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

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

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

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

“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

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贯穿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

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和挑战,亟需现代转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需要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政治思想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传统的思想强调天命思想,认为天命决定人事,而现代社会相信科学技术和人类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未来。

因此,传统思想需要被现代社会所接纳,进而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去发扬光大。

其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思想解读。

传统政治思想虽然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其思想内容与时俱进。

现代化解读不是对传统思想体系的否定,而是对其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现代社会的要求不仅仅是效率和实用性,还需要考虑道德质量和社会稳定性等诸多因素。

因此,进行现代化的思想解读可以使传统政治思想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实现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借鉴。

最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需要注重其超越性思想的重要性。

传统政治思想的超越性思想是其它政治思想所不具备的独特性。

超越性思想强调人类的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是中国政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必须注重超越性思想的重要性,体现人性和道德意识,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化和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现代化思想解读,注重超越性思想等内容,实现传统思想与现代化社会精神的统一,使其在现代化发展中不断普及和传承。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人治 的根本特征是权力至上 ,统治者 意志至上 。
主导地位 。 孔子认 为国家 的兴衰取决于有无圣主 明君 , “ 为政在人 , 人存 , 其 则其政举 , 人亡, 其 则其政息 。 ”
( 礼记 ・中庸) 孟子 同样认 为 “ 君仁 ,莫 不仁 ;君义 ,
人 治把 国家和人们 的前途 与命运完全交 给少数 官员 , 尤其 是最高 统治者 掌握 。统治者 支配着 公共权力 ,权
民众不是基于保 障 自身权 利发 自内心地尊重和服从法
收稿 日期 :2 1- 8 3 ;修 回 日期 :2 1— 2 1 0 10 — 0 0 2 0— 6 作者 简 介 :伍 俊斌 (9 8 ) 17一 ,男 ,湖南 新化 人 ,中共 广 东省委 党校科 社 教研 部副 教授 ,主 要研 究方 向 :政 治 哲学 与政 治学 原理 ,政 治发 展 与政 治变 革 ,中 国政 治 和公 民社会 .
天 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 臣。 诗 ・ ”( 小
雅 ・ 山) 北 国家权 力为君主 所私有 ,君主独 揽 国家立 法、行政、司法 和军事大权,君主随时享有对官员和
民众生杀予夺的权 力。正所谓, 民以君为心、君为 民


从 人 治 走 向法 治
之本 、官为 民之主 。儒家非常重视统治者道德教化 的
中 南 大 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C NT S T UN V (OCI C E C ) . E . OU H I .S ALS I N E
V I1 NO 2 0.8 Ap . 01 r2 2
中国传 统政 治 文 化 现代 化 的 范 式转 换
伍 俊 斌
( 中共广 东省 委党校科社教研 部,广东广州,5 0 5 ) 10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研 究 有 所 帮 助 关 键 词 :中 国传 统 政 治 文化 :现 代 化 ;路 径 中 图分 类号 :A 2 8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 5 1 ( 0 2 4 0 1 — 2 6 1 6 3 2 1 )0 — 0 2 0
实现现代化是每个 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现 代化是一个涉 统政治文化 的现代化。 及 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多层面 、同步转变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 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政治领域 的民主化 、社会 领域 的城市化
中国传统政治 文化 的现代化 路径
闫佳 男
摘 要 : 中 国正 处 于现 代 化 转 型 的关 键 时 期 ,其 中传 统 政 治文 化 的现代 化 是 政 治 现代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中 国传 统政 治 文化 中 蕴含
着积 极 因素 ,但 随 着社 会 的发 展 , 中 国传 统 政 治 文化 的 消 极 因素 已经 严 重 地 制 约 了政 治 文 化 的现 代 化 发 展 .必 须批 判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从 而 实 现现 代 化 转 变 。本 文 通 过 分析 中国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特 点 ,探 寻 中国传 统 政 治文 化现 代 化 的 实现 路 径 。 以期 对 这 一 问题 的
文化是 一个 民族在特定 时期内流行 的一套政 治态度 、信仰和 感 进 ,创造出适合本 国本 民族社会发展 的政治文化形态 ,同时这种
情。 他把政 治文化分成三部分 :认识、感情和价值评价。 ”
政 治文化形态又体现着现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H 以说 中国传 可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涵义 ,各家在不 同层面上研究 、叙述 表 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 与现代民主政 治体制相对应的民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孙兰英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文化政治化、政治文化化的存在。

文化政治化是通过孔子的圣人化、儒家文献的经学化和科举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来保证儒家的独尊地位及其同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政治文化化是指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内化为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奉行的价值行为准则。

它与政治系统互为因果,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赖以生成、运转和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两代,经历代统治者采用一系列制度设计建立起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独尊地位。

正如帕森斯所说:“价值系统自身不会自动地‘实现’,而要通过有关的控制来维系。

在这方面要依靠制度化、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一连串的全部机制”(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41页)。

