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历史

合集下载

普通话简史

普通话简史

简史汉代时期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

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时期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为标准音。

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但是传统上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西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他们逐渐开始和汉族交流生活,因此他们的口音也渐渐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洛阳话已经有很大差别。

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主要是当时的吴语)融合形成的。

相对而言,建康话的变化比较小,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代时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

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除了官韵外,在当时南方,经济中心城市扬州的方言——吴语也悄悄地流行开来。

扬州话是普遍认为的第一个以城市经济文化优势,自发形成的通用语。

另外,吴语也是日语吴音的来源。

唐代时期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而唐代政治中心长安的方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据说当时皇帝因为说长安方言而被谏臣指为不标准。

但是,长安话仍然比较流行。

长安话是日语汉音的来源。

宋代时期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后来由于《广韵》和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南宋时代的刘渊又著《平水韵》。

遗憾的是,《平水韵》的影响力未及《广韵》。

元代时期中国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

这样,《广韵》标准音地位丧失了。

并且,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

也有人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所使用。

汉语其中包括了众多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在这众多的方言中,有七大汉语方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吴语和湘语。

这些方言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七大汉语方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

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基于北京官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

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古典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已经成为文官和功臣之间日常交往的标准语言。

在清朝以后,北京话成为了民间的通用语言,并在现代汉语标准化的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建立了国语推广会等组织,用以推广普通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在1980年代,国家实施了普通话推广计划,普通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部广东省、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支的一种。

据考证,粤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粤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粤语在广东省和香港地区非常普遍,而且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也有着广泛的使用。

粤语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语言之一,与普通话不同,粤语在这些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粤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之一。

闽南语闽南语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

闽南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它集中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一带,并且广泛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社区。

闽南语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是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部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支的一种。

中国历代语言的变化

中国历代语言的变化

中国历代语言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周以前,当时的标准语是《诗经》的语言,也被称为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随着朝代的更迭,语言也在不断变化。

秦朝时期,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以及台湾地区的客家话最接近汉朝、三国以及晋朝几代的“普通话”。

汉朝时期,客家话继续流行,而宋朝时期,官方语言称为“正音”或“雅音”,以河南开封话为标准。

明朝时期,官话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成为汉语标准语。

清朝时期,满语为国语,但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

在隋唐时期,因为政治中心一直在长安,陕西话被定为“普通话”,并称作“汉音”。

在唐朝时期,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唐韵音成为了唐朝的标准音。

在各个朝代中,由于政治、文化、人口迁移等多种因素,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但总体来说,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方言为基础。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潘悟云内容提要汉语方言形成的特殊历史,使它具有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

历史层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音变滞后层,另一种是外来借用层。

这两个层次以外的是主体层。

历史比较只能在同一个历史层次内进行,所以在作历史比较以前,必须先作历史层次处理。

关键词 历史层次 历史比较 音变滞后 借用 主体层次一、历史层次与历史比较法。

历史层次的提出与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密切相关。

前个世纪,历史比较法在中原标准语中的运用取得很大的成功,高本汉对《切韵》系统的构拟是一大标志。

但是,此后一些学者想通过汉语现代南方方言的历史比较直接构拟这些方言的母语,却成绩不大。

于是,语言学家们在反思,是不是这与南方方言的性质有关。

历史比较法是在印欧语历史比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印欧语的语言演变过程有如下图:关于汉语方言的形成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史观的影响。

一般会认为从原始汉语分化出古代的江东方言、江南方言、中原雅言等等。

从江东方言分化出吴语、闽语等等。

但是,魏晋以前中国南方还是非汉族居民占大多数,载靖与曹操书自述从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诸葛恪镇压丹阳山越,“献戎十万”,未被抓获的自然更多,可见在靠近金陵的丹阳,山越人数就已经数以十万计了。

这些异族早就开始接受汉语,《越绝书·吴内传》记录勾践向越民发布的“维甲令”中,汉语词与百越语词夹杂,反映当时越语已经开始汉化。

但是这种汉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汉移民与汉文化的不断影响,这些非汉族语最后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

而且,即使变作汉语以后,它们还是不断接受中原权威方言的影响,这种语言史观可以图示如下: L 211 L 221 L 122 L 212 。

L L 1 L 2 L 11 L 12 L 21 L 22 L 222 L 121 图1这种过程一直持续到现代。

例如上海方言中,见母二等字“家”白读 ,出现于“大家” 这些口语中。

中国古代方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方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方言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方言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由于地理和政治因素,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多种语言,各具特色。

