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 观后感

合集下载

《监守自盗》看完五篇短文

《监守自盗》看完五篇短文

《监守自盗》看完五篇短文纪录片《监守自盗》应该是个悲剧,因为它给出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即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坚决的改革呼声上台的黑人总统奥巴马,也没有彻底解决20xx年金融危机遗留下来的问题,甚至任命20xx年金融危机背后的人进入政府内阁。

以下是边肖为你整理的一篇文章,希望你能喜欢《监守自盗》观后感20xx奥斯卡最正确纪录片《监守自盗》向人们展示了这场金融危机中谁在受益,谁在受苦。

看了之后学到了很多,感觉很值得一看。

电影导演查尔斯弗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影片收集了大量素材,从冰岛危机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

许多政治经济学家和教授,BLACKPINK,上台讨论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及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背后的原因。

这部电影聚集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和意见,展示了华尔街的真实面貌。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来到华尔街的高管们被描述为吸毒者、精神障碍者、道德败坏者、赌徒和客户。

心理学实验证明,数钱让人兴奋的大脑部位和吸毒让人兴奋的大脑部位是一样的。

电影中的经济学家描述了CDO,“过去,买房需要抵押贷款,但现在贷款人不必担忧借款人无法归还。

〞在电影中,它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华尔街。

自里根政府以来,美国已经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政治游说者游说国会放松金融监管。

电影里不时出现监督这个词。

华尔街高管、国会游说者、政府官员、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种经济学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金融工程师利用公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监管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赖金融政治的政客等等,都让这盘磁带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到破裂。

影片中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所谓的金融工程师的工资是其他工程师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真正的工程师搭建桥梁,金融工程师打造梦想。

当这个梦变成噩梦,别人来买单。

可悲的是,制造CDO的真正罪魁祸首是奥巴马政府的官员,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逍遥法外。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引言监守自盗,是一种道德败坏、欺瞒他人的行为。

在人类历史上,监守自盗的例子屡见不鲜。

然而,最近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感悟和观察。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监守自盗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并探讨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监守自盗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监守自盗指的是那些本应监管他人的人却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职务为个人私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尤其在政治、商业、医疗等领域更是频繁发生。

首先,政治领域是监守自盗的重灾区之一。

许多政治家和公务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将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财富。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削弱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这些行为的曝光常常引起社会的愤慨和抗议,但解决这一问题却非常困难。

其次,商业领域也是监守自盗现象的高发区。

许多企业高层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贪污受贿、虚报财务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剥夺了企业的合法收益,也损害了员工和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有一些监管机构和法律的存在,但监守自盗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最后,医疗行业也不幸地被监守自盗现象波及。

一些医生和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对病人隐瞒真相、虚报诊疗结果、草率开药等。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也破坏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声誉。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强化医疗伦理教育。

监守自盗背后的原因监守自盗现象的存在,不仅是个体道德败坏的结果,也与一些社会和制度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权力腐败是导致监守自盗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力使人产生膨胀感和不受限制的感觉,容易使人忘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从而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其次,利益驱使也是监守自盗现象的重要动力。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和私利往往会导致道德的沦丧。

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人们很容易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

此外,监守自盗现象还与社会风气的恶化有关。

在一个道德道义松弛的社会中,监守自盗现象更容易发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1. 引言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监守自盗这一现象时有发生。

监守自盗是指那些本应监督他人的人反而自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这种行为不仅对个人的职业道德产生严重冲击,也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监守自盗现象引发的原因、危害以及对策。

2. 监守自盗现象的原因2.1. 利益诱惑人性的弱点之一是贪欲,有些监守者因受到巨大的利益诱惑,放下了本应执行的职责,选择从自己身上捞取利益。

这种利益可能是金钱、地位、权力或其他形式的私利。

在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一些人失去了自律,背离了职业道德。

2.2. 系统漏洞监守者行骗的另一原因是系统漏洞。

一些监管机构的操作规程不严谨、缺少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惩罚机制,使得监守者可以轻易滞留于腐败风险中。

没有足够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管制约,监察者就可以随意滥用职权,打破职责边界以谋取个人利益。

3. 监守自盗现象的危害3.1. 削弱社会公信力一旦监守自盗现象暴露出来,会削弱公众对于相关职业的信任和尊重,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下降。

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这些事件时,会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质疑,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正常发展。

