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规划说明

合集下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区重要景观详细规划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区重要景观详细规划

休闲花园
大屯路向北在中轴线的西侧布置的树阵宽度没有固定的变化规律,但总趋势是由窄变宽, 树阵间的间距也由大变小,植物种植形式由规整向自然散点式配置过渡,呼应了“通向 自然的轴线”的主题。结合树阵布置的八个小庭院,从南向北分别围绕戏、酒、茶、雪、 风、石、云、林八个主题,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在当代的演绎,反映出传统与现代 对话,从人文到自然的过度,再次呼应了“通向自然的轴线”的主题。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重要景观详细设计 / 2005 年 5 月 / 第 5 页
园林学习网 〓 〓
三、 景观节点设计 奥运广场
中区现有的设施有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体育馆奥运广场位于北四环路和中 一路之间,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位于其两边,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和 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比赛将在此进行,届时这里将有超过 10 万人经过这里,因 此它是奥运会期间观众聚会的主要场所。 规划的奥运广场是包含多元文化和元素,旨在营造出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场所,让来自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此聚会、感受节日气氛,张扬激情,享受奥运精神带来的欢乐。 中轴西侧的树阵在此被打散,零星的三五棵国槐成一排,间距不等,其余大面积是渗水 砖铺装,深灰与浅灰变化的横条纹理与中轴线相一致,既满足大量观众停留的需要,又 使人通过观察地面而不迷失方向感,从国家体育场延伸过来的斜线上布置玻璃围合的雕 塑墙,夜晚被灯光照射而发光,上面记载世界各地人们同中国在体育乃至各方面友好交 往的经历,铺装纹理在此产生活跃的变化;树下有小片的草地和条形的坐凳,在盛夏时 就好像沙漠中的绿洲,不仅为广场增加活跃的元素,还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国槐是 北京的市树,种植时选用大规格苗木,弱修剪枝条,就能使它们在奥运期间发挥遮荫蔽 日的作用。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重要景观详细设计 / 2005 年 5 月 / 第 9 页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肺,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绿色空间。

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园的竖向规划设计,以呈现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竖向规划设计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竖向规划为公园创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使游客能够欣赏到公园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竖向规划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交通组织。

在空间布局方面,公园充分利用地形,将山地、森林和水体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景观结构。

同时,通过设置生态廊道和绿化隔离带,公园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公园内的建筑物多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风格也力求与周边环境相一致,以实现视觉上的和谐。

在交通组织方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同时,公园还设置了生态停车场和自行车道,鼓励游客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前期的研究和规划,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措施。

例如,在空间布局方面,公园可进一步优化景观结构,增设多功能活动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绿色屋顶和墙面的比例,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在交通组织上,可以进一步完善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网络,方便游客出行。

总结来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通过不断优化景观结构、注重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完善交通组织等多方面的措施,公园竖向规划设计成为了创造可持续的绿色空间的典范。

未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继续努力,通过竖向规划设计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游憩体验,为市民带来更多福利。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2007年3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荣获第五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TorsanlorenzuoInternationalPrize)城市绿色空间类奖项的一等奖。

该奖是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认可的国际风景园林奖,这是我国作品第一次获此殊荣。

12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而后的2008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再次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的总统奖(一等奖)。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认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21世纪世界显著成就之一,是在大都市中完全人工建造的大型城市公园,其大胆的、富有挑战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为耀眼的亮点。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距离北京市民最近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有10个北海公园那么大。

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城市公园,被称作第29届奥运会的后花园。

一、生态战略下的人文成果“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灵魂。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延伸了北京古城中轴线,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着“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秉承了中华文明优秀而深厚的传统,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重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造园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的山水空间具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意境;绵延山水,跌宕起伏,凸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龙形水系”,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含义,将中国龙图腾传向世界。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使“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更具有历史人文意义,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而精确的总结。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

