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整体特征分析
中国古典舞艺术特征-精选文档

中国古典舞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本文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与“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是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演员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种,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和内涵的探讨,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一)风格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我国舞蹈家经过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审美特征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
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2、神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在于一个”圆”字,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
职高舞蹈课件《中国古典舞赏析》

三、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及审美特征
剧目赏析:《扇舞丹青》《踏歌》 《孔乙己》《千手观音》 《逼上梁山》《秦王点兵》
一、舞蹈的基本概念认识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以人的肢体为表现工具,通过 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 由于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借以抒发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
图片动作:“三道弯” 特征的造型
图片动作: 舞剧 丝路花雨 中的经典舞姿 <反弹琵琶>
(三)“刚柔相济”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 “刚柔动静统一” , 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 舞蹈者的形体动作充满言犹未尽的魅力。
(四)“形神兼备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蹈强调:“手到、眼到、 步到、身到”。即 “形神兼备。 要求表演者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 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
舞蹈的种类——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 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
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 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 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 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 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 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 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舞蹈的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
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 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 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思想的 交流。
1、模仿论—人有模仿的本能,比如模仿野兽的 动作、海浪的翻滚、柳枝的摇曳等。 2、游戏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现。 3、巫术论—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 4、情感论—择偶、求婚表达情感,重大意义的 活动也会用舞蹈来表现。 5、劳动论—原始舞蹈中,表现狩猎、种植以及 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最大比重。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古代,舞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表达方式,常常用于祭祀、庆典和宫廷活动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舞蹈技巧。
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优雅动作而闻名,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其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中国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廷舞、民间舞、宗教舞等,而中国古典舞则是在这些传统舞蹈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蹈剧、舞蹈诗、舞蹈歌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舞蹈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的手部动作尤为细腻,常常采用悠长的舞姿和优雅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美感。
舞蹈动作多以中国古典文学、绘画和音乐为灵感,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2. 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包括舞蹈技巧的展示,也包括舞蹈情感的表达。
舞者在表演中常常通过舞蹈动作、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舞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精湛的舞蹈技巧: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技巧要求舞者具有优秀的舞蹈功底和技巧,包括舞蹈姿势、舞蹈步法、舞蹈表情等方面的要求。
舞者在表演时需要具有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舞蹈表现力,能够完美地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和韵律美。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特征。
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舞者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感,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舞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代风格特色的舞蹈。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从其源头来说,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戏曲舞蹈的苏醒,是几千年来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因此,中国古典舞的主要源泉是戏曲舞蹈。
