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体公园整体设计理念及空间结构
奥林匹克下沉公园赏析[调研知识]
![奥林匹克下沉公园赏析[调研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c5d394b55270722192ef7b0.png)
优选分析
7
优选分析
8
下沉花园中的院落
• 1号院:御道宫门; • 2号院:古木花厅; • 3号院:礼乐重门; • 4、5号院:穿越瀛洲; • 6号院:合院谐趣; • 7号院:水印长天
优选分析
9
1号院:御道宫门
•
在下沉花园的7个院落当中,1号院用地面积最大,南侧的大台阶和
坡道引导人们进入下沉花园,西侧是商业走廊,东侧为弧形墙面和突出
21
6号院:合院谐趣
•
相对于城市,四合院是封闭而私密的居住场所,空间组织中体现外合内
敞的原则。建筑由简单矩形平面构成“间”,建筑群体由一系列“间”相拼
而成。建筑结构为梁柱体系或构架体系,具有所谓的“墙倒屋不塌”的特征。
• 私密与围合显然与下沉花园的公共性相左,但这种矛盾和对立恰恰促成了从 另一视角欣赏中国建筑的契机。利用“墙倒屋不塌”的原理,6号院设计清除 了所有围合物,以彻底打破室外空间界线,由封闭和私密的空间转换为开敞 的公共空间。
个比赛场馆设在展览馆内。
优选分析
3
优选分析
4
下沉花园设计理念
•
北京的巨大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皇家建筑方面,还体现在众多的四合院民
居上。四合院是因北京的气候而产生的住宅建筑,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令人
借鉴的建筑设计思想。
•
奥林匹克公园的下沉花园有着中国传统元素的特色,从紫禁城的红墙,
到北京的四合院,从经历千年的鼓乐,到盛唐的马球运动,在这里都有体现。
优选分析
17
优选分析
18
优选分析
19
4、5号院:穿越瀛洲
•
整个四号院空间,4、5号院以及大屯路人行隧道是南北花园之间的联系
奥体公园整体设计理念及空间结构

奥体公园整体设计理念及空间结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eijing Olympic Park,2008年)设计:[美] SASAKI设计公司空间结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朝阳区,城市中轴线的北端。
公园南起北土城东路,北至清河,东至安立路和北辰东路,西至林萃路和北辰西路,跨越北四环和北五环,总占地面积11.59平方公里,分三个区域,北端是680公顷的森林公园;中心区291公顷,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公顷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中华民族园也纳入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内。
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部,科荟路以南,北四环中路以北。
其西北角设有奥运村,南部设有各个主场馆,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赛时为击剑馆、国际广播中心)等。
此外,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玲珑塔)、数字北京大厦、主新闻中心也在这一区域。
已建成和预留区原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中路以南、北辰路以东的地区,所有场馆均为1990年亚运会的比赛场馆——包括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和英东游泳馆。
其南部的预留地将被开发为文化商务区。
奥林匹克公园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这些场馆和设施包括:比赛场馆:共有14个,可进行15个项目的比赛。
其中有4个比赛场馆设在展览馆内。
奥运村: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公寓36万平方米,其他11万平方米),可供16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其随行人员居住,邻近主要比赛场馆。
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静安全。
记者村:占地30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记者到达公园内的比赛场馆,时间不超过6分钟。
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北京中轴线向北延长的工程,在公园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轴线由城市引出,最终消失在森林公园的山水之间。
赛时,奥林匹克公园设有包括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在内的10个比赛场馆,奥运村,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而赛后利用的规划中,奥林匹克公园将成为包含体育赛事、会展中心、科教文化、休闲购物等多种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分析

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分析一、奥体公园整体设计理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地处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土城路,东至安立路和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和北辰西路,总占地面积11.59平方千米,集中体现了“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是融合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居住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区域,是包含体育赛事、会展中心、科教文化、休闲购物等多种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的建园思想是渊源于中国文人自然山水派的园林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
例如:中国园林是以大自然为原型而创作的艺术作品。
计成在《园治》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古人云天然图画。
”涨潮在《幽梦影》中说:“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摄召魂魄,颠倒情思也!”以上这些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创作造景布局的最高境界,也是奥林匹克公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追求的。
二、奥体公园整体空间结构:其南部的预留地将被开发为文化商务区。
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部,科荟路以南,北四环中路以北。
