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匠士

徽州匠士
徽州匠士

中青网:徽州匠士——介绍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09-3-11 10:45:22

来源:中青网类型:转载

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凌海东——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徽

州匠士

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

木工传统手工工具

学生在练习刨料

徽式八仙桌和太师椅

学生作品展示

2008届毕业典礼

2008届匠士合影

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是由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和休宁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现由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资助。

学校创办于2003年,至今已有5年,共培养毕业生161人,其中获得木工匠士学位145人。学校特色鲜明、特立独行,规模虽小,影响却大。引起了海内外木业界、教育界和众多媒体的关注。2007年11月8日,“德胜木工匠士”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成为中国木工人力资源市场的知名品牌。

短短5年的办学时间为什么就能取得如此的教育成效?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的办学过程值得探究。

一、办学思路——困境·探索·实验

面对家乡同龄人外出打工的艰辛,面对他们的孩子重走父辈路的困境,创业成功的聂圣哲先生总是想着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因为喜欢教育,心存教育情结,聂圣哲先生与家乡领导多次交流之后决定办一所职业学校来帮助他们,同时探索、实验自己的平民教育梦想。

1、农民的孩子出路在何方

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俗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是安徽的林业大县,历史上就有“徽杉仓库”之称。2002年,由于林农返贫,休宁县被定为安徽省扶贫帮困县。以什么途径、方式扶贫?这是贫困地区政府必须破解的课题。于是,一方面动员、鼓励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跑省跑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技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当时,休宁县教育面临着两难的现实:一、由于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足,每年约有50%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他们(包括他们的父

母)退而想到职业高中学到实用的技能;二、当时休宁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实训设备,学生得不到专业技能训练,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农民的孩子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

2、因为有教育梦想,就自己办学校

创办木工学校的设想源于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聂圣哲先生。圣哲先生是安徽休宁人,生长于农村贫苦家庭。后来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八年,回国后在苏州工业园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美式木制洋楼公司。

因为喜欢教育,圣哲先生大学一毕业就选择在安徽大学执教。早年,他在休宁中学(校址在万安古镇)上高中时就经常听到曾在万安街上吴家私塾读书的陶行知的许多故事,后来对陶行知、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饶有兴趣,就想把陶行知们没有做完的中国平民教育事业继续做下去!

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平民的教育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平民最需要的职业教育,一直被主流教育视为“二流教育”、“次等教育”,这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是最薄弱的,是国民教育的软肋;而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恰恰就是有效的职业教育。他强烈地感觉到以一个既新颖又有效的方式回报家乡、报答社会的机会来了——尝试以职业教育的途径来解决农村孩

子的就业问题。

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经过多方考察,圣哲先生最后决定办一所木工学校。一是考虑到休宁当地的资源优势,休宁县林业资源丰富,但输出的大多是木材原料和少量的初级产品,林农挣不了几个钱。教孩子们学木匠,从长远看,优秀的木匠多了,迟早会增加木制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使林农增收。二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发达富有造就了美轮美奂的徽派建筑工艺,历练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徽州木匠,而“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有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类手艺都比作演戏,那木工就是这些手艺的…昆曲?,有了木工做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在休宁办一所木工学校,把一部分农家子弟培养成中国一流的木工。这些孩子一旦进入城市,他们会是一丝不苟、最敬业的好员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会留下他们的身影。”

3、用心去做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按照圣哲先生的办学思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去做。首先,面向农村孩子招生,通过自愿报名、教师面试、家庭访问、体格检查等程序录取生长在农村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第二、学校自己编写《职业道德与修养》和《木工理论与实践》两本教材;第三、移植德胜公司“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作为校训,以此作为学生的核心价值追求;第四、逐步建立一整套学校管理规则和工作秩序,在办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制度读本(手册)》;第五、以敬业教育为核

心,着力职业精神培养,做人做事教育并举,突出实训教学;第六、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毕业考试就是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第七、毕业授予木工匠士学位;第八、学校实行学分制、承诺制、奖学制、淘汰制,按程序、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办学作为一场实现平民教育梦想的实验!

