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_黄海军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三角洲之一,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省和河北省之间。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区,由于黄河的泥沙输入和海洋的潮汐、海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和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主要包括河流输入、海岸侵蚀、沉积及生态系统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河流输入。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每年带来大量的泥沙输入到黄河三角洲地区。
这些泥沙通过黄河三角洲的河道和河口进入海洋,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口丘陵和河口湿地。
河流输入不仅影响了地貌的形成,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海岸侵蚀。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岸线受到了海洋潮汐和海流的影响,导致了海岸侵蚀的现象。
海浪和潮汐的冲刷作用使得海岸线不断后退,形成了一系列的海岸侵蚀地貌,如海岸崖、海蚀平台等。
海岸侵蚀对于河口丘陵和河口湿地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沉积。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岸带是一个典型的沉积地区。
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海水的作用下沉积在海岸带,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口丘陵和河口湿地。
沉积过程不仅改变了地形地貌,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
最后是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岸带是一个生态系统丰富的地区。
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河流输入的泥沙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河口湿地和河口丘陵是许多鸟类、鱼类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站点。
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包括河流输入、海岸侵蚀、沉积和生态系统等几个方面。
这些相互作用过程不仅影响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岸带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旅游资源,需要得到保护和管理。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2009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9,No.3第29卷第3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June,2009 D OI:10.3724/SP.J.1140.2009.03023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杜廷芹1,2,黄海军1,王珍岩1,刘艳霞1,2(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
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关键词:贝壳堤岛;近期演化;人类活动;黄河三角洲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3-0023-07 贝壳堤岛是在海浪和潮汐等动力作用下,特别是特大风暴潮的影响下,将潮间带贝壳碎屑向高潮线处堆积,与陆地冲刷下来的泥沙共同形成以贝壳堤为主要形态的岛屿[1]。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南岸,境内分布有多道贝壳堤,向北与天津、河北的贝壳堤相连,形成国内独有的贝壳滩脊海岸,在此基础上发育了该区特殊的堆积型链状岛群(图1)。
该区贝壳堤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古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在海岸地貌、海平面变化及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2-4]。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关学者对该区贝壳堤的物质组成、沉积特征、空间分布、形成年代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其成因条件作了较全面的讨论[4-12]。
主题: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1肖擎

主题:海岸和海岸带的开发、保护◆目标导航主讲:肖擎(扬州市新华中学)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通过案例理解海岸带保护的重要性。
◆分类学习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海岸线的概念:海岸是指海洋水体与相互接触和的地带。
其中海面与的交界线称为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指的是,即海平面升到平均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
一般来说,海岸是海岸线上边很窄的那一带陆地。
2、海岸带的概念:图1海岸带主要是指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在滨海的平原地区比较,在濒临山地、丘陵地区的则比较。
资料一: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潮间带是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部分;水下岸坡是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资料二:狭义的滩涂(潮滩)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自主探究1】图1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哪个能大致表示滩涂的范围?海岸的类型及特点1、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除海浪、潮汐、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不断地塑造并改变着海岸地形;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也会影响。
【合作探究1】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变迁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和。
请叙述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形成过程。
(2)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其物质来源于。
(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简述海岸演变过程。
图22、海岸的基本类型及特点:(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表1【合作探究2】完成表1,然后分组合作利用ppt (景观图)认识五种海岸类型的景观,并概述其主要特点?图3 图4【合作探究3】结合教材p23“中国主要海岸类型(图1-3-1)”,在图3中指出图4五种海岸类型在我国的分布。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水利学报
