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作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技巧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技巧

朝花夕拾的写作手法技巧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其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实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情感冲击力,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 讽刺与批判:鲁迅常用讽刺的手法来指摘社会现象和人们的陋习,借以表达自己的反思和批判之意。

他通过讽刺细腻地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愚蠢,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

3. 抒发情感: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感性表达来传递内心感受。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来叙述,以情感化的语言展现当时的痛苦、困惑和渴望,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世的喜怒哀乐。

4. 反思与独白:鲁迅在作品中常常通过反思和独白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揭示自己内心的挣扎和追问,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5. 形象描写:鲁迅善于通过生动、贴切的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和情感。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总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通过真实性、讽刺与批判、抒发情感、反思与独白和形象描写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鲁迅与老舍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鲁迅与老舍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鲁迅与老舍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1. 引言1.1 概述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鲁迅和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鲁迅和老舍为例,探讨他们在现实主义写作方面所展示出来的风格与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对鲁迅和老舍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进行研究。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并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及背景。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转向老舍,并描述他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及与鲁迅相比较的异同之处。

第四部分将对比两位作家,着重解析他们共同点和差异点,不仅包括对待社会问题、描绘生活真实性的态度,还包括文风特色、题材选择等方面。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鲁迅与老舍对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重要贡献,并探讨他们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鲁迅与老舍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他们写作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与观念。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比两位作家的风格差异与相似之处,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及社会影响力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准确地评估鲁迅和老舍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他们对当代文学创作者以及读者应有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2.1 思想及背景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风格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和充满社会问题的时代,他目睹了许多社会不公与残酷现象,这些情况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考和写作。

2.2 描述生活的真实与残酷鲁迅以其独特而真实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苦难。

他通过塑造真实而质朴的人物形象,直接展示了普通人民生活中的艰辛和压抑。

无论是描绘农村还是城市中人们艰难求生、被压迫抑制的经历,鲁迅都用直观而具体的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残忍无情、缺乏温暖和希望的现实。

2.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对社会问题表达了敏锐而尖锐的关注。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前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反抗者们的文学实践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旨在围绕反抗者的文学探讨乃至实践,深入剖析鲁迅的杂文写作特点,为反抗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鲁迅与反抗者“反抗者”是指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人。

鲁迅是中国反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杂文凝聚了大众反抗心理,反映出反抗者的基本矛盾和思想和理论领域的真实面貌。

鲁迅在杂文中,用辛辣的语言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和民族遭遇的深重,呼吁人民觉醒,自力更生,共同反抗国内外反动政治力量的进攻。

而反抗者也正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和创新,探索出符合本民族和本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特色,为新文化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的杂文特点独特的思想性鲁迅的杂文主要表现出其深邃的思考,他站在反抗者的立场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在他的作品中,对于文化与政治、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都做出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不仅仅是在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更是在思考如何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更有尊严,更具生命力。

精练的表达风格鲁迅的杂文语言极为简练,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感悟。

他用犀利的笔触,刻画出了“阴沉笼罩的社会”,呈现出了“人民生活命运的悲惨状况”。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简明有力,还极具感染力,使读者在读完鲁迅的杂文后,往往会深深地印象在心。

其实,鲁迅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这样的表达风格,也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决定的。

批判的精神面貌在鲁迅的杂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批判的思想和精神精神面貌。

他通过对各种现象和人物的剖析,以及他自身的思考和观察,在文学上对种种现象进行了压力和批判,向广大人民揭示了近代中国人类处境的尴尬和哀愁。

同时,鲁迅对自己和对母语进行了虚无主义地批判,这也反映了他与其他尊重人性价值的人们的区别。

呐喊总结归纳

呐喊总结归纳

呐喊总结归纳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愚昧。

本文将对《呐喊》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影响。

一、《呐喊》的艺术特点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呐喊》以真实的社会现象为素材,呈现了社会上一系列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和人物形象,力图揭示现实的残酷与不公。

2. 精细刻画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人物的描写,鲁迅成功地展现了社会中的各种人物类型。

3. 变换叙述视角:《呐喊》中的叙述视角经常变换,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不拘一格的叙述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阅读体验。