在长期的交流和演变过程中,这些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方言。

在上古时期,不同部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语言。

例如,中原地区的古汉语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普通话。

而南方的吴语、粤语、闽语等方言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产生。

随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朝的统一,汉字的统一标准开始推行,古汉语也逐渐成为通用的语言。

然而,由于地理和政治的分割,各地方言依然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古汉语逐渐成为了通用的书面语言。

然而,各地方言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在民间的口头交流中依然广泛使用。

这个时期的方言以中原方言为基础,各地方言逐渐向中原方言靠拢。

宋代时期,南方的文化逐渐崛起,南方方言开始在文学和艺术上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南宋时期的宁宗古琴词就使用了大量的吴语词汇。

同时,南宋时期的《诗话总龟》也提到了南方方言和中原方言的差异。

明清时期,方言的差异更加明显。

尽管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得到了推广,但各地方言在民间的使用依然广泛。

例如,清代的鲁迅先生所使用的方言就是宁波方言。

到了近代,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

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然而,各地方言在民间的使用依然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音和词汇。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方言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多语言并存,通用汉字,各地方言向中原方言靠拢,南方方言的兴起,方言差异明显,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并存。

在今天,中国方言依然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是最古老、最发达的华语语系,发展历程悠久、复杂而改变多端。

古汉语语音的变化,可以根据其演变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即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自古汉语语音以前,到近代中国各大方言语音的形成,它总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

首先,早期古汉语语音有三大方面的特点:一是声调少;二是无回声;三是元音书写丰富。

这种早期古汉语语音,几乎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

早期古汉语语音特征包括特殊音素、声调变化不明显以及词汇词素异质性。

其次是两汉朝语音,其最大的特点是声调明显发生了变化,两汉期的声调主要是以二十节来描述。

在声调之外,元音读音的变化也很明显,在这期间古汉语词汇丰富,元音读音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

随后的秦汉朝古汉语语音特点有:声调减少,变化较大;元音变得模糊不清,元音读音出现了大量变化;秦汉朝词汇词素异质性增加,形成了汉语词汇形成现象。

接下来,字词化期古汉语语音又被称为隋唐语音,其最大特点是声调进一步减少,元音变得模糊不清,词汇出现复杂性增加。

同时,字词化过程中改变了汉语语音系统、语音形态与音位系统,同时也出现了声母字母表,彻底改变了古汉语的语音特征。

最后,从中国北宋元代起,古汉语语音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各大方言语音逐渐形成,此时的变化主要是声母的变化,该声母变化比秦汉朝有明显的改变,变化最大的是乙离、知移、若干元音的改变,
这些影响了汉语发音的方言特征。

总之,从古汉语语音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语音的变化,这使古汉语语音发生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古老到现代的演变。

虽然古汉语的变化漫长而复杂,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仍然是最古老、最发达的华语系统。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入和的成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着(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

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东北、东南的及鄂东山区、南部的安庆、池州及、西北移民。

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着”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

根据晚近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语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 • • • • • • 0.总括 1.北方方言 2.吴方言 3.湘方言 4.粤方言 5.闽方言 6.客赣方言 7.近代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
历史鸟瞰
时期 原始社会 发展阶段 史前期 社会状况 原始社会血源性的部落 汉语发展状况 华夏族的“夏言”渐成各部族 的通用语,即汉语的前身。但 部落方言还不是地域方言,部 族共同语才有地域方言的性质
奴隶社会— 秦汉
上古期
地缘性部族的兼并、联合取代 夏言为北方方言,楚语、越语 血源性氏族的分化 为南方方言,南北汉语的界限 大体为秦岭淮河一线
晋隋唐宋
中古期
统一与分化并存
南北方言的界限推移到长江一 线,在三次移民中最终确定南 方六大方言与北方方言并存的 地理格局 北方基础方言东移,北方方言 继续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 扩张;东南地区六大方言相对 比较稳定
湘方言的形成
• 起初未从楚语中分离出来, 称为南楚江湘或荆汝江湘。 楚语北区逐渐融入北方话, 湘语同楚语终于分道杨彪。 • 古吴语和古楚语差异不大, 安史之乱后移民的涌入,吴 语湘语更趋混同。
粤方言的形成
• 春秋时,楚人进入百越族 居住的岭南,楚文化渗入 岭南。 • 中原汉人足迹及于岭南, 又有军队驻扎,古粤语由 北方汉语和楚语、越语融 合而成。 • 今天的粤语音系仍是最接 近《广韵》的。
元明清
近代时期
全国一级、二级行政区已趋于 稳定,区域文化也逐渐定型, 南方人口反超北方,中古时期 由北向南大规模的定向移民运 动不再可行
历史鸟瞰
时期 原始社会 发展阶段 史前期 社会状况 原始社会血源性的部落 汉语发展状况 华夏族的“夏言”渐成各部族 的通用语,即汉语的前身。但 部落方言还不是地域方言,部 族共同语才有地域方言的性质
晋隋唐宋
中古期
统一与分化并存
南北方言的界限推移到长江一 线,在三次移民中最终确定南 方六大方言与北方方言并存的 地理格局 北方基础方言东移,北方方言 继续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 扩张;东南地区六大方言相对 比较稳定
元明清
近代时期
全国一级、二级行政区已趋于 稳定,区域文化也逐渐定型, 南方人口反超北方,中古时期 由北向南大规模的定向移民运 动不再可行
元明清
近代时期
全国一级、二级行政区已趋于 稳定,区域文化也逐渐定型, 南方人口反超北方,中古时期 由北向南大规模的定向移民运 动不再可行

