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分析解析
视听语言分析

2007.9.19引子、开场、拜师开场年代感:1)色彩:黑白,逐渐转成彩色,凸现年代感,字慕“北平,北洋政府时代”。
讲故事,时间、地点是讲故事的前提。
打字幕是无声片的方法,一下子都理解了。
导演感觉不够,用黑白,年代感拉开。
胶片黑白片很难,几乎都是彩色,先用彩色片拍,压成黑白片。
效果远不如真正的黑白片。
2)环境:北平的特点3)人物形象:已经不留辫子了,但是衣服与现在大有不同。
电影很难具体表现是哪个年代,主要是观众辨析出来大概是哪个年代,反正不是现在。
也不是其他个年代。
4)长镜头:斯坦尼康拍摄的长镜头,对空间的展现,北平、政府年代一部电影出了时间、地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谁”。
人物的交代:1)身份“妓女”。
你们怎么知道的?人物没有说她是妓女阿,没有自报家门说,我是谁谁谁,我是干什么的。
对吧!电影不能自报家门。
电影介绍人物、讲人物的身世,需要方法,是通过人的动作、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
她抱着个孩子从这里走,你不知道她是妓女,旁边过来个一个地痞,上来抹他脸蛋。
这一个动作,表现了两个人的人物关系,同时知道她是妓女,因为不是哪个女孩的脸蛋都能摸得,不论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
特殊人物关系产生了这个动作。
电影的视听语言,不要理解成仅仅是镜头,仅仅是声音。
很多时候还要注意镜头里面的东西,这就包括了演员的表演。
人物的形体动作讲故事。
这一个摸脸蛋的动作,从视觉上大致辨识了人物的身份;地痞一开口,立刻明晰起来。
下面继续看,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什么?2)小石头戏班表演。
实际上,到这里,影片全部的主要人物都出场了。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的小时候,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小时候,那一板砖那位阿。
影片中的重要人物,巩俐饰演的菊??张丰毅的妻子,后来介于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人之间的一个女人形象。
现在不可能出现。
其实呢,蒋雯丽饰演的这个形象代替了,程蝶衣的母亲嘛,也是妓女。
巩俐饰演的也是个妓女。
还有,师傅、小癞子阿,几乎全部出场第一场戏,要有事时间、地点、人物,在一部影片中第一场戏要交待的。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1. 引言1.1 简要介绍电影《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和凯瑟琳·罗斯主演。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本杰明·布拉多克在家庭、爱情和事业方面的迷茫与探索。
1.2 阐述研究电影视听语言的意义电影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传达出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
研究电影视听语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
1.3 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电影《毕业生》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摄影、音乐、声音设计和对话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影片中的作用。
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从背景、导演简介、视听语言基本概念、视觉语言分析、听觉语言分析、创新与影响以及结论等方面展开论述。
2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及导演简介2.1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介绍《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本杰明·布拉多克的成长故事,他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试图寻找自我和真爱。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票房成绩斐然,更在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毕业生》的制作背景正值1960年代的美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多元的时代。
电影中的许多元素,如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青年一代的迷茫与反叛等,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影片以一种颇具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展示了青年人在面对爱情和人生选择时的种种困境。
2.2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创作风格概述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导演、制片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对商业电影《全城热恋》的视听语言分析

