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绘画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黄公望绘画艺术的论文

黄公望绘画艺术的论文

黄公望绘画艺术的论文关于黄公望绘画艺术的论文一、山水至淳朴,色墨巧融合黄公望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十分注意师法造化,致力于绘画技法的不断创新。

他在写生之前,对景致的观察非常细致,一旦发现好的景致就用随身携带的画笔描摹出来。

他总结了不少绘画经验。

例如,描绘树木要突出四面枝干并力求圆润;描绘山川要延顺山脊、转换折搭、万物相从、写真山形。

他将后半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于云游江南美景和以画笔记录美景。

江南美景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绘画表现题材,也陶冶了他的绘画精神、开拓了他的胸怀。

黄公望笔下的《写山水诀》针对绘画宗派、章法和笔墨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山有三远:相互连接的山脚,即为平远;相互隔开的山体,即为阔远;山外之景,即为高远。

其中,阔远就是宋代绘画者们所言的深远。

黄公望用阔远代替深远,说明元代绘画之于宋代绘画在审美情趣上的风格变化。

黄公望的三远理论主要应用在了他的构图法中。

他往往以清晰的层次由近至远,结合高远与平远,从而在平凡而又简远的创作意境中表现山川的阔达和丰美。

黄公望自创的这一构图法引起了同时代画家们的关注,他们纷纷前往全真教,试图找到黄公望切磋画技。

黄公望曾与同行论画道,绘画之前首先要从内心中剔除赖、俗、甜、邪四字,令在场所有人立有顿悟。

黄公望所言的赖,指的是依赖师法、古法,墨守成规,没有新意;俗,指的是追求庸俗、媚俗,缺乏底蕴,气度不足;甜,指的是过分成熟、甜美,失去生趣,神彩平淡;邪,指的是谨遵邪道、歪理,抛弃常理,不师传统。

赖、俗、甜、邪被黄公望视为绘画大敌,只有不赖、去俗、谨甜、灭邪才是他所认为的淳朴境界。

黄公望的这些绘画原则也成就了他的画风。

按照《清河书画舫》中的记载,黄公望的绘画风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以绛色调绘岩石山头,表现雄伟;一个是以水墨调绘江河花草,表现简远。

绛色调和水墨调从文字上看似乎是两种不同的绘画笔调,但在黄公望的笔下却融合得极为完美。

他作绛色调时用水墨为底,以赭石淡彩着色,使岩石山头既具有古朴墨士的'雄伟气势,又具有活泼明快的视觉效果。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3篇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3篇

绘画艺术论⽂范⽂3篇民间绘画艺术论⽂⼀、传承民间绘画艺术的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也产⽣了⾮常重⼤的影响。

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艺术设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来说,其发展过程相对⽐较晚,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法和理念上还不够成熟,较多地引⽤和借鉴西⽅的教学内容和⽅法,使我国的艺术设计⼈员在艺术设计理念上受到的相关影响⽐较⼤。

在⼀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传统艺术⽂化的教育和吸收,使部分设计者的作品缺乏⾜够的内涵和意蕴,在设计风格上往往关注表⾯形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意境的把握⽐较⽋缺,使艺术设计缺乏中国的⽂化特⾊。

相对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的道路和⽅法,使很多⼈认为艺术设计的⽅法相对⽐较单调。

要想改变这种局⾯,就应当重视我国的传统⽂化,其中民间的绘画艺术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艺术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粮。

为了有效拓宽艺术设计的道路,创建出具有中国特⾊和⽂化的艺术设计。

应当在艺术设计中注意对我国传统⽂化的吸收,对我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做好传承⼯作,将民间的绘画艺术和现代的艺术设计实现有机结合。

在艺术设计中要强调民族艺术和民族⽂化的内涵,民族⽂化是我国进⾏艺术创作的瑰宝和营养,它包含了民族长期积累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内容,它们和艺术设计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艺术设计从某种⾓度上说,也是⽂化的展⽰,艺术设计的美感也是和民族⽂化具有⾮常紧密的联系,它也是⽂化另外的⼀种传播⽅式。