进行种子繁殖或营养繁殖。当然, 这对于筛 选森林公园的植物种类仅是最基本的要 求。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乡土植物的生态效 益 , 诸 如 其 光 合 能 力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抗 污 染能力等。因而, 在城市选择乡土植物时, 要 从 植 物 的 适 应 性 、园 林 观 赏 性 、生 态 效 益 等多方面综合系统地进行分级筛选。
1.1.2 北京地区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 北京山地相对高差大, 随着海拔高度 的 增 加 , 气 候 、土 壤 有 明 显 的 垂 直 分 异 , 故 植被也表现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从植被 现状看, 山地植被垂直分为 4 个带: 低山落 叶阔叶灌丛和灌草丛带、中山下部松栎林 带 、中 山 上 部 桦 树 林 带 和 山 顶 草 甸 。 1.1.3 北京地区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北京地区自然植被群落的多样性, 不 仅体现在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上, 并 且在不同水平区域也有所侧重。北京地区 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区域, 大多集中在城 郊 交 界 处 或 郊 区 , 如 京 北 的 云 蒙 山 、雾 灵 山 、喇 叭 沟 门 、松 山 等 ; 京 西 的 东 灵 山 、百 花山等。而随着城市的发展, 市区内除海 淀 区 清 华 大 学 、北 京 大 学 校 园 内 还 尚 存 少 数自然植被保存良好的地段外, 其余地区 均已少见。 北京地区的自然植被大多是以当地 乡土树种为主, 群落结构基本上为乔木、 灌木、草本地被 3 层。 1.2 北京乡土植物特征的研究 选择乡土植物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 公园的重要宗旨。但并不是所有的乡土植 物都适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在面对 复杂的城市环境, 以及城市与郊区山林地 生态条件的差异性时, 有些乡土植物自身 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就会表现出其不利 的一面。在选择乡土植物时应满足以下条 件: (1) 当地原生或没有生物入侵威胁的归 化植物; (2)有一定的园林观赏价值; (3)能够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规划说明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规划说明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规划说明1 规划背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奥运中心区重要的景观背景。

其规划设计既要保证奥运赛时活动的需求,又要符合建设一个多功能生态区域的长期目标的需要。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叠山理水,要求掌握山水构成的规律,把握山水的客观形貌和特点。

只有掌握了山水构成的规律、形态,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典型化的山形与水系。

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

山水结合,才能组成完整的自然景观。

真实的自然山水就是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综合体。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山水方案构建山和水的组合。

经过对颐和园、北海等传统园林山形水系的研究,森林公园的山水组合最终定为“山环水抱、起伏连绵、负阴抱阳、左急右缓,左峰层峦逶迤、右翼余脉蜿蜒、环顾龙湖胜景”的模式。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系统设计就是结合现场的地形水系条件,因地制宜地做出的“龙湖”——龙形水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是变幻莫测的神物,更是炎黄子孙的祖先。

没有一种图案可以如同龙纹一般代表着中国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司水的神明。

腾云驾雾、排云布雨,龙与水相互依存。

唐代陶渊明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除了龙,没有一种神物能与水如此的相容。

此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被命名为“通往自然的轴线”,在这里,北京城的城市中轴线将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在利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构建的自然山林前,龙形的蜿蜒水系,沿着城市的轴线向北盘卧。

银色的波光如同银龙的鳞甲在绿色的山林间熠熠生辉。

2 场地现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内水面包括3部分:一是湖泊,主要分布在南区的洼里公园和碧玉公园内,水面面积约,其中主湖面积22hm2,现状洼里湖公园湖面,现状碧玉公园湖面;二是河道(渠),水面面积约36hm2,主要包括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北区园内小河等;三是规划湿地,水面面积为8hm2。

规划基址北边界为清河,清河导流渠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园区,另在公园东部有近南北向伸展的仰山大沟。

5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的优缺点全解

5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的优缺点全解

5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的优缺点全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的优缺点1 建筑总体情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座以⼭⽔植被为主的公园,建筑虽然不是主⾓,但却是公园景观的组成要素之⼀,必须与公园景观融为⼀体,体现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公园景观,森林公园对建筑⾃⾝的造型要求较⾼,因此在外观设计、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多有突破,⼒求简洁明了并富有新意。