戏曲舞蹈虽然不能作为历朝历代古代舞蹈的遗存,与古代宫廷舞蹈并不是传承的关系,但是戏曲舞蹈确是距今最近的,具有严整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舞蹈样式,所以中国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由戏曲舞蹈发展而来的。
另外,在20世纪中叶,芭蕾艺术深刻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芭蕾也就成为中国古典舞建立的参照系,古典舞也科学地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和完整的训练体系。
著名舞蹈学者、舞蹈编导家孙颖先生也认为:“中国古典舞必须区别于戏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古典艺术。
”孙颖教授依据雄厚的中华传统和文化,在文化母体中开拓中国古典舞的新领域,他研究汉代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气质,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予以审视,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一种“汉代舞蹈风格”,将中国古典舞进一步激活,使中国古典舞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纵观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于发展,的确经过了一个漫长探索并逐步发展的过程,舞蹈工作者既继承典范,发扬传统,又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地赋予古典舞以新的样式和气韵。
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将手、眼、身、法、步视为其运动形式的五大要素,每一要素中包含的大量的舞姿动作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原则。
(一)手。
人们常说“手舞足蹈”,因此舞蹈中手的动作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舞尤其强调手的舞姿动作,往往在表达激动情感时会借助手的动作来完成。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和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它以优美的姿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丽,被誉为“舞台上的诗歌、画卷”。
概念:中国古典舞,简称古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古舞在表现手法、舞蹈动作以及音乐伴奏方面,都注重细节和精神内涵的传达,以打动观众的心灵。
艺术特征:1. 姿态优美婉约中国古典舞追求舞者身体姿态的优雅和婉约,强调身体的柔美、舒展和协调。
舞者通过线条和曲线的展示,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2. 表现形象的多样性中国古典舞以多种形象为表现对象,包括仙女、神仙、君臣、妇女等。
舞者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手法,生动地展现角色特征,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
3. 手势的独特韵味古典舞的手势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之一。
舞者通过手势的运用,以及手指、掌心的组合,表达各种含义和情感。
手势的变化和配合,为舞蹈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和神韵。
4. 丝缎般的服饰与饰品在中国古典舞中,服饰和饰品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舞者着传统的丝绸服装,搭配华丽的头饰、耳环和项链等,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冲击力。
5. 高难度的技巧要求中国古典舞注重技术的高难度要求。
舞者需要具备优秀的灵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能够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如旋转、跳跃、翻转等。
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努力,才能展现出古典舞独特的魅力。
6. 强调情感表达古典舞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舞者通过面部表情、眼神的变化和身体动作的韵律,将内心感受与观众分享,以此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总结: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为舞台艺术的璀璨之星。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传承了几千年来的传统之美。
通过精心编排和舞者的精湛表演,古典舞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美丽和情感。
让我们一同欣赏古典舞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并逐渐演变为一种表达情感、展示美学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古典舞注重身体的优雅与自然。
舞者通过柔和而流畅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展示身体的柔韧性和均衡性。
古典舞的动作十分精致,舞者的每一个姿势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训练。
这种注重优雅与自然的特点使得古典舞看起来非常细腻、极具韵味。
其次,中国古典舞强调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在表演中,舞者时而动态奔放,时而静态凝神。
通过这种反差的变化,舞者不仅能够展示出动感四溢的一面,还能够体现出内心的深沉和平静。
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使其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中国古典舞十分注重舞者的表情和眼神。
在表演中,舞者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和灵动的眼神传递出情感和细微的变化。
舞者的眼神常常充满着深情和柔和,给观众带来一种内心深处的触动。
舞者的表情和眼神不仅能够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中国古典舞追求和谐与统一的美学效果。
舞者在表演中注重整体的和谐性,力求每个舞者之间的动作与配合流畅自然。
通过舞者的身体协调,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这种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审美特征在古典舞中经常得到展示,使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最后,中国古典舞展示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舞者在表演中常常以传统的文化故事、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观众通过这种形式的表达,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舞蹈,还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注重身体的优雅与自然,强调动态与静态的结合,重视舞者的表情和眼神,追求和谐与统一的美学效果,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舞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首先,中国古典舞的形态优美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舞者的身姿曼妙,四肢舒展有力,舞蹈动作流畅,形态优美而富有韵律感。