在我们⽂化和世界⽂化交流⽇益频繁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如果要想得到别⼈的赏识,就必须重视民族⽂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参与,特别是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它是我国民族艺⼈经过⼀代⼜⼀代的艺术积累发展到了今天,包含了祖先的智慧和审美观念,也具有特殊的美学内涵。

只有加强中国民族⽂化和现代设计风格的结合,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得到相应的体现和发展,才能在国际艺术设计中提⾼我国艺术设计的地位。

论文人画题款艺术

论文人画题款艺术

文人画中题画跋的审美作用
• 题画跋,一般题在他人或前人作品上,内容极其 纷繁,或评论画家和作品,或记观赏与品评,或 涉画论画理,或鉴审作品的真伪、收藏次序,或 诊释绘画内容。题画跋中尤多绘画史料和理论阐 述,是我国绘画艺术批评的一种传统形式。
诊释绘画内容 有些绘画作品,其所表现的题材,出于冷僻典故, 人们难以理解,因此题画跋中就此加以让释的 评论作品和画家 有的题画跋,就具体作品进行具体评论,有些题画 跋则对绘画作品进行一般泛论,而对画家进行具体 的评论。 记载观赏情绪 一种是观画者在画上题写纪念性的跋语;一种是在 题写跋语时,或兼对画加以评论,或兼评论及收藏 者,或记载题跋者观画时引起的感情回荡。 鉴审作品的真伪 文人画家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史知识在鉴 审绘画的真伪中题上跋作,为鉴定语,他们对绘画 的鉴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人画题画记的发展
• 题画记作为文人画题画的另一个内容,从体裁上 看,属于散文,其内容为画家的记述,是文人画 家自题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可以单题,也可以 与题画诗并题,或系于诗前,或缀于诗后。
• 文人画最早的作题画记的可推晋代具有“文人画”特点 的王宾。据《历代名画记》载:澳画《孔子十弟子》中 就记载了他画的起因是为了勉励王羲之的。唐代文人画 开始发展,文人画家在画中题记己不罕见了
论文人画题款艺术
一:文人画题款的产生和发展 二:文人画题款内容的审美作用 三:款文的内容与格式 四:文人画题款艺术的形式美
一、文人画题款的产生和发展
文人画题款的特点
文人画题款艺术的特点和文人画的特色和因素是密 相关的,“文人画亦称士大夫画。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 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文人画的题款,内容包含“题”与“款”两个方面的 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在画上记写年月、 签署姓名别号和铃盖印章等,称为“款”。对题与款的区 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 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 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文人画题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题画诗、题画记、 题画跋。

绘画艺术论文

绘画艺术论文

绘画艺术论文现代绘画艺术以其产生之时的狂热激情、原创的魅力给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其后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绘画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绘画的论文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论文:齐白石的绘画艺术

论文:齐白石的绘画艺术

论文:齐白石的绘画艺术齐白石(1863-1957)中国近、现代画家、篆刻家。

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寄欢乐、幻仙奴、阿芝、木居士、老木一、三百石印富翁、杏子坞老民、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等。

齐白石的艺术,总的可分5个阶段:27岁前,为民间雕花艺匠,接受民间美术和民间审美观念熏陶阶段;27~40岁,在从事民间画像、民间工艺的同时,全面学习文人绘画,提高诗、书、画、印诸方面修养阶段;40~50岁左右,以文人艺术家身份出游各地广泛观察、观摩与结交各界人士阶段,画风由工笔逐渐转向大写意。

55~65岁,定居北京,接受陈师曾指劝,苦心“衰年变法”阶段;65~94岁是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艺术臻于化境。

齐白石艺术的渊源,一是明清以来富于革新精神的画家徐渭、朱、石涛、金农、黄慎、吴昌硕的传统,他博采众家而融为一体。

二是从浙派到赵之谦再上追秦汉碑版的刻印传统,融会篆、隶、八分和魏碑,而自成洗练奇崛、排夏纵横的作风。

三是民间工艺和民间绘画刚健清新风格的滋育。

他将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自然而然的结合起来,雅俗兼得,从而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奇迹。

