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合集下载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一、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一) 个人隐私西方人强调尊重个人隐私, 即一个人怎样生活在不造成对他人危害、没有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谁也管不着。

如私人信件不能随便拆阅,私人的事情不能随意打听, 更不能随意传播.在中国, 朋友可以不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二) 个人自立即个人的生活自己负责, 不依赖父母和他人。

子女年满18 岁, 多数开始自立生活, 即使家里很富有,也要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

还有一个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就是无论吃饭、购物, 甚至是买票,也都各自付款.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人情淡漠, 而认为是尊重个人作用和价值以及不坐享其成的表现。

他们从小就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

这正是西方人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体现。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却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作出了贡献, 因此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这正是美国梦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人表现美国人具有爱冒险、爱新奇的特点。

中国古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

”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也有人称之为家族主义和放大了的家族主义价值观。

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强调集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的利益。

个人利益要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去, 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

当然, 中国文化传统也认为个人应有个性,有个人信念, 个人利益和追求, 但不把其至于社会之上。

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统一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过于强调“集体”确实容易导致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影响个性发展及个人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从前面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几个方面的对比中便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而过于强调“个性”, 有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亲情淡漠, 甚至以酗酒、吸毒来发泄心灵压抑和孤独寂寞。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作者:姜红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2期姜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中西方道德伦理本位既有共通点,又互有差异,这些差异具有社会必然性对此。

应坚持多元并存、取长补短、中西整合、综合创新的观点,这对于建设和发展21世纪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方;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2—0017—02一、中西方道德价值观的相同点1�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仁”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规定了等级名分与尊卑贵贱。

“三纲”和“五常”则更加明显地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是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地服从,“仁、义、礼、智、信”,规定了个人称为君子的私德。

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基德,即智慧、勇敢、公正和节制,具有非常明显的等级意识。

中世纪基督教道德中强调“爱”、“信”、“望”三主德,神学家奥古斯丁说三主德是神的德行,而人的德性——明智、坚忍、节制和公正只是“爱”的形式,神的德行和人的德行是不同等级的,人要学习神的德性,才能赎罪上天堂。

2�人道主义中国封建社会提倡“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是一种君子的德行的总体要求,而“义、礼、智、信”四德都是附在其中的,孟子提出人皆有恻隐之心,把仁与性善论紧紧地连在一起;汉代董仲舒“天生五谷以养人”,认为天有善心来供养人,让人得以生存,把天赋予为善的性质;到了宋代程朱关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论辩,更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把善、仁推广到了极致之处,成为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特性。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所谓的“爱”,是爱上帝,爱邻人,甚至爱仇敌,所主张的宽大的博爱观有爱人如己的味道,包含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哲学、宗教、道德、社会结构、教育等。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逐渐形成差异。

下面将就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总结。

首先,哲学观念方面。

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探索真理。

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经验主义,重视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

其次,在宗教观念方面。

西方有多元宗教的特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在西方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力。

而中国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教派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

西方宗教注重个人信仰和个体拯救,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中西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体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社区关系,追求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

此外,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方面。

在社会结构方面,西方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倡导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重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方强调培养个体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学生的纪律、服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观念、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道德观的古今变化

道德观的古今变化

和流传都可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中找到其根源。
思考题
综合上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今道德观的变
化以及本节课所学,请同学们思考并比较中
西方在道德观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电影中看差异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
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
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 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
期的智者学派的一部分学者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奴隶民主派
的立场出发对待伦理关系,比较注重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 层的个人利益,智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 是万物尺度”的命题,就认为人在社会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 的欲望和私利作为道德规范的标准。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
西方古代道德最基本观念是
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
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三大著作即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 《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推荐)。《国富论》在经济 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 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 思想上,在“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提倡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而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则可以窥见西方人的道德观全 貌。他们注重契约精神,讲究诚信,倡导勤劳工作,创造财富而又不享 受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造上,他们的道德超越于物质之上。 他们将灵与肉分开来对待,因而也更能较好地实践道德的精神。
德教育也应该顺应潮流,博采众长,积极创
新,形成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
德育教育理念。
Thank
Y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完整版)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完整版)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第二章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我国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比较分析(一)意识形态观念的差异关于中西方公民道德观的根本差别,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认为,道德是人从内向外的一种道德约束,要求仁爱,也就是本人的心胸要宽广,待人要和气,以爱己之心爱人,因此“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成为中国人道德规范的一条准绳,因此中国在道德形态的着眼点是个体本身,要求一个成熟的人是“修身齐家平天下”,都是从个人的自身角度要求提升自己的素质,然后服务他人。

而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因此从这个社会信条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讲求的道德是一种集体观念,这和当初西欧和美国恶劣的生活环境有关,因此我们从这个比较中不难发现其实中西之间关于道德的内涵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道德的施与方向,是提升自己还是服务集体,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如果把中西这两种道德准则结合起来,既完善自己同时又服务集体,对于构建我们和谐社会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差异关于爱国主义,笔者认为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而言,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朝代的更替比较频繁,而且群众对于朝代的认同并不是很严格,因此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并不是很强,这是传统道德观念使然,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我们才在公民道德守则的第一条将爱国主义列为第一,但国民对于朝代的更替已经习以为常。

