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节剧电影中体现的道德观特点

合集下载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主义:好莱坞电影中的主角通常都是一些个人英雄主义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奋斗,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

2.自由意志: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命运。

3.自由市场: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自由市场的理念,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人奋斗的精神,认为自由市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4.民主精神:好莱坞电影中经常赞扬民主制度和社会公正,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反对权威: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反对权威和强权的情节,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侵犯。

总之,好莱坞电影中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独立和奋斗精神,反对权威和强权,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这些价值观在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也影响了全球观众对于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电影中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呈现

电影中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呈现

电影中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呈现在电影中,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常常被描绘和呈现。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手法,向观众传递着关于道德和价值的信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电影中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呈现。

一、角色的道德选择与行为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常常身陷于各种道德困境中,观众通过角色的道德选择和行为来判断他们的价值观。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通过敏锐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逆境中保持着对公正和正义的信念,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重生。

观众通过安迪的坚持,深刻地感受到了正直与勇气的力量。

此外,在电影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抉择场景,主要角色需要在利益和道德之间做出选择。

这些场景挑战着观众的道德判断,引发了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些角色的行为,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道德决策的重要性。

二、社会问题与伦理挑战的呈现电影往往通过讲述社会问题来展现伦理挑战,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引发观众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

例如,在电影《12怒汉》中,陪审团的成员们在审判一桩谋杀案时,不仅面临着对被告人的道德判断,还涉及到对自身偏见和成见的反思。

观众通过这样的情节,思考自己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该如何保持一颗公正的心。

电影还常常通过展现一些社会现象和行业不端,引发观众对于伦理边界的思考。

例如,在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主人公零零发通过揭露一起腐败案件,展现了他对于正义和道德的坚守。

观众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应该像零零发一样,对邪恶和不公持有坚定的道义立场。

三、情感体验与道德共鸣电影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触动观众的情感,与观众建立起情感共鸣。

当电影呈现出一些道德伦理困境和冲突时,观众的情感也受到了影响。

观众会产生类似于角色的情感体验,并从中汲取道德和价值观的启示。

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观众通过镜头所展现的犹太人大屠杀惨状,感受到了战争中的人性荒凉和残忍。

这样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观众对于道德恶行的愤怒,强化了观众对于人道主义价值的坚守。

探讨电影中的道德观念

探讨电影中的道德观念

探讨电影中的道德观念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电影中,道德观念常常被探讨和呈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的道德观念,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一、道德观念在电影中的呈现1.1 道德冲突的呈现电影中的道德冲突常常成为故事情节的核心。

例如,在《断背山》中,男主角发现自己对同性恋有感情,而这与他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相冲突。

电影通过展现他与道德观念的斗争,引发观众对同性恋和家庭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讨论。

1.2 道德选择的抉择电影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道德选择的抉择,这种选择会对他们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风云再起》中,主人公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决定牺牲自己的事业;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选择不揭发朋友的错误,而与之背道而驰。

这些道德抉择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1.3 道德反思的展示一些电影通过展示角色的错误行为和道德败坏来引发观众的道德反思。

例如,《辩护人》中,主人公最初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正义和道义;随着剧情的推进,他逐渐反省并成为真正的辩护人。

这种展示引导观众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

二、电影中的道德观念对观众的影响2.1 道德启发与感受电影通过展示道德冲突、选择和反思,启发观众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感受。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对电影中的角色、情节和道德抉择产生情感共鸣,并对自己的道德观念有所启发。

2.2 道德价值观的塑造电影中的道德观念对观众的道德价值观具有塑造作用。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被电影中的道德选择和反思所影响,从而调整和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

2. 3社会道德意识的唤醒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通过呈现道德问题,唤醒观众的社会道德意识。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对电影中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辨析,形成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三、电影中的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影响3.1 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发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通过呈现不同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发展。

论西方家庭情节剧电影体现的文化特征

论西方家庭情节剧电影体现的文化特征

论西方家庭情节剧电影体现的文化特征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B333)。

电影是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国家的电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文化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在众多的电影类型中,以家庭为背景的西方情节剧电影为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

情节剧(melodrama)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其英文单词melodrama是由旋律melo-和戏剧drama所构成的,意为伴有音乐的戏剧。