二、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一校两制

木工学校的办学模式虽然也是校企合作,但她不是一般意义的合作办学,她的独到之处孕育着深远的平民教育价值追求,一校两制的独创体现了创办者的远见与务实。

1、独特的校企合作

德胜公司与休宁职业学校合作模式是:德胜捐资在休宁第一高级职业学校内创办木工学校。德胜负责新建774平方米的木工实训车间,内设50个木工操作台,100套手工木工工具,提供木材供学生实训使用;同时还修缮了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厕所;后来又建了食堂和餐厅。木工学校招生和毕业证书的发放,使用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的名义,教学和管理由德胜公司组织实施。

德胜不仅给钱、给设备、给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给理念、给思想、给管理、给企业文化、给教育哲学。

2、独创的一校两制

木工学校与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同在一个校园,实行“一校两制”。它的含义是:在同一个校园实行两种办学体制和两种教育管理机制。木工学校归德胜管理,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实习场所由德胜公司提供;教育理念、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都由德胜确定;课程由德胜选定老师来实施,实训教官由德胜选派。

三、办学理念——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

木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传承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实验生活教育;坚持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在学生每天生活的每个场所、各个环节都渗透“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心灵得到春雨般的滋养,行为得到矫正错误、养成正确。

1、职业教育是最大的平民教育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他的平民教育观:“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其中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

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得到教育。”

很显然,温总理提出的“面向平民的教育”,起码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阶段。我们国家9年义务教育虽然是每个国民必须完成的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主要是个训练应试技能的教育,缺乏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如果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到此为止,没有平民教育教给他的平民精神和平民技能,没有职业教育教给他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他是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更不要谈发展了。因此,平民教育(含职业教育)对于全体平民来说是不能或缺的。

2、生活教育是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当社会和学校、生活与教育产生良性互动时,生活教育就能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就能得到有效教育、就能健康成长,那么这个社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当社会与学校产生背离、生活与教育产生冲突时,生活教育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学生就很难得到有效教育,那么这个社会的未来就难以预料了。看一看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和闲暇生活就清楚当下的中国学校为什么难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踪影?5年来,尽管木工学校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做得很艰辛,可能没有把“一锅夹生饭”完全做成可口的“熟饭”;但他们依然坚定信念,不断地实验与探索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3、传道与授艺同行,做人与做事并举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是木工学校的校训,是木工学校的“道”和“魂”。诚实与爱心主要是培养如何做人的;勤劳、不走捷径侧重于怎样做事。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人。

诚实做人,就是陶行知提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就是诚实的人。诚实是做人的根基,圣哲先生要求学校把它作为做人的第一品行来培养。他特别强调:“我们特别要让学生形成一种风气,第一次做错事了,主动承认的诚实之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应该受到一定的表扬。对那种掩盖错误真相的一定要惩罚。要让木工学校形成一个诚实人的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传导的诚实守信不是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古而有之的那种仅限于人的道德层面上的虚构与说教,而是致力于构建与现代商业文明社会诚信系统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诚信是有本质区别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爱的教育,他就会变得自私,长大之后很可能是一个冷酷无情、怪谲残暴之人。历史上的暴君诸如秦始皇、朱元璋之流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因之,圣哲先生指出:“做人一定要有爱心,有

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把事情做好。”

勤劳和不走捷径主要是针对如何做事的。勤劳是个宝,人人不可少。不走捷径就是按程序做事,就是认真做事,而不是靠投机取巧、四处钻营走捷径取得利益。

四、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和技能训练

木工理论与实训课上首先要培养职业精神。一是让学生从内心喜爱木工这一行,通过精美家具作品的展示和参观徽州古建筑艺术使学生体会木匠工作的创造性与艺术魅力;二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做木工的乐趣与神奇,使学生体味到选择木工职业是生命深处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活着;三是通过向师傅学习木工技能,学会感恩,学会爱;四是使他们在学艺中养成勤劳敬业的品行;五是在干活中养成按规则、按程序、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的好习惯。

实训过程突出技能训练,学校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木工技能抓住不放,主要做法是:

1、保证实训时间。课程设置规定,文化课与实训课的时间比列是3:7,实训时间占70%。

2、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学校开设了木工专业理论课,向学生讲解木工基础知识和看图操作能力,纠正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错误,使用斧、锯、刨、凿等手工工具学习传统木工手艺,从练习劈、刨、锯、划线、凿眼、拼板等基本功入手,然后学习制作方凳、长条凳、床架、子孙椅等简单家具,最后学习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在古徽州,能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就意味学徒“出师”了,就表明学生的木工手艺是扎实过硬的,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各种木工活。

3、实行学区负责制。实训时把学生分成4个学区,一个教官负责一个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名悟性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执行长,4个学区开展“比学赶超”教学竞赛活动。

4、实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在实训中师兄带师弟,这种“小先生制”创设了一个学生宽松学艺的心理场,师兄师弟之间心理没有距离,易于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师兄的成长,又带动师弟手艺的长进,又激发了共同学习手艺的兴趣,又弥补了一个教官要负责向20多位学生传授手艺,不能及时满足每位学生的求教需求的不足。

5、实行教官承诺负责制。教官保证所带的学生毕业考核时,80%以上能够独立制作八仙桌和太师椅。其中10%的学生为优秀,如达不到此目标,将乐意接

受公司的任何处罚,直至开除回家。实际上,每届考核结果合格率都达到95%、优秀率达到15%以上。

6、实行末位淘汰制。学生入学后,须向学校郑重承诺:自觉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同意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压力,能激励学生努力学艺,奋力追赶,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7、实行奖学金制。奖学金条例规定: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各占50分,坚持日考核、月评定、学期末总评,品德考核天天有记录。奖学金设3个等级,获奖率第1学期为100%、第2学期为75%、第3学期为60%、第4学期为45%。奖学金总额不变,重在奖励勤学优秀者。

8、课程考核实行学分制。对木工每一项技能的严格考核评分检验出学生手艺上的水准。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作品分别为普通方凳、合角方凳、八仙桌、太师椅,最后毕业考试是由德胜公司派出的总督学对学生的毕业作品进行考核打分。

9、每道工序都要过关

教官对学生的木工技能的过程考核是非常严格的,每道工序他必须都要严格把关,否则他教的学生毕业考试过不了关,他就要下课。从劈料、开料、刨料到

划线,从凿眼、直角榫接、单面斜角榫接、双面斜角榫接到制作方凳,从家具构件制作到家具装配,从简单的方桌、方凳到复杂的八仙桌、太师椅,每道工序、每条流程至少都要达标,都要熟练掌握。

10、独特的毕业考试——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

毕业考试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由德胜公司派出总督学担任主考官,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分整体、构件、榫结、合角、工艺5个步骤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然后逐一打分。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

五、独创的学位——颁发匠士学位

2005年6月24日,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校园的台阶中间铺着红地毯,两边摆放着鲜花、排列着“得胜”鼓乐队,这是为首届39名学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聂圣哲先生邀请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驻沪领事特地前来参加,还特地请来同济大学德胜住宅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政教授专程从上海赶到休宁为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证书,学校还邀请了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从此以后,每届学生毕业都举行这样的隆重典礼。

“匠士”学位是聂先生的创造,“匠”代表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能力;

“士”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一种现代的职业精神,一种人生信念——终生信奉并恪守“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匠士”的创立,标志着世界教育史上首次诞生了职业教育学位。