对商业电影《全城热恋》的视听语言分析第一篇:对商业电影《全城热恋》的视听语言分析对商业电影《全城热恋》的视听语言分析1.视听语言的概念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的调度的方法和音乐运用的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
2.《全城热恋》中光线和色彩色调“光线(lighting)作为摄影艺术的灵魂,是电影重要的书写工具。
不同光源、光线角度、光线性质塑造同一物体的造型效果不同,物体呈现的特征也不同。
光线是表达情绪、营造气氛的重要手段。
光线效果和影调是影片形成视觉风格的造型元素。
”然而,在说到光线的运用中,不得不说到色彩色调的运用,因为光本来就带有色彩,他们是难以分割的。
“影视创作利用人对色彩的情绪反应来选择符合剧情、场景气氛、人物心情需要建立画面的主色和重点色。
”“暖色调代表不安、暴力、刺激、温暖、活力,又常常使影像有突出、前进的感觉。
冷色调代表安静、孤独、隐蔽、后退、收缩的视觉联想。
”《全城热恋》整片以“热”贯穿,“热”字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字眼,既代表感情的温度,同时也是城市的气候。
虽然是夏天拍摄夏天的感觉,但是在光照上,明显有对光线进行加强的处理,配合演员身上抹的油和不断地喷水,造成一种非常炎热的感觉,而且整个画面光线都有些泛白略带些金黄色。
给影片带来了一种明显的影调。
在拍摄晚上的场景时,人工光的成分变得很明显,泛着蓝色。
光对人物有塑造形体和强调表现内容的作用。
影片在00:11的时候,刘若英坐在病房打吊针,很多病人都坐在各自的病椅上,此时已是黄昏。
屋内比较暗,然而,从侧面的窗户那就打了一束金黄的光,集中照在刘若英一个人的脸上,不仅体现了她脸上的层次,也表现了她的皮肤质感,塑造了人物形象,而且突出了表现的主体。
观众可以在灰暗的屋子里一眼看到主人公,集中了注意力而不会去注意旁边那些无关紧要的表现元素——群众演员。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视听语言镜头分析推荐镜头在影视中有两指,一指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用以生成影像的光学部件,二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一个镜头。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视听语言镜头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篇1(一)淡出、淡入:又称渐隐渐显。
淡出是画面由明晰渐渐隐去,变为全黑,相当于舞台上的“幕落”;淡入是影片从全黑中渐渐显出画面来的一个镜头的开端,它的作用是分隔时间空间,表达戏剧段落,相当于“幕启”。
(二)化出、化入:即在前一个镜头渐隐的同时,后一个镜头又重叠出现,直到前一个镜头消失。
这种方法常用于影片开始时的字幕介绍,或表示剧中人的回忆、想象以及时间的省略。
比如从一个雪景转换为桃花盛开所表示的冬春季节,最适用于吐较缓慢或柔和的节奏。
(三)划出、划入:是以一条直线或一个圆周线,从镜头画面的一边或一部分运动到另一边或另一部分。
第二个画面就跟着这条直线或圆周线出现,直到前后两个镜头交替完毕。
这种方法好象翻阅画册的动作,常用于科教影片中,也可在故事片中表现字幕或人,景等物。
另外,“划”的技巧中还有帘子卷起或放下那样的帘出、帘入形式和以缩小或扩大圆圈来展现画面的圈出、圈入等形式。
(四)切出、切入:它是从前一个场景的画面立即转为后一个场景的画面,中间不需要任何技巧,而采用镜头直接转换,连接紧凑,往往用在环境描绘、人物对话、行动的衔接上,在艺术表观上具有干净利落,进展迅速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干净利落、进展迅速的特点。
(五)反转、倒转:是一个画面经过180度的前后翻转换为另一个画面。
这种反转画面特别适用于表现对比内容的镜头。
在影片结构上,还可以用它来连接两段各不相同的“戏”。
倒转画面,是将一个倒置的画面上下旋转180度变为正置的活动画面,这种方法,能够改变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电影镜头这里所讲的电影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运动的方式,拍摄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而言。
《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分析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阳光灿烂的⽇⼦》是著名中国导演姜⽂的处⼥作。
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时,北京部队⼤院⾥⼀群正处青春期的孩⼦们的故事。
由于当时忙着“闹⾰命”的⼤⼈们没有闲⼯夫理会⼩孩⼦们,⼜加上学校停课⽆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们在耀眼刺⽬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①等⽅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
这是⼀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两个⼩时长的影⽚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
导演姜⽂说他“在拍摄过程中⽤⼀切⽅法、⼿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