园内的整体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密切与场地特征和周边环境相结合,根据建筑功能,进⾏针对性的规划。

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和场地的不同,将园内建筑分为湿地建筑、滨⽔建筑、⼭地建筑、林地建筑等不同类型。

1.1 艺术性优点⼭地建筑和林地建筑的特点是周边树⽊茂盛,环境幽静,因此建筑材料的选择要与周边密林相呼应,建筑要尽量隐蔽在⼭林之中。

湿地建筑的建筑外形呈梯形,宽边朝向湿地,⼤⾯积的窗户和平台,以满⾜观景需求,同时在夏季游客量增⼤时,屋顶平台成为最佳的休息空间。

建筑内部与屋顶均采⽤本⾊⽊材,使建筑融于⾃然环境之中。

⽣态⽔处理展⽰温室紧邻的叠⽔花台平,⾯呈“S”形,建筑周边道路由流线形,故温室建筑造型呈⾼低四部分组合,与周边环境的肌理相应,并以错动的平⾯曲线与周围环境产⽣暗合,以层叠错落的建筑形体产⽣⾃⾝的韵律。

温室外墙选⽤通透的玻璃幕墙,使室内外景观形成⼀定的连续性。

滨⽔休息咖啡厅外形沿⽔岸线设计为曲⾯设置⼤⾯积观景平台和多⽅位活动空间,减少建筑体量,减轻对环境的压迫感。

材料选⽤⽑⽯、⽊塑等接近⾃然的材料,屋⾯为⽊质格栅结构,与围护结构游离开来,使建筑藏于树林之中,隐于湖泊之畔。

奥海南岸的码头管理中⼼建筑整体隐藏在场地之中,在等⾼线起伏之间获得空间。

屋⾯上是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的⾃然景观,现状保留的⼤树茂密成荫,并结合园路设置了⾃然⼭⽯,让游⼈只感⾝处密林之中,不觉⽴⾝建筑之上。

门区建筑设计结合了春、夏、初秋、深秋、冬五个季节理念,通过对建筑材料、建筑周边植物等的精⼼选择,⼒求体现相关季节的印象和氛围。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举办2024年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设计旨在营造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规划设计囊括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景观布局、建筑设计、绿化植被、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

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保护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赛事环境。

在景观布局方面,设计师注重打造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相契合的空间。

整个公园的布局采用了"人、气、水、路"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公园内设置了众多座椅和休闲空间,供游客休息和欣赏美景。

此外,设计还规划了独特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以方便游客的步行与骑行。

建筑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奥运会的功能要求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规划中,建筑物的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色石材和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的设计,既符合奥运会的标准,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绿化植被是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公园内大量种植了各种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花卉等。

这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观,还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多个草坪和休闲区,供游客进行体育活动和休憩。

