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为了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根据《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设备:手术显微镜。

3.手术中用材料:显微手术器械、人工晶体、黏弹剂、显微缝线。

4.术中用药:缩瞳药(必要时)。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的复查项目: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水至手术后一个月,每日点药次数递减,酌情使用角膜营养药、非甾体类眼水。

(十)出院标准。

1.眼压正常。

2.伤口愈合好。

3.无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

4.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角膜水肿明显,眼压高,眼前节反应较明显需用药观察,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后并发症(人工晶体位置异常、视网膜脱离、眼内炎),不进入路径。

4.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5.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同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二、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401)。

行鼻腔泪囊吻合术(ICD-9-CM-3:09.8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泪溢,内眦皮肤潮红、糜烂,有分泌物。

2.体征:鼻侧球结膜充血,挤压泪囊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畅。

3.辅助检查:碘油造影(必要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囊大小基本正常,无出血性疾病,无鼻科相关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04.401慢性泪囊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血常规、凝血分析、鼻科会诊。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泪囊碘油造影。

3.当手术患者合并全身重要器官疾病时,需由相关科室会诊,实施必要的诊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局麻。

2.手术方式:鼻腔泪囊吻合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

2.术后用药:必要时全身应用抗菌素3-5天,使用呋喃西林液滴鼻,3天后首次冲洗泪道。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清洁,无红肿溢脓。

2.泪道冲洗通畅。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泪总管阻塞需再行探通术或义管植入术,不进入路径。

2.术后3天内泪道不通可请鼻科会诊,去鼻腔内血痂后再冲。

3.术后出现严重感染,不进入路径。

4.出现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5.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ICD-10 H20.004),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的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1.症状: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

2.体征:球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大量灰白色尘状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房水炎症细胞,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瞳孔缩小或不规则,虹膜后粘连,少数患者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版)。

1.抗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滴眼。

2.散瞳:拉开和预防虹膜后粘连,滴用睫状肌麻痹剂。

3.对于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20.004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疾病编码,特别是伴有威胁视功能的体征,如: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新出现的广泛虹膜后粘连,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辅助检查:不是所有患者均需要做辅助检查,根据眼部炎症及视功能情况,可选择眼底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UBM、眼部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3.全身检查:HLA–B27、ESR、CRP、RPR、ANA;对于需要短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应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对于拟诊强直性脊柱炎者,可以做骶髂关节X光片或CT。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炎:应用糖皮质激素。

(1)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根据炎症情况,可以q1h或q2h 滴眼。

(2)曲安奈德或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适用于前房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患者,且既往眼表滴用糖皮质激素无眼压升高病史。

(3)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一般不需要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但是,若出现反应性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可以口服强的松30–40mg/d,一般不超过2周。

(4)非甾体类消炎药滴眼剂的应用:可用于辅助抗炎,常用药物为双氯芬酸纳滴眼剂或普拉洛芬滴眼剂,但是要注意多种药物眼表应用的角膜毒性。

2.散瞳:

(1)1%阿托品凝胶滴眼:2–3次/天,适用于发病初期和严重炎症,特别是伴有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或出现虹膜后粘连者。

(2)强力散瞳剂结膜下注射:适用于新鲜的但难以用1%阿托品滴眼拉开的虹膜后粘连,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取0.1–0.2ml结膜下注射。

(3)复方托吡卡胺滴眼:适用于患者眼痛畏光症状明显好转、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积脓基本吸收、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者。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眼痛、畏光等眼部刺激症状好转。

2.前房炎症得到控制,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或前房积脓基本吸收。

3.新出现的虹膜后粘连已经被拉开。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全葡萄膜炎,需要长期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2.感染性葡萄膜炎。

3.伴有全身疾病且需要周身药物治疗者。

四、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白斑(ICD-10:H17.801)。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严重视力障碍。

2.体征:瞳孔区角膜白色混浊。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64)。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7.801角膜白斑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检查:

①血常规、尿常规;

②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免疫四项;

③胸片、心电图。

(2)专科检查:视力、眼压、泪道冲洗、裂隙灯及检眼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眼AB超声检查;

(2)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

(七)手术前准备1–3天。

1.术前1–3天患眼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2.相关科室会诊,完善术前检查。

3.手术当天术前使用缩瞳剂。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4 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中用材料:异体角膜、黏弹剂、平衡盐溶液、手术刀具(建议一次性刀具)、显微缝线。

3.输血:无。

(九)术后处理。

1.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及抗排斥滴眼液点眼,应用促进角膜伤口愈合的滴眼液点眼。