古典舞强调身体的舒展和柔韧性,通过肢体的曲线和舞姿的展示来表达情感和理念。
其次,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丰富。
舞蹈作品中常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生活、人情等的思考和感悟。
古典舞注重表达和传递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来展示内心感受,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作品的深层意义。
另外,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细腻是其独特之处。
古典舞注重手指、腕和眼睛的细节表达,舞者的动作精准细致,展现出舞蹈的精湛技巧和美感。
舞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使观众沉浸在舞蹈的美妙之中。
此外,中国古典舞的姿态高雅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古典舞注重舞姿的协调和优雅,舞者常常以直立的身姿、挺拔的背脊和挺胸收腹的形态展示舞蹈。
姿势的高雅和线条的流畅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儒雅”和“大家教”。
中国古典舞的表情细腻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在舞蹈中,舞者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舞者需要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如微笑、愁苦、喜悦等来展示角色的情绪和心情。
最后,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和谐是其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古典舞注重与音乐的协调配合,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互呼应。
音乐通过舞蹈将观众带入意境,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相互辉映,使观众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
总之,中国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世界舞台上独放异彩。
它的形态优美、内涵丰富、动作细腻、姿态高雅、表情细腻和音乐和谐等特点使其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珍品,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舞这一美的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整体特征分析
中国古典舞20世纪中下叶/21世纪初主要作品及时期创作的整体特征分析【17-9】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承继了以往
古典舞剧目的成功因素中努力地寻求“变法”,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在把握着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
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的向当代舞蹈本体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书韵》为代
表的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发展领地。在充分运用现代创作更为新颖的手段中,抓住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
理并将其与艺术革新结合起来,强调当下的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的审美品位。就新时期剧目的创作无论在题
材还是内涵上,都表现出了创作蓝本的自然形成转向主题的深化,这一时期的古典舞作品的人物性格与感
情,也呈多样化和细腻化,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从一种传统的“宏大叙事”转变为对“人性品质”的观照。
064.《飞 天》创作于 1990年 编导:陈维亚 作曲:刘行 首演:史敏
[简介]
该舞是我国第一部根据敦煌壁画中香音女神(“飞天”)的形象创作的舞蹈。编导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
舞蹈中长绸舞的技法,以凝练的舞蹈语汇、抒情浪漫的手法,神形并茂地将“飞天”的形象再现在舞台上。
舞蹈格调高雅秀丽,注入了作者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065.《开元舞典》创作于 1990年、(其中包括《霓裳羽衣舞》等)编剧:吕艺生编导:孙颖、范东凯、张
健民、李青、吴鸣歧、黄嘉敏 作曲:姚盛昌
066.《潇湘水云》创作于 1990年编导:范东凯 音乐:根据上海民乐团演奏同名古琴曲改编 首演:丁洁、
吕联、梁群、庞丹
067.《北风吹》创作于 1991年 编导:范东凯 作曲:严金萱首演:山翀、卢刚
068.《挂帅》(穆桂英挂帅)创作于 1991年 编导:陈维亚 首演:海燕
[简介]
《挂帅》是根据我国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杨门女将》创作而成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故事讲述的是
北宋时期,西夏进犯中原,杨家将之一杨宗保为寻退兵良策,深夜入葫芦谷找寻栈道,不幸中箭身亡。穆
桂英惊闻噩耗,十分悲痛,泣不成声,但左思右想之后,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便强忍悲痛,应急挂帅,
率众出征。舞蹈深刻地表现了穆桂英国难当头,责无旁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突破了以戏曲故事的再
现作为舞蹈内容的主体形式,而是以两段式的结构把主人公穆桂英的心理活动,思想斗争作为主要的表现
内容,从而发挥了舞蹈抒情性的特征,并以“情”贯穿了整个舞蹈。
069.《岳 云》创作于 1991年 编导:吴鸣歧 音乐:根据《满江红》香港乐团演奏版改编首演:庞丹
070.《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 1992年 编导:张建民 音乐:选自何占豪、陈钢同名小提琴协奏曲 首演:
丁红、张军等
[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意来自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根据脍炙
人口,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而成的古典舞精品剧目。它表现了两位相爱的年轻人对封建
礼教桎梏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071.《青霜吟》创作于 1992年 编导:张军 首演:邢亮、张军音乐:选自京剧曲牌《夜深沉》
072.《大师哥与小师妹》创作于 1994年 编导:陈维亚 首演:刘云、刘震
073.《醉鼓》创作于 1994年 编导:邓林 作曲:姚明 首演:黄豆豆
[简介]
《醉鼓》是中国古典舞男子独舞的经典作品之一。作者以鼓为主线,表现了一位民间艺人酒醉之后的真
情流露以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无限感慨。作品通过戏鼓、鼓情、鼓舞三段体展开:一个醉意未尽醉态蹒
跚的民间艺人跃上盈尺方桌,伴随着断断续续的鼓点声嬉戏玩耍;寄情于鼓,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地抒发心
中情志。鼓是艺人心中至真至诚的情感寄托,鼓是民间艺术生命的物质载体。鼓舞人心,锣鼓点响起,呼
喊声沸腾,激起艺人心中无限的感慨。
074.《古舞新韵》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