水体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园内原有的水体资源,打造了多个人工湖泊和喷泉。

这些水体不仅增添了公园的美观度,还起到了调节温度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总之,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旨在为奥运会提供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绿色生态理念
1.
最大限度 地保持和利用 现有湖渠、微 地形起伏等现 状地形条件; 2. 利用森林 公园内现有植 被,绿化主要 以林地为主,
绿色生态理念
尽量保留 原有自然 地貌、植 被,追求 自然之美, 以求达到 “绿肺” 之功效
绿色生态理念
为保障五环南北两侧的生物系统联系、提 供物种传播路径、维护生物多样性而设计 了中国第一座城市内上跨高速公路的大型 生态廊道。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平面图
南部公园区-休闲娱乐 五环路
北部生态种源 地--生态保护 与恢复
• 以自然密林为主的北部公园将成为生态种源地,以生态保 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尽量保留现状自然地貌、植被, 形成微地形起伏及小型溪涧景观。公园减少设施,限制游 人数量,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创造良好环境。 • 南部定位为生态森林公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 主,山环水抱,创造自然、诗意、大气的空间意境,兼顾 群众休闲娱乐功能,可设置各种服务设施和景观景点,为 市民百姓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重要景观区有入口门 区、主山景区、主湖景区、现状森林区(原洼里公园、碧 玉公园)、景观湿地区等。构筑完善的功能结构体系,充 实各项为人们服务的内容。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图
主山效果图
主山俯视主湖效果图
“林泉高致”叠瀑
“林泉高致”叠瀑
• 位于主山的西南余脉,该景区环境相对封闭,以 山体自然形成的谷地设计而成的一条溪涧瀑布, 从西向东汇入人工湖中,构成山水相依的空间格 局。 • 山顶设飞瀑,蜿蜒而下,直汇主湖,林荫小径在 溪流上穿行,林泉相映成趣。围绕小溪设计一系 列自然景观,林荫小径在溪流上穿行,形成空间 趣味点。 • 从生态方面考虑,山体雨水自然汇成小溪,最后 蓄积在湖中。植物配置从山体的混交风景林向草 甸、滨水水生植物逐渐过渡,形成自然的植物群 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规划说明1 规划背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奥运中心区重要的景观背景。

其规划设计既要保证奥运赛时活动的需求,又要符合建设一个多功能生态区域的长期目标的需要。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叠山理水,要求掌握山水构成的规律,把握山水的客观形貌和特点。

只有掌握了山水构成的规律、形态,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典型化的山形与水系。

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

山水结合,才能组成完整的自然景观。

真实的自然山水就是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综合体。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山水方案构建山和水的组合。

经过对颐和园、北海等传统园林山形水系的研究,森林公园的山水组合最终定为“山环水抱、起伏连绵、负阴抱阳、左急右缓,左峰层峦逶迤、右翼余脉蜿蜒、环顾龙湖胜景”的模式。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系统设计就是结合现场的地形水系条件,因地制宜地做出的“龙湖”——龙形水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是变幻莫测的神物,更是炎黄子孙的祖先。

没有一种图案可以如同龙纹一般代表着中国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司水的神明。

腾云驾雾、排云布雨,龙与水相互依存。

唐代陶渊明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除了龙,没有一种神物能与水如此的相容。

此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被命名为“通往自然的轴线”,在这里,北京城的城市中轴线将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在利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构建的自然山林前,龙形的蜿蜒水系,沿着城市的轴线向北盘卧。

银色的波光如同银龙的鳞甲在绿色的山林间熠熠生辉。

2 场地现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内水面包括3部分:一是湖泊,主要分布在南区的洼里公园和碧玉公园内,水面面积约28.5hm2,其中主湖面积22hm2,现状洼里湖公园湖面5.2hm2,现状碧玉公园湖面1.3hm2;二是河道(渠),水面面积约36hm2,主要包括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北区园内小河等;三是规划湿地,水面面积为8hm2。

规划基址北边界为清河,清河导流渠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园区,另在公园东部有近南北向伸展的仰山大沟。

清河导流渠与仰山大沟均为森林公园内承担城市水利功能的河道,其中,清河导流渠既是清河向北小河供水的途径,又和仰山大沟一起作为雨洪排泄的通道,将城市雨洪向北排入清河。

3 规划方案本方案根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的整体景观意象,结合场地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洼里公园湖区以及碧玉公园湖区水系,构筑森林公园以“主湖”为主水面的整体“龙头”水系格局。

“主湖”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的北端,背依主山,南临森林公园南入口,西北利用现状近10m的高差规划为由层层落水构成的湿地观赏景区,东及东北向分别与现状碧玉公园水系、洼里公园水系相连,跨过主山则与清河导流渠相接(清河导流渠形态根据主山形态适当调整),最终形成湖、湿地、河渠等形态多样、景观丰富的水景效果。