木工学校如此郑重其事举行毕业典礼,可以想见,典礼带来的美好记忆可能会对学生们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让外界对“匠士”刮目相看,从而在这些孩子心灵播下木工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的种子,影响可谓深远,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德胜鲁班的实验是一个艰难过程,需要实验者凭着自己巨大的毅力不断地进行、不停地前行。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 王 玉1 倪 琪2 ■ Wang Yu Ni Qi 作者单位:1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大连 · 116600) 2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大连 · 116600) 收稿日期:2011-08-23 Influence 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uizhou Area [摘 要]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关键词] 民居 宗族 社会形态 空间形态 [Abstract] Tak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Chengkan Village in Huizhou, a typical village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factors that in ? uence the spac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olk house and inner space of the village under Confucian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 then analyzes how the village community affects its space 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Key words] Folk house,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formation, Space formation 导言 “一个天井+一个堂+两个房”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反复组合是徽州传统民居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也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①。但是,从社会学的视点看,民居内部空间的各个部分不单纯是满足住居这一基本功能,其空间构成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在被形成固定模式的空间中,居住者经营着每日的生活。但是,在传统的生活中,礼仪性的社交行为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赋予了同样空间不同的意义,空间的性质得到了升华。特别是徽州传统民居的营建者是以文人、官僚、商人为主的群体,他们重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背景,而这一倾向非常明显地反映在了村落的各个方面。 文章以呈坎村的实例调查为基础,从观察日常生活空间到社交礼仪空间的转换入手,对居住者的居住空间和社会行为的对应性进行分析。一、社交空间在民居内部的构成 1.门的意义 在由两个以上的“进”构成的民居中,“进”与“进”之间一定设置一道门。门通常由中间的大门扉和两侧的小门扉构成。小门扉进入下一个“进”有两种形式—直接进入或绕大门扉而入(图1)。中央的门扉平时不使用,两侧作为前后“进”日常生活用的连续通道。当有仪式或家庭社交活动的时候,所有的门都将打开,使前后“进”形成更具整体性的空间。 由此可以认为,门作为民居空间构造要素的同时,也在从日常空间到礼仪空间转换时起到了重要的形式作用。 2.社交空间的构成 徽州传统民居的规模是基于“进”的组合多少来判断,下文介绍了以考察接待空间为目的而对不同“进”所构成的民居进行的调查。 图2是由两个“进”构成的民居。其中,A 是平时的状态,第一“进”主要是社交空间;第二“进”是主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空间。B 是仪式和贵客到来 时的基本状态,这时,第一“进”成为接待空间,天井部分成为最初的问候和寒暄的地方,也称为“落 轿”的空间;第二“进”在堂的中央设置主人的座位,两侧按由左至右的顺序设置座位。“进”与“进”之间的门被摘取下来,由第一“进”的接待空间进入第二“进”,两个“进”合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大空间。通过图2中婚礼仪式时的典型布置C 和葬礼仪式时的布置D 可以看出这一改变的重要意义。 一“进”的民居空间构成中没有使空间产生量变的门,同一个空间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空间状态也提供不同的“场景”,同时扮演日常生活和礼仪、仪式的空间角色,如图2中E 所示,这时,半开敞的天井空间有了形式上的变化,形同二“进”民居构成的第一“进”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仪式时空间的布置与二“进”民居的方式几乎一致。 通过上述的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进”与“进”之间的门,是民居内部空间功能区分的界限;功能以外,前后“进”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由于门的开合使空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行为的变化,“进”的连接程度也发生变化,可是在没有“进”与“进”之间的门的情况下,一“进”民居的天井空间的变化是有意义的。可以看出,空间构造是社会构造的反映。 二、从“祖堂”—“支祠堂”—“宗祠堂”看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构造 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是以儒理思想为文化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同宗族共同集住体。在空间形态上,村落的祠堂、社屋、水口等是村落“族居地”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堂”和“社”,是徽州传统村落社会形态中社会集团的象征,在村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在村落的空间形态中也具有空间构造之“核”的意味②。图3是现在可以掌握的祠堂和社的位置关系,仍然可以看到祠堂处于村落空间的中心位置。 构成宗族的基本条件是有着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相对于国家法规的制约力,对徽州村落秩序和运营机制的影响更多的是宗族的势力。村落的运营机制是宗族运营机制的反映。 每个家庭都有祭拜先祖的功能空间—祖堂,设置于民居内部空间中重要场所和主要位置。清代以前的民居,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设置祖堂。民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 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 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除此之外, 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 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 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 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 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 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 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民居建筑的色 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 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 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 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 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 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 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 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 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 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编码规则

1

学学区,编码不得重复,见学区号说明。 4、特征码:普通入学学生,特征码为:男“1”,女“2”;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男生,特征码为“3”;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女生,特征码为“4”;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男生,特征码为“5”;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女生,特征码为“6”;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男生,特征码为“7”;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女生,特征码为“8”。 5、流水号:由学校按学生入学的报名注册顺序统一编制,从0001号起依次顺延,一个学校内新生的流水号不允许重复。 二、关于学区号的说明 1、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区(对应小学学校)顺序进行统一编号,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学区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一个县(区)的学区号不能重复。 3、如有新增的学校,学区号依次递增,不能与原有学区号重复。 4、如有撤销的学校,该学区号编码保留,不允许被再次使用。 5、各个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区号进行学籍号的分配。 三、常见编码问题及说明 1、升学: (1)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学生的学籍号不变。初中入学、高中入学的新生,必须拥有学籍号才能正常注册。 2