SHUILI XUEBAO
第7期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陈沈良 张国安 谷国传
(华东师范大学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摘要 黄河三角洲从挑河湾到孤东临海堤北端是黄河刁口河和神仙沟行水期间发育形成的年轻海岸 为强蚀型岸段 经初步计算 1976 1988年 每公里年均泥沙侵蚀率为320万t 现已建有桩西海堤和孤东海堤进行防护 但侵蚀 仍在继续 本文分析了侵蚀的主要原因 一是流路停行初期 波状岸滩地形在涨落潮流往复作用下侵蚀 二是波 浪能对底沙起作用的水深区位于强潮流区 波 流结合加剧了侵蚀作用 为此 单一的海岸防护工程 不能消除该 岸段的泥沙流失 应同时通过调沙措施使其达到动态稳定 建议采用 二级分汊 多汊并存 人工控制 按需排放 的治理对策 避免海岸侵蚀 同时消除陆域洪灾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侵蚀 海洋动力 调沙措施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P737.1 文献标识码 A
刁口河行水12年5个月 流路在118 37 E至118 57 E 之间摆动 每摆动一次 形成一个新的河口 发育新的河口沙 嘴 数个或数十个河口沙嘴和分汊流路间的块状沙体并连叠 置 便形成凹凸相间的曲折海岸 在凸岸外一般都残留有水
图1 1964年1月神仙沟河口的水下堆积体
下堆积体 海岸的凸出部位通常都由河口沙嘴所组成 沙嘴成长的速度意味着海岸推进的速度 刁口河流 路行水期间 海岸平均向海推进了4.2km 推进速率达到327m/a
图2 强蚀型海岸的侵蚀状况(1976 1988) 2
水利学报
2004 年 7 月
SHUILI XUEBAO
第7期
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及泥沙输运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及泥沙输运模型数值模拟分析王奎峰;张太平;宋新强;许国辉;尚桂勇;郑建国【摘要】黄河三角洲是陆海交界地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显著,泥沙所引起的岸滩演变、港口航道的淤积、水动力环境的改变等问题比较复杂.该文采用三维HEM-3D 数值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域流场变化、盐度、悬浮泥沙浓度及海岸冲淤分布进行了潮流周期内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与潮流场变化和河口泥沙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在三角洲北部受五号桩外强潮流区的影响,近岸海底的泥沙发生明显的再悬浮,并在涨潮流向南输送,含沙量达1.5 g/L左右.在三角洲南部(现行河口区域和莱州湾区域),受现行河口入海泥沙扩散的影响显著.海域年冲淤分布,在北部废弃三角洲区域,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强烈,浅水冲刷,海底侵蚀显著,形成了明显呈沿岸展布的侵蚀中心,在侵蚀中心以外,侵蚀快速减弱.在现行河口区域,以淤积为主,在羽状流扩散的控制下,泥沙入海后向南输运,至莱州湾区域逐渐减弱.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卫星遥感解译的岸线变化基本一致,效果良好.【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10页(P22-31)【关键词】三维数值模型;海域流场;悬浮泥沙;海岸冲淤;黄河三角洲【作者】王奎峰;张太平;宋新强;许国辉;尚桂勇;郑建国【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 250061;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3;东营市国土资源局河口分局,山东东营257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东营市公路管理局河口分局,山东东营 2572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河口是河流沉积物向海域传输的通道,河口泥沙传输过程相当复杂,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对于研究河口陆海相互作用及近岸地质环境演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2]。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09 年 4 月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2011 年 8 月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批复,属于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纳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管理,是唯一的院级滨海湿地研究站。
黄河三角洲站是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近海观测研究网络和海洋综合观测研究网络成员。
1主要研究方向(1)陆-海相互作用下湿地物质运移的动力学机制;(2)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3)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示范;(4)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研究。
2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建站 10 年来,黄河三角洲站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 100 多个项目,总经费 1.2 亿元。
在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共发表论文336篇,其中SCI收录225篇,出版专著28部,英文专辑1期,授权发明专利19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发表数据库3项,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纳咨询报告和谏言9项。
主要科学贡献有以下3个方面。
(1)揭示了陆-海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物质运移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阐明了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颗粒有机碳、盐度与悬浮物的运移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率先查明了土壤红黏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阐明了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汤雅玲(海洋科学学院 A07海技)摘要: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臵、形成条件和原因,以及形成之后的特点和由于受到不同的环境作用而产生的演变进行初步研究后,能够进一步的了解黄河三角洲,对黄河三角洲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向进行初步定位。
关键词:三角洲;形成;演变;保护;发展。
三角洲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区域土质肥沃,人口稠密,是所在国的重要农业区,三角洲区有密集的水网,水上交通方便,加上它位于河流出海处,可建立大型海港码头,作为海陆交通的转运地,这些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有三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还有黄河三角洲。