齐白石的绘画,以花鸟草虫为大宗,且兼工、写两种作风,俱造诣高深。

他的写意人物画与山水画虽不及花鸟草虫多,但在艺术上的成就却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突出,与山水画一样,齐白石在人物画领域的成就也常常为其花鸟画的盛名所遮蔽。

然而在白石老人一生的艺术创作中,人物画却是其不懈致力的方向,它与山水画、花鸟画一起,组成了齐白石绘画艺术多姿多彩的风格面貌,营造出一个关于齐白石的艺术神话。

而其最早的声名鹊起也得益于人物画的创作。

齐白石早期的人物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民间广泛流行的题材入画的。

另一类则专作画像。

26岁时,齐白石拜萧乡、文少可为师,转习民间画像之法。

虽则以“写真”为活计有着种种不堪,却是齐白石早年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文人的绘画艺论文

文人的绘画艺论文

文人的绘画艺论文文人的绘画艺论文文人的绘画艺论文【1】摘要:中国绘画的主体自唐以后以朝野文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文人画的主力队伍是由在野文人构成,文人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文人画用水墨表现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追求“道”与“意”结合的“平淡天真”境界。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特色画家一、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有王维、苏轼、李公麟、米芾。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善画人物、山水,作品诗意赫然,被后人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开创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的先锋,把画意和禅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后称为墨戏,到明代又称作画禅。

王维的泼墨山水可以说是开一代绘画先锋,并且从此以后扭转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并最终推向中国绘画的最高峰。

为文人画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语言——水、墨,王维虽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的提出文人画,但是他以自己的作品明确的表达了文人画的形式。

宋·苏轼(1037-1107)第一个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士人画”,也就是后来的“文人画”概念。

如果说王维文人画的实践上先行一步,那么苏轼就是提出了文人画的内在追求。

他提出“写形传神,形理两全,然后可以言晓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他使绘画从实用功能中脱离出来,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的载体,即在笔情墨趣中融入自己的心境。

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画以适意”,是性之所发,笔之随之,无法无派,不拘泥古法。

在观察描绘对象时、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合二为一,融合成为审美意象,再通过艺术手段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更好的表达情思,达到“适意”的目的。

所以说不管以后文人画如何衍变,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苏轼提出的“意”。

宋·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能诗善文,绘画技巧全面而且娴熟。

李公麟对绘画史的重要意义是,他在总结吸收前人的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着彩色,以单线勾勒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动感和空间感,完全以笔墨线条塑造形象的画法---“白描”。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论文-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论文-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论文-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郑板桥的生平及其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郑板桥最擅长竹、兰、石三种题材,侧重于主观思想表达,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可以借此抒发心中逸气,他的绘画采用笔墨写意法,富有笔墨韵味。

郑板桥非常推崇苏轼、石涛、文同等人的墨竹作品,认为其着意于如何表达竹的气节,最终形成其别具一格的样式。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受明代陈元素影响很大,并非常欣赏陈松亭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山中之兰,更无佳处,春夏之气居多尔。

”为了表现这些无形的香气,郑板桥非常关注幽兰春夏时期的形态特征,他笔下的兰花苍劲有力,一片繁茂之状,再加上其洒脱的笔墨,更表达了兰花清幽高洁的风格。

在画石方面,郑板桥借鉴元代倪珊的侧锋用笔,以白描的手法创作出坚硬的瘦石轮廓。

另外,他非常推崇苏轼的丑石之说,他经常画成幅之石,并善于创作顶天立地的柱石,以彰显其雄浑的气势。

郑板桥的绘画常以松、石、竹、兰等为描写对象,并擅长水墨写意,有着大胆、泼辣的艺术之美。

在其绘画艺术生涯中,画竹最为出色,他曾说自己“三十年探讨,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

”他在总结自己画竹经验的诗作中提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所画的墨竹,笔法瘦挺,墨色淋漓,随手写去,潇洒流畅,有着清瘦洒脱的意趣。

中国的花鸟画在郑板桥的兰、竹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成功。

在山东担任怀县县令时,郑板桥画了一幅《风竹图》,其通过对风竹声的描绘,联想起民间的疾苦,表现了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着鲜明的艺术见解,他主张绘画来源于生活,重视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思想1“.形神兼备”“、笔墨精微”的绘画艺术,给人以美感郑板桥画的墨竹风姿绰约,特别对竹叶的形态了然于胸,在空间结构上有着多种方位的组合。