西方社会而言,其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的时间很短,之后直接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因此西方社会的国家观念比较强,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革命之后在持续的发展和进化中,总体而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国民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的认可程度比较高,因此西方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历的时间比较短,但程度远较中国来的集中,再加上西方国家人口普遍较少,因此集体意识比较强,因此西方社会在国家沙文主义的影响之下,国民的爱国意识比较强【47】。

(三)集体主义教育的差异因为西方的社会发展历程比较短,还有就是欧洲比较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欧洲人过着集体狩猎的生活,因此欧洲的国民喜欢聚居并且依赖集体的力量进行社会生活,因此欧洲国民对于集体生活的感触比较强,国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很浓厚。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和相似之处。

1. 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的主要差异在于传统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在东方文化中,传统普遍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重视与家庭和社会的连结。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我的价值观更为突出,追求发展和自由。

2. 伦理观
东方文化的伦理观强调平衡、谦虚、智慧和自我约束。

西方文化的伦理观则注重独立、权利和选择权。

3. 道德观
东方文化注重道德与礼仪,强调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传统。

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和自由意志的规范,强调自由和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对传统、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人际关系、平衡、谦虚等方面的看法。

但两种文化也存在共同特点,例如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班级:83050806学号:2008030508156姓名:梁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

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

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

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

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

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

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

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

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

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妇。

五常为礼、义、仁、智、信。

中国的纲常教义通过个人伦理的修养达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中国靠的是伦理来维系国家的。

《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因此,维护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这种家国一体的道德的最集中的体现。

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相反,西方的道德取向趋向于以个人为本位。

西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原则最早发源于古希腊的奴隶制时代。

希腊临海多山的地理环境决定其文明形态不可能以农业为基础。

相反,古希腊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朝着海洋性文化发展,对外经济交往十分发达。

古希腊人见多识广,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对外交往频繁有助于形成人民的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古希腊是城邦制的国家,因此,希腊时代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准则,主要是围绕个人和城邦关系展开的。

如古希腊的以德谟克立特为代表德哲学家们从奴隶主民主派的立场出发,试图从物质利益上来解释道德现象。

他们在维护城邦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同时,比较注重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层的个人利益。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所指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就认为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作为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

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现实主义的幸福论的伦理体系,也是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个人利益。

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基督教教廷的统治之下,伦理思想强化了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把伦理研究从关于个人的品性、个人利益关系方面转向了人对上帝的关系的方面,但这并没有抹煞个人的价值、利益与要求。

中世纪的欧洲仍然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正如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

”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

西方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种伦理思想从基督教的著作中可以和清楚的看出。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如《马太福音》第六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从中可以看出基督教中平等契约的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

《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

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

西方的基督教虽然也鼓吹禁欲主义,要人们轻视现世生活,但它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来世的天堂。

这就是说,信仰基督教并不是不要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将来更大地物质享受。

事实上,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救赎论就突出地反映了这点。

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新”的社会心理。

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成功便成仁”、“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儒家这种重义轻利地价值观的表现。

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与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上的,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

几千年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同时得到道家的体道寡欲和佛家的去欲的思想的互相激励与补充,使得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对于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于“物”的地位,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其局限性在于压制人的正常的物欲,忽视道德与物质的统一性,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严重阻碍作用的。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

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

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

”中国人强调凡是执其两端,过犹不及,便是这说法。

中庸之道也便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道德修养方法来说,西方强调性恶论,中国则强调性善论。

西方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的,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曾认为,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听取神的训示,使人与神相通才能达到至善至德的最高境界。

基督教的“原罪说”,更把这种思想神学化。

认为人来到这个世上世为了赎罪的,只有基督、上帝才能拯救人类于苦难,变成至善至德的人。

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这个道理。

所谓修养,就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自天子及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个人“内省”。

孔子曾提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遵循这种修养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的道德是“内省”型的伦理体系。

第五,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西方注重理智的思辩与论证,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

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根据人类伦理生活的需要,用实践的观点提出必须以上帝存在为前提才能保证善与幸福的最终统一。

西方的逻辑学非常发达,从古希腊起,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的手段。

而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

老子的《道德经》里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如果“道”是可以说的明白的话,就不是“道”了。

孔子提出的“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也完全是以人类的道德经验、道德感情和实践体验为前提的,带有强烈的直观理性的特点。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欲望、理想与追求,因而只要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欲望、理想和追求去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他必然会知道别人的欲望、理想与追求。

因此,一个人只要他在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能够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这便是道德。

中国的这种道德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有方式,而且是西方所不具备的。

五、中西方道德思想差异的原因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和西方的道德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呢?从深层次来说,道德文化是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

文化存在不是外部世界的必然性,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共同作用形成的。

因此,分析中国儒家道德和西方的道德观应从主体的思维层面,即宇宙观来出发。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宇宙观的不同,是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框架,都具有镜像结构。

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反思性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体验性文化。

西方文化主张二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不统一的,物质和精深是分离的。

西方意义上的人,是和自然、社会、他人、甚至和上帝所对立的人。

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通过外部世界这面镜子来反射,任何人性的扇面都有必然的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与之对应。

西方人的这种宇宙观,把人和外部世界割裂开来,能够很好的解释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文化则主张一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统一的、和谐的,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人生观上表现出注重家国一致的价值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