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共20页文档
《写作》第四章

私密的的情感: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释: 浥(yì ):湿润 鲛绡(jiāo xiāo):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鲛 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其泪珠能变成珍珠。绡, 生丝,生丝织物。
二、“受体意识”的表现: 1、传递知识和信息: 直接传输: 《谈革命 》——韩寒 最近翻看了很多问题,革命和改革两个词被频频的问起。平时媒体也 很喜欢问,但是也只是一问一听,无法见诸报端。写下来无论什么观 点,八成也是不保的命。但作为这次冬至回读者问的第一篇,我就先 用整个篇幅来回答我关于革命两个字的看法。我综合了读者和一些内 外媒的提问,在这里一并作答。 问:中国最近群体事件频出,你认为中国需要一场革命么。 回答:在社会构成越复杂的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革命的最终收获 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很坦率的说,革命是一个听上去非常爽快激昂 并且似乎很立竿见影的词汇, 但是革命与中国未必是好的选择。。 首先,革命需要有一个诉求,诉求一般总是以反腐败为开始。但这个 诉求坚持不了多远。“自由”或者“公正”又是没有市场的, 因为 除了一些文艺和新闻的从业者,你走上街去问大部分人,你自由么, 他们普遍觉得自由。问他们需要公正么,他们普遍认为不公正的事情 只要别发生在我自己身 上就可以了,不是每个人都经常遭受不公待 遇,所以为他人寻求公正和自由不会引发人们的认同。在中国是很难 找到这样一个集体诉求的。这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是可能不可能 有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可能也不需要。但如果你问我中国需要更有 力的改革么,我说一定是的。
写作文的特点和构成分析图

写作文的特点和构成分析图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发人深省,引导读者理解主题.好的标题确切鲜明,富有吸引力,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急欲下读”的强烈愿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形式及作用.第二.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情节很重要,如果把文章的主体比作“灵魂”,那么情节就是“血肉”.文章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分析文章的情节是否完整,就常见的记叙文来说,就要看它任何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就看文章是否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述,是人们对事物的形象、性质、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或得有关知识.如果是议论文,就要看它是否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确凿,论证是否合逻辑.第三.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结构完整,要求材料安排得合理,使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这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叙述顺序上.1、顺叙.就是安时间的先后和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2、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发生的某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叙述.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穿插一段写中心事件相关的事情,然后再转入顺叙.第四.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好的开头,引人入胜;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然收尾,干脆利落;提出问题,吸引读者;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说明情况,介绍背景;照应开头,留有余味;描写环境,引出人物;写景抒情,发人深思;第五.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看它是采取叙述、描写,还是采取议论、抒情的方式来写作,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接表达出来.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使之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往往和叙述结合起来使用,写人的文章,很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抒情就是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抒发爱憎、好恶的感情.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往往是通过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这四种表达方法也常常是在文中综合运用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还应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段落和层次,过渡和修辞、标点等.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只有认真分析、品味,才能对文章领会得更透.。
专升本 科师大写作:2第三章写作受体

▪ 练习2、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从词 作反映出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竹 席] 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 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二)心理特征
• 1.求知受教心理
• 在茫茫太平洋上有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岛上四季长 青,温暖如春,特别适于生存,但是四周的海水、海 浪时常会漫过丛林。假如把你和一群人置身于岛上, 你们会恐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海水会淹没这里 ;但如果岛上有一本说明书,说一天的什么时候,海 水会准时淹到丛林里,其它时间可以尽情的玩,作为 冒险旅游,也许有人会尝试。
▪ 练习1、依据几首诗歌判断作者身份、阅历、个性、 审美,以及其他写作素质、能力。
▪ 《俺也写个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 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 《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 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 《天上闪电》: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第二:
作者创作作品要尽可能借助最恰当 的形式让读者理解,这是作者创作时必 备的思想前提。如果作品表达晦涩,甚 至不知所云,便难以实现载体与受体的 双向交流。
接受者对文章的要求:
1、满足写作受体的实用需要 2、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3、探索求知领域,尊重人的个性
▪ 2、封建卫道士。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 中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处处描 摹痴男女性情,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 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 干戈也。”
大学写作课第三章

