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浅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

浅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摘要】本文先从感性工学的研究意义着手,研究了什么是感性;其次,分析了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并针对研究范畴进行了综述;再次,从研究方法入手,主要论述了感性工学三种研究方法的概念;最后,研究了感性工学中的情感设计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加深设计领域对感性工学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感性工学的运用。
【关键词】感性工学;量化;研究方法;情感设计二十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产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相对于之前设计时只考虑功能和造型,现在的设计逐渐把“人”放入首要考虑的因素中。
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趋势也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是设计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感性工学刚刚兴起时,依据相关理论设计出来的产品基本都获得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
在中国,感性工学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深入地、系统地进行整理。
本文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究,为设计领域产品研发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1.感性工学1.1 感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性”的定义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 和‘理性’相对。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是两个有相对含义的词,这就不难理解“感性”含义。
感性是最初认识事物的阶段,理性却是一个对于判断的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上升阶段。
1.2 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的需求才会对更高一层的需求渴望满足。
在产品设计中,在满足了消费者基本低层次的需求后,就要像向更高层次提出要求。
要满足消费者心理喜好和精神的需求,就要针对产品的材料、外观、操作方式等要素来进行设计。
这样,消费者会渐渐将将注意力转移到感性层面的需求,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
感性工学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运用它可将用户难以量化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感性工学是人机交互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感受、需求和行为,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感性工学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其研究结合了心理学、人类学、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
本文将从感性工学的概念、应用领域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了解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感性工学的概念感性工学是一门改善人机交互的设计科学,它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感性工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也增强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和忠诚度。
感性工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感知、认知和情感。
其中感知是指人通过感官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认知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和理解的能力,如记忆、思维、判断等;情感是指人在使用产品时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喜爱、厌恶、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使设计过程更加人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感性工学的应用还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
第三章感性工学的应用领域感性工学的应用涉及到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章节主要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和医疗设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交通工具感性工学在交通工具领域应用广泛,既包括小型交通工具如电动自行车和汽车,也包括大型交通工具如客机和高铁。
对于汽车而言,感性工学考虑用户的乘车体验和驾驶体验,注重人机界面的设计和操作的便捷性,提高了汽车的驾驶安全性和乘客舒适性。
此外,感性工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车身、座椅等零部件,为汽车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使用体验。
3.2 家用电器感性工学在家用电器领域中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居电器的设计过程中,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确定用户对电器使用的需求、期望以及使用中产生的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感性工学

了色彩在理想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功能:
(1) 提高生产效率。 (2) 增强安全感。 (3) 提高舒适度。 (4) 激发劳动热情。
实例
运用感性工学进行产品色彩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所设计的产品的情况;
(2)根据人机工程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方法获得消费者对产品色彩的感受; (实验心理学)
和结构
消费者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对消费者进行分析并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
感性工学中的色彩心理学
现在,当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理性的功能需求已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产 品的外观形态、色彩搭配、材料处理等一系列感性需求已成为促使消费者 体验过程以及最终购买的决定要素。 色彩咨询家咪咪•库博认为,“对于产品,第一印象的60%是由色彩所决
