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办

合集下载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通知

校学位字〔2009〕173号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通知各院、系、直属单位,机关各部、处、室:为适应新形势下学位授予工作,学校研究决定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7〕3号)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已经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施行。

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7〕3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主题词:学位 授予 规章 通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 2009年7月28日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我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权的学科、专业或学位类型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第二章硕士学位第三条 学术水平硕士生或具有同等学力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掌握有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四条 资格审查(一)硕士学位申请者的资格审查,由院(系)组织专人按照本细则第三条的规定,结合其培养计划负责进行。

(二)硕士学位申请条件,由各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模式自行制定。

(三)单考委培硕士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遵照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标准执行。

(四)对于在校期间受到记过处分者,需由本人申请、院(系)推荐、校学生工作部(处)审核认为确有显著进步表现,经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予以学位申请资格。

(五)对于在校期间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者,需在解除留校察看期后,由本人申请、院(系)推荐、校学生工作部(处)审核认为确有显著进步表现,经校学位办全面资格审查后予以学位申请资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01太阳大气动力学
02行星际动力学
03磁层动力学
04空间等离子体理论及应用
10
(DDioi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③312高等数学A
④®447电动力学B或450空间物理基础
070820空间环境科学
01空间天气预报模式的研究及应用
5
①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
④④447电动力学B或450空间物理
07高分子成型物理与化学
08高分子溶液
09纳米咼分子材料
10髙分子纳米改性
11高分子辐射化学
12涂料辐射化学
13基础辐射化?
A厶rh、"・E仃4/[■宀
25
①①101政治理论
2®201英语
3@324物理化学
4®444高分子化学或445高分子物

070320可再生洁净能源
01生物质的结构和降解机理
02生物质能源化
5
axDioi政治理论
2®201英语
3@324物理化学
4®442有机化孑
070401天体物理
01活动星系核
02宇宙大尺度结构
03相对论天体物理
04吸积盘物理
10
JXDioi政治理论
2®201英语
3®313普通物理A
④④434量子力学或436电动力了A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1大气物理和大气遥感
4®42 7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
01数理规划的算法讨论
02评估理论
5
JXDioi政治理论
②②201英语
③③321数学分析
④@427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研究生院、校学位办2011年4月目录关于博士学位标准修订的指导原则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4)数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12)物理、天文一级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17)化学与材料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25)工程科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31)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学环境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1)生命科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6)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48)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55)科学技术史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62)科技哲学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66)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68)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71)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75)智能所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 (80)关于博士学位标准修订的指导原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我校博士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学校研究决定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9〕173号)中涉及博士学位标准——博士授予的资格、条件与程序等进行修订。

第二条学位标准修订思路(一)树立“质量优异、追求卓越”的价值与理念;(二)以学生为本,以博士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三)“过程管理”与“出口把关”相结合;(四)培养全球视野,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五)数量服从质量,学科差异服从总体质量要求;(六)体现我校博士培养学术标准的国际水平。

第三条校级学位标准为各学科学位标准的最低要求,各分学位委员会可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高于校级标准的学位标准,但不得低于校级标准,各分学位委员会所属的一级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制订高于分学位委员会标准的学位标准。

中科大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

中科大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办编二○○七年五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集中反映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代表研究生研究工作的水平,也是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主要依据。

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做到学位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化,我们编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供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参考执行。

