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源自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元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精神追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和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最早的文化元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形成了最早的祭祀、图腾和辞谢等文化习俗。
随着农业的兴起,社会逐渐形成部落制度,人类开始定居并逐渐形成稳定的村落和城市,农耕文化也逐渐发展。
在周朝的时候,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昌盛的时期。
各国以尊奉天地神灵为核心,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社会祈福祭祀,建立了伦理道德观念和礼制体系。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化,为后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体系。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提倡仁爱和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仁,即爱心和善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义,即尽责和正义,强调个人应当尽职尽责,为社会谋福祉。
礼,即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强调个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智,即知识和智慧,儒家思想强调人应当勤学修身,追求知识和智慧。
信,即诚信和守信,强调人应当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元素,包括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期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古代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
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和周朝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
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而周朝是中国的封建制度的起源。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主要以经典著作《尚书》、《诗经》、《周礼》等为代表,封
建礼制开始形成,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2.中古阶段(约公元220年-公元1279年)
中古时期,中国经历了三国、隋唐、宋元等多个王朝的更替。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发展壮大,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并举,互相影响。
佛
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诗词和绘画等文艺作品也有了
很大的发展。
此外,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
南针的发明。
3.近代阶段(约公元1279年-1949年)
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统治。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
传统文化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文人墨客崛起,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
式达到了巅峰,封建礼制和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加深远。
此时期
的文化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现代阶段(1949年至今)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的影响,并不断与时俱进,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和活力。
在当今社会,传统
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
在其发展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文化传统开始发展结实,形成一种独特的中
国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三个主要阶段:封建
文化、科技文化和现代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开始于封建时代。
在这一时期,整个中国
采用统一的封建法制,君主代表国家权力,受到庄严尊敬。
封建时期,中
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先秦的《诗经》、《礼记》为宗旨,以家、宗、社、
族为主要文化组织形式,将重要的传统文化如儒家、道教、墨家、法家、
兵家等渗入封建统治。
汉朝至清朝,中国传统文化在封建文化阶段发展至
巅峰。
其次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文化阶段。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由封建文化到科技文化的转变,由文化的活动从宗教活动和
社会活动转变为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开始出现,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
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
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入了现代文化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
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做一简要探讨。
【远古时期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文化的创造与积累。
他们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创造了简单的语言文字、舞蹈乐器、器皿工具等。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充实】夏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如甲骨文、六艺、诗经等。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中国帝王贵族的必备修养,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夏商时期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秦汉魏晋时期的繁荣】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达到了巅峰。
诸葛亮、陶渊明、司马迁等一批杰出的人才相继涌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兵法、医学、数学等学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宋明清时期的继承】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段时期里,诗词、绘画、戏曲、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瑰宝。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宋代画家米芾、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清代建筑大师李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中国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艺术表现等的总和。
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明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祖先们主要依靠狩猎为生,逐渐形成了部落文化。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文化逐渐取代了部落文化,人们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氏族制度。
这种氏族制度在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相继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提倡达观宽容的生活态度。
墨家注重以爱互利为原则的宽容与和平。
这些思想体系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封建王朝通过儒家思想维系社会秩序,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然而,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两个重要特点,即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以及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央集权使中国保持了较高程度的统一,同时又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这种政权结构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和谐共生的观念则体现在中国人民对待自然、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态度上。
这种观念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互助与和谐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扩展资料:一、文化起源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二、词目译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黄帝和炎帝联合,与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发生“涿鹿之站”,蚩尤战败,被杀。