2.术后观察切口对合情况,植片及缝线是否在位及眼内情况变化,如术后出现并发症,应对症处理,同时注意眼压。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对合好,前房形成,眼压正常。

3.没有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4.需全麻者不进入路径。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伤口渗漏或其他合并症者,需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五、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眼部外伤史。

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

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H05.302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眼眶X片或CT;

(2)必要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3)必要时加查肝、肾常规、免疫四项、凝血功能。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清洁结膜囊。

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防治感染:建议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眼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滴眼液,1%阿托品眼膏。

2.防治术后出血:必要时口服止血药物。

(九)术后检查。

1.角膜伤口愈合情况、前房深度、眼压;

2.眼部炎症反应情况,有无角膜后沉积物(KP),前房液闪光(TyndaⅡ),前房内渗出物,出血、瞳孔有否粘连。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伤口闭合,前房形成。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中角膜伤口愈合延期,或因炎症反应加重或前房出血等合并症, 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若眼部CT显示有明确球内异物,合并眼内容物脱出、晶体皮质外溢或术后炎症反应进行性加重,有眼内炎趋势,退出此途径,进入相关途径。

3.需全麻时不进入路径。

六、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青光眼绝对期(ICD-10:H44.501)或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行睫状体冷凝术(ICD-9-CM-3:12.7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病史:有原发性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病史,多为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2.临床表现:长期高眼压,伴眼红、流泪、眼胀痛、头痛,视功能严重减退或丧失。

3.辅助检查:B超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睫状体冷凝术。

1.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晚期或绝对期,伴有严重高眼压不适症状,视功能减退显著,药物控制不佳,有积极要求手术保留眼球的愿望。

2.多次滤过性抗青光眼手术后结膜广泛瘢痕,难以建立有效滤过通道者,或已历经睫状体光凝术、术后眼压再升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4.501青光眼绝对期疾病编码或经其它抗青光眼治疗无效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眼压、视功能、眼部超声(AB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视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七)选择用药。

术前用药:

1.局部滴用抗青光眼液,必要时全身使用降眼压药。

2.术前使用抗生素眼液,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或非甾体类眼液。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球后阻滞麻醉或静脉全麻。

2.手术方式:睫状体冷冻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眼压、裂隙灯、视功能。

2.术后用药:(推荐用药及剂量)眼部抗生素眼液、糖皮质激素眼液、非甾体抗炎眼液、阿托品眼液(膏)、降眼压眼液,酌情加用角膜营养眼液、全身降眼压药、止血药、止痛药。

(十)出院标准。

1.症状较前缓解。

2.眼压有所下降。

3.眼内葡萄膜炎症反应减轻,无活动性出血。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眼压控制不满意,需继续手术处理,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前房积血不吸收等),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4.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七、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异物感。可有眼红,如胬肉长入角膜,可因散光而影响视力;若侵及瞳孔区,视力可有明显减退。

2.体征: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隆起,略成三角形,头部形成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

版)。

1.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裂隙灯检查确定损害范围和相邻角膜完整性、厚度变化。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胬肉已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

2.手术方式:单纯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11.0翼状胬肉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压、眼球运动。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泪液分泌试验、外眼像、眼底、眼科B超、角膜厚度。

(七)选择用药。

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无。

4.术中用药:无。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情况、眼球运动。

2.术后用药: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促进角膜修复眼液5-7天。

(十)出院标准。

1.角膜上皮或缺损区修复,伤口无异常。

2.眼球运动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手术并发症(伤及泪阜和肌腱、角膜穿通),需要手术处理者,或采用其它术式者不进入路径。

2.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晶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不进入路径。

3.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八、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2.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

单病种质量控制表单(简单的)

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表单 一、急性心肌梗死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ICD-10 121.0-121.3 ,121.4 ,121.9 ) 除外病例: 1. 由外院诊疗后转入本院的病例; 5.急性小灶心肌梗死 ICD-10 I21.401 ; 2. 参与临床药物与器械试验的病例;6.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ICD-10 I21.402 ; 3.18岁以下的病例;7.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ICD-10 I21.403 ; 4.冋一疾病30日内重复入院;8.非冠心病心肌梗死ICD-10 I21.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岀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医院时间:年月日时分 二、心力衰竭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ICD-10 I50)除外病例: 1、外院诊疗后转入本院的病例 2、与临床药物与器械试验的病例8、儿心力衰竭P29.0 9、手术和操作075.4 10、异位妊娠或葡萄胎妊000-007,008.8 1