福克纳:“(最高明的办法莫过 于)表现树枝的阴影,而让心灵去 创造那棵树。” 鲁迅:“畅达也自有畅达的好 处,正不必故意减缩。例如玄同之 文,即颇注详,而少含蓄,使读者 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 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
(二)主题的作用
‚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 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 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和忍耐的精神。诗人、 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他的光荣就是振 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人类昔日的荣耀……诗人 不应该单纯地描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 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 基石和支柱。‛ —— 福克纳
主题三大类型: 1.思想类主题:凡具有影响和主导人们立 身行事的社会 性功能的文章,其主题属思想性 类型。 2.情感类主题:凡以抒情为特征,以表达 人们的喜怒哀 乐等情感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属 情感化类型。 3.认知类主题:凡以介绍、传播、告知某 方面的知识、 信息、事项等为主的文章,其主 题属认知性类型。
混
一条混浊的大河。
浊
一只小小的划艇载着一胖一瘦两个人,瘦子坐在 船头,胖子坐在船尾。 水底莫非有一只吞了钩的大鱼?那船好似被拖拽 着,要吸进那深不可测的旋涡中——排沙泄流洞就在 前面,河水一边发出怒不可遏的狂吼,一边搅起黄风 般的漩流。 岸上的人见了,禁不住声声发喊:‚快回!‛船 上的人不呆,胖子和瘦子一起拼命打圆了桨,然而, 那船依然向深幽幽的洞口滑…… 岸边的人都看见了,胖子忽然跃起身,坚决地从 船上跳进了水里,瘦子忽然弯下腰,坚决地向船里一 缩……
材料的积累
1.经心 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有意注意‛,指在积 累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留心各种 各样的事情。 ‚夫储材之法,可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 之于临时……旁皇四顾,神志萧索,及至文成 之后,非枯寂无聊,即罅漏百出。‚ —— 清 〃 吴曾祺
四、写作受体

3、平等对话心理
传统写作的环境里,主体与受体是不平等的。受体在阅读的过程中 的身份与话语权没有得到尊重。原因之一是社会文化水准不高,大众的 对话能力尚未开发出来,贵族化的精英写作观很普遍,读者往往成了被 训誡的一方,被动接受作者的道德判断与教诲,而不是诚恳的平等的交 流。 朱光潜说,诚恳亲切是人与人相交接的无上美得,也是作者对读者 最好的态度,朱先生把作者对读者的态度分为四种:不视;仰视;俯视; 平视。所谓平视,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读者。 因而作者要换位思考,要留“空白”让读者去考虑。要留下空间否 则让人“无话可说”。不要怕读者看不懂,把话说尽,没有余味可嚼。 不要让人看腻了。要相信和尊敬受体。
1.识记“受体”、“受体意识” 的含义。 2.理解“受体意识”表现,受体的心理特征。 3.掌握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4.学习重点是受体的心理特征,受体对写作活 动的影响。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 受体意识”
一、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一)“受体”的含义 1、 含 义 写作受体即写作行为活动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读者。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体是信息传递的必要组成部 分。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以预先设定的交际双方作为前提 和基础的。信息传递的主体把信息置入一定的载体传递出 去,直到受体把信息从一定的载体和载体符号中转换出来, 传递过程才算完成。 写作受体是指从写作这种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 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 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英国文豪约翰生甚至说: “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生活。” (转引自《余光中散文》)
EP:云南民族大学“十二五”规划
第四节课件 (3)