作为自然中给人最直接的刺激,色彩以及人类对色彩的反应已 经深入的融入人类的基因之中。人的色彩心理从视觉开始,到 知觉、感情再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
色彩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色彩经验的积累进而得到色彩的心理规 范;当人受到什么色彩的刺激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日本的环境生理学家大岛正光在研究环境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后,提出
感性工学中的心理学
感性工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除了与人机工程学密切相关 外,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实验心理学对人类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情绪、表象等)的
研究构成了其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对人类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感性与意象” 的组织与应用 神经科学则从神经蛋白质的传导方面来研究解决感性工学的物质基础
(3)在得到消费者的感性描述之后,将消费者的意向与感受翻译为产品
色彩的设计特征;(认知心理学) (4)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将感性评价尺度转化为工学尺度,建立起感 性工学的模式和人机系统; (5)随着流行趋势和个人喜好的改变,每隔一定的时间对感性数据库进 行更新。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研究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研究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知、情感和体验的学科,它在产品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产品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情感的表达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因此,探索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对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需要考虑产品的外观设计。
外观是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产品特征之一,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和情感体验。
通过运用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设计师可以将产品的特点和品牌形象直观地传达给消费者。
例如,某汽车品牌采用流线型的车身设计和动感的外观线条,以展现其运动性能和时尚感,从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其次,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还需要关注产品的材质选择。
材质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直接接触点,对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适合的材质,设计师可以传达出产品的质感、舒适度和品质感。
举个例子,某家具品牌使用高质量的实木材料制作家具,以突出其自然、环保和高端的品牌形象,吸引注重生态环境和品质的消费者。
另外,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还可以运用声音、光线和触觉等非视觉元素。
声音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为产品增添情感和个性,例如,某音响品牌在设计产品时注重音质的优化,以提供高品质的音乐体验。
光线的应用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某酒店采用柔和的灯光设计,为顾客创造出温馨和舒适的用餐环境。
触觉元素的运用可以增强产品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例如,某智能手机在触摸屏上设置了震动反馈,使用户在操作时能够获得实际的触感反馈。
综上所述,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实例表达方法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外观设计、材质选择和非视觉元素的运用,设计师可以有效地表达产品的特点、品牌形象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未来,随着感性工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可以预见到更多个性化、情感化的产品将进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高质量的产品体验。
感性工学

語意差異法(Semantic 語意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用以分析評估“語意”、“意味”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此法為假設每一 個人,對同一對象雖持有不同的語意及意味感受,依據人類之共同語 意基礎,可找出其共同之傾向趨勢(Chales. E. Osgood, 1957)。
感性工學─四個要點 感性工學 四個要點
(1) 如何透過人即心理的估計來掌握使用者對產品的心理感 受,感受多以形容詞來表達; (2) 如何透過使用者的感性來找出產品的設計特徵 (3) 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術的感性工學; (4) 如何隨著國情的不同或社會變遷以及大眾的偏好趨勢來 修正產品設計的方向。
感性工學─五種型式 感性工學 五種型式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主成分பைடு நூலகம்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定義: 與因子分析一樣,是從變數相互的關係推導出新概念的因子,以此 因子作為指標,可查明變數或樣本的類似性或地位。
存在有[綜合能力]的因子時,主成分分析的解析方法是有效的。 Ex. 測驗成績的綜合能力、角力選手的綜合體力、企業的經營綜合 指標、地域分析中各市區鄉鎮的綜合指標等。
感性工學
• 長町三生(Nagamachi, M., 1995)早在1970年設立 ” 情緒工學”(Emotion Technology)學門進行類似相關 研究工作 • 感性工學一詞首先出現於日本Mazda汽車集團前會長山 本健一(Yamamoto Kenichi),在1986年美國密西根大 學發表 ”汽車文化論” 演講時提出一套「感性工學」 (Kansei Engineering)理論與方法。 • 定義:將消費者對於產品所產生的感覺或意象予以具 體化成設計要素的一門技術
感性工学

3、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通用算法、模糊逻辑等, 构建感性工学系统;
4、根据社会潮流或个人的偏好倾向定期调整该感性工学系统,要求定期对感 性数据库进行更新。
具体来说,感性工学即是“以工学的手法,设法将人的感性定量化(包括 生理上的感觉量和心理上的感受量),寻找出这个感性量与工学中所使用的各 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运用于工程或设计开发”,其原理如图10-1所示。
1) 感性数据库
2) 意象数握库
3) 知识库
4) 形态和色彩库
(2)反向推论式感性工学系统
前面描述的感性工学系统只能用来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成产品设计要素, 因此称为顺向推论式感性工学系统。但在设计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对设计概念、 草图和方案等进行感性分析。因此,应建立一种能够预测用户对设计草图和 概念图的感性的反向系统,即反向推论式感性工学系统,如图10-5所示。