文字的出现为春秋战国时期从王官学向诸子学的转变提供了知识上的准备,当孔子作为复兴殷商的圣人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孔子所崇尚的周礼也自然成为后世所遵循的礼仪规范。

在“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孔子作为天道法则的传授者和阐释者,理所当然成为“绝地天通”(转引自张荣明著:《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页)之后统治者与天相通的阶梯。

因此,只有通过对孔子的占有才能实现对天道的占有。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把儒学抬高为官学(汤志钧等著:《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一方面,经学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将政治理想、终极价值隐藏在典籍意蕴中,内化于社会共同体成员的政治信仰里;另一方面,又通过“学而优则仕”的功名利禄机制,使文化的掌握和实际的社会资源结合起来。

朝廷官员的选拔随着国家考试制度的指挥棒由分封制向科举取仕制的转变,意味着士者经世致用的道德使命在政治文化化和文化政治化共拥的土壤中逐渐发轫出来,政治实践一方面使儒者的人生价值得以展现,另一方面也使文化的价值拥有了被国家承认的渠道与空间。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摘要: 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 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 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 具体讲, 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 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 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一)、重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

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 无民孰农’的口号。

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 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 ‘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

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 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 让人民休养生息。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重民的君主, 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 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

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 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 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
心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 。

展呈 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性 , 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 的消极作用主义
的基 础上 , 臣属心理 、 权力本 位、 民思想 、 贱 人治观念等等 , 构成 了中国传统 政治文 化的重要 内容 。 自由 、 平等 、 民主 、 法制 等思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3期
20 06年 9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IN L O U N I DUS R P Y E H C OU t A F H NA N T Y OL T C NI
Vo. No j 16 I S p2 0 e. 0 6
论 中国传统政治 文化的现代转换
马 凤 棋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 0 0 ) 50 7
[ 摘 要] 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中国必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的目标:
从 臣民的政 治文化走向公 民的政 治文化 。从 民本的政治文化 走向民主 的政 治文化 ,从人 治的政 治文化走 向德 法兼 治的政 治文化,从
[ y w r C i s tdi ots uu ; oe asrao Ke od1 ] h e ai n lc cl r m r tnf tn n er t p i te d n r o i o i m
我 国现阶段 的政治文化 是一种处 于现代 化进 程 中的政治 文化 , 正处于从 传统 型向现代 型的急剧转型过程 中。现代政治 文化 臼建设 离不开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 。传统政治文化 , , 1 是指 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 实践影 响下所形成 的人们对 于政 : 治关罗 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 , 是传统 国民在社会政治生活 中 对 于攻治 的感受 、 认识和道 德 习俗 规范 的复杂综合 , 包括 政治

2024年浅谈中国政治文化发展

2024年浅谈中国政治文化发展

2024年浅谈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的内涵、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的国际交流以及政治文化的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进行浅谈。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指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态度、情感、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它涵盖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等多个层面,是政治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政治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政治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体系。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对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爱”、“礼制”等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政治观念中。

同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也对政治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民本思想等,在现代政治文化中仍有体现,并为现代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中国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外来政治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政治理念、法治精神等现代政治文化元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四、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政治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健康、积极、稳定的政治文化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在中国,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念,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文化体系,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内容提要】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

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实现政治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近代以来进行的现代化转型至今尚未完成。

在现时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育公民社会、大力推进人伦文化向科学文化的转型、着力实现执政的政党文化的转型是实现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转型;政治现代化;民主一国的政治现代化与该国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如G·A·阿尔蒙德所言:“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根植于一套意义和目的之中。

我们谈及对政治的态度、政治价值、意识形态、民族特征、文化精神,所有这些概念的困难是它们的意义过于含混和弥散”。

因此,“每一个政治文化体系都根植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称为‘政治文化’”。

我们需要关注政治文化,它在存在多样性差异的同时,具有着民族性。

作为民族的政治文化,就包括有人们的政治认知、态度、愿望、情绪,也即人们的政治信仰、理想、政治感情、政治价值取向等;同时,也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以至政治理论等”。

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潜藏着的、最深层的、最难以改变的东西。

G·A·阿尔蒙德也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

我们需要关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中,渗透于人们的政治生活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相伴而生的,是持续至今的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而身处这一浪潮之中的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和制度却都有其产生和适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原封不动地照搬或模仿从来不会成功,只有立足于国情与时代,面向未来,在继承、借鉴、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理念模式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则对应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以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方式为基础形成的宗法族制社会结构,儒家学说成为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这三者结成互为关联、稳固僵滞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架构,即自然经济模式要求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催生出伦理化的政治规范和意识形态,伦理化的政治规范与意识形态又维护和加强着自然经济方式和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它们三位一体,相互依存,成为孕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相互关联。

漫长的封建社会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

并在其发展巩固中日趋严密。

其中形成的政治文化逐渐沉积在每个人的心中。

指导着个体的政治行为,体现着特定的政治模式。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国家观念上实为家国同构。

