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中华第一龙_人教新课标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第一龙

听《重叠问题》有感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老师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爽朗的笑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整堂课无时不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在认知的冲突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也不时的迸发。
一节课结束后,不仅听课的学生依依不舍,听课的老师们也都感觉意犹未尽,课堂的很多地方都让人深受启发。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整堂课故事和活动贯穿始终。
再加上徐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和对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得课上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课的开始,徐老师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他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讲述不同人物间的对话,还用象声词“吱扭”形象地描述开关门时的声音,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
也引发学生思考: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出了“他们都是光头”这个猜想,虽然距离老师想要的答案很远,但徐老师仍然热情洋溢的给予了表扬:“勇于猜想,掌声在哪里?”不仅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思维随之被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
可以说,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
(徐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用手势表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此后,无论是抢椅子游戏,还是给爸爸找位置等活动,学生们的笑声从未间断,连听课老师的笑声也情不自禁地多次响起。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他们对数学课堂的期待,也必然会转化为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世界。
二、教师让位,学生到位。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徐老师的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
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教学设计

5.制作一份关于“中华第一龙”的手抄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涵盖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2.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可能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龙的精神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龙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龙的形象,引发他们对“中华第一龙”的兴趣;
-通过讲述与龙相关的传说故事,营造神秘、奇幻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精讲精练,深化理解: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挖掘“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寓意;
2.修辞手法练习:教师提供一些句子,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提高表达能力。
3.阅读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字词、修辞手法、课文理解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2.情感态度:教师强调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提要:这是一节课,却又不仅仅是一节课。
在这节课里,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真正懂得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于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中华第一龙》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一片,主要围绕“龙”从多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读了很多遍课文,仔细研读了教参中“综合复习”的使用方法,却还只是停留在的表面,挖得还不够深入。
本次的教学设计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以及课后习题设计了四个大板块。
首先,从“中华第一龙”入手,让学生明确“这条龙”是指哪条龙,然后学生围绕第一段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条龙;其次,围绕“图腾”,让学生明白图腾的含义,以及感受祖先创造图腾时内心的想法与这一形象包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历史悠久;接着由“图腾”切入,引出龙形象的构成,以及各个动物特点所象征的含义,因为这个难度有些大,在同事的启发下,我设计了一个“我会选”的环节,教师先做一个示范,让学生从已有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答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生活中“龙”形象的存在,拓展延伸“龙精神”的传承,在心目中对“龙的传人”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明确具有怎样精神的人才配成为龙的传人。
在经过课堂实践后,我发现,课堂的环节之间安排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综合复习,着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设计的“我是解说员”环节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我没有将它做深做精,只是浅尝辄止,整堂课下来,越到后面,教给学生的东西反而越简单,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经过单老师的点播,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无意之间曾靠近过“构建学习活动”这个大门,却很可惜的与之失之交臂。
结束后,我针对之前课堂的不足之处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再一次进行教学,发现,课堂都是教给孩子来掌控了,教师真正开始像教师了,只是牵引、解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整堂课结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己提取有用的信息,将之概括、补充,并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表达出来,在口语表达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教案:
目标:通过学习《中华第一龙》,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
二、预习导入(5分钟)
1. 通过观察插图和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 学生猜测完毕后,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猜测《中华第一龙》可能与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有关。
三、阅读故事(25分钟)
1.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家?中国龙的形象有哪些特点?为什么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或对话。
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让其他同学发表评论和意见,讨论故事中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传达的价值观和文化,如中国人的勇敢和智慧,对于龙的尊崇等。
五、写作(15分钟)
1. 学生根据故事或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龙的理解,以及故事对他们的启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写作作业。
2. 教师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备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中华第一龙》课文原文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暴,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开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才能。
比方,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构造,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桔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土,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语文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理解龙的形成以及开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沉情感,感知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复习《中华第一龙》优秀教学案例(人教课标版)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与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2.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龙的好奇心和兴趣。
3.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龙的文化体验活动,如扮演龙舞、绘制龙图案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龙的威武和神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讨论话题,如“龙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特点”、“龙在古代文学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等。
2.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探讨话题。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华第一龙》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汉字、词语、句子的认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中华第一龙》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文章,通过描述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讲述了中国龙的传说故事,并介绍了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本课旨在通过阅读理解,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中国龙的传说故事。
•掌握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掌握《中华第一龙》的故事情节。
•学生理解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理解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准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华第一龙》。
•课件或黑板、白板及书写工具。
•复印好的课文原文及相关阅读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预习导入(10分钟)然后,我会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中华第一龙》,并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引导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问题示例: -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 你有听说过关于中国龙的故事吗? - 你知道古代龙有什么象征意义吗?3. 阅读理解(30分钟)接下来,学生开始阅读课文《中华第一龙》,我会准备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题目示例: 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根据课文,简述中国龙的传说故事。
3. 汉字中的“龙”字有什么象征意义? 4. 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解释其含义。
4. 延伸拓展(10分钟)在学生掌握课文之后,我会通过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延伸思考,深化对《中华第一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华第一龙_人教新课标

《中华第一龙》教课方案家庭是少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少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初期抓好少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少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状况实时传达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读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少儿的阅读能力提升很快。
教课目的:唐宋或更早以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教授者称为“博士”,这与此刻“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解说“武事”或解说“经籍”者,又称“讲课老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呼。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解说者;尔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建立了,主要辅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单要作入流的学识,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清晰。
唐朝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论是“博士”“讲课老师”,仍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拥有的基本观点都拥有了。
1. 借助工具书读准“濮阳、粗暴、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等词语读音,复习查词典的方法。
一般说来,“教师”观点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称之一。
《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教之弗”其“ ” 自然也赐教。
儿的“ ” 和“ ” 可称“教”观点的形,但仍不上是名副其的“教”,因“教”必要有明确的授知的象和自己明确的。
2. 通以促悟的自主学方法,认识的形成以及展的程。
3.理解和感悟的象征意,领会中民族和的深沉感情,感知源流、丰富奇异的文化,培育民族感情。
4.指学生熟文,丰富,累“ ”的好佳句。
教课要点:领会作一形象的形成程及象征意。
教课点:领会中民族和的深沉感情,感知源流、丰富奇异的文化,培育民族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中华第一龙_人教新课标
《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华第一龙》时,我通过课内感受龙形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潜在有龙形象。
在让学生对“龙文化”有兴趣之后,再将这个与龙有关的主题抛给学生,以“了解龙的起源,走进龙文化,感受龙艺术,弘扬龙精神”为主题线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其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隋性成分,从而秉赋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
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
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
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
“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
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
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
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1 / 1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