(2)初中入学、高中入学的新生,系统不提供自动生成学籍号的功能,对于这些学生,可以根据学籍号编码规则自行编排好学籍号,然后通过Excel导入到系统中。编码规则中的7到16位要求回溯到该生小学入学所在学区的小学学校编码。 2、变动的学生: (1)对于转入的学生: 区内转入:学籍号不变 跨区转入:学籍号不变 跨省、跨国转入:学籍号根据规则重新生成,入学年份与所在年级的入学年份一致。 (2)对于休学的学生,保留该学生的学籍号,学生复学时,学籍号保持不变。 (3)对于辍学的学生,保留该学生的学籍号;如果该学生复学了,学籍号保持不变。 (4)对于借读的学生,学生的学籍号保持不变。 (5)对于跳级的学生,学籍号保持不变。 (6)对于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学生,学籍号保留。 (7)对于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恢复入学资格后沿用原来的学籍号。 3

梦回徽州

梦回徽州 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无数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诞生在我的家乡徽州大地。让我们梦回徽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力图创新的洋务运动,不论是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多少徽州人走在解放名族,争取独立的最前端。 正当英国人想要用鸦片敲开中国国门,想要用枪炮轰击古老的中华大地。但是安徽人并没有屈服,即便封建王朝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期,尽管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凋零。但是当英国侵略之时,安徽人以及大的热情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之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爱国篇章。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率1200官兵驰援江浙抗英前线,才参加了著名的定海保卫战。战斗之中,王锡朋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个动人篇章。 诚然,抗争是主旋律,但是风流人物亦不胜数。当洋务派领袖合肥人李鸿章,也许人们看到的是他签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但那何曾又是他所愿?当中华大地饱受国难之时,他同样也能做出少许突破,兴办洋务运动,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没有他,谁又能说清朝能够继续苟延残喘?这便也是徽州之魂。 历史的车轮轰轰转过,时间回到了南海之上,当北洋舰队遇上日本舰队,作为安徽人的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他用生命证明了安徽人的精神。当侵略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之时,便有法国人借天主教神父之名,兴建教堂,然而干的却是拐卖儿童之行。当人们群众包围教堂之时,要求教堂放出被拐卖的儿童,却遭到了教堂的拒绝。愤怒的人们群众冲进教堂将侵略者的建筑物付之一炬。然而清政府却软弱无能,做的是逮捕当时的反抗群众,向侵略者妥协,签合约,加以残酷镇压。然而安徽的人们不会屈服,尽管芜湖一地的民众被逮捕,被处死,但是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爆发的确实更多的反抗洋教的斗争,轰轰烈烈,永不停息,用生命证明了安徽人的血型。 然而除了不停息的反抗斗争,安徽的文化与经济亦不可忽略。然而多年领先的农业经济已经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却是手工业经济与近代工业经济。徽商的辉煌早已远去,靠盐和丝绸致富的徽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只能靠茶叶和对外营销农产品来获取微博的利润,直到1978年的小岗村,安徽的经济才重新焕发生机。安徽的文化却并不落后,当陈独秀主办的《安徽俗话报》倡导民主革命与解放,提倡实业,兴办学堂,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号召了安徽各界的爱国人士为自己的家乡而奋斗,在安徽地区埋下了辛亥革命的火种,更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好铺垫。在艺术领域安徽更是不落人后,徽班进京与其他地方特色相结合终成京剧。 再多的苦难也无法掩盖安徽人的血型,安徽人为自由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不论是侵略者,还是残酷的清王朝,割据军阀,安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从未停止。数风流人物,不论是安徽绩溪县人胡适,提倡文化改良和白话文。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冯玉祥。无不是安徽人的骄傲。 时光流转,留下的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的是一段段振奋人心的动人历程。也许更多的安徽人并没有被历史所记录,而是默默做一个徽州人应该做的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浅析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王梓瑞李超谢东方张梦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10建筑2班)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规划中,徽州人形成了以宗族礼制为理念;以风水环境为内涵;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规划思想。探寻其成因渊源,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风水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规划特征;人文思想;徽商文化 我国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19世纪中叶,历经1000多年形成稳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以其典型质朴的浓缩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今学者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际,对徽州文化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惟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从聚落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进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徽州古村落的产生 成因上,村落有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定居型村落主要指因农业出现要求定居而形成的村落,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型村落很少,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事物发展是相对的,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型村落,而随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移民,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则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定居型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处于山越时代,山越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徽州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碗、盂、钵、尊、盘、罐、鼎和陶器、釉陶器、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出土文物中的两件“钟型五柱乐器”和一只铜鼎上所绘的舞蹈图反映出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农业的出现说明先秦时期村落在徽州已经存在,这时期的村落应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据研究,徽州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南宋以后,很少有移民迁徽,位于徽州主要盆地是徽州早期的移民型村落。 迁居徽州的先民,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在徽州境内的后续迁移形成众多村落,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例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因此,迁徽大族境内迁居是徽州古村落产生的基本形式。 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 徽州人最初的村落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属原始定居型村落。历史上中原人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去安徽上大学