根据场地现状及公园所在城市区域水利的整体要求,规划湿地区水位为41.5m,主湖水位为38.5m,洼里公园湖区水位为37.35m,清河导流渠主山北侧段水位37.25m。

清河导流渠在主山北侧渠段根据主山形态局部做了调整,以营造古朴天然的景观效果,水位为37.25m。

导流渠采用复式梯形断面渠道结合漫水湿地的形式,向南通过暗沟与北小河水系相联系。

北区水系引自西北部的清河导流渠,以萦回曲折的溪流和小尺度湖面为主,蜿蜒于山丘之间,最终注入北侧的清河。

该水系一方面能够收集雨水,防洪减灾;另一方面则通过湿地、山溪等景观的营造,烘托北区朴野自然的山林气氛。

根据现状地形,水位分两段变化,其中,北辰西路西侧水位为37.15m,北辰西路东侧水位为36m。

4 科技特色北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降水少、气候干燥的环境中。

比起许多国际大都市,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

在这样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建设一个如此大的人工水体,并且还要让它自己可以运转起来,是整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设计所涉及的最大技术问题。

4.1 湿地系统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期间,为保证龙形水系水源充足,水质清洁,在奥运期间整个“龙形”水系将使用京密引水渠引来的清水,奥运会结束后,水系的主要水源将改为清河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再生水。

其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偏高,为此特别在园内设计一处生态净水系统——即15.28hm2的生态湿地系统。

南区为12.48hm2,北区为2.80hm2。

湿地作为在全园水系统中惟一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体系统,在整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循环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土壤含量偏大的潜流湿地系统主要用来进行再生水的第一次净化。

经过几次过滤,富有大量微生物与氮、磷、氨等化学元素的再生水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统的主要补水水源。

潜流湿地的作用就是过滤再生水中无法通过土壤的有害物质,并利用土壤中的某些物质与水中的部分化学元素结合,将那些有害元素从水中分离出来。

湿地区域另一组成部分表面流湿地的作用主要为通过曝气,将再生水中的氮、氨等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等气体化合,成为大气中对人体无害的气体,从水中释放出来。

在这一区域大量种植有净化水体功能的水生植物与湿地植物,通过植物的根系或植物分泌的液体对水体进行净化,同时还可以美化水体环境,营造特殊的湿地景观。

湿地不仅能净化湖水和雨水,还将为很多动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地,为很多昆虫提供生物环境。

这些昆虫将是这个湖区内鸟类和鱼的食物。

湿地植物为在水中生存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从而帮助构建平衡、稳定的湿地生物系统。

鹭等水鸟将在这里优雅地漫步、觅食。

湿地将帮助本地生物繁衍,以增加水岸线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品种。

4.2 水循环系统与两个湿地系统相对应,在水系设计中设计了两套水循环系统。

(1)清河导流渠—北小河供水在清河导流渠流经森林公园的地段,关闭2号闸、3号闸、5号闸及仰山大沟上的4号闸,打开6号闸、7号闸,即可以直接将清河导流渠的水导入森林公园南侧的北小河,向城市供水。

(2)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清河泄洪打开4号闸、6号闸、7号闸,关闭3号闸、5号闸,即可将来自南侧城市的洪水沿清河导流渠向北排入仰山大沟,最终排入北侧的清河,完成城市局部区域的泄洪。

通过这两套水循环系统,整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可以实现在旱季为城市补水,在雨季为城市泄洪的作用。

通过湿地的净化作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系将成为北京最大的再生水净化自然水系。

这一水系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京干旱无水补、下雨留不住的局面。

4.3补水方案虽然有了完善的水循环系统,但北京毕竟是个气候干燥、水体蒸发量大的城市,为保证主湖整个水循环系统运转的正常,在水系设计中特别考虑了两种补水方案:(1)市政中水补水——就近通过市政中水管道补水。