到了19世纪的时候,情节剧在欧洲非常流行,其中音乐的成分逐渐地减少并最终消失,情节剧变成了融浪漫及感伤为一体的戏剧类型。

20世纪初的时候,情节剧进入了电影领域,它所面对的主要观众群是城市的平民阶层。

从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来看,大部分的电影都采用了情节剧这一创作模式。

正如詹姆斯在《情节剧》中所说的:“电影的发明使情节剧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是‘情节剧’。

由于电影的背景可以是真实而美丽迷人或壮观雄奇的真景,人物表演更富有生活化和表现范围广阔,场面可大可小,比起戏剧表演的夸张,布景的人工痕迹和场面的窄小来,电影更有吸引力和更有活力。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节剧这一电影类型一直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

可以说情节剧在整个世界电影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纵观历届奥斯卡金像奖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西方的情节剧电影几乎占据了这些重要奖项的三分之一。

从西方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的情节剧电影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历史发展历程。

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形态和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情节剧电影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20世纪20-30年代的成型期,30-40年代的繁荣发展期,50-80年代的变化发展期,20世纪90年以后的转折融合期。

在西方情节剧长达百余年的发展史中以家庭的背景所描述的悲欢离合和以家庭为主要场景的家庭情节剧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电影热衷的表现形式。

嘉莉妹妹中的道德观

嘉莉妹妹中的道德观

《嘉莉妹妹》中的道德观《嘉莉妹妹》是西奥图.德莱赛的代表作,这位现实主义创作型的伟大美国作家,描绘了一个乡村姑娘抱着“淘金”的梦想而进入城市生活后的各种情景,在这个巨大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她一点点蜕去纯真,最终得到成功,但是其人性里的美好且光辉的一方面却渐渐流失,被整个社会吞噬。

德莱赛在创作《嘉莉妹妹》之前,生活一直处于贫困阶段,因此对美国下层社会的生活有着十分贴切的了解,这个时代缩影在此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充满着真实感:首先是作者创作背景的真实性,1860年至1865年的内战之后,美国的工商业迅猛发展,为了维持这种发展定制的移民政策已经在改变旧式的美国,美国从一个田园式的农村农场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城镇在一夜间兴起,而在这之中尤以芝加哥最为突出,短短五年间“风城”由一个小城镇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奢华城市,嘉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像无数的乡下姑娘一样背井离乡,去芝加哥寻找所谓的出路,以期融入上层社会。

其次是人物心理的普遍与真实性。

韦伯说:“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开始慢慢枯死,让位与世俗的功利,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变成一只铁的牢笼。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拜金主义越来越膨胀,最终笼罩了整个社会,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当作异己的对象盲目崇拜。

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被完全指代为“消费者”。

消费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最大的快乐,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就充满了对钱物的渴望,而没有想过要通过什么样的劳动才能获得享受。

因此推销员杜埃洛轻易地使嘉莉朦胧感觉到他就是财富世界的中心。

置身芝加哥这个富丽堂皇的繁华大都市后,她完全迷失了,她认为“城市是为女人提供了一切使她生色的东西——财富、时髦、安逸,她“对耀眼的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商品非常羡慕”,“精致的拖鞋和长筒袜子、优美的绉边衬衫和花裙子,花边、缎带、发梳、荷边,一切都牵动她的个人欲望”。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刘茂生H内容提要:萧伯纳在戏剧《魔鬼的门徒》中遵循关涉伦理道德的基本主线,以情节剧的 形式表现了严肃剧的思想内涵。

剧中的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都折射出萧伯纳对维多利亚时代清教主义与社会现实的关注。

剧中人物的行为表现凸显了萧伯纳对宗教伦理的深刻思考,而人物身份的转变则是萧伯纳探索清教主义新的时代意义的精巧设计。

曲折的情节、基于历史题材的背景则显示了萧伯纳对职业伦理、政治伦理和家庭婚姻伦理的多维度关注以及对新的伦理关系的渴望。

这部写给清教徒的剧本不仅传达了萧伯纳对宗教伦理的考量,也蕴含了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魔鬼的门徒》;萧伯纳;宗教伦理;道德A bstract:In the play The Devil's Disciple,morality and ethics are still the kernels, and George Bernard Shaw expresses the thoughts and connotations of serious drama in the form of a melodrama. The actors, plot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ll reflect Shaw’s concerns on Puritanism and the reality in Victorian era. In this drama, actors’behavior highlights that Bernard Shaw ruminates on religious eth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ies is his innovation to explore the new significance of Puritanism. The plot twist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demonstrate his multi­dimensional attention on professional ethics, political ethics, family and marriage ethics and his desire for new eth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In short, this drama for Puritans not only conveys Shaw's consideration of religious ethics, but also hints at his concerns on social morality.Key w ords:The Devil's Disciple \George Bernard Shaw;religious ethics;morality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在 1898 年出版了第一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与政治的伦理表达:萧伯纳戏剧研究”(14BWW049)的阶段性成果。