2、感性信息学:即对信息作系统处理,以计算机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分类、排 序、变换、运算和分析,转换和输出为决策者所需的二次信息,实现感性量和物 理量之间的转译。
3、感性创造工学: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 的研究,针对产品使用目的而对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如感 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 造学之间的关系。度
10.1.2 感性工学研究内容
产品造型和颜色对产品意象的共同影响:把产品造型与颜色结合起来, 研究它们对产品意象知觉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感性工学结合人机工程 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消费者心理学、人工智能、产 品语义学等学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出产品意象的结论。
1、感觉分子生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即脑构造与机能、神经传 达与感知,偏重于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摘要】本文先从感性工学的研究意义着手,研究了什么是感性;其次,分析了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并针对研究范畴进行了综述;再次,从研究方法入手,主要论述了感性工学三种研究方法的概念;最后,研究了感性工学中的情感设计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加深设计领域对感性工学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感性工学的运用。
【关键词】感性工学;量化;研究方法;情感设计二十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产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相对于之前设计时只考虑功能和造型,现在的设计逐渐把“人”放入首要考虑的因素中。
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趋势也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是设计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感性工学刚刚兴起时,依据相关理论设计出来的产品基本都获得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
在中国,感性工学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深入地、系统地进行整理。
本文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究,为设计领域产品研发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1.感性工学1.1 感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性”的定义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 和‘理性’相对。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是两个有相对含义的词,这就不难理解“感性”含义。
感性是最初认识事物的阶段,理性却是一个对于判断的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上升阶段。
1.2 感性工学的定义和本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的需求才会对更高一层的需求渴望满足。
在产品设计中,在满足了消费者基本低层次的需求后,就要像向更高层次提出要求。
要满足消费者心理喜好和精神的需求,就要针对产品的材料、外观、操作方式等要素来进行设计。
这样,消费者会渐渐将将注意力转移到感性层面的需求,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
感性工学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运用它可将用户难以量化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它是一种产品开发技术并由消费者来导向,结合感性信息和设计要素,所呈现出来的产品以量化的方式出现。
感性工学主要的成就在于,用定量的方式和理性的思维研究感性的原理。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感性工学主要是讨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用户心中产生的意象或概念转换成可以量化的设计参数。
主要按照以下几步进行设计:1)将人们所产生的感性用工学理性的方法加以量化;2)根据数据通过电脑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3)量化出的数据所能代表的感性,可以作为以后设计的参考;4)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感性的产品。
感性工学运用先进的现代工具和精确技术将消费者的感性量化成设计参数,可以帮助消费者表达他们的感性——甚至是一些连消费者本身都无法意识到的感性。
比如超市收银员对操作机器的感受;写字者对笔的使用感受,进而帮助他们表达对产品的需求。
对设计师来说,感性工学不仅是设计过程中的工具,还是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人们感性的工具。
设计师因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不同的产品,来平衡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制造成本。
1.3 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一般学科都有各自的理论和原理,很少会有学科与学科的协作,而设计学就是一种复合学科。
设计领域十分广泛,由很多学科的整合和交叉而成,所以它的研究范畴也是综合性的。
感性工学研究人机交互之间认知的感性,它的基础是心理学和认知学,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对人类的感觉、情绪、知觉、表象的研究形成了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2)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3)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的感性。
4)产品语义学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产品语义和分类产品意向;5)设计学和制造学有助于研究感性与产品色彩、材料、形态、工艺和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
感性工学的研究,要在各学科中寻找原理和知识及与此相关的理论。
2.感性工学研究方法感性工学属于工学范畴,实施过程中要具体化产品中可以让使用者感到快感的非确定因素。
根据运用方法类型的不同,可将感性工学划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阶层类别分析法、感性工学支援系统、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数学模式、模拟感性工学和交互感性工学。
本文具体分析三种研究方法。
2.1 阶层类别分析法阶层类别分类法和其他方法区别较大,不需要牵扯到具体的数学运算,是各种分析法中最简单、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分析法,这一方法是从产品感性方面进行层层分析的。