在视觉上,有着大小宽窄等透视变形,其高超的用笔技巧,竹叶的生动鲜活,给人以清新、洒脱的意趣。

宋代人文绘画艺术继承与运用论文

宋代人文绘画艺术继承与运用论文
3.空灵之美宋代绘画艺术中推崇空灵飘逸的美,走进宋代绘画艺术的世界如同走进了一个空灵廓落的世界,一个灵气往来的世界。空灵是中国画艺术中追求的崇高境界。现藏于日本德川美术馆的玉涧《远浦归帆图》用淡淡的墨迹染出山影,用浓墨点出参差的树木,细笔轻勾小舟,此幅作品初看混沌,细观却别有意味,幽淡、空灵,只留下世界之影。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研究大多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品造型的感性特征上的引用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探索与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造型的感性特征上当代艺术设计应体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不仅是一种表象的设计更是一种从外在形式而达成内求的设计从而体现深刻的中国绘画艺术精髓与美学境界探索符合中国人心灵属性的设计探索现代造型语言与东方文化造型语义的融合
(一)宋代人文绘画中的美学意境
1.听香之美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氤氲流荡,若有似无,它是无影无形境界的象征。宋代人文绘画艺术中推崇神形合一的美学观念,“香”正是隐喻了神的概念,在绘画中着重形神兼备,既不抽象也不具象,达到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宋代赵佶的《腊梅山禽图》色彩幽淡,格调迷离,白色的小花传递出幽幽的神韵,使人似乎体会到暗香浮动的感觉。南宋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是以冷香为基调的作品,画上有一首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此画背景几乎空白,显得幽冷清艳,虽画是花,但心中似有影,有露,有烟,更有诗,体现生命深层之真。以冷香体现画家一颗高逸的心灵,成就妙意天香。中国画的意境,不仅在画得生动,如活的一样,还要传达出一种境界、一种诗意、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平静中的寂寞。中国画不在于外在的热闹,更在于平静之中生命世界的绽放。
二、结语
中国艺术设计产业在。努力探索中国文化本质上的设计与新生,通过设计来唤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髓的青春。因此,将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本质与内涵的宋代人文绘画美学作为本文探索的方向,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只有在传承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才能达成真正的文化创新,创造其真正的和更丰硕的社会与市场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人的绘画艺术
摘要:中国绘画的主体自唐以后以朝野文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文人画的主力队伍是由在野文人构成,文人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文人画用水墨表现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追求“道”与“意”结合的“平淡天真”境界。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特色画家
一、文人画的代表画家
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有王维、苏轼、李公麟、米芾。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善画人物、山水,作品诗意赫然,被后人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开创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的先锋,把画意和禅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禅意画,这种禅意画后称为墨戏,到明代又称作画禅。

王维的泼墨山水可以说是开一代绘画先锋,并且从此以后扭转了中国画的绘画风格,并最终推向中国绘画的最高峰。

为文人画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语言——水、墨,王维虽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的提出文人画,但是他以自己的作品明确的表达了文人画的形式。

宋·苏轼(1037-1107)第一个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士人画”,也就是后来的“文人画”概念。

如果说王维文人画的实践上先行一步,那么苏轼就是提出了文人画的内在追求。

他提出“写形传神,形理两全,然后可以言晓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他使绘画从实用功能中脱离出来,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将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的载体,即在笔情墨趣中融入自己的心境。

在艺术创作
上他主张“画以适意”,是性之所发,笔之随之,无法无派,不拘泥古法。

在观察描绘对象时、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合二为一,融合成为审美意象,再通过艺术手段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更好的表达情思,达到“适意”的目的。

所以说不管以后文人画如何衍变,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苏轼提出的“意”。

宋·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能诗善文,绘画技巧全面而且娴熟。

李公麟对绘画史的重要意义是,他在总结吸收前人的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着彩色,以单线勾勒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动感和空间感,完全以笔墨线条塑造形象的画法---“白描”。