现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而黄河三角洲区却由于洪泛灾害严重,黄河入海口变迁不定,还经常出现断流,经济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可是这片三角洲却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
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
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趋势,不仅对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会为其他不稳定三角洲的研究提供实例。
1、黄河三角洲的概况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分为古代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
历史上,黄河分别在黄骅、苏北、利津、无棣和现在的东营等个区域入海,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三角洲,使得整个三角洲覆合体逐步向海湾推进,形成了复杂的黄河三角洲体系。
黄河在渤海湾南岸做小幅度的摆动迁移,经过十多次改道,形成了以宁海为冲积顶点,北起套尔河,南至支脉沟口,扇形半径近80千米,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现代黄河三角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5期2004年10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Vol.19 No.5Oct.,2004文章编号:1001 8166(2004)05 0808 09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黄海军,李 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 渤海生态系统。
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
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
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
据此绘出了黄河 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关 键 词:黄河三角洲;黄河 渤海生态系统;陆海相互作用;物质通量中图分类号:P737.1 文献标识码:A根据全球变化的观点,大河作为一条纽带,将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
全世界大河每年将陆地上约43500 km3的淡水、135亿t的泥沙和大量营养盐类输入海洋[1],海洋则通过浪、潮流、海水入侵及大气环流等多种途径不断作用于陆地。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焦点首先集中表现在海岸带,在这里建立各种生态平衡。
其结果一方面在海洋中形成了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沿岸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这里的生态环境又极其脆弱,陆地与海洋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使海岸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危害。
人们可以通过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促使海岸带生态环境沿着良性轨道持续发展。
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使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逐渐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灾害。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LOICZ)于1989年正式提出,翌年被列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并成为其核心项目之一。
LOICZ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评价和预测未来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海平面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岸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以便为海岸带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大河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及其对河口三角洲、近海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则是LOICZ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
2003年启动的LOICZ II着重从生物、化学、地质和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地球系统动力学,更为强调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3]。
我国LOICZ研究的基本策略是:突出大河、落足生态、增强预测、积极合作。
即在综合研究大河流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和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响应的基础上,预测今后30~50年的变化趋势,为制定长期的海岸带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黄河流域 黄河 河口三角洲 渤海(主要是南部)是一个相互联系收稿日期:2003 06 16;修回日期:2004 01 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典型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环境的遥感探测 (编号:40176021);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项目 黄河水沙变化的三角洲生态环境效应遥感分析 (编号:AA630301 5)资助.作者简介:黄海军(1963 ),男,湖南省韶山人,研究员,现从事海洋地质遥感与GIS应用研究.E mail:h jhuang@的有机的大生态系统,可简称黄河 渤海大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大气环流和某些天文因素的变化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而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和各种人类活动因素决定了黄河的水沙特征和入海水、沙等物质通量。
黄河水、沙、营养盐入海后在海洋环流系统作用下向深海扩散,直接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南部,并在那里形成具有高生产力的良好渔场,同时,在各种海洋动力因素不断作用下,改变着海岸轮廓和海底地形。
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包括了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变化将会影响其它环节的平衡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少学者在对这个大系统中的不同环节或相邻环节的关系上进行过大量研究。
然而,把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和海洋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尚少。