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
”本⽂就通过对影⽚《阳光灿烂的⽇⼦》独具⼀格的拍摄⼿法、画⾯⾊彩以及旁⽩系统的运⽤的分析,来还原姜⽂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独特的机⾓⾊ 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死拍也不⾏,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
因此,姜⽂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个⾓⾊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量运⽤。
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中的⾓⾊进⾏⼤幅度地移位,上⾄屋顶,下⾄床底,每个⾓落⽆所不在。
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中⾓⾊中的⼀员,被⼀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配着,或⾛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车在北京的⽼胡同⾥左冲右突,“像⼀只热铁⽪屋顶上的猫”。
姜⽂这种极具视觉感、⽅位感和运动感的摄影机⾓⾊运⽤,把观众带⼊到了⼀个⾝临其境的臆想空间⾥。
(⼀)低⾓度的三线合⼀视点 好莱坞经典“透明叙述”②的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它能“使电影故事显得真实,不可预料其发展,故事事件似乎是⾃然涌现的,这样也就掩盖了故事叙事组织的任意性和叙事者的⼲预作⽤”。
⽽在此基础上,倘若导演再⽤上⼀些特殊视觉的“透明叙述”⼿法,影⽚所表达出来的意味会更加真实和浓郁。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后现代主义分析法
后现代主义分析法强调对电影意义的多元解读,认为电影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观众的解读而 变化。
后现代主义分析法关注电影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断裂性等元素,探究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观众的认知 和情感体验。
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可以传达情感, 营造氛围。
光线
通过不同的光线设置,可以强 调或隐藏某些元素,营造特定
的氛围。
声音元素
对白
角色的对话,是故事情节展开 的重要手段。
音效
环境声音或特殊效果声音,增 强画面真实感。
音乐
背景音乐或主题曲,增强情感 表达。
声画关系
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如声 画同步、声画分离等。
色彩运用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非常鲜明,明 亮的色调为主调,营造出一种温 暖而积极的氛围,突出了影片的 主题和情感。
《星际穿越》的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语言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运用复杂的镜头语言,通过高速运动镜头和视觉特效等手法,营造出宏大而 神秘的宇宙景观和紧张的科幻氛围。
音效设计
电影中的音效设计非常出色,通过声音的运用加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例如黑洞周围的引 力波效应。
电影视听语言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电影
早期的电影以简单的记录和叙事为主,视听手段 相对单一。
新浪潮与独立电影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新浪潮与独立电影开 始探索更加多样化的视听手段,强调个性和创新 。
经典好莱坞时期
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电影视听语言逐渐成熟,形成 了以镜头、剪辑、音效等手段为主的叙事方式。
数字技术时代
剪辑修辞
01
02
《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电影《毕业生》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视听语言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出色的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青春、迷茫与成长的故事。
影片的视觉语言运用得极为巧妙。
首先,在色彩方面,导演通过精心的调色,营造出了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影片开头,主人公本杰明刚毕业时,画面色彩较为明亮鲜艳,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当本杰明陷入迷茫和困惑时,画面的色彩逐渐变得暗淡,这种色彩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转变,也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在构图上,导演也下了一番功夫。
许多镜头都采用了对称构图,给人一种稳定、平衡的感觉。
但在一些关键情节中,又会打破这种对称,营造出一种不安和动荡的氛围。