3.2. 扰乱市场秩序监守者通过滥用职权或行业地位,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资源配置无序,市场竞争失去公平性。

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力受到严重抑制,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的状态。

4. 防范和整治监守自盗的对策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监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

加大对监守自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从严处理。

同时,应建立起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准入和考核中注重道德品质。

4.2. 加强监督机制增设独立的监督岗位,对监察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监督。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控机制,通过监督和评估,减少监守自盗事件的发生。

4.3. 提升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监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培养员工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从根本上杜绝监守自盗现象的发生。

保安监守自盗案件观后感

保安监守自盗案件观后感

保安监守自盗案件观后感
看了那个保安监守自盗的案子,真的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还夹杂着一堆感叹。

先说这气吧。

保安啊,那可是守护一方平安的角色,大家都觉得把东西交给他们看守那是妥妥的放心。

就像我们把家的大门钥匙交给一个信任的人,结果这人扭头就用钥匙开了门偷东西,这不是赤裸裸地背叛嘛!那些被盗的人得多委屈啊,本来想着保安能保平安,谁能想到最大的危险就来自这个本应保护他们的人呢。

这就好比你请了个保镖,结果保镖和劫匪是一伙儿的,简直是把人的信任踩在脚底下摩擦啊。

再说说好笑的地方吧。

这保安啊,难道以为自己能神不知鬼不觉?你说你每天在那看着别人进进出出,自己偷偷摸摸搞小动作的时候就不怕突然冒出个同事或者摄像头把你逮个正着?这就像是小偷在警察眼皮子底下偷东西,太自不量力了。

而且这事儿吧,感觉就像在演一场闹剧,自己给自己挖坑,以为能从这坑里挖出宝藏来,没想到最后把自己给埋进去了。

这案子也让我想了很多。

一个人要是动了歪心思,哪怕是干着看似正义的工作,也能做出坏事儿来。

这保安的工作多重要啊,可他却为了点私利就把职业道德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就提醒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首先得把自己的良心摆正了。

还有啊,对于用人的地方来说,不能光看表面,觉得一个人穿上保安制服就肯定是好人了。

得好好审查,做好监督,不然这种监守自盗的事儿保不准就又冒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个保安监守自盗的案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丑陋,也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一记警钟,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儿。

监守自盗(InsideJob)观后感(5篇)

监守自盗(InsideJob)观后感(5篇)

监守自盗(InsideJob)观后感(5篇)第一篇:监守自盗(Inside Job)观后感影片《监守自盗》观后感Inside job,翻译成中文——监守自盗,很巧妙的翻译。

该电影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片子引子部分描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冰岛危机的现状,然后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五个部分(How we got here、The Bubble、The Crisis、Accountability和Where We Are Now)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追根溯源,将看似复杂又混乱的美国金融业发展历程有层次有侧重点的逐步回顾。

整个片子看下来,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金融业已经把政治、学术和民众都拖入了一个庞大的多米诺骨牌阵——牵头这个骨牌阵的正是金融业金字塔顶尖的那些“名人”——是他们在监守自盗。

一、利益驱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七十年代的债券交易员,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所以他需要在晚上打另外一份工,这样才能养活全家。

但是十年后,他已经年薪几百万美元。

这是由于他所从事的行业,到了八十年代,开始爆炸性地增长。

2000年之后,金融创新(包括抵押集合债券)开始呈爆炸性增长。

在证券化这条利益链上的每一个人,从头至尾,没有人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关心的只是怎样把贷款的规模做到最大,以便从中牟利。

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

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以高盛为例,销售团队一边卖掉6亿美元的“森林狼”债券,一边在卖这些债券之前,成员之间的对话却是“哥们,森林狼可够烂的”。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1,2008年起一场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地域上从美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产业领域上,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

这场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时至今天,虽然危机已然过去,但其仍然拖累着世界经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危机的阴影远未散尽。

而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谁造成了这一切?危机的元凶为何?成为了许多人谈论的话题,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电影《监守自盗》便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角度,可以看出主创人员在极强的责任感下,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通过作品向大家展示他们眼中的真相。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精神,他们力图想人们展示真相的同时,希望为人们展示一种追求美好的价值观念。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首先想说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验证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例证,一国霸权的区里,最终确系于金融领域的霸权,美国一国的金融问题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其势可见一斑。