这种单纯洗练、精密严谨、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成为后人的一代宗师。

米芾(1051-1108)北宋末年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和鉴赏家,米芾在绘画上努力使书法和画法想贯通,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山水画上,他在基于王维的水墨方式上,开创了一种用浑圆凝重的水墨横点错落排列,连点成线,以点为皴,干湿并用,再辅以渲染,贴切的表现出云雨微茫的江南山林景色。

后来人们称这种画法为“米点皴”,米点画法是从巨然的“矾头皴”的印象派效果脱胎而得的。

这种创新的画法丰富了文人画的语言形式。

二、文人画的产生、衍变、成熟
中国文化在唐安史之乱之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汉代的大气,盛唐辉煌。

但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就处于下降态势,文
人士大夫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失望,他们的心里状态变得封闭、内向,个性也趋向细腻,多愁善感。

中国文化由注重外观的宏大转到注重内在的精神世界,后期的社会出现一种阴柔美的气氛,并且这种气氛被推波助澜,并最终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绘画方面,这种思潮形成了中国的特色,使人只要提起中国画就让人想到文人画,想到水墨画。

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朝时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臣儒士出任要职。

经过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宋朝的政治稳定,物质生活富足,人们渴望一种平淡自然的生活,转向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表现在绘画上就是这时苏轼提出士人画。

士人画在元达到鼎盛,明清成熟。

元代社会急剧变化,同时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

元代是异族治国,民族等级制度很严格,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厉打击,他们被迫或自愿放弃官位,把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因此,元代的画坛上,绘画题材多是对古今文人雅士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特征。

元代的院体画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绘画的主导权落到在野文人的手里。

人的“主观意兴”被极力的张扬,对笔墨情趣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完全投射于对象世界,再将对象世界转化为笔线墨道,继而又将笔线墨道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符号。

在元人的笔下,笔墨表现为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干湿,他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及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学境界,其本身成为了一种被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把文人画推向高峰。

文人画的成熟是在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说。

一画的意义为三个合一,画道与天道合一,自然与心灵合一,本原与境界合一。

“一画”说表明文人画与传统文化合而为一;文人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文人画以传统文化为营养,同时文人画又脱离了匠技的地位,而具有了“道”的大用;文人画与诗文、音乐、建筑、园林实现了融合,也就是说文人画已经达到了“化境”,这标志着文人画走向成熟,同时表明文人画的气运与传统文化相呼应,同盛衰。

三、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平淡天真”
文人画带有一种书卷气,也就是说题材上取材典籍,画意上注重理趣,画品上文品规定画品,风格上推崇冲和温润。

文人画是艺术与文人的结合,文人画中的“文”是“天道之像”和“圣人之言”的内外统一体,这个“文”是内、外合一的一体。

文人画表现及追求的是平淡天真的画风,如意象的孤洁,情思的高远,意境的空灵。

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后来又有篆刻为一体的绘画样式。

文人画与书法的关系较为密切,书法的点、线、面和书法的结构组合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艺术形式,书法运笔的轻重、疏密、粗细所给人的视觉上形成的节奏和韵律,几乎被绘画全部吸收进来,同样通过这些书法的语言来传达画家的情感、性格、气质和文学修养。

文人画主张不为物役,不拘泥与古法,更加突出画家的主体地位,只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和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传达画家最丰富、最深刻的生活感受。

文人画家们同样注重个人修养,
画品就是人品,追求深厚的文学、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为豪。

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强调书法主观情趣,画面不求形似,以自娱为主,画面最终追求典雅沉静、平淡天真的境界。

其画面的具体形象不外乎有寒林、疏石、远山、孤亭等,用这些来衬托画面萧条、悲凉的气氛,体现画家脱离尘世、疏远人间的思想,表达玄远的志趣。

画风体现出的风格最终是由人的品格修养决定,文人画是将自己的心性映射到笔墨当中的产物。

绘画追求平淡天真,其人必定“平淡天真”。

参考文献:
[文人画的审美品格]周雨 [历史与叙事]罗一平岭南美术出
版社 [宋代绘画艺术鉴赏]李恒 [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