本文试图从总体上概括地探讨黄河 渤海大生态系统存在的现实性及其内在联系,对该大生态系统得出一个初步的陆海相结合的完整概念,进一步认识流域内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河口整治等各种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助该区陆地和海洋两大国土得到协调统一的持续发展。
1 黄河流域 黄河 河口三角洲 渤海大生态系统1.1 流域自然环境和黄河水沙特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古宗列盆地,流经9个省、自治区,横亘于我国北部向东注入渤海,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
黄河穿越了黄土高原等地貌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形成了黄河所特有的 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资源缺乏 等特征(图1)。
根据黄委会对多年实测结果的研究,黄河花园口站年平均径流量为469.8亿m3,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为559.2亿m3,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6亿t[4]。
利津站1950 1979年30年间水文资料统计表明,其年均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432.25亿m3和11.0亿t。
80年代以后年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大幅度减少(下文详述)。
如果和长江、珠江比较就可以看出,其年均径流量只有长江的4.7%、珠江的13.7%,而输沙量却是长江的2.34倍、珠江的12.6倍。
黄河水沙异源表现在黄河上游段(河源至内蒙的河口镇),流域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51.3%,天图1 黄河 渤海生态系统略图Fig.1 Sketch of the Yellow river Bohai sea ecosystem然水量占全河总水量的55.9%,而来沙量只占其总量的8.7%。
相反,黄河中游段(河口镇至河南的花园口),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45.7%,天然水量占全河总水量的44.1%,而来沙量却占全河总量的91.3%。
其中特别是河口镇至龙门段,流域面积只占全河的14.8%,天然水量占全河的13.0%,而来沙量竟达全河总量的55.7%[5]。
1.2 频繁的尾闾改道和广阔的冲积平原黄河水少、沙多,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游河道频繁变迁,洪水经常泛滥。
前人曾经统计,自春秋战国至1855年间黄河下游曾发生过6次大的改道。
自西汉(公元前206年)至1938年的2144年中,大的决口泛滥413次[6],年平均0.19次,其中小决口造成的局部泛滥尚未统计。
频繁的决口、改道形成一系列决口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其中较大的有7000年前黄骅古三角洲,西汉时期的孟村三角洲,唐宋时代的无棣三角洲,宋朝时期的北镇三角洲,明清时期的杨庄 淮阴三角洲,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宁海三角洲以及近代的鱼洼三角洲等。
各种大小扇三角洲、决口扇及冲积平原的叠加,形成了北起天津南至淮阴的广阔冲积平原,面积达25万km2。
其中, 1855年黄河下游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至1976年5月在西河口人工截流改道的122年间,尾闾段发生了12次较大的改道[7],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南至南旺河以北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其面积达5400km2,净淤出土地2422km2,年均造陆速率高达23.0km2,海岸线向海推进速率高达0.21km/a。
1976年5月以来,在河口整治工程中采取了 截支强干 、 定向入海 等一系列稳定流路的措施,至1995年,平均造陆速率达到23.4809第5期 黄海军等: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km2,海岸线在河口沙嘴部分向海延伸速率高达1. 85km/a[8];1996年黄河自清8分汊北移,原河口沙咀受到侵蚀。
1.3 河口三角洲区丰富的湿地资源黄河泥沙淤积不但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而且在三角洲区形成了丰富的湿地资源。
据有关部门统计,黄河三角洲区高程<3m的湿地多达2500 km2。
其中高程在0~3m间的区域面积为1000 km2,-6~0m的区域为1500km2。
湿地中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1500km2,其中草原550km2,潮间滩涂380km2,水下岸坡390km2,其余为森林。
湿地主要分布在清水沟流路的南部和北部以及钓口河等废弃河道谷地。
湿地内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保护区内生物多达19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50余种,一级保护鸟类7种,濒危鸟类40余种,1996年3月国际湿地亚太组织批准该保护区为 东亚 澳洲珍禽保护区网络成员 ,翌年3月又批准为 东北鹤类保护网络国际成员国 。
黄河三角洲区湿地资源对该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受黄河入海物质通量影响形成良好的渔场据水利电力部资料统计,至1979年,黄河入海径流量占渤海周围河流总径流量的78.8%,输沙量占93.8%。
黄河入海泥沙约70%淤积在河口三角洲近海区,其余的泥沙在渤、黄海环流系统作用下,向深水区扩散,其影响范围西达渤海湾顶部、东可覆盖整个渤海南部,并穿过渤海海峡南部在山东半岛沿岸流作用下影响到南黄海北部[9]。
在1128 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期间,大量泥沙入海,使苏北海岸线向海推进了30~70km,不仅淤出了约1万km2的苏北滨海平原,而且在滨岸浅水区形成了著名的苏北五条沙。
苏北水下老黄河三角洲叠置于老长江三角洲之上,其面积约2.7万km2,发育成著名的苏北浅滩潮流沙脊群,其上的老黄河物质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经过再搬运过程可影响东海的北部[10]。
黄河径流入海后,除在河口区及其邻近海域形成冲淡水和低盐的渤海沿岸水团外,并参与渤、黄海环流系统,形成山东半岛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
在黄河水、沙影响海区,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渔场,如黄河口外的中国对虾产卵育幼场、渤海湾和莱州湾浅海渔场、山东半岛北部烟威渔场、苏北老黄河口以南的吕泗渔场等,这些海域盛产中国对虾、小黄鱼、兰点马鲛以及三疣梭子蟹、蛤类等珍贵经济鱼类。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但直接影响黄河干流的水、沙特征,而且可以影响下游陆地、河口三角洲区的生态环境,并且通过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直接影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和渤海南部,甚至黄海部分海区的生态环境。
因此,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渤海南部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 生态环境链 ,构成了黄河 渤海大生态系统。
2 自然环境对黄河 渤海大生态系统的影响2.1 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使黄河水资源贫乏黄河流域约40%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300 mm等降水线大至沿锡林浩特、包头、兰州、玉门 共和一带呈NE SW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