同时,经济全球化确已深入发展,若说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动荡了仅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如今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伤害的确实是整个世界了。

而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再是限于某一个国度,它已经深入到各国之间,例如很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

虽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国家利益的角逐、权力的博弈仍然为各国所重视。

但现今世界,这一切纷争与合作的目的,不应是也不再是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为国民提供一种实现发展、实践价值、追求幸福的机会和环境,推而广之,一切都应是为实现人类的普遍发展和普遍幸福。

诚然现实很残酷,一国内部的利益划分和权力争夺、国家与国家之利益与权力的纷争、全球性问题的扩大,这一切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与消沉。

(心得体会)但是历史是一个曲折中前进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循环的死结,是的,循环必然存在,盛衰兴亡也必然存在,但前进发展也定然存在,历史不仅具有延续性,也具有变迁性。

保安监守自盗案件观后感

保安监守自盗案件观后感

保安监守自盗案件观后感看了那个保安监守自盗的案子,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还忍不住想感叹几句呢。

你说这保安啊,本来是守护一方平安的角色,就像城堡的守护者一样,大家都放心地把自己的财产、安全交给他。

结果呢,他倒好,直接监守自盗,这就好比让狼看守羊群,那羊能安全吗?这简直是把大家对他的信任踩在脚底下,还狠狠碾了几脚。

从好笑的方面想啊,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以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干这些坏事。

可能在他的小算盘里,自己就像个超级大盗一样,悄悄策划着怎么把东西弄到手,还不会被发现。

可他也不想想,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呢?这就像一个小偷在警察眼皮子底下偷东西,以为自己隐身了,实际上是自欺欺人。

但是生气的是,这种行为对那些信任他的人来说,伤害可太大了。

那些业主啊,或者是单位里的同事,每天看到保安,都觉得有一份安心。

谁能想到背后他干着这种缺德事儿呢?这就像你一直以为背后有个坚强的后盾,结果发现这个后盾一直在捅你刀子。

这案子也让我意识到,人真的不能只看表面。

有时候你觉得可靠的人,说不定心里打着什么坏主意呢。

再往深了想,这保安为啥会监守自盗呢?是因为一时贪心?还是生活真的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要是因为贪心,那真的是不可原谅,这就是人品有问题了。

但要是因为生活困难,那也应该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解决,而不是走上这种歪路。

这也给社会提了个醒,是不是在关注人们物质生活、保障民生这方面还得再加把劲呢?不能让一些人因为生活所迫就去干违法乱纪的事儿。

这个保安监守自盗的案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丑恶,也照出了社会在管理、在保障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

以后啊,咱们可都得长个心眼儿,不能盲目地相信别人,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这种让人失望的事情。

监守自盗纪录片观后感

监守自盗纪录片观后感

监守自盗纪录片观后感简介《监守自盗》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以真实案例展示了监狱系统中的腐败与贪婪。

该纪录片通过对犯罪分子和狱警的采访,揭示了监狱内部的黑暗面,同时也引发了对监狱改革的思考。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监狱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

犯罪分子的真实生活纪录片中展示的犯罪分子的真实生活让我震惊不已。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贫困、教育程度低下甚至是社会被边缘化的群体。

监狱系统本应是一个改造人的地方,但事实上,它却变成了一个逼迫罪犯更深陷罪恶的环境。

缺乏教育资源、医疗保健和改造机会使得这些罪犯更加绝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犯罪行为。

狱警腐败与贪婪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监狱系统中狱警的腐败和贪婪。

许多狱警利用监狱系统中的权力进行非法活动,包括走私、贩卖禁品以及对犯罪分子进行勒索等。

他们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而导致的后果就是罪犯们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和改造。

这种腐败和贪婪让法律失去了公正性和权威性,以致监狱成为犯罪的温床。

对监狱改革的思考观看《监守自盗》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改革监狱体制,以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为犯罪分子提供改造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严厉打击狱警的腐败行为,建立监督系统,确保监狱系统的公正和透明。

最后,我们应当关注犯罪分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关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

结语《监守自盗》是一部令人警醒的纪录片,展示了监狱系统中的腐败与贪婪。

通过展示犯罪分子的真实生活和揭示狱警的不当行为,纪录片引发了观众对监狱改革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地改革监狱体制,我们才能创造安全、公正和人道的监狱环境,为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以上内容仅为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为金融危机买单——影片《监守自盗》观后感一、电影介绍《监守自盗》是2010年的一部美国纪录片,荣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