4. 锐利的批判意识:作为一部社会写实小说,《呐喊》对于社会的现象和人物没有任何掩饰与让步。

鲁迅犀利的笔触和批判意识使得小说有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象的荒谬和愚昧。

二、《呐喊》的影响1. 文学界的影响:《呐喊》的发表引起了轰动,它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作家在创作上向鲁迅学习,试图模仿他的犀利笔触和现实主义风格。

2. 社会思潮的引发:《呐喊》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使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3. 推动文学改革:《呐喊》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学改革的步伐。

它引导了中国文学走向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起来,《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呐喊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愚昧,更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引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呐喊》的总结归纳,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进一步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小度写范文鲁迅杂文的特点100 _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小度写范文鲁迅杂文的特点100 _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鲁迅杂文的特点100 _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还乡记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还乡记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还乡记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引言《还乡记》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是他在小说创作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故事以一个知识分子离开故乡追求学业和事业的经历为主线,通过讲述他最终回到故乡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迷茫。

本文将从《还乡记》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写作方法1.1 真实写实《还乡记》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知识分子追求梦想和困惑的内心世界。

鲁迅先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张力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变化。

他通过这种真实写实的手法,将读者引入故事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情主人公的遭遇和感受。

1.2 对比叙事在叙事手法上,鲁迅先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人公的追求和现实的反差。

故事通过对主人公在外地追求学业和事业的描写,与他回到故乡后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故乡的封闭和落后,以及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奈。

这种对比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鲜明生动,对社会现实有着更深刻的揭示。

1.3 再现故乡风貌《还乡记》在描写故乡的风貌上,注重再现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乡的独特氛围和特色。

鲁迅先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故乡的种种不足和局限。

他用故乡的形象,暗示和引导读者思考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再现故乡风貌的手法,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乡与主人公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特点2.1 批判封建思想《还乡记》是鲁迅先生反对封建思想的一部重要作品。

在小说中,他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感受,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迷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对主人公在故乡的遭遇和困境的描写,鲁迅先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表达了对封建势力的不满和抱怨。

这种批判封建思想的特点,使得《还乡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2 带有启示和警示意义《还乡记》在情节和主题中融入了丰富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鲁迅先生告诫读者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勇敢面对困境和逆境。

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有哪些

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有哪些

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有哪些《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及风格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是他以记忆中的旧时光回忆和追溯儿时的乡村经历,以及对社会风俗的观察研究而写成的。

本文将从叙事性、感慨性和现实主义等方面探讨《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

一、叙事性《朝花夕拾》采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鲁迅先生儿时的乡村生活展现出来。

他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儿时的欢乐、悲伤与成长。

比如在《故乡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描述了儿时在乡村过年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热闹而欢乐的氛围中。

这种叙事性的表现方式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感知到作者心中的那份乡愁。

二、感慨性《朝花夕拾》中弥漫着一种深刻的感慨,这种感慨源自鲁迅先生对旧时光的留念,对过去的乡愁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在《熟悉的陌生人》一文中,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贯穿全文。

三、现实主义《朝花夕拾》的写作风格非常贴近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与不公,毫不回避地展示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以真实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展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揭示,鲁迅先生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冷酷而残酷的世界。

四、批判精神《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作品。

鲁迅先生通过描述社会现实,揭示各种人祸与社会弊病,对旧社会、旧风俗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示。

比如《阿长与《三八线》中,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封建残暴和乡村的闭塞保守。

五、深刻思考《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不仅通过观察揭示了社会问题,还表达了对生命、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他在文中透过回忆和思考,以一种犀利的洞察力看待生活现象,对人性的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

比如在《自述小传》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饥饿时代的艰辛和人们的苦难,呼吁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之,《朝花夕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精彩的描写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展示了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鲁迅写作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精品文档 。 2欢迎下载 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精品文档 。 3欢迎下载 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精品文档 。 4欢迎下载 服力的关键问题。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精品文档 。 5欢迎下载 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①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精品文档 。 6欢迎下载 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立论》②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在自欺欺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①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②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