其中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我们根据GB/T 7714-2005的标准撰写。

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除在研究深度等方面要求不同外,撰写要求基本一致。

目录第1章内容要求 (1)1.1 封面 (1)1.1.1 密级 (1)1.1.2 论文题目 (1)1.1.3 作者姓名 (1)1.1.4 学科专业 (1)1.1.5 导师姓名 (1)1.1.6 完成时间 (1)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授权使用声明 (1)1.3 摘要和关键词 (1)1.3.1 中文摘要 (1)1.3.2 中文关键词 (1)1.3.3 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1)1.4 目录 (2)1.5 符号说明 (2)1.6 正文 (2)1.6.1 绪论 (2)1.6.2 论文主体 (2)1.6.3 结论 (2)1.7 参考文献 (2)1.8 附录 (3)1.9 致谢 (3)1.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第2章书写规定 (4)2.1 论文的字数要求 (4)2.2 文字、标点符号和数字 (4)2.3 封面与扉页 (4)2.4 目录 (4)2.5 摘要与关键词 (4)2.5.1 摘要 (4)2.5.2 关键词 (5)2.6 论文正文 (5)2.6.1 章节及各章标题 (5)2.6.2 序号 (5)2.6.3 页眉 (5)2.6.4 名词和术语 (6)2.6.5 量和单位 (6)2.6.6 图和表 (6)2.6.7 表达式 (7)2.7 参考文献 (8)2.7.1 著者-出版年制在正文中的标注方式 (8)2.7.2 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表的编排 (8)2.7.3 参考文献标注的注意事项 (9)2.7.4 顺序编码制的著录规则 (11)第3章排版和印刷要求 (12)3.1 纸张要求和页面设置 (10)3.2 封面 (10)3.3 书脊 (10)3.4 摘要和关键词 (10)3.5 目录 (13)3.6 正文 (13)3.7 其他 (14)3.8 印刷和装订要求 (14)附录:格式范例第1章内容要求1.1 封面采用研究生院规定的统一封面,封面包含内容如下:1.1.1密级涉密论文必须在论文封面标注密级(内部、秘密、机密),同时注明保密年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6月5日修订一、培养目标材料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材料工程领域发展需要,培养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材料工程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某一方向上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语。

二、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三、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是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

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而设置课程,具体如下:公共课:IM050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IM05005研究生综合英语2学分IM05007 专业英语2学分IM05008工程伦理2学分专业基础课:IM05201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5分;IM05202材料科学的化学基础5学分;IM05203数值分析2学分;IM05204材料的结构2学分;IM05205材料中的扩散与相变2学分;IM05206材料的力学性质2学分;IM05207合金热力学2学分;IM05208凝固理论及技术2学分;IM05209材料科学中的多体量子论基础2学分;IM05224数学物理方程2学分;IM05223弹塑性力学2学分;选修课:IM05210计算材料学1.5学分;IM05211腐蚀电化学原理2学分;IM05213复合材料导论1.5学分;IM05214高温氧化理论1.5学分;IM05215材料摩擦学与耐磨性2学分;IM05217塑性加工力学2学分;IM05218高温合金与金属间化合物1.5学分;IM05219断裂力学2学分;IM05220晶体学中的对称群2学分;IM05221相图理论及其应用2学分;IM05222材料的磁性与磁性测量3学分;IM05226催化化学2学分;IM05229现代材料焊接与连接工程学2学分;IM05228电子衍射与衍衬分析1.5学分;IM05252衍射物理2学分;IM06201高温合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2学分;IM06202电化学储能用炭材料2学分;IM06204先进结构陶瓷2学分;IM06206生物材料2学分;IM06207材料的环境行为2学分;IM06208环境敏感断裂2学分;IM06209炭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表征2学分;IM06210现代催化研究方法2学分;IM06211薄膜(涂层)的基础理论与应用2学分;IM06212钛基合金与金属间化合物2学分;IM06213塑性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2学分;IM06215腐蚀防护技术2学分;IM06216大型铸锻焊件制造基础2学分;IM06217计算材料设计:基础、应用与前沿2学分;IM06218材料力学行为前沿问题探讨2学分;IM06219功能薄膜与涂层的性能及应用2学分;IM06220半导体物理学2学分IM06221半导体光催化2学分;IM06222 环境功能材料前沿2学分;IM06223化工反应过程强化2学分;IM06248 凝聚态物理 2学分;IM06249 偏晶合金凝固理论 2学分;IM06250高性能难成形新材料的塑性加工 2学分;IM06253 材料动力学基础 2学分;IM06254 非平衡金属材料专题2学分;IM05929管理经济学1.5学分;IM05930知识产权法1学分;IM05903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1学分(必选课程);IM05004自然辩证法与科学伦理1学分(必选课程);IM05904材料学科文献资源获取与检索1学分;IM05905材料科学进展讲座1学分;IM05906 X射线晶体学2学分;IM05928先进材料技术1学分;IM05701现代材料研究方法1学分;IM05702材料力学实验技术1学分;IM05703电子能谱分析(XPS) 2学分;必修环节及要求1、专业实践3学分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xxxx大学 xxxx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原国家标准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3-87)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特制订以下论文撰写规格。

