介:盖栩晨,女,山东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典籍翻译。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迅速,翻译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

纵观中国近现代翻译事件的历史,不难发现,外文尤其是英汉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而汉译外活动则少之又少且缺乏被学者关注的注意力。

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解释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呢?答案肯定是通过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无形的,它渗透到一种语言中,而语言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张培基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1921-2021)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

194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曾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起诉科担任翻译。

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完成了英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然后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四辑,收录了179篇通俗精妙的现代汉语散文,均由张培基翻译。

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Out of three men, there must be one who can teach me.”So pupils are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heir teachers, nor teachers better than their pupils.Some learn the truth earlier than others, and some have special skill—that is all.”
张 培 基 教 授 翻 译 中 的 中 国 英 语
中国英语的翻译策略
1 2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音译(transliteration)
3
4
文化说明(cultural explanation)
加注(annotation)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孔子日: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 攻 , 如 是 而 已 。 ” (《师 说 新 解》廖沫沙)
“那时乡间豪 绅地主的欺压、 衙门差役的横 蛮,逼得母亲 和父亲决心要 节衣缩食⋯⋯( 《母亲的回忆 》朱德)
3.文化说明(cultural explanation)
它可能是一条 现代的乌衣巷, 家家有自己的 一本哀乐帐, 一部兴衰史, 可能是重门叠 户,讳莫如深 …… 。 (《 巷 》 柯灵)
It may be a modern version of Wu Yi Xiang, a special residential area of nobility in the Jin Dynasty southeast of today’s Nanjing, where each family, secluded behind closed doors,has its own covered-up story of joys and sorrows,and rise and declin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译


1)“两匹马,咱们是算不了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 根。 ”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张培基译文:“The two horses mean nothing to us, but everything to the poor,” argued grandpa. Father, however, refused to listen. 原文中两个分句之间表现出转折的意思,但是没有使用连 接词,译文中用“but”将两个分句连接起来。“命根”在 译文中被意译为“everything”,与“nothing”形成鲜明的 对比,不仅读起来押韵,并且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表达了 出来。还有原文中祖父“说”在译文中译为“argue”,也 是一种意译,因为根据上下文,祖父是与父亲争吵,祖父 说的这一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他和父亲发生争执的 根本原因。而且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还要考虑目的 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力。中国人是比较感性的民族, 喜欢“以情动人”,而英美国家的人是比较理性的民族, 喜欢讲道理。因此“argue”在这里很有力量地带出了祖父 的一句同样有力量的话语,准确地再现了原文描写的情景。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 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 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 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 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 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 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 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 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 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 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 精密。”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 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 然流畅, 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Thank you.
直译
1)张培基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从标题的翻译看,译文遵循了原标题的结构。 和原文题目用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张培基 的译文强调把原文的标题的看成是两个方面, 憧憬和对憧憬的追求。

2)中英文词类不一定对应,必须进行调适。例如: 原文: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 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原文中写父亲吝啬、疏远而且无情地对待这些“弱势群体”, 是用副词来修饰动词,而译文中用“with+名词”来修饰动词, 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为汉语表达多使用副词和形容 词,而英语表达多用名词。这样的译文以目的语为导向,用 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并同时注重译文 的自然流畅。

3)原文:“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 译文:“Grow up quick, poor child! You’ll be all right after you’ve grown up.” 原文中“长大就好了”是祖父对作者的祝福,希望 其会有美好的未来。译者在这里用“you”做主语, 并增译出“poor child”,表现出祖父迫切希望孙女 命运改观的心情,与作者长大后的境况并无好转, 依然坎坷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文 章中所表现出的悲凉。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的重要理论,也是多种翻译方 法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 为了可以忠实而通顺的传达原作者的风格与意图。 不同的篇章与不同的作品在翻译上的处理是截然不 同的,这就需要处理好两种翻译方法的适用范围与 语域。同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根据自己的 翻译策略,选择相对应的或以直译为主或以意译为 主的翻译方法。
从张培基译文浅直 译与意---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汉语翻译成外文、外文翻译成汉语、少数民族语言 与汉语的双向翻译、以及文言文与汉语之间的翻译, 都存在两种类型:直译、意译。我想,各种翻译的 标准都脱离不了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三个 字。直译,对作者原著的语言形式尊重的程度要大 一些,包括用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等。而意译 则按照译语的习惯、添加了另一种语言的形象思维。 一个翻译家拥有一种风格,一件作品由100个人翻 译就有一百种答案,而直译、意译的差别也如此。 不论怎样,精确、形象、流畅是翻译的第一要素。 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就有两个版本— —张译(张培基)、刘译(刘士聪),我们主要从 张培基的版本进行分析

2)原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 译文:which made me feel like being pricked on thorns. 原文中“身上生了针刺一样”意思是“被针扎了一样”。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找到“be pricked on needles”和“be pricked on thorns”两个英语解释,译者选择了后者,因 为荆棘这种植物是目的语国家更常用的、更易接受的比 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