虽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实质却是家、国同一的,两者相联成为一个。

共同体”,君主的统治形式也是。

家天下”的。

无论是家还是国,“家长”总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原则。

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之间,国家显得至高无上,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显出价值,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个人的弱化、国家(君主)的突出体现出家国之中的国家意识、家族认同。

也体现出权力崇拜和人身依附观。

在家国同构的体系中。

个人、家庭、国家都被定位,都在依据一定的政治原则做出相应的政治行为。

家国同构是国家观念,是伦理原则,也是价值选择。

2,政治思想上主张君主民本。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民本君主’,即把政治体看作是君王和臣民这两个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君王和臣民作为整个政治体的组成要素,它们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社会是尊君的,君主是国家的化身与象征,虽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重民最终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统治者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其政权稳定的基础,而君主民本也是处理君民关系的政治实践方式。

对于广大“臣民”来说,在长期的“教化”之下,认识到君主有着无尚的权威,是“天子”。

忠君成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品格。

3,统治方式上重视伦常秩序。

道德伦理、纲常秩序是人的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关系成为政治统治的必要秩序,儒家学说为其提供了政治思想上的支持。

统治者力求做到。

圣贤之君”,寻求“德治”,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祖宗遗下的规矩不可更改,且日渐巩固了它的生长根基,这符合其主流文化。

因此,人要维护纲常。

讲求。

慎独”。

“自律”,把自我的言行纳入统治者的轨道,而这种“自律”文化却远离了法的权威,强化了权力意识。

4,价值取向上的权力本位。

集权式的专制使臣民文化得到张扬。

对皇权的崇拜,对明君、圣主、清官的期盼,都基于一种对权威的认同,国家、君主的政治权力得到无限扩大。

在漫长传统社会的浸润中,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架构形成了对政治权力无上尊崇和顺从的国民性特点。

即使要打倒旧权威,也必须通过树立同质的新权威来实现。

二,现时代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必要性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潜藏着的最深层的最难以改变的东西。

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长期发展中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而这种非正式的力量会在无形中对正式制度的良性运转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实现“路径跳跃”便无法创新和持续发展。

考察菲律宾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对我们不无启发,“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菲律宾仍蹒跚与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之间,在传统的惯性与现代的冲突之间经受着折磨。

”尽管其在制度层面已实现全面民主化,但政治文化领域仍然受传统的权威主义、主从观念、世袭制、裙带关系等的影响,使传统政治文化转化为现代极端“人情化”的政治。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有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渗透入人们的政治生活,因此,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政治文化作用极大。

先进的政治文化是民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落后的政治文化则会体现一种意识形态的障碍与阻力。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指物质文明,而且包括观念、政治生活等精神领域的现代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启动,中国已经迅速走上现代化道路,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实现整体性现代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和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一旦形成便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性质;但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特征,中国的政治文化也不例外。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经济上、政治上、阶级结构上逐步扫除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孕育和生长的社会基础,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结构、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本不同于古代社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客观根据。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和限制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性,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凸现出来。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的基础上。

臣属心理、权力本位、贱民思想、人治观念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则相当地匮乏。

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这些消极负面因素已经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使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步履蹒跚、一波三折。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如果要从现代化的阻滞力变为现代化的内在趋助力,则必须要经历深刻的根本性变革和创造性转型。

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缺乏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主导,以感性经验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类型,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是极其缺乏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的。

有几千年连绵不断血脉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带有极强的自在性、重复性、稳定性、保守性和惰性,而缺少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进步性特征,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所代表的理性精神,非但没有形成对感性经验主义的超越。

反而表现出对感性经验主义政治文化结构的高度认同、肯定和强化,进而在根本上扼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这是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主要内因所在。

因此,回应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根据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实际,满足政治文化变革的根本要求,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艰难历程以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面临转型的阵痛,专制集权与人治的传统伴随着社会整体转型向政治民主化曲折前行,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则更为艰难而又更为重要。

中国政治民主化与近代社会的转型相伴而来,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首先在器物层面进行反思,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肇始。

接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证明国人开始从政治制度层面进行探求,开始了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可视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辛亥革命的社会力量和思想准备都很不充分,辛亥革命党人向北洋军阀势力的妥协,使人民仍然面临“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的形势,这让有识之士深刻反思。

陈独秀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进而认为民主共和“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理论上保守纲常阶级制……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因而继“政治的觉悟”之后,“理论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转型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价值观念层面。

在当时的五四先哲看来,所谓“伦理的觉悟”就是要以适应民主共和制的“自由平等独立”之说取代儒家的纲常民教。

有鉴于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薄弱,他们除主张政治的民主外,更注重“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并且主张“经济的民主”、“社会的民主”,后者使民主观念发生了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现代政治文化的启蒙运动,打破了中国千年来的文化封闭状态,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启迪了一大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使中国从多种异质文明中选择了最合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终建立了真正新型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历史过程,正体现了政治文化变革对政治民主化得极端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