一、排版与装订要求1、页面设置论文开本大小:A4(21cm×29.7cm);版芯:页面左边距为3cm,上边距、下边距和右边距分别为2.5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编写,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正文以前的中、英文摘要、目录的页码用大罗马数字,一律每页下端居中。

空白页、信息页(扉页)、承诺书不用编任何页码。

4、页眉统一启用页眉:“xxxx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字体为五号隶书。

5、结构顺序及分页总体结构顺序为封面、空白页、信息页(扉页)、承诺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缩写及符号说明、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各部分都要分页排版。

6、装订一律左侧装订。

7、打印份数答辩必备份数:博士:送审5份,答辩专家每人1份;硕士:送审2份,答辩专家每人1份。

经论文答辩,作者根据专家所提意见作进一步修改,最后要按规定和要求重新装订成册,送交存档。

博士论文7份,分别用于中国科技情报所、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北京图书馆、校综合档案馆、校图书馆、学院(系、部)资料室、教研室(研究室)的存档。

硕士论文6份,分别用于中国科技情报所、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校综合档案馆、校图书馆、学院资料室、教研室(研究室)的存档。

二、论文封面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印制。

学位论文题目要精炼,起画龙点睛的效果,其字数一般不得超过36个汉字。

若语意未尽,可用副题补充说明。

副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

学位封面颜色及纸质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封面的颜色为粉红色,纸质180-200g/m2。

(2)硕士学位论文封面的颜色为蓝色,纸质180-200g/m2。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以及《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和《中国科学院确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位论文密级分类的基本原则(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重要的学术著作。

为了促进科学进步、学术繁荣和学术交流,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公开发表。

但涉及到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推广的内部论文,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全院各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归档等各个管理环节中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二)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等级分为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等四级。

公开:是指按照学术研究公开原则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予以公开的学位论文。

内部:是指研究成果未列入国家保密范围,但准备申请专利或技术转让,以及涉及技术或商业秘密,在一段时间内不宜公开的学位论文。

秘密、机密:是指研究背景源于已确定密级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学位论文,或虽无涉密项目背景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论文。

密级确定为“内部”、“秘密”、“机密”的学位论文属于涉密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密级申报与审定(一)学位论文的密级申请一般应在论文开题之前进行,其中“内部”学位论文的密级申请可在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的三个月进行,由研究生和导师提出申请,填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申请表》(附表1),提交培养单位保密委员会审批。

(二)学位论文密级审定的一般原则为:1.来源于涉密项目背景的学位论文可申请论文保密,论文密级不得高于项目密级。

涉密论文的保密期限不得超过项目保密期限;2.无涉密项目背景,但论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申请论文涉密时需在“申请学位论文保密理由”中,对照国家及中国科学院有关规定,具体写明定密依据;3.学位论文中相关科研项目(或课题)未定密级、论文本身也未涉及国家秘密,但学位论文中有部分不宜公开的内容,如涉及专利申请、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或商业秘密等,则学位论文可定为“内部”;4.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5.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密期限:“内部”一般不超过2年,“秘密”一般不超过10年,“机密”一般不超过20年。

中国医科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中国医科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二〇一六年八月前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研究生提交的用于其获得学位的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并具有独立从事创新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为规范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参考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等相关文件,制订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以利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收藏、存储、加工、检索和利用。