比如,当本杰明与鲁滨逊太太发生关系时,画面的构图变得倾斜和凌乱,暗示了这段关系的不正当和主人公内心的挣扎。
此外,影片中的镜头运用也十分精彩。
特写镜头被频繁使用,用来捕捉人物的表情和细节,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比如本杰明迷茫的眼神、鲁滨逊太太诱惑的笑容等,这些特写镜头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共情。
同时,长镜头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本杰明驾车前往伯克利寻找伊莱恩的那场戏中,长镜头的运用不仅展现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本杰明内心的坚定和执着。
影片的听觉语言同样出色。
音乐在《毕业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贯穿始终,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与影片的主题完美契合。
在影片开头,当本杰明独自坐在房间里,这首歌缓缓响起,营造出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氛围。
而在影片结尾,当本杰明在教堂中抢回伊莱恩,两人携手逃离时,这首歌再次响起,此时的音乐更多地传达出了一种希望和新生的感觉。
除了主题曲,影片中的其他配乐也与情节紧密结合。
在一些紧张的情节中,快节奏的音乐能够有效地提升观众的紧张感;而在温馨的场景中,轻柔的音乐又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
《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汇总

《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汇总视听语言在电影中起着重要而多样化的作用,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将观众引入故事情境。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视听语言分析汇总:1.摄影和构图:《肖申克的救赎》使用了多种摄影技巧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主题。
例如,一开始的镜头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突出了肖申克监狱的庞大和冷酷,以及主人公安迪的孤独和无助。
再例如,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中的色彩逐渐从暗淡的蓝色和灰色变为明亮的黄色,表示了希望和自由的到来。
2.音效和配乐:电影中的音效选取非常精确,对于营造氛围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监狱门关闭时发出的巨大声音传达了监狱的压抑和恐怖。
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音乐的选择和运用来强化剧情和情感。
例如,电影最后的重返自由镜头中,配乐《乡愁》的使用非常激励人心,增加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3.对话和台词:电影中的对话以及台词的选取非常生动而有力。
主要角色之间对话精炼而充满力量,表达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例如,安迪在与瑞德的对话中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可以让你越狱”。
这句台词体现了安迪对于希望的理解和他面对困境的态度。
4.肖申克监狱的符号语言: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本身也是一种符号语言的体现。
监狱的高墙和铁丝网代表着囚禁和束缚,而主人公通过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逃离了这种困境,实现了自由。
监狱的符号也反映了社会中不公正和压抑的存在,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探讨了人性和自由的意义。
总结起来,《肖申克的救赎》通过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成功地传递了友谊、希望和自由的主题。
摄影和构图、音效和配乐、对话和台词,以及肖申克监狱的符号语言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这些视听语言的运用使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影片,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对无人物的空镜头就不一定合适。因为 这种分法没有明确的参照系,容易混淆, 比如拍摄群山峻岭,画面包容的景物范围 十分辽阔,应当是远景,按这种分法是地 球的局部特写。再比如按这种分法拍摄, 拍摄茶杯的特写,应拍其局部,只能拍其 把手或杯盖,这样一来,可能不知是何物。
在实际工作中,拍摄比较小的物件,比如 墨水瓶特写、手表的特写,应拍其全貌, 而不拍其局部。对较大的物件,一般是注 明具体名称,比如“汽车轮子”特写,而 不能把汽车轮子叫汽车的特写。
第二种划分方法,是以人物为参照系。即 以人物在画面中占据比例的大小来划分景 别。人物在画面中很小,甚至成点状为大 远景。全身像上下空白较小称为全景,半 身称为中景,画面下边缘卡到胸部称为近 景,肩部以上称为特写