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又发生“阪泉之战”(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败北,南迁(今长江流域,湖南,湖北等)。
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了华夏集团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史官村。
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有了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时代相传。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周易〉〉文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长时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多数学者都认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其影响于后世既远切深。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道博大精深,实为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
现今传世的〈〈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大部分。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
卦是象征性的符号。
卦由爻组成。
爻有阳爻,阴爻。
“—”为阳爻,“——”为阴爻,代表两种相反的性质或具有相反性质的事物或作用。
“—”和“——”三叠,形成八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其图象和名称分别为:(见左图)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从卦的阴阳爻搭配上,可以看出古人对事物的某种认识和理解,八卦两两相叠,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有名称。
古人称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
在〈〈周易〉〉中,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一卦由六爻组成,每爻也有爻辞。
卦辞和爻辞合起来,就是《易经》的经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部成书。
需要指出的是,《易经》虽然是以六十四卦成文的,但又并不是单纯卜筮性质的著书,其内容涉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系统总结。
《易传》对《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作了注释和阐发,更加具有义理性。
它包含《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
对“经”而言称为《十翼》,又称〈〈易大传〉〉这样《周易》就发展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它包括的重要哲学思想有:本体论,辩证法,天人学说,人生哲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等。
其中对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论述得最为深入,并将其视为社会及人生变化的基础,因此“易”可解释为宇宙变化之大历程,及变易变化的意思。
关于《周易》的作者与创造时代,传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右(581-645)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就是说,伏羲氏始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认倡明《易经》。
这种观点在汉代广为学者所接受。
后来,东汉马融又提出周公制作爻辞的观点,遂又南宋打哲学家朱熹的“人更四圣”说。
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易传》完成于战国末期,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为,是历史的产物。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典籍和哲学巨著。
其价值在“学”,不在“术”。
“学”是将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释和阐发其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时候,也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
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易传·系辞上》把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对包括世界观在内的宇宙生成论做了一个最高的概括与表达:“《易》有太极,是生两议,两议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发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太极”谓世界的本体,“两议”谓阴阳。
自然的演化,产生了阴阳,阴阳化生万物。
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富理论性的宇宙生成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它表现了中华先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抽象,字引导后世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发象天地,变通四时,”顺天而行,变动不居,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驱弊以尽利,逢凶化吉,成就大业。
《易经》本身是个占卜的书,带有一定的神秘,即迷信色彩,仅此不会又太大影响。
《易经》把它哲理化,使得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化,特别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又以下几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易传。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叁天两地而倚数,观乎于阴阳而立卦。
(由数所占噬出来的64卦象,明确地包罗了天、地、人的万物之象)。
《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
”《易经》64卦每一爻的六爻中,上面两爻象征天,中间两爻象征中间人人,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易转·彖·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是天地人整体运动的最佳状态)。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维。
《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任何变化都是离不开阴阳,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这就是自然之道)。
“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地自然以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有对”的。
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
惟其如此,天地之间才有变化。
其变化的动因是对立石的相推,相荡造成的变化。
)《易经·泰》九三爻辞曰“无萍不陂,无往不复。
”《易传·彖·丰》曰:“日中则昃,日盈则食。
天地盁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况鬼神乎?”(一切对立的两各方面都是相互转化的)。
穷变通久的变易思维。
《易传学辞下》曰:“《易》之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固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
”(这是《易传》在论《易经》,而《易经》自身同样充满着变易气息。
用司马迁的话说“《易》长于变”。
)《易传·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作则久。
”《革卦·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大矣哉。
”(革命一词即出自这里,认为商汤灭夏,武王灭商,这些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体现了变革的精神。
)可以说“变易”是《周易》的典型性格,精微灵魂和深邃奥秘之所在。
不懂“变易”也就不懂《周易》,《周易》是一部以讲哲理的典籍,也是古代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宇宙人生体验的智慧和结晶。
它不仅第一次将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和意象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抽象和凝聚成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易变思维等几本的思维模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安身立命,尽利向吉的为人处世之方,特别是陶冶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所说:“《易经》本来是当时占卜人事吉凶用的书,但中国后代的人生哲学,却由此有所渊源。
“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为说明。
崇德广业德全面发展。
《易传·系辞上》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
”《易传·系辞下》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见几而作德行动准则。
《易传·系辞上》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圣也。
”物极必反的人生规律。
"《易传·文言·坤》"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传·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易传·系辞下》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者?作《易》者,其有忧患乎?”vvvvv“危者,安其位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易传·象·坤》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与天地合德的超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