3、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 4、心功能I级的病例 5、岁以下的病例 6、疾病30日内重复入院 7、外科手术后或由于心脏假体的存在I79.1 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住院日期:年月曰岀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医院时间:年 月日时分 三、肺炎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炎(ICD-10 J13-J15,J18) 除外病例: 2

2 4、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 8、肺Ca 、矽肺不能除外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案号: 住院日期: 年 月曰岀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时分到达医院时间: 年 月 日时分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评估情况记录入病历 1、 院诊疗后转入本院 2、 临床药物与器械试验 3、 肺炎反复门诊抗菌素治疗无效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6、 护理院相关性肺炎 HCAP 7、 同一疾病30日内重复入院

单病种质量指标

单病种质量指标

【监测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O I21.0-I21.3,I21.4,I21.9) AMI-l到达医院后使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毗格雷)的时间☆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使凝血烷A2(血栓素A2,TX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AMI-2到达医院后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 AML-2.1左心室功能评价:在病历记录中患者人院24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包括x线胸片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内径和射血分数( LVEF),并说明左(右)心室功能障碍程度。 AMI-2.2危险评分:STEMI危险评分方法。 AMI-3实施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EMIST)☆ 再灌注治疗适应证:仅限于心电图(ECG)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 LBBB)的AMI患者。 AMI-3.1到医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证)来医院(急诊室)至溶栓的时间在(door-to-needletime<30')30分钟以内。 AMI-3.2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转院的时间确保患者能获得规范的诊疗服务。 AMI-4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β一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的时间☆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体循环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未使用者,

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5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6住院期间血脂评价对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与评估,对于LDL—C(≥l00mg/dL)升高的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AMl-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一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8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戒烟健康辅导、再灌注治疗的护理与教育、控制危险因素、坚持二级预防。 AMI-9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出院时情况。 AMI-10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 (二)急性心力衰竭(ICD一10I05一I09,Ill—I13,I20一I25,伴+I50) FH-l到达医院后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 左心室功能评价:在病历记录中患者人院24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包括:x线胸片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在左心室内径和射血分数(LVEF),并说明左(右)心室功能障碍程度。 心功能评估;实施NYHA心功能分级或6分钟步行试验。 HF-2到达医院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索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能使心力衰竭病死率降低25%~30%.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为了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根据《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 (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行心电监测。 2.手术设备:手术显微镜。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医务科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指导评价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工作职责: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三)各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实施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科室医疗组长及业务骨干为成员。 单病种实施小组工作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 四、多科协作机制? 每年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分析

单病种质量监测年度总结分析 为了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号)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0〕909号)的要求,我院于2014年将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管理”列入重点工作。本着充分体现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为主题,以“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目的,结合本地区及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并将此方案挂于医院内网,在我院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儿科、产科及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分别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脑梗死、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剖宫产及围术期预防感染7个单病种质量监控。通过两年来的单病种质量效果监测,我院在提高诊断技术、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病人的满意度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改善,尤其在围术期预防感染监测中有明显的变化。现将两年来对我院单病种质量监测结果汇总如下:

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年度对比趋势图 200 400600800100012001400 16001800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在两年的观测及追踪中,虽然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与

安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 1、我院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测起步较晚,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不及 时。 2、医院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培训缺乏,使得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 管理重视与认识程度不强。 3、职能部门监督力度欠缺。下科室督导频度不够。 4、实施过程中多科协作流程不顺畅。 改进措施: 1、医院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培训”,包括患者 的知情同意相关制度、表格的规范化填写、单病种实施的各项工作流程、满意度调查等。 2、建立医疗、质控、护理、院感、医技、统计、药剂科等合作协 调机制,相关科室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保障患者从急诊—门诊—医技—住院服务流程的连续性,对单病种诊疗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及时收集监测指标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医院对单病种病人费用实行限价管理,科室进行平均医疗费用 成本核算,对单病种按照限额进行收费,控制平均住院日,落实单病种质量控制监测各项指标。 4、质控办及时收集、汇总单病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进行总结分析与反馈,并及时督导整改。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案(2020年版)

附件1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案 (2020年版) 各医疗机构登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29680217.html,)中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按照操作说明,报送相关数据信息。 一、信息采集方式 各医疗机构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上报。 (一)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能够采用院内前置机对接平台全部接口的,对接后平台可以自动采集信息; (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只能对接平台部分接口的,采用自动采集信息和手工补充上报方式; (三)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无法进行数据接口对接的,采用手工上报方式。 二、信息上报及补报时间 (一)第一批病种/手术(36个),自2020年10月10日起上报,需补报2020年1月1日及之后的出院病例。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首次住院)(STEMI)、心力衰竭(HF)、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脑梗死(首次住院)(STK)、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社区获得性肺炎(成