去安徽,上大学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物产丰富、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中部,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西南地区,以安庆市(古时称宜城)为中心,属于古皖文化发源地。皖东地区(滁州、马鞍山、芜湖、巢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即淮左)、金陵文化区,南京都市圈成员。皖中地区(合肥、六安)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其他地方则是江南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古徽州(黄山市)文化区和浙江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皖北(宿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正是基于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丰富繁荣的文化资源,和渊远流长的灿烂历史。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安徽这片江淮大地上,团结努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创造了安徽繁荣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安徽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家重点大学以及诸多科研机构。安徽的合肥更是灵杰中的尤物:全国32所大学在这里驻足,近200所科研单位成了这里的长期住户,合肥自然也是全国重点的教育城市之一。 安徽地区高校名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本重点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总排名第15/119位,理工类排名第4/48位,皖排名第1/3位。 学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学校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25654550.html, 合肥工业大学

徽州

“我是安徽徽州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唐]岑参:《逢入京使》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一个人到了暮年,往往特别怀念桑梓之邦,流露出的情感也最为真挚和执著。 1960年的一天,当秘书离开胡适的卧室时,听到身后在用绩溪方言背诗,好像是“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是公元6世纪的南朝人,梁元帝萧绎让他朝聘于北周,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江南故土。当时,北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爱好文学,对才华横溢的庾信恩礼有加。故此,庾信在北朝宦海扬波,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然而,他虽然位至通显,却时常客思凄迷,催梦依依。曾作《哀江南赋》,以抒发其故园之思…… 胡适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常对自己晚年的秘书兼助手胡颂平说: 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 我小时用绩溪土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土话来念。 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 …………① 绩溪,徽州,……,尽管暮云断处,迢遥山水,但在胡适心目中,故园仍然令他魂梦牵萦。 早在50年代,胡适就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邀请,作过十数次的口述回忆,简明介绍自己的家世、求学和治学的主要经历以及学术成就,这就是唐德刚教授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 翻开《胡适口述自传》的第一章,映入眼帘的是“故乡和家庭”。其下次一号的字体是“徽州人”三个字。而接下来劈头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徽州,地处安徽南陲的黄山、白岳(齐云山)之间,北有云烟缭绕的黄山迤逦而去,南有峰峦叠嶂的天目山绵延伸展。如果我们乘着火车经南京、芜湖前往徽州。通过宁国之后,途经绩溪、歙县、休宁、黟县和祁门,一直到江西的景德镇,折而向东的婺源,透过车窗看到的“新安大好山水”——溪山环峙,秀峰叠翠,轻帆斜影,村落绵延,真可谓“黄山白岳相对峙,风景绮丽甲江南”。尤其是点缀其间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之建筑风格,几乎是如出一辙,这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明清时代徽州一府六县民俗的独特内涵。 从地理环境来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的时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所谓“山限壤隔”,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有过解释,即徽州一府位于“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到十分之九,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而“民不染他俗”,则道出了徽州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的地望,素有“吴楚分源”之说。据说,先秦时期吴楚争雄,此处因地当两国之间,遂有此称。迄今,在徽州西徧的婺源县北浙源乡的浙岭脊上,仍然保存着“吴楚分源”的青石界碑。在东面接壤处,明末金声亦曾指 ①《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中国友谊