其西北角设有奥运村,南部设有各个主场馆,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赛时为击剑馆、国际广播中心)等。
此外,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玲珑塔)、数字北京大厦、主新闻中心也在这一区域[3] 。
森林公园位于科荟路以北,利用挖湖堆山的中国古代园林技术,建造出“奥海”、“仰山”,作为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的终点。
园区以五环路划分为北区和南区,南区以人工景观为主,北区的定位则更贴近自然野趣。
两区中间设置一座跨越五环路的“生态廊道”。
其西侧设有奥林匹克公园曲棍球场、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及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
三、下沉花园设计理念:北京的巨大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皇家建筑方面,还体现在众多的四合院民居上。
四合院是因北京的气候而产生的住宅建筑,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令人借鉴的建筑设计思想。
中国国家体育场构造解析

中国国家体育场构造解析
中国国家体育场,又称“鸟巢”,是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大型体育场。
其构造解析如下:
1. 建筑造型:体育场呈现椭圆形的马鞍形,整体造型独特。
2. 结构特点:体育场内部有三层碗状看台,由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
看台下有数个独立的空间,包括餐厅、商店、卫生间等设施。
这些设施均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分布,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3. 屋顶设计:体育场的屋顶采用钢结构工程,由24榀门式桁架围绕体育场内部碗状看台区旋转而成。
其中22榀贯通或基本贯通,形成网格状构架,组成体育场整体的“鸟巢”造型。
屋盖主结构的杆件均为箱型构件,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抵抗风载和地震等外部力。
4. 立面设计:体育场的立面也颇具特色。
立面、楼梯、碗状结构和屋顶是一体的,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也使得外观更加简洁、美观。
5. 可持续性设计:体育场的设计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体育场的结构空间被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填满,如同鸟类用柔软的填料填充巢穴的细枝之间的空隙一样。
此外,体育场的设计也考虑到了自然通风,这是体育场可持续设计的最重要方面。
6. 功能区域:除了主体结构外,体育场周围还设有一些功能区域,如基座上的新公园、观众休息区、运动员训练区等。
这些区
域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场地的使用功能,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赛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构造独特、环保、实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水平。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202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举办2024年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规划设计旨在营造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该规划设计囊括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景观布局、建筑设计、绿化植被、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
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保护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环境、体现中华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赛事环境。
在景观布局方面,设计师注重打造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相契合的空间。
整个公园的布局采用了"人、气、水、路"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公园内设置了众多座椅和休闲空间,供游客休息和欣赏美景。
此外,设计还规划了独特的步道和自行车道,以方便游客的步行与骑行。
建筑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奥运会的功能要求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规划中,建筑物的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色石材和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的设计,既符合奥运会的标准,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绿化植被是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公园内大量种植了各种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花卉等。
这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观,还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多个草坪和休闲区,供游客进行体育活动和休憩。
水体设计方面,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园内原有的水体资源,打造了多个人工湖泊和喷泉。
这些水体不仅增添了公园的美观度,还起到了调节温度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总之,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旨在为奥运会提供一个符合奥林匹克主题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分析

细部设计.景观廊架。
下沉花园的雨水排放系统。
利 用 雨水收集设施与 雨洪利用系统相配套, 在保证雨水综合利用 效率的同时,满足各 区域地面设计标准内 径流雨水的排放。
下 渗 净 化
收 集
雨燕塔。