好莱坞电影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

好莱坞电影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

好莱坞电影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电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而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制造基地,乃至是国际商业电影的制造中心,它对全球电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由于地域、国情、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原因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美国电影票房带来不菲的收入,为美国经济注入了不少活力。

此外,好莱坞电影也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 一) 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角色融入影片好莱坞电影针对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怀抱的对于英雄形象的强烈幻想,而在影片中故意虚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来吸引、打动观众。

在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做得完美至极。

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表现在电影中,便是我们常在美国大片看到的个个充满顽强斗志的“孤胆英雄”。

比如从上个世纪50 年代起,《超人》《钢铁侠》《功夫熊猫》等影片中,不少主角就是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 二) 剧情注重以“人性化”作为主题叙事风格非常注重服务于剧情发展与主要人物的展现过程。

通常是利用主角的心理描述把人性中最好的、最完美的、最积极的方面表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主角身上受到鼓舞,受到振奋。

把主角看作学习的榜样,比如大家熟悉的《阿甘正传》就是这种表现“人性化”主题的代表影片之一。

( 三) 注重故事的完整以及人情世故的锤炼影片常常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勾起观众的情感,触动他们的神经,来达到使观众普遍认同的目的。

比如着名影片《乱世佳人》,整个故事体现女主角为了保护家园、照顾家人而表现出的勇敢独立、坚强、乐观等品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人性与人情仍是好莱坞电影进行不同价值观文化观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证好莱坞电影票房不衰的重要法宝之一。

( 四) 注重整合、利用他国电影资源好莱坞电影常采用他国故事或题材来进行翻拍、改编、重创等,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

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

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摘要】欧洲伦理电影以其生活叙事艺术而闻名,通过真实性和情感表达展现道德观念。

这些电影背景多为欧洲文化社会,其特点包括现实主义风格和对人性的关注。

影响力在于引发观众深思并唤起共鸣,未来趋势可能是更加注重多样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欧洲伦理电影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情感表达,传达着道德观念并展现现实主义的风格,影响力大且有望持续发展。

【关键词】欧洲伦理电影、生活叙事艺术、背景、特点、道德观念、生活真实性、情感表达、现实主义风格、影响力、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概述这种电影艺术形式的特点之一是强调道德观念的表达,通过展示人物在伦理难题中的抉择和行为所引发的后果,引发观众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反思。

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也注重表现生活的真实性,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在欧洲伦理电影中,现实主义风格的运用更是突出,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电影情节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中情感和道德的纷繁复杂。

这种生活叙事艺术形式不仅令观众欣赏到电影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带给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欧洲伦理电影的背景和特点欧洲伦理电影是一种探讨道德伦理价值观的电影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这种电影形式受到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欧洲伦理电影的背景是欧洲大陆的精神文化传统,包括基督教道德观念、人文主义思想和启蒙运动,这些传统为欧洲伦理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启示。

欧洲伦理电影的特点包括:对道德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

欧洲伦理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道德反思的工具。

其影片往往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引发观众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讨论。

注重情感真实性和情感表达。

欧洲伦理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人物内心表达,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情节剧电影中体现的道德观特点
作者:宁苗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
基金项目: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B333
摘要:西方情节剧电影结合情节剧和电影之长,在对社会道德宣传方面有其特色:在立场上善恶分明;在手段上形象夸张;在内容上强调道德情感,因此西方情节剧曾经在引领时代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时期给无数观众带来了精神慰藉。

关键词:西方情节剧电影;道德观;好莱坞
作者简介:宁苗苗,1984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文学硕士,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美少儿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作为电影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西方情节剧电影有其独特的魅力。

起初的情节剧伴有音乐和歌唱,随着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情节剧与电影结合在一起。

电影的魅力壮观的背景和富有生活化的人物表演,摆脱了情节剧舞台布景的局限,从而产生了情节剧电影。

迄今为止,对“情节剧电影”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只能说,“一切具有情节剧性的影片,包括西部片,歌舞片,强盗片,喜剧片等都可以称为情节片。