将阶层类别分析法运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研究出的成果直接指向产品属性,将其运用到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去,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用户的情感需求。
在此分析法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针对目标产品做感性市场的调查。
调查的主要手段是,用户访谈、市场调研、资料收集等。
其次,研究小组成员间充分讨论并详细表达每个人的想法,将讨论结果聚成的产品概念作为0阶感性概念。
再次,考虑到0阶感性概念既难懂又抽象,有必要将其转换成比较具体些的1阶感性概念。
采用的方法是层次递推,向下拆解用户感性认识并形成1阶感性概念。
最后由1阶感性概念逐层次分解推论子概念,每个衍生子概念分别再向下拆解展成树状结构。
这个树状图关系,就是贯穿阶层类别分析法的主要脉络。
2.2 感性工学支援系统感性工学支援系统是利用特定系统来联系产品属性的电脑化系统,是种辅助方法。
支援系统主要工作方法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几何方法等的运用,建立推理系统。
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通过调整数据库,将新的感性数据输入数据库以适应新的变化。
这个系统既可以是设计师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消费者的一种参考。
一个标准的感性工学支援系统包括四个资料库:感性词汇数据库,意象数据库,知识库和设计与色彩资料数据库。
2.3 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上文所述的感性工学支援系统也可称为“顺向型感性工学”,因为它的出发角度是设计师。
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都会将手绘草图交给产品使用者来评判。
虽然感性工学支援系统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却要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十分必要建立一个系统通过前期草图来预测使用者会产生的感性评价。
这种类型的系统就称为逆向型感性工学系统。
这个系统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可以转译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工作。
这是一种辅助系统,主要把设计方案转译为感性评价,从而使设计师可以掌握产品属性,分析得知其与消费者感性评估结果的关系,以确定这些评估是否符合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意向。
顺、逆向型感性工学通常被结合使用,所以,将这两种系统放在一起,就可变为双向转译的混合系统——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同时服务于设计师和消费者。
运用此系统,设计师可以不用向用户阐明产品的理念,也不用在前市场调查中投入很多的精力财力,就可以很快地知道用户的感性评估结果。
3.感性工学情感设计方法感性工学可以用来量化用户的感性需求以系统的研发新产品,也可以作为改进产品的工具。
感性工学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如何准确掌握使用者的产品感性;2)在产品中如何反应使用者的感性;3)如何创建设计一套技术系统一感性为导向3.1情感化的量化其实,“量化”是一个过程——把特定范围内的数值变化表现出来。
在科学领域的范畴中,“量化”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
在感性工学领域的范畴中,“量化”是呈现数字的过程——使用者的情感和设计元素的的关系。
3.2情感量化的方法3.2.1 语义差异分析法二十世纪上半叶,定量化测量工具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其被研究者运用在如何把词汇和它们的含义联系起来的研究过程中。
语义差异分析法最初用在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渐渐在其他研究领域得到推广,目前该方法在文化比较研究中运用较广泛。
3.2.2 联合分析法联合分析是对人们购买决策的一种现实模拟。
因为在实际的抉择过程中,由于价格等原因,人们要对产品的多个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往往要在满足一些要求的前提下,牺牲部分其他特性,是一种对特征的权衡与折衷。
3.2.3 眼动追踪技术眼球追踪技术,指的是通过跟踪瞳孔中央窝的视觉路径和关注点以及停留时间等相关的指标,来分析人们的视觉偏好和视觉浏览习惯,得到直接、客观的视觉感官方面的数据,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产品包装的测试,在帮助企业优化产品包装设计的同时,可以帮助他们能够获得目标消费群的行为习惯、喜好等信息,从而为企业制定准确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还可以帮助他们精准确定新产品最佳概念及表现形式等等,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优势,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4.结语本文阐述了了感性、感性工学的定义及其本质,分析了感性工学的研究范畴,详细介绍了阶层类别分析法、感性工学支援系统、复合式感性工学系统等主要研究方法。
针对用户情感较难量化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语意差分法、联合分析法、眼动追踪技术等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1]周志勇.移动通讯终端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9:1.[2]汤凌洁.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08.[3]李卓,杨威等.感性工学方法指导下的农场车设计(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4):35-38.[4]苏建宁,李鹤歧,李奋强.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定位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30(2):40-43.[5]杨琦.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携带式水壶形态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10(4):438-442.[6]周美玉,李倩.神经网络在产品感性设计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2011.8:509-514.[7]B.Joseph Pine与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8]SHEDROFF Nathan.Experience Design [M].Indiana:New Riders Publishing,2001.[9]牟峰.基于用户目标体验的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6:4.[10]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40.,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12CG8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1902),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sdj10006),上海市闵行区技术创新项目-企校合作专项(2011MH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