雨燕塔位于北园东北 部,是为北京雨燕及各种鸟 类提供栖息场所而建造。塔 高21.42米,建筑面积6.55 平方米,塔上共设有2240个 鸟巢。 然而,设计者并未充分考虑 雨燕的生活习性,这个塔最 后没有引来雨燕,却成了 “麻雀窝”!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分析
设计定位
1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 2奥运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 3市民的健康森林和自然休憩场所。
立意构思:奥林匹克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规划 设计理念,奥林匹克中心区代表着现代城市,而森林 公园则代表着自然的空间格局,以自然生态系统赋予 北京古城中轴线新的延伸,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 载古老文明的轴线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 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通往自然的轴线” 的 概念。 总体布局: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 中轴线的北端,总占地面积1085公顷,是举办2008年 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区域。公园南起北土城东路,北至 清河,东至安立路和北辰东路,西至林萃路和北辰西 路,跨越北四环和北五环。其中,南部是奥林匹克中 心区,集中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 馆等重要场馆;北部规划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占地 约680公顷。
景观廊架
廊架不仅有新颖的造型,搭配上太阳能光电板更是让其成为了 一个多功能的廊架。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的主题”,成为了一种富有内涵的多功能公共服务体系。
空间组织: 奥林匹克公园分为三部分:6.8平方公里的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3.1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和1.64平方 公里的已建成和预留区(奥体中心)。奥林匹克公园 围绕贯穿整个园区的中轴线设计了不同的景观,设计 了三条轴线——中轴线、西侧的树阵和东侧的龙形水 系。在龙形水系和中轴线之间设置了三段不同的空间 (庆典广场、下沉花园、休闲广场),水系两岸也分 别配套进行了景观设计。
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论述1200字

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论述1200字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论述一、引言奥林匹克体育馆是一座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它不仅承载着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世界顶级体育盛事,也是体育赛事、演唱会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馆。
本文将对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进行论述,介绍其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二、建筑概述奥林匹克体育馆位于一处宽敞平坦的场地上,由一座主体建筑和相关附属设施组成。
整个建筑呈现出现代化的风格,外墙由玻璃幕墙和金属构件构成,给人一种现代、科技感十足的视觉效果。
三、结构设计1. 柱和梁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承重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
建筑内部设置了大量的钢柱和钢梁,它们承担了体育馆整体重量的支撑作用。
这些柱和梁的材质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分散压力,保证整个建筑的稳定性。
2. 屋顶结构奥林匹克体育馆的屋顶采用了特殊的结构设计,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具有美观性。
屋顶由一系列大型的悬臂结构组成,这些结构以弧形延伸,形成一个巨大的拱形。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为体育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让观众可以有更好的视野。
3. 钢索悬挂系统为了增加屋顶的稳定性,奥林匹克体育馆采用了钢索悬挂系统。
这些钢索通过连接屋顶结构和地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
钢索的材质坚固耐用,能够承受较大的张力,同时减轻了屋顶自身的重量,提高了整个建筑的结构性能。
四、建筑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空间布局非常合理,室内设置了观众席、运动场地、休息区等功能区域。
观众席采用了分层设计,能够容纳大量观众,并且能够提供良好的视线和舒适的观赛环境。
运动场地和休息区也得到了合理的配置,给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了便利和舒适。
2. 环境友好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
建筑外墙采用了绿色玻璃幕墙,能够有效地隔热防辐射,减少能源消耗。
屋顶上设置了太阳能板,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体育馆的电力供应提供可再生能源。
3. 灵活可变奥林匹克体育馆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多功能性的要求。
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

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滁州奥体中心是位于中国安徽省滁州市的一座综合性体育中心,占地面积约500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其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实现功能与美学的有机结合。
体育场馆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其功能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滁州奥体中心的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充分考虑和体现,包括主场馆、训练馆、游泳馆、体育场、停车场等。
同时,设计师注重建筑外观的美学表达,使整个奥体中心呈现出现代感和创新感。
各个建筑之间的空间布局和比例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和谐而美丽的景观。