这样分比较具体,我国影视画面景别多分 为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也可以分得再细一些,比如大远景、远景、 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 写等。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但应指出,相 邻的景别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只是 一个大致的分法。
1、景别的意义和作用
电视画面的景别从外形上讲是指画面包容景物范 围的大小,或者说画面主体(主要对象)占据画 面空间的大小;从创作角度来讲,它是一种表现 手段。
首先,电视画面的景别变化对观众来讲意味着观 看景物的视距的变化,造成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 景别产生的生活依据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距变化。
比如人们看节日的游行队伍,总是想看到巨大的 规模(远景)之后,还想看到细节(近景),远 看看得见但看不清,只有近看才能看清、看细。 因此,画面景别的变化正是人们从不同的距离观 察事物的心理要求。
如果是运动摄影拍摄的运动画面,在一个 画面之中,可以产生许多景别的变化,很 难说,这个镜头画面是什么景别。
产生不同景别的因素
在电影、电视画面中,产生不同景别的因 素有三个:
第一是物距。即摄像机(或摄影机)和被 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当摄像机的镜头焦距 不变时,物距近则图像大,包容的景物范 围则小,相反,物距越远,图像则小,包 容景物的范围则大。
叙事角度也称为心理角度。角度作为叙事 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主观角度、客观 角度和主客观角度。
影视作品都是由不同景别的画面通过蒙太奇手段 组接来叙事、表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就是现场 直播也不能固定的景别一摄到底,否则影视艺术 就失去了独立性,在影视艺术中如果没有景别的 变化,作为影视艺术的基础理论——蒙太奇也就 无用武之地了。
划分景别的另一原因是为影视生产的需要。 因为不同景别镜头的拍摄对各部门要求不 同,在拍摄之前各部门必须对镜头的景别 有所了解,以便作好准备。
三、画面和像素
电视画面的图像是借助于摄像的光电转换, 显像的电光转换手段,通过布满屏幕上的 小光点呈现出来的。这些小光点称为像素。 像素的多少及其排列的密集程度,决定着 图像的清晰度。
电视画面的景别
从摄像角度来看,构成一个镜头画面的元 素有:画幅比例、画面景别、拍摄角度、 光学镜头的使用、光线、色阶、运动、调 度、时间的表现及构图这十个方面,这些 是摄像师拍摄每个镜头画面都要考虑和处 理的问题。
二、画面和画幅
画面和画幅也是两个不同概念。画幅也就 是我们常说的像帧(简称为帧)。电视画面是 由画帧组成的,它是组成画面的物质形式。
电视的帧频是25帧/秒,每个画面都由一定 时间组成,也就是由若干个画幅组成。画 幅是静止的,每一画帧只停1/25秒,画面则 是运动的,除了用固定摄影方式拍摄静物 以外,每个画幅的图像都会有所区别。
影视画面本身并不具备独立表现作品主题 的功能,它只是完整的电视节目(电视剧)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影视语言的重要因素。 电视和电影都是靠画面的组接来叙事、表 情和刻划人物,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能表 达个主题的节目。因此景别是影视艺术 独特的语言。景别、蒙太奇和运动摄影的 产生和运用是影视成为独立艺术的重要标 志。
视听语言
电视画面是电视语言的基本因素, 也是摄像造型的基本单位。一个画 面的时间可以长到几分钟,也可以 短到几秒钟,甚至可以短到不到一 秒钟只有几个画幅。比如闪电、炮 击,三、五帧即可构成一个画面。
一、画面和镜头
电视画面和电视镜头是可以通用的,是一 个对象的两种称呼,只不过因场合不同各 有选择。比如在导演部门和制片部门称为 镜头而不称画面,在摄影、摄像部门经常 称为画面。
景别的划分
电视画面为什么要划分景别呢?
首先是由电视画面特性决定的。电影、电视画面 是一部影片、一集电视剧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语 言的基本要素,相当于文学当中的一个词、一个 句子。这些组成作品的画面如用一个景别,就将 失去画面的表现力。画面景别的产生和运用,是 影视艺术区分其它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四,景别的变化可以使作品形成不同的 节奏。景别的变化是影响作品节奏的因素 之一。不同景别的镜头进行切换,使观众 在视距的变化中产生一种节奏的变化。景 别跨度大(比如远切特)视距跨度大,节 奏就快,反之则显得节奏慢。不同景别对 应不同的时间长度,也是影响节奏的重要 因素。
第五,参与和解脱功能。对摄像来讲,景 别是由摄距决定的。不同景别意味着观众 在不同位置上观看。从生活经验得知,在 不同距离上看,对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次,景别的变化正是人眼视线分散和集 中的反映。比如变焦距镜头由广角到窄角 的变化就是如此。
第三,景别是创作人员对观众视觉心理的 限定。因此景别既是观众视觉习惯的客观 体现,又是创作人员主观意识的体现。景 别是一种限定,这种限定是创作人员对观 众视觉注意力的指引,使得画面视觉形象 的表达有了层次和重点。
景别的划分,大致有两种方法:
第一,根据主要被摄对象(画面主体)在 画面中的大小比例来划分,不管任何被摄 对象,凡是摄录其全貌称为全景,摄录其 局部则成近景或特写,被摄主要对象在画 面中占很小的面积则成远景。这种划分方 法,对于拍摄有人物的画面是可行的,比 如拍人物全身为全景。拍到胸部为近景, 拍到肩部以上的头像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