影片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大量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和历史对照,探讨了腐败政治和官商勾结,揭露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

《监守自盗》像是一篇针砭时弊的议论文,论点清晰、论据充分。

影片共分为五部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追根溯源,将看似复杂又混乱的美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进行有层次有侧重点的逐步回顾。

《监守自盗》由冰岛的个案切入,简要讲述了冰岛政府破产的经过和深层次原因,矛头直指美国投资者和银行业改制。

接下来进入影片第一部分,“HOW DO WE GO THERE?(何以至此?)”,主要梳理了历史上的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金融业放松监管的过程。

从1981年里根政府改革,到1985年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继续放任,再到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支持态度,导致银行业越做越大,并引发了2001年的经济危机。

但不幸的是,危机并未换来反省,而是银行家更加贪婪的胃口和更加“巧妙”的敛财方式,随着证券化衍生产品食物链被开发出来,更大规模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部分“THE BUBBLE(泡沫显现)”,讲述了2001至2007年间经济泡沫如何产生并逐步扩大的。

各大投资银行、房贷企业、AIG保险公司、评级机构和大型金融服务公司共同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泡沫”并从中攫取巨额利润,而美联储、财政部等政府职能机构却不断放松金融监管,扮演了视而不见、推波助澜的角色。

第三部分“THECRISIS(危机降临)”,在梳理几年间来自各方不断警告的基础上,讲述2008年初利益链断裂、危机显现之后,其中各方的作为和表现。

金融界大鳄们赚得盆满钵满之后,由于他们的贪婪引发的危机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来买单,这一道理似乎也适应于全球范围,由于经济一体化,这场发自美国的危机也波及到了全世界,穷国也在为富国买单。

最后导演毫不留情地指出“THE POORESTPAY THE MOST(最穷的付出最多代价)”。

第四部分“ACCOUNT BILITY(贵任追究)”,探讨了自律和他律的问题。

本该为金融危机负责的金融大亨们却都全身而退;政府未能做到有效监管,出现危机只会用纳税人的钱来补漏洞;诸多的经济学家在金融企业担任顾问,或通过撰写文章或报告来“走穴”,对隐藏的危机置若罔闻,远未担负起他们应有的社会责任。

第五部分“WHERE ARE WE NOW?(现况如何?)”,展现了当前美国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和政府政策向富人倾斜的事实。

危机过后,华尔街高管毫发无损;欧洲已经通过加强银行业监管的法案,而奥巴马政府却毫无作为,当初他在总统竞选时发出的豪言壮语业已成空。

在这里,导演再次一针见血指出“美国政府永远是华尔街的政府”。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片清晰的思路让观众很容易理解有关这些问题的种种:风险积累的原因和过程,全球受金融海啸打击之后的影响和反馈,在美国,学术界、商业界乃至政界,谁在从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手中捞钱,谁在纵容其发生,谁在给明知其危险的金融产品一个极高的评价,事后又只称“那只是我们的建议”,谁又在一直呼吁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但得不到正面的回应。

通观全片,可以总结出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结”“企业责任”“商业阴谋”“学术腐败”,因为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足的全面溃败形成的。

1 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的道德沦丧在证券化这条利益链上的每一个人,从头至尾,没有人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关心的只是怎样把贷款的规模做到最大,以便从中牟利。

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

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高盛它不仅出售有违约风险次级债券,而且一边向客户宣传这是优质的投资产品,一边却大量买入信用违约互换(CDS),对赌这些债券最终会违约。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雷曼兄弟因为没有买入 CDS进行对冲而破产,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高盛虽然大量发行次级债,却因为大量持有CDS头寸而在危机中获利。

高盛的这种背叛自己客户行为,在商业伦理中应该被视为彻头彻尾的诈骗。

然而,在危机之后面对国会听证时,高盛的总裁矢口否认对客户的背叛,说买入CDS 是做市的需要。

由此可见,其商业道德已经彻底丧失。

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

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在利益面前却丧失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三家评级机构因给高风险证券优良评级而赚得几十亿美元。