上 古 期
历史鸟瞰
时期 原始社会 发展阶段 史前期 社会状况 原始社会血源性的部落 汉语发展状况 华夏族的“夏言”渐成各部族 的通用语,即汉语的前身。但 部落方言还不是地域方言,部 族共同语才有地域方言的性质
元明清
近代时期
全国一级、二级行政区已趋于 稳定,区域文化也逐渐定型, 南方人口反超北方,中古时期 由北向南大规模的定向移民运 动不再可行
三 国 时 期
三次大规模移民运动
吴方言的形成
• 周王室的嫡裔在周代建立 了吴国,起初臣服于楚, 后灭楚、亡越、与晋争霸 ,被越所灭,吴越合体。 • 古吴语与古越语合流,是 现代吴语的前身。 • 三国时,吴语和楚语连成 一片,江州在宋元时仍被 视为吴地。
历史鸟瞰
时期 原始社会 发展阶段 史前期 社会状况 原始社会血源性的部落 汉语发展状况 华夏族的“夏言”渐成各部族 的通用语,即汉语的前身。但 部落方言还不是地域方言,部 族共同语才有地域方言的性质
奴隶社会— 秦汉
上古期
地缘性部族的并、联合取代 夏言为北方方言,楚语、越语 血源性氏族的分化 为南方方言,南北汉语的界限 大体为秦岭淮河一线
近代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
• 北方汉语随着北方中央王朝 统治民族和居民成分的剧烈 变动,发生很大的变化,东 南六方言相对保守,变化缓 慢。 • 几处方言东移,继续向西南 、西北、东北地广人稀之处 扩展。 • 人口地理、行政地理和文化 地理的稳定对方言地理影响 深刻,六大方言相对稳定。
汉语方言的历史
组员:陈琳玲 董卓 侯利君 呼雪婷 韩兴
前言
•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中,方言 向来被视为俚俗之言,因此在文献中鲜有 记载,这就造成了方言历史预料的贫乏, 从而给方言史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但以汉民族的发展史和区域发展史为线索, 参照文献中关于汉语方言的零星记载和出 土的考古文献,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汉 语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轮廓。
奴隶社会— 秦汉
上古期
地缘性部族的兼并、联合取代 夏言为北方方言,楚语、越语 血源性氏族的分化 为南方方言,南北汉语的界限 大体为秦岭淮河一线
晋隋唐宋
中古期
统一与分化并存
南北方言的界限推移到长江一 线,在三次移民中最终确定南 方六大方言与北方方言并存的 地理格局 北方基础方言东移,北方方言 继续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 扩张;东南地区六大方言相对 比较稳定
奴隶社会— 秦汉
上古期
地缘性部族的兼并、联合取代 夏言为北方方言,楚语、越语 血源性氏族的分化 为南方方言,南北汉语的界限 大体为秦岭淮河一线
晋隋唐宋
中古期
统一与分化并存
南北方言的界限推移到长江一 线,在三次移民中最终确定南 方六大方言与北方方言并存的 地理格局 北方基础方言东移,北方方言 继续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 扩张;东南地区六大方言相对 比较稳定
闽方言的形成
• 来自吴越的汉人进入闽地, 闽语至今留有吴语底层。 • 西晋“永嘉丧乱”后,移民 的方言与古闽语以及土著语 言逐渐融合成闽方言。 • 唐初,治理此地的都是河南 人,给闽方言打上了中原音 的烙印。唐以后正式形成。
客赣方言的形成
• 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使汉 人移向江西一带,三四百 年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导致 区域内部的一体化。 • 前一次形成了赣方言的雏 形,后一次分化出早期客 家话,在吴头楚尾形成了 赣语,同源异流的客家话 形成了客家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