人,首次住院)(CAP)、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首次住院)(CAP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住院)(AECOPD)、髋关节置换术(THR)、膝关节置换术(TKR)、剖宫产(CS)、肺癌(手术治疗)(LC)、甲状腺癌(手术治疗)(TC)、乳腺癌(手术治疗)(BC)、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DVT)、住院精神疾病(HBIPS)、房颤(AF)、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二尖瓣置换术(MVR)、房间隔缺损手术(ASD)、室间隔缺损手术(VSD)、出血性卒中(ICH)、脑膜瘤(初发手术治疗)(MEN)、胶质瘤(初发,手术治疗)(GLI)、垂体腺瘤(初发,手术治疗)(PA)、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帕金森病(PD)、哮喘(成人,急性发作,住院)(CAC)、异位妊娠(手术治疗)(EP)、子宫肌瘤(手术治疗)(UM)、胃癌(手术治疗)(GC)、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TN)、中高危风险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SEP)早期治疗。 (二)第二批病种/手术(15个),自2021年1月1日起上报。 包括:哮喘(儿童,住院)(CAC2)、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DDH)、结肠癌(手术治疗)(CoC)、糖尿病肾病(DKD)、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始诱导化疗)(ALL)、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初始化疗)(APL)、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ESRD-HD)、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ESRD-PD)、原发性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 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 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 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 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 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ICD-10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六)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或A 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三、肺炎(ICD—10 J13-J15,J18)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 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单病种质量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号)及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上报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卫办函[2009]366号)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一)为加强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长:王深明 副组长:谢灿茂 成员:(按姓名笔画排序) 王治平王深明石志杰刘秋生刘敏何建桂杜志民杨建勇陈孝陈虹周燕斌金玉善高修仁傅明

彭丹心曾进胜曾勉谢灿茂谢晓燕詹红廖威明熊莺 秘书:李菁史新亮 医院信息报送员:史新亮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质量控制科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 三、具体工作职责: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 专家组: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执行科室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争取1年内六个单病种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总体达标率达到70%以上。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组织临床各专科开展规范单病种诊疗常规和单病种上报工作。 (一)基线调查和动员工作(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分别与全院主要收治该种疾病的科室进行调查和动员工作,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相关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单病种质量控制。 2、根据六个单病种的ICD编码,检索2009年1月至2009年11月底的六个单病种收治情况,初步了解我院2009年度单病种的基本质量控制指标。 3、12月,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2009年度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

单病种质量指标评价方案

单病种质量指标评价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对具有统计学特性的医疗质量指标进行质量管理评价,是评判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及其合理性,也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落实我院卫生部第一批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AMI(ICD10 I21.0-I21.3,I21.9) AMI-1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有禁忌证除外)的时间★ AMI-2 到达医院后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 AMI-2.1 左心室功能评价:在病历记录中患者入院24 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包括X线胸片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内径和射血分数(LVEF),并说明左(右)心室功能障碍程度。 AMI-2.2 危险评分:STEMI危险评分方法或NSTEMI危险评分方法或NSTEMI危险分层。 AMI-3 实施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再灌注治疗适应证:仅限于心电图(ECG)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LBBB)的AMI患者。 AMI-3.1 到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来医院(急诊室)至溶栓的时间在(door-to-needle time <30’)30 分钟以内★。 AMI-3.2 到院后实施PCI治疗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来医院(急诊室)至的PCI时间在(door-to-needle time <90’)90 分钟以内★。 AMI-3.3 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转院的时间确保患者能获得规范的诊疗服务。 AMI-4 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的时间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原因有记录★。 AMI-5 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ACEI(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原因有记录。 AMI-6 住院期间血脂评价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与评估,根据危险分层选择他汀类降脂治疗(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AMI-7 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药物有明示★。 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原因有记录。 AMI-8 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

单病种质量控制总结

2010年上半年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汇总单病种质量控制2010年1月份实施以来,按照质量分析评价标准,医务科对每季度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数、每个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病人满意度等做了综合的评价分析,汇总结果如下: 一、每季度纳入单病种控制情况 【第一季度】 1、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科)6例 2、心力衰竭(心血管科)3例 3、脑梗死(神经内科)3例 4、肺炎(呼吸消化内科)3例 5、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科)4例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血管科)1例 【第二季度】 1、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科)5例 2、心力衰竭(心血管科)2例