其次,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
滁州奥体中心采用了多种环保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外墙采用了节能玻璃和隔热材料,使建筑保温性能更好。
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用于照明和热水供应。
此外,奥体中心还设有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灌溉植物和冲水。
通过这些环保措施,奥体中心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是打造宜人的运动空间。
运动场馆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提供舒适和宜人的运动环境。
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师在每个场馆内都注重提供舒适的座椅、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施,以及完善的声学设计,确保观众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观赛和观摩体验。
此外,奥体中心还设有休闲区域和绿化景观,供观众和运动员休息和放松。
通过提供舒适和宜人的运动空间,奥体中心能够增加运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最后,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作为滁州的标志性建筑,奥体中心借鉴了滁州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了滁州的地域特色。
比如,建筑外墙的色彩和图案灵感来源于滁州的传统民居和园林,使整个奥体中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并展示了滁州的文化魅力。
总之,滁州奥体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实现功能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打造宜人的运动空间,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实现,奥体中心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意的体育建筑,为滁州市民提供了一个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体公园整体设计理念及空间结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eijing Olympic Park,2008年)设计:[美] SASAKI设计公司空间结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朝阳区,城市中轴线的北端。
公园南起北土城东路,北至清河,东至安立路和北辰东路,西至林萃路和北辰西路,跨越北四环和北五环,总占地面积11.59平方公里,分三个区域,北端是680公顷的森林公园;中心区291公顷,是主要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南端114公顷是已建成场馆区和预留地,中华民族园也纳入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内。
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部,科荟路以南,北四环中路以北。
其西北角设有奥运村,南部设有各个主场馆,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赛时为击剑馆、国际广播中心)等。
此外,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玲珑塔)、数字北京大厦、主新闻中心也在这一区域。
已建成和预留区原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中路以南、北辰路以东的地区,所有场馆均为1990年亚运会的比赛场馆——包括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和英东游泳馆。
其南部的预留地将被开发为文化商务区。
奥林匹克公园容纳了44%的奥运会比赛场馆和为奥运会服务的绝大多数设施,这些场馆和设施包括:比赛场馆:共有14个,可进行15个项目的比赛。
其中有4个比赛场馆设在展览馆内。
奥运村:占地80公顷,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公寓36万平方米,其他11万平方米),可供16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其随行人员居住,邻近主要比赛场馆。
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静安全。
记者村:占地30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记者到达公园内的比赛场馆,时间不超过6分钟。
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北京中轴线向北延长的工程,在公园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轴线由城市引出,最终消失在森林公园的山水之间。
赛时,奥林匹克公园设有包括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在内的10个比赛场馆,奥运村,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而赛后利用的规划中,奥林匹克公园将成为包含体育赛事、会展中心、科教文化、休闲购物等多种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2009年至2011年,奥林匹克公园游人数量不断上升,各场馆通过不同的方式自负盈亏,其中国家会议中心和国家游泳中心是北京奥运会赛后利用最为成功的场馆。
奥林匹克公园于2012年11月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
是融合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居住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区域,区域内有完善的能源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地下结构工程1.地下交通联系通道地下通道总投资约11亿元(平均每延公里约1.17亿元)。
设计钢筋用量8.77万吨,混凝土用量32.12万立方米。
主体结构布置在南一路、湖边东路、北一路北侧及景观西路的地下,全长9.9公里,其中主通道长4.5公里,把地下商业、公共地下车库、地铁及建筑物连接成互联、互通、互用的地下公共空间。
2.地下车库工程3.地下空间及下沉花园地下商业建筑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4.35公顷,总建筑面积24.03万平方米;地下机动车停放数量1318辆,地下自行车停放数量3597辆。