Moody’s和S&P都是根据他们签发的评级报告的数量收费,被评为AAA的结构性证券越多,他们在那个季度赚到的评估费就会越多。

当接受参众两院关于评级机构责任问题的听证会问询时,他们辩护的理由是,当我们说某物可评为AAA时,这仅仅是我们的看法,你不应该依赖看法。

“它们只是我们的‘opinion’”——评级机构彻底的把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信任贱卖了!2 监管机构、政治家的纵容与不作为要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监管有效充分。

然而,从80年代初里根政府开始,启动了长达30年的对金融业放松监管的进程。

1982年,里根政府对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银行放松监管,允许他们用储户存款进行风险投资。

联邦储备银行拥有广泛的权力去规范抵押品市场,但美联储主席拒绝使用这些权力。

在泡沫飞涨期间,证券和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各家投资银行没有进行过哪怕一次大一点规模的调查。

随着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类金融企业把焦点瞄准了衍生品交易。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萨默斯部长合作提议金融衍生品不应受到监管,2000年12月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禁止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受法律约束的衍生品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

除了传统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新出现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所用来大发其财。

抵押债务责任证券和信用违约互换都是风险分散、收益极高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处在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

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放贷者不再担心还款,投资银行同样也不在乎,于是销售的CDO越来越多,在短短三年内抵押贷款总量增加了四倍,这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交易市场不稳定性倍增。

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外,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杠杆率运作等也都处于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充分。

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产品和交易逐渐酿成此次金融危机。

3 学术功利化那些学者,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大学,本应是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精神独立,有很纯粹的学术气息。

然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这些听起来那么神圣的大学,他们的经济学家们、经济学教授们,在为政府、为金融机构担任经济顾问时,却出卖了学术的纯粹性,也出卖了社会,更出卖了自己的良知,他们用虚假的报告与评论,诱导着民众,为金融高层谋取着暴利,也为自己赚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他们在镜头前的语无伦次、恼羞成怒,是那么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让人感到悲哀。

他们是受人敬仰的一流的经济学教授,其中不乏校长、院长,但他们却做了些什么。

三、个人观点影片以各种数据及事实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各个利益链条之间的关系网,美联储主席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财政部长从托马斯里根到现在的盖特纳,美国总统从里根政府到现在的奥巴马政府,无数高官、政客与华尔街的金融家相互勾结,为1%的富有者量身裁定了各项经济政策。

银行家赚的盆满钵满,政客、学者中饱私囊。

从1998年到2008年,金融业在游说和政治献金上的支出超过50亿美元。

在华尔街控制下的政府中,没有人是清廉的,他们将纳税人的钱心安理得的放进自己的口袋,量化宽松、行业重组都只是安抚民众情绪的把戏而已。

而且他们贪污的并不仅仅是本国公民的钱,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这场危机的1%的人“功成身退”,却任由最底层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那些下定了决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化”法律规定、热心推动放宽政策、颁布“利富”的税收政策、刻意逼迫放弃对某些公司追责的官僚;那些把顾客的储蓄存款当作风险投资,狠心推销反投保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那些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书写虚假文章的专家学者;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民痛苦挣扎时,一手酿成这一悲剧的他们,却依然过着高枕无忧、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的良知在哪里,谁来为金融危机买单?“为什么一个金融‘工程师’的收入,4倍甚至100倍于一个真正的工程师?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

当这些梦想变成噩梦时,却需要由其他人来买单了。

”中国银监会首席经济顾问沈联涛一语中的。

《监守自盗》似乎以“末日审判”的审讯眼观、“刨根问底”的坚决态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所在,为我们解疑答惑。

当然,华尔街以及美国政府的确难逃干系,或者说是主要责任人。

片中叙述的也是事实。

但是普通老百姓就没有过失吗?答案是肯定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有误是一方面,但当我们在购买垃圾债券或者股票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判断力是怎么样,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经济规律,我们是否看出了其中的高风险隐藏的隐患。

当危机来临,当自己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首当其冲地就会先怪政府,自己难道就没有错吗?四、总结在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导演重申了影片的批判主题,“导致灾难的人和机构仍在掌权”,“他们保证这一切不会再重演,当然这一切不会很容易,但至少还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

”《论语》有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想改变现状,实现金融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固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依然要充满信心,相信一切迟早会步入正常的轨道。

如果我们自身有幸加入这一行的话,更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将人民的利益永远置于第一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