在暴力中吸上岩层
Copyright@《现代写作教程》课题组
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 孜孜不倦的工蜂
是背着在五月的一块大岩石 的旁边
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 有一层沉思在为美而冥想
Copyright@《现代写作教程》课题组
案例分析
每个人的理解会各有所侧重,或各 有不同,读者解读某个作品,因为受到 接受者的身心感觉、文化修养和生活阅 历等素质制约,他必然会按照自己的心 理定势去选择对作品的理解。本文有的 人或许侧重于美的景象,有的则侧重于 对美的遐想。
朗读下面的小诗,试着说说小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情感,体会音韵美在诗中表现主题的好处。 《泪水流在我心底》
魏尔伦 泪水流在我的心底,恰似那满城秋雨。 一股无名的愁绪,浸透到我的心底。
经典 赏析
嘈杂而柔和的雨,在地上在瓦上絮语。
啊,为一颗惆怅的心而轻轻吟唱的雨! 泪水流得不合情理,这颗心啊厌烦自己。 怎么?并没有人负
案例分析
席慕容的这首《白鸟之死》, 读者可以有很多种的解读。将白 鸟理解成爱人,将这首诗解读成 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读者完全 可以按照自己的解读心理解读作 品。
《为美而想》 骆一禾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经典赏析
河流不远 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 石旁边 我想到美 雷电闪在离寂静 不远的地方 有一片晒烫的地衣 闪耀着翅膀
(一)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
夏丏尊和叶圣陶在合著的《文章 讲话》中指出:“文艺这东西,看是 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 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
例如 :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Copyright@《现代写作教程》课题组
案例分析
这句本来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 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 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 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 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 就变了个味。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 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 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 “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 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 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 改为“无毒不丈夫”了。
受体总结

受体与信号转导献礼版一、受体的基本特点1.都是特定氨基酸序列和特定立体构象的蛋白质。
2.每一种受体在细胞上都有特定的宏观和微观分布。
3.每种受体分子占总蛋白份额很小,功能十分重要;它对机体内源性的特定信号有特定的可逆性结合能力,结合后通过受体特定的信号传递系统,引起细胞特定的反应,这几个“特定”决定了受体是高等动物适应体内外环境,协调整体各种细胞功能的关键性分子。
4.内源性信号指机体本身产生的化学物质,它和受体的特定结合是生物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生理浓度就有作用,通产也称内源性配基(intrinsic ligand).药物、毒物则称外源性配基(extrinsic ligand)。
如果有一个蛋白质,目前还只知道他和某些外源性配基有结合反应,没有找到内源性配基,则还不能确认为受体,成为“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二、受体和配基结合的规律1.可逆性(reversibility),所有的内源性配基与受体的结合都是可逆反应,属于非共价键结合,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结合能较低的健。
2.可饱和性(saturability),每种受体在体内都有一定的含量,当配基浓度很高时,受体-配基复合物浓度达到最大,不在上升。
3.特异性(specificity),表现在一种受体只和一定结构的配基发生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反应,KD值常在10-8—10-10nmol/L之间.需要指出的是,结合反应的特异性对受体蛋白和配基的立体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
4.受体配基结合反应细胞效应的一致性:1.受体的组织和细胞分布和相应特异性配基引起的细胞效应有高度的一致性。
2.受体配基的的特异性结合上应当合在浓度上应当和配基引起的生物效应的浓度相一致。
3.受体配基的的特异性结合引起该种受体后续信号转导系统的相应变化。
三、受体不同区域功能研究的方法---基因突变法1.用定点突变法改变它的一段碱基序列2.用缺损突变法使一段碱基序列缺失3. 将另一种受体的相应一段碱基序列替代原有的一段碱基序列,然后转染到适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制成转基因细胞并使之表达,和受体原有完整基因的转基因细胞相比较,寻找功能缺陷或功能变化,由此分析氨基酸序列和功能的关系。
写作载体与受体

• “委婉含蓄”式
契诃夫《万卡》:“他抱着 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 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 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 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 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 走去,摇尾巴。……”
CopyRight for 《写作》精品课程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一)结构的基本单位 •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 和段落。 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 义单位,也叫意义段。 • 段落: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 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 然段。
(二)读者的解读意识决定着对作 品的选择
(一)读者的解读素质决定着 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 每个人的理解会各有侧重,
因为受到接受者的身心感觉、 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等素质制
约,读者会按照自己的心理定
势选择对作品的理解。
(二)读者的解读意识决定着对作 品的选择
• 下面两首爱国诗,你喜欢哪首?
《七子之歌澳门 》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 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 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 门”! 明…… 然后/我死了,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2.整体性原则
•
坚持整体性原则——即要把 文章当作有机的整体去解读,而 不能囿于一隅,见树木而不见森 林,因一叶而障全目,顾此失彼 而曲解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