本规范适用于印刷型、缩微型、电子版、网络版等形式的学位论文。

同一论文的不同载体形式,其内容和格式应完全一致。

凡不符合写作规范的学位论文,一律不予受理。

本规范适用于在我校申请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各类学位论文,其中对不同学科门类学位论文的特殊要求分别作了说明。

各学科门类可依据本规范制订补充规定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

本规范将在各学科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研究生院反馈。

自2017年起研究生学位论文均按照本规范执行,原有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同时废止。

本规范共分3个部分,分别为:1.内容规范;2.格式规范;3.排版及印刷规范。

并有附录A-J。

目录前言 (I)1 内容规范 (1)1.1 学位论文基本构成 (1)1.1.1医学、理学、工学博士及学术学位硕士 (1)1.1.2 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1)1.1.3 管理学、教育学、哲学博士及硕士 (2)1.2 学位论文内容要求 (2)1.2.1 封面 (2)1.2.2 题名页 (3)1.2.3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4)1.2.4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4)1.2.5 中文摘要 (4)1.2.6 英文摘要 (5)1.2.7 英文缩略语 (5)1.2.8 目录 (5)1.2.9 正文 (5)1.2.10 注释 (6)1.2.11 附录 (6)1.2.12 参考文献 (6)1.2.1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1.2.14 致谢 (7)1.2.15 个人简历 (7)2 格式规范 (8)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2.1 文字、数字和符号 (8)2.2 密级标注 (8)2.3 章、节 (8)2.4 页眉、页码 (10)2.5 图、表、公式 (10)2.5.1 图 (10)2.5.2 表 (11)2.5.3 公式 (11)2.6 参考文献 (12)3 排版及印刷规范 (15)3.1 纸张规格和页面设置 (15)3.2 书脊 (15)3.3 封面排版 (15)3.4 题名页排版 (16)3.5 中英文摘要排版 (16)3.6 目录排版 (17)3.7 正文排版 (18)3.8 其他部分排版 (19)3.9 装订 (19)附录 (20)参考文献 (21)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1 内容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以汉语撰写,来华留学生可以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但须同时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中文缩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办编
二○○七年五月
2.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

推荐使用著者-出版年制,即在正文引用文献处标注著者姓名与出版年份,在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标注参考文献的详细信息。

2.7.1 著者-出版年制在正文中的标注方式
正文中的标注方式分两种:其一,正文里已出现著作者姓名的,在其后用圆括号附上出版年份即可;其二,正文里仅提及有关的资料内容而未提到著作者,则在相应文句处用圆括号标注著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两者之间加逗号。

例如:
Park et al(1995)根据Laurentia西缘放射状基性岩墙的研究以及与地幔柱有关的澳大利亚Gairdner岩墙群的研究,首次提出约780Ma地幔柱导致Rodinia 超大陆的裂解。

其中关于成冰系顶底界时限和冰川活动年龄、超大陆裂解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是当前中国地球科学界十分活跃并得到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王平,2003)。

引用同一著者在同一年份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份之后用英文小写字母a、b、c……区别。

如:(王平,2005a);(王平,2005b)
多处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外以角标的形式著录引文页码。

引用有两个以上同姓的著者的外文文献时,则著者要加名字的缩写,但不必加缩写点。

例如:王平等(2005)8;(王平等,2005)12-15
引用多位著者的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仅两位作者的也可全部注出,中间用“and”;对中国著者应该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名与“等”字之间留1个空格。

例如:……(王平等,2005)……。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按出版年份由近及远依次标注,中间用逗号分开。

2.7.2 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表的编排
参考文献表加居中标题——“参考文献”,并列入全书目录。

凡正文里括注了著者姓名和年份的,其文献都必须列入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表中的条目(不排序号),先按语种分类排列,语种顺序是:中文、日文、英文、俄文、其他文种。

然后,中文和日文按第一著者的姓氏笔画排序,中文也可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西文和俄文按第一著者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在参考文献中,当一个著者有多篇文献并为第一著作者时,他单独署名的文献排在前面(并按出版年份的先后排列),接着排他与其他人合写的文献。