但是在情节剧电影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情节剧这个词的含义却被逐渐定型在那一类按照强烈的感情和夸张的故事”①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的情节剧电影再好莱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除此之外,欧洲的情节剧电影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综合西方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剧电影作品,不难看出,西方情节剧电影无论其内容或形式如何,都无处不渗透着特点鲜明的道德观。

一、在立场上善恶分明
“情节剧电影强调利用情感特征,而社会宣传通过所有可能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在感情与观念领域,通过其意识与无意识,在他们的私人与公众生活中,对他们的意志与需要起着影响,而情节剧的文本就显得特别适合。

”②因此,为了迎合社会道德宣传和政治宣传的需要,“善恶分明”就成为了西方情节剧电影的一大特点。

在西方情节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常常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勇敢而正义的英雄在克服重重困难,解决无数危难之后拯救了别人,从而获得了女主角的芳心;而邪恶卑鄙的反面人物总是从洋洋得意开始,以失败或死亡告终。

例如在《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坦诚,热情,勇敢,赢得了年轻女子罗斯的爱情,而虚伪,自
私,冷漠的卡尔——罗斯的未婚夫与杰克相形见绌,再难挽留罗斯的心。

杰克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而卡尔代表了人性中的恶,他们的各项对比表现出来西方情节剧电影的“善恶分明”的特点。

二、在手段上形象夸张
情节剧倾向于利用夸张的方式将道德观点透明化,形象化。

布鲁克斯认为,“情节剧中的夸张,可以越过形象的真实表面,对内在真实起推动作用。

”③例如好莱坞情节剧《阿甘正传》,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文化精神的象征,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审美意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代表作品。

该影片在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13项提名,获得6项大奖。

《阿甘正传》将史诗,传奇,和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的故事融为一体,用形象夸张的手法来反映该情节剧电影要向观众传达的道德教育意义。

阿甘体力和智力上的残疾象征着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缺点,可是阿甘凭借他的乐观自信,真诚善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当过橄榄球明星,乒乓球冠军,参加过越南战争,并在参战期间救了众多战友,后来当上了捕虾船船长,摇身一变成为了亿万富翁。

当然这曲折又辉煌的经历不是大多数普通人所能创造的传奇,但影片试图通过人物具有戏剧性的命运来告诉观众:执着梦想,真诚待人的人,总会赢来命运的青睐。

“人要想摆脱过去就要不断奔跑!”,阿甘的这句台词曾使无数美国观众,甚至是全世界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鼓起勇气摆脱过去曾带给他们的创伤。

三、在内容上强调道德情感
西方情节剧电影的另一特点是其对人间真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极度彰显。

情节剧电影的道德情感是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的标准和精神力量而存在的。

在这里,其通过情感来体现道德的主要媒介和舞台即是“家”。

家庭是大多数情节剧电影各自世界的中心。

人物道德是否高尚和优秀是以其在为国家或家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来判断的。

人物通过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来实现影片对道德的阐释。

例如,在《为了明天更美好》这部影片中,儿女不愿意为父母做出牺牲,而在《一个男人的城堡》中,主人公比尔意识到了自己为了组成一个家庭必须适当放弃个人的自由,因此回到了家庭。

在以上的例子中,道德力量的关键在多数脆弱的任务身上还保留着,但他们的电影中的形象是坚定而坚强的,并且把这种精神力量传给别人。

因此,“对年长和无家可归的父母来说,必须‘展现’他们的孩子对他们是多么的无情,通过‘最后的晚餐’的方式来展现为了维护他们的家庭而聚集在一起的情景。

软弱的人物增强对‘家庭’的了解,这种了解创造一种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力。

”④
中西情节剧电影自从其在电影世界亮相,曾带给世界观众无数的欢乐,并通过其作为道德宣传载体的功能引导了社会精神。

注释:
[1]史蒂文•李普金著,纪国伟译.情节剧[J],当代电影,1991年,5期: 46页.
[2]Lacque Ellul. Propaganda: The Formation of Men’s A ttitude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3:11.
[3]Peter Brooks.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2,15
[4]Wes D. Gehring edited.Handbook of American Film Genres[C].New York•Westport, 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 Inc.1998: 290.
参考文献:
[1]史蒂文•李普金著,纪国伟译.情节剧[J],当代电影,1991年,5期: 46页.
[2] Lacque Ellul. Propaganda: The Formation of Men’s Attitude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3:11.
3]Peter Brooks.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2,15
[4]Wes D. Gehring edited.Handbook of American Film Genres[C].New York•Westport, 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 Inc.1998: 2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