(2)河流取水——就目前而言,公园北侧的清河和南侧的北小河中的水质指标超标比较严重,水质无法得到保障,从河中直接取水作为补水水源比较困难。

但河流经过治理,改善违规排污的情况后,清河或北小河中的水质将有可能达到中水的水质标准,北区水系补水就可以从清河取水。

根据清河常水位和北区潜流湿地所在的地面标高,需要利用泵站将河水提升7m到潜流湿地进行补水,同时潜流湿地对水体也具备一些过滤、净化作用。

从而保证进入园区内补水的河水水质;而南区水系距离河道较远,工程费用很高,不考虑运用河水补水的方式。

南区水系仍然需要利用市政管道提供的中水进行清洁、净化后进行补水。

4.4 水循环方式考虑到北京水资源本身比较匮乏,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部的水系统将采取全园循环方案,以降低整个水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耗。

考虑到非汛期与汛期森林公园内部及其周围环境水系的情况不同,在水系循环设计中根据不同时期设计了不同的循环方式。

(1)在非汛期,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上游没有来水,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园的水环境,将采取大循环方案:北区通过市政管道提供的中水进行补水;南区利用本身水系统通过泵站实现自身水系统内部循环。

利用市政提供中水以及北区通过暗涵补充过来的水量补充蒸发水量。

在此循环中,湿地区域可以净化循环水和市政提供的中水。

(2)在汛期(每年6月1日-9月15日),由于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将担任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地表径流排除功能,河流断面瞬间流量大,河道用水量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但由于城市非点源的影响,水质波动较大,而公园水系功能定位较高,要求水质能得到持续有效的保障。

因此,为了公园水系的水质安全,采用小循环方案运行,形成南北两个独立的小循环系统。

远期清河水质达到景观水质要求时,采用南北园大循环方式。

4.5 退水方案森林公园作为一处集中的大型绿地,其本身(大面积的绿地和湖面)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能吸纳一定量的降水。

此外,通过地形塑造,地下渗水系统的设计等景观措施又可有效提高公园排除和吸纳洪水的能力,实现公园水系统的自我调节。

尽管如此,在北京多雨的夏季,集中降水很容易引起局部水位超标,造成轻微洪涝灾害。

为防止特大暴雨或山洪暴发期降水量超出公园水系统的承载能力或方便公园水系清理时期排水之需,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全园需退水时所用的方案。

为更有效地达到控制水位的目的,退水方案共有两套:(1)清河退水线路即将水流导入森林公园北侧的清河。

其中,北区水系退水方案为:首先关闭1号闸、2号闸,截断清河导流渠水源,让洪水沿水系自然导入清河;南区水系退水方案为:打开3号闸、4号闸、5号闸,让主湖、湿地、洼里公园、碧玉公园等区域的洪水顺着自然地势或清河导流渠导入仰山大沟,再沿仰山大沟导入北部的清河。

(2)北小河退水线路即将南区水流导入森林公园东南侧的北小河,北区水流排放则仍然自西向东,再向北导入清河。

南区退水方案为:关闭北区的1号闸、2号闸及仰山大沟上的4号闸,打开3号闸、5号闸、6号闸、7号闸,让洪水沿清河导流渠流入北小河。

4.6 生态驳岸作为水系系统的一部分,驳岸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水体的清洁度。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主要采取生态驳岸形式。

以生态防护为目的,以植物为主要材料,采取自然形态的水岸处理方式。

只在少部分为大量人群游憩活动提供服务的区域内采取硬质材料砌筑驳岸(图6)。

通过各个生态驳岸设计的意向可以看出,在整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驳岸的设计中,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大量加强水生植物、亲水植物以及喜水植物的应用。

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物净化功能,以达到全面净化水体的作用。

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高水系统的水体质量,同时也可以保证水体的景观效果达到最优。

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区域,设有部分亲水驳岸,这可以使游人更加贴近自然,同时,也可以利用水中释放的负氧离子净化场地的空气,为游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5 结语本设计在刚性的城市格局中引入自然的柔性水系统,缓解都市生态压力的同时,营造出优美的景观。

龙形之湖北起森林公园,向南面的国家奥林匹克主会场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