3、脑梗死(神经内科)4例 4、肺炎(呼吸消化内科)5例 5、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科)3例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血管科)0例 二、每季度质量控制情况 【心血管科】 第一季度急性心肌梗死6例 (一)全部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 (二)部分病人实施床旁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2例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4例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四)3例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五)5例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 (六)5例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

(七)全部病人接受血脂评价与管理:饮食控制、检验、调脂和危险因素控制。 (八)全部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提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合理。 第一季度急性心力衰竭3例 (一)全部病人实施超声检查进行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100%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三)2例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抑制剂或ARB;(四)2例病人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示; (七)出院时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示; (八)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第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征求意见稿) 适用病名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一)产前风险评估 (二)剖宫产指征选择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四)胎儿娩出Apgar评分结果 (五)产后出血量评估 (六)产后并发症与再次手术 (七)新生儿并发症 (八)提供母乳喂养与产后康复健康教育 (九)切口Ⅱ甲愈合 (十)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 (十一)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

(十二)妊娠合并HBV实施母婴阻断(可选)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 适用临床路径:剖宫产临床路径,卫生部2009年版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质量控制指标 (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与分级 (二)收住院/或ICU符合指征 (三)控制性氧疗 (四)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适当 (五)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选择与应用符合指征 (六)合并症处理适当 1.合并右心衰竭时可选用利尿剂 2.合并有左心室功能不全时可选用强心剂 3.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时可选用血管扩张剂 4.有高凝倾向可选用抗凝药物 5.危重患者(如出现PaCO2明显升高时)可选用呼吸兴奋剂 (七)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八)提供戒烟、减少危险因素疾病自我管理教育服务 (九)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与考核制度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与考核制度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与考核制度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配合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病种相对独立地组成不同的医疗质量单元,能较准确地评价、分析,而且各病种在控制过程中能够互相比较、互相影响,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做好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与考核制度。 一、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 (一)病种确定 根据卫生部1992年2月制定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对102种疾病质量管理的要求以及福建省卫生厅对报表的要求,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原则上首批对每个临床科室的2个病种开展质量监控(个别科室例外),具体情况见附件《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首批单病种质量监控病种名称》。 (二)质控指标的筛选 l、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等;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占用总床日数等; 4、费用指标:总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医保病人平均住院费用及自付比例等。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 1、各临床科室根据需要确定1-2名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包括主治医师)作为专职质控负责人,落实到人,明确职责。

2、制定单病种质量考核的各种指标,以卫生部编发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为依据,首批列入考核的病种共39种。由信息科按月、年统计出该39种病种的诊断质量、治疗质量、住院日、费用等指标,并将各种指标的统计情况上报医务部,同时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各科室质量管理小组针对未能达标的指标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制定出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措施。 (四)提高单病种质量的措施 1、重视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坚持三级查房,在此基础上适时引进国 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诊疗仪器与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确保单病种诊疗的质量。 2、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性诊疗工作,同时重视危重疑难病人的诊疗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规范》,合理用药,控制医院内感染,这是提高单病种治疗质量的基本条件。 3、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和控制平均住院费用,是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单病种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进行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各科的床位周转情况,缩短择期手术术前待床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杜绝滥用药、乱收费等不正常现象。 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单病种质量监控病种名称 疾病名称略 下面是赠送的保安部制度范本,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保安部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津法觃,按照####年度目标的要求,做好####的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全体人员和公私财物的安全,保持####正常的经营秩序和工作秩序。

单病种质量控制总结

单病种质量控制2011年9月份实施以来,按照质量分析评价标准,医务处抽查部分对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平均住院天数、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病人满意度等做了综合的评价分析,汇总结果如下: 一、每季度纳入单病种控制情况 2012年第一季度 1.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 7例 2.急性心力衰竭(急诊内科) 3例 3.脑梗死(神经内科) 2例 4.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内科) 6例 5、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科) 6例2012年第二季度 1.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 8例 2.急性心力衰竭(急诊内科) 4例 3.脑梗死(神经内科) 4例 4.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内科) 7例 5、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科) 6例 二、每季度质量控制情况 第一季度急性心肌梗死7例