徽州古老的水利工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5654550.html, 徽州古老的水利工程 作者: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11期 汲水灌溉堨应运而生 徽州山环水绕,山多田少,号称“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土壤瘠薄,不利耕种。徽州河流大都在山间蜿蜒,落差较大,人工汲水费时费力。清顺治《歙县志》卷中这样描述:“地隘斗绝,厥土驸刚而不化。高山湍悍少潴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大山之所落,多垦为田,层累而上,指至十余级,不盈一亩。” “堨”就是徽州人民长期与大自然做斗争,于生产实践中的产物。堨,在徽州方言中读“褐”( hè)或“辉”(huī),为吴楚方言。“堨”相当于堰、坝,多指山区或丘陵地区在河流上人工横斜修建的一种挡水坝式的水利工程。为汲水灌溉,当地民众利用河流之间的自然落差,在河的上游筑坝,蓄积水源,抬高水位,开挖沟渠,引导河水从沟渠中流入田地之中,省时省力。用时关闭水闸,疏浚沟渠;不用时关闭沟渠,除去水闸,于农业生产十分的便利。 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堨”与堤、坝又略有不同。民国《歙县志》记载:“凡叠石累土截流以缓之者曰坝;障流而止之者曰堤;决而导之,折而赴之,疏而泄之曰堨;潴而蓄之曰塘;御其冲而分杀之曰射。”由此可见,“堤”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主要用于截流蓄水;“坝”是拦截水的建筑物或者是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建筑物;“堨”则是蓄水以流,疏而导之,重在利用。 初始,堨的建设十分简单,在河流中选一处相对狭窄的处所,将松木砸入土中为经,以荆条、竹条为纬,上面再覆以沙石、杂草,就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但当山洪暴发时,土堨往往容易被冲塌,需要经常修复,劳民伤财。后来堨的修筑工艺改进,开采山石进行修筑,并修有泄洪口,水位可根据需要予以调节。而且在一些财力允许的地方,开始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堨的日常维护,称为“堨甲”。据《沙溪集略》记载:本里富堨设堨甲一名,工食谷每年十八斗;隆堨设堨甲一名,工食谷每年十八斗;本里皇呈堨设堨甲一名,工食谷每年二十斗。 管理严格订有管理条例 历代府县对堨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奉府宪示禁”碑,其主要内容为加强歙县西乡鲍南堨、八官堨的管理:“如届春夏水满,不得在该石磅往来,恐防失足;亦不得在于堨内钓取鱼虾,损害石堤,侵挖堨磅;至秋冬水涸之际,近堨居民不得倾倒瓦砾,致塞水道。倘有前弊及簰夫、地棍抽窃堨口木坝,害载水源,许各堨示印,行赴府呈禀,以凭立拿严究,断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

中国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战略___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总规划师:姬旭升 中广网11月12日21:18 古徽州文化旅游规划主题 依托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顺应市场创新需求,创建一个新概念的旅游市场板块,形成一个以黄山为窗口和枢纽、以黟县为综合基地、全面带动7+4的古徽州文化旅游体系。 古徽州文化旅游规划原则 以古徽州的概念来统一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高效保护利用,以古徽州的概念来打造一体化的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古徽州的概念来建立统一的产品大体系并实现产业分工互补,以古徽州的概念来实现空间的有机有效分工和旅游流的科学引导,以古徽州的概念来吸引大投资商的进入并实现高水准统一管理. 徽文化的历史沿革 徽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徽文化体系 现存徽文化,是现存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徽州文化的现存,不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医学、艺术、科技,还是从旅游、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徽文化体系五要素 C B M E A “C”代表文化(culture) “B”代表徽商、贸易(business) “M”代表医学(medicine) “E”代表教育(education) “A”代表建筑(architecture) 徽文化内涵 徽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古徽州文化旅游的价值研究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徽州民俗