著录项目与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的顺序编码制基本相同,不同的仅为出版年份排于编著者之后。

2.7.3 参考文献标注的注意事项
编著者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字在后。

西文和俄文的姓全部著录,名字可用大写首字母(不加缩写点);如果姓和名的首字母相同,便要用全名。

以机构和团体署名的文献,此机构或团体可作为编著者,但要用全称,而不用简称或缩写。

编著者不明的文献,编著者一项应注明“佚名”,或用其他与之相应的词。

编著者为3人以下时全部著录,用逗号分隔,3人以上可只著录前3人,后加“,等”,外文用“,et al”,“et al”不必用斜体。

外文文献大写字母的使用要符合文种本身的习惯用法。

外文期刊刊名可列出全名,也可列惯用缩写刊名(缩写点可加,也可不加,但全文要统一)。

只有一个词的刊名不能缩写。

期刊名排正体。

期刊只列出卷号,不必标“卷”或“Vol”等;如果是分卷图书,则应加“卷”或“册”或“Vol”或其他语种相应的词(外文缩写词不加缩写点,首字母大小写应全文统一)。

参考文献的版次、卷、期、页码等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版次中中文版次著录为“第2版”、“第3版”……(第1版不必列出),西文文献的版次著录为“2nd ed”、“3rd ed”或其他语种相应的词。

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并用阿拉伯数字著录。

如有其他纪年形式时,将原有的纪年形式置于“( )”内。

如:1947(民国三十六年)
日文文献中的汉字要用日文汉字。

参考文献中使用的标点符号:
,用于多著者姓名之间,出版者和年或卷(期)之间,期刊名和年或卷之间,“等”或“译”字、专利号等之前。

:用于副题名之前、出版地之后,或引文页码、析出文献页码、专利国别前。

()用于期号、报纸的版次、电子文献更新或修改日期以及非公元纪年。

[] 用于序号、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的引用日期以及自拟的的信息。

∥用于专著中的析出文献的出处项前。

- 用于起讫序号和起讫页码间。

. 用于其余各项目之后。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1-6若为电子文献仍按上述注录格式注录,除此之外的电子文献根据7的规则处理。

参考文献如果按照顺序编码制著录,可参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

motion processing[J]. Neuron, 45:361-366.
Bravo H, Olavarria J, Torrealba F.1990. Comparative study of visual inter and intrahemispheric cortico-cortical connections in five native Chilean rodents[J]. Anat Embryol(Berl),181:67-73. Casagrande V A, Norton TT. 1991.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a review of its physiology and function[G]∥AG Leventhal. In vision and visual dysfunction: the newral basis of visual fun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41-48.
Espinoza SG, Subiabre JE, Thomas HC.1992. Retinotopic organization of striate and extrastriate visual cortex in the golden hamster(Mesocricetus auratus)[J]. Biol Res, 25:101-107.
Fahle M, Daumt I.1997. Visual learning and memory as functions of age[J]. Neuropsychologia,35:1583-1589.
Gittings NS, Fozard JL.1986. Age related changes in visual acuity[J]. Exp Gerontol,21:423-433. Jackson GR, Owsley C, Cordle EP, et al. 1998. Aging and scotopic sensitivity[J]. Vision Res,38:3655-3662.
Montero VM. 1993. Retionotopy of cort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triate cortex and extrastriate visual areas in the rat[J]. Exp Brain Res,94.
Porciatti V, Fiorentini A, Morrone MC. 1999. The effects of ageing on reaction times to motion onset[J]. Vision Res,39:2157-2164.
Rosa MGP, Krubitzer LA.1999. The evolution of visual cortex: where is V2?[J]. Trends Neurosci,22:242-248.
Stepniewska I. 2004. The pulvinar complex, in the Primate Visual System[M], ed. Kaas JH and Collins CE, CRC Pres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