(一)6例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 (二)全部病人实施床旁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0例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0例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四)4例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五)7例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 (六)6例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 (七)全部病人接受血脂评价与管理:饮食控制、检验、调脂和危险因素控制。 (八)6例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提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大部分合理。 第二季度急性心肌梗死8例 (一)全部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 (二)全部病人实施床旁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0例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0例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四)100%病人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症,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解决方案.doc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号)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大姚县人民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目的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 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二、组织领导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 单病种名称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力衰竭( HF) 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 组长) 脑梗死 ( 副组长) 髋、膝关节置换术 ( 组长) 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感染各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 ( 副组长) 三、工作职责: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决定改进意见及提出奖励建议。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 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 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 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三)质控办: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监控临床

医疗与服务过程, 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 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或对照组方法(不同医院或本院不同病区间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四)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 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五)执行科室职责: 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 杜绝相关单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 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 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 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 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六)护理部: 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 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七)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 并保证落实到位。 (八)药学室: 参与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 并负责监督。 (九)病案室: 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 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十)信息科: 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 统一科室代码, 规范归口管理; 利用电子病案或HIS系统获取单病

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记录本(7781)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控制 管理记录本 甘孜州人民医院

目录 1.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成员名单 2.单病种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3.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4.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流程 5.单病种质量管理培训记录 6.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

妇产科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主任张玲娟 负责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政策制度的传达以及落实实施情况,人员分配安排,单病种病例审核,总体监督 副组长:护士长朱玲 协助组长进行监督实施工作,定期审查单病种落实实施情况,并召开质量控制评估改进会议 组员:方竞副主任医师,陈丽主治医师、冷逸玫主治医师,谭剑主治医师,亮亮住院医师,规培医师钱学飞负责书写评估改进报告

单病种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主要负责本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单病种质量管理相关知识,严格按照卫生部公布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单病种管理,定期梳理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情况,并及时上报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每三个月召开一次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单病种管理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2.对本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对病种的质量、费用及成本进行分析评估; 4.对进行病种质量监控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5.参与院内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6.定期向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 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的通知要求,对公布的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改进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结合我院临床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是在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指导下,由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二、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要建立单病种管理登记簿记录患者进入或离开管理的相关住院信息; 三、单病种质量考核与督查的控制指标: (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同病种一周内再住院率; (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四)常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执行专科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二)坚持三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 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 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ICD-10 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六)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第 1 页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三、肺炎(ICD-10 J13-J15,J18)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 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2. 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 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 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 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 (七)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

医院单病种实施的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落实诊疗规范,按照《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等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单病种的诊断、检查、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各环节实行全面监控,着重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医疗成本,不断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争取单病种的核心指标达标率达到 90%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 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详见附件 1)。各相应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实施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及护士等,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信息上报。 管理委员会成员科室职责(详见附件 2)。 (二)病种选择 目前实施单病种管理的病种为七个病种,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脑梗死。儿科:1 岁以上儿童肺炎。妇产科:剖宫产术、经腹子宫切除术及剖宫产手术的围术期预防感染。外科:半月板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腹股沟疝单侧/ 双侧修补术、阑尾切除术、乳腺手术的围术期预防感染。 (三)准入标准 1.单病种管理病例纳入标准:(1)诊断明确者;(2)只有一个出院诊断(可包括该疾病引起的合并症)的病例,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3)对于某些病种,除须符合以上两条外,还须符合规定的治疗方式,如一些内科病种须是以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病例,外科病种则须是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病例,否则应予以排除。 2.单病种管理病例排除标准:(1)住院期间曾经转科的病例;(2)入院后 48 小时内死亡的病例;(3)虽已确诊,但未完成正常治疗而出院的病例,即未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的病例。 (四)质控流程 1.单病种患者入住临床科室,主管医师首先确定是否符合单病种管理病例标准,按单病种诊疗规范、质控要求诊治,并在病历中如实记录每一个质控节点是否按规范执行,由经管医师填写“单病种质量监测表”并存放在病历中。(详见附件 3)。上级医师查房时认 真审查每份病历,检查诊疗过程是否符合“质量监测表”的要求。患者出院后一周内,由科主任审核“质量监测表”,并评判及签字。指定专人上报有关统计信息。对不能达到质控标准者,及时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 2.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所有监测病历进行检查,对“质量监测表”进行调研、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专题培训:要切实加强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相关职能部门等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对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科室进行培训。科室单病种质量实施小组认真学习单病种诊疗规范及质控标准;通过全员培训,让员工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施管理的步骤、环节、措施、任务、时间和目标要求。 (二)加强信息建设:争取在内网系统设立单病种质量监测平台。 (三)落实责任管理:各主管医生和科室主任为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责任人,医院将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