徽州民俗 【徽州风水】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

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以后凡遇天旱,隐龙村便打柏棍求雨,渐渐演变成一套有动作、有节奏、有造型的打法,并伴以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全套打法分八拍,第一拍原在左转半个圈,与对打人面对面,将棍子往地面一跺,同时高喝"嘿!"第二拍至第八拍是每拍两脚同时跳一次,一人跳进,一人跳退,棍子互打一下。每拍一个姿势,八拍完毕,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排列长队相互跳打,称"长龙戏水";围成一个圈互打,称"单珠引龙",图案变化多样。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浅谈徽州人的贫与富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本土的徽州文化。她的内容广博,深邃,包括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菜等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研究徽文化的学者以及沉醉于徽州美景的游客对徽文化的璀璨总是赞叹不绝。然而,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徽州大地上,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里,可利用的生活资源极其贫乏。徽州处于丘陵地带,在徽杭高速歙县段路两旁,透过车窗,你总能看到在高高的深山上几至山顶,是被人们开垦的大片大片的耕作地。地里的植作并不茂盛,即便隔着那样宽的山沟依然可见泛黄的土地。而你也总能时不时见到一个老妇,肩上扛着一把锄头,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跟在身后田间地头转悠。而生活在“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人,则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如黄山松一般艰难生存,千百年来孕育出勤劳,踏实,敢于开拓和坚韧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给她的子子孙孙。 当走进他们的住宅,和贫瘠的土地资源相契合的是白墙灰瓦,矮窄门楼的古朴建筑风格。然而,不同的是,随处可见的是充满智慧和情趣的应景。且不说那些达官贵族与经商致富的大户人家,即便是只有两间厢房的小门小户,院子里也一定会用花花草草和几个雕刻着花纹的石凳布置一个简单的园林小景,供主人闲暇时玩赏。央视的一个纪录片曾就徽州人的园艺做过一个专访。在歙县,即便是现在,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观赏的花草。一个几近倒闭的盆景小店,哪怕已无人问顾,老板依然坚持,不为挣钱,只为自己喜爱。 人们为徽州文化的璀璨而倾倒,我也同样为之倾倒,但不仅仅是因其璀璨,而是为其不易。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古时难有与外界通达的山区,古徽州人不是为满足于裹足口腹之饥而蝇营狗苟,而是在这样艰苦,贫乏的环境里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那份超然和豁达,赋予这里的一山一水于之世外桃源之恬淡。而他们自己,比之陶公而无愧。

浅谈徽州村落文化及其保护更新策略

浅谈徽州村落文化及其保护更新策略 摘要:随着徽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徽学研究的兴起,徽州古村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保存了大量的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和完整的古村落形态。然而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强烈地冲击着原生态的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热潮尤其是破坏性的开发更把徽州古村落推向了存续的严重危机中。如今,徽州古村落正逐渐失去昔日的风采,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村落文化保护与更新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Huizhou and the emblem of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have become the foCBS of world attention.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preserve a lo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with similar shape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 integral ancient village patterns.However, modernization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strongly impact on the ecology of the original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the upsur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especially development of more destructive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put into the existence of a serious crisis.Now.Huizhou ancient villages are gradually losing their former elegant appearance,so how to protect them is extremely urgent. Key words: Huizhou ancient village Village culture Protection and updates Measure 1引言 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在享受都市繁华的同时, 也承受着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因扰,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希望能进入历史,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寻根求源。“山村僻处少尘嚣”的村落生活成了人们向往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迄今尚存的古村落便成了建筑学家、规划学者、摄影家以及旅游工作者发现美、寻找美的最好寄托。本文即以徽州古村落为代表,主要介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根据现状古村落的破坏情况进行探讨其保护更新的对策。 2 徽州村落文化 皖南古村落是以现存的清末以前徽州府境内村落形态为主要代表的皖南山区村落群体——徽州古村落。 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载体,徽文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从地理区域范围来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6个县,即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和婺源县。从历史时期来说,主要指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设立徽州府起以至于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