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9米的下沉花园,其两侧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地铁的出入口,长达700米的空间由7个庭院串联而成。
商业由三大部分组成:大屯路以南、下沉花园以西是Ⅳ段商业,Ⅳ段商业以西地下部分为Ⅰ段商业及地下车库;大屯路以南、下沉花园以东为II段商业;大屯路以北,下沉花园东侧为 III 段商业;大屯路以北,下沉花园西侧为Ⅴ段商业。
场馆历史:奥运中心区的选址过程1990年亚运会结束后,很快北京就开始准备申办2000年奥运会。
1992年提交的申办报告中,提出以扩建已有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主体育中心,在奥体中心南部预留地建设一个新的10万人体育场,向北扩建奥运村;在西部五棵松建设“21世纪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体育馆和网球场。
当时各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于场地的要求较低,北京仅需新建7个场馆即可满足要求。
然而,北京以一票之差负于悉尼,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
时隔5年之后,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次年3月31日北京市政府同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规划工作协调小组”,对奥运场馆和奥运中心区的布局进行研究。
中心区的选址总共经过四个阶段的选址工作,第一阶段共有15个方案,到第三阶段提出奥体中心、定福庄、垡头和亦庄4个方向,到第四阶段选择了奥体中心和东南部亦庄两个方向,细化为5个方案。
最终,为了在申办过程中给评委以最佳印象,市政府决定放弃与京津冀一体化方向相适应的东南方向,选择因亚运会而建设得比较成熟的城市北部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区,把奥体中心向北拓展,利用中轴线北延线上原来规划的行政中心预留地改为奥林匹克公园。
这一片预留地原来是大屯乡和洼里乡的范围。
洼里因地势低洼得名;而大屯因为宋、辽古战场宋军屯粮之处得名。
此地原为农田,1960年代被规划为科学城,建设了917大楼,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家研究所在此办公。
由于此地为规划预留用地,北京没有在此进行任何建设,因而成为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甚至一度为废纸交易的市场。
申办方案规划:范围包括原奥体中心、中华民族园、中心区、民族大道、洼里森林公园,占地1215公顷。
在中心区新建体育场、游泳中心、体育馆、网球中心、曲棍球场、射箭场,并利用新建展览中心的展厅作为比赛场馆和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
包括已有场馆在内,共设置14个场馆,可举办15个项目的比赛。
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中心分布在中轴线东侧,以裙房相连接;展览中心位于轴线西侧,与东侧体育建筑呈对称布局,中间中轴线上设置一个长800米宽400米的广场,北端设置一个双子塔,塔高500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作为写字楼、酒店等功能,模仿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门前方尖碑的造型,意图引进西方建筑风格,但它遭到了批评,被认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后考虑到安全、资金、可行性等因素,500米双子塔方案被放弃。
西北角设置奥运村,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设置3个餐厅,包含36万平方米的运动员公寓。
在北部设置森林公园。
设计理念: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2年3月进行了奥林匹克公园规划方案的征集,最终获得一等奖的是美国佐佐木建筑师事务所和中国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联合设计方案,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最终设计的蓝本。
这一方案中,设计者提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纪念大道”的概念,这条大道沿着中轴线向北延伸,从南至北依次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宋朝、汉朝、周朝、夏朝、三皇五帝五个纪念广场,其中最后两个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轴线最终消失在森林公园中,寓意中国古代文明发端于自然之中;森林公园位于五环北侧的部分以山林为主,寓意昆仑山脉;南侧部分以水系为主,寓意东海,中央设置一岛,寓意蓬莱仙岛。
森林公园的湖泊作为“龙头”,引起整个奥林匹克公园之中的龙形水系,把自然引入城市。
2003年11月又进行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征集,佐佐木建筑师事务所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方案胜出,首次将中轴线命名为“通向自然的轴线”。
在这几个方案的基础上,设计者进行了深化,经过多方面讨论取消了“五千年纪念大道”的概念,把森林公园主山移到五环以南,同时减小水面面积以压缩投资。
场馆优势: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发展建设城市中轴线北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新的城市形象。
用地位于市区中心地区和绿化隔离带的交接地带,环境优美。
场馆集中程度高,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相关设施距离近、联系方便。
城市的主要快速环线——四环、五环路穿过公园内部,交通方便。
周围城市建设区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周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赛后使用 (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书)。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亚洲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世界最开阔的步行广场、亚洲最长的地下交通环廊。
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受北京市政府委托负责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奥运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地下交通联系通道工程、地下车库、地下空间及下沉花园、中轴铺装、龙形水系、中轴树阵、景观绿化、规划一~六路、演播塔、赛时停车场、娘娘庙绿化、暗挖通道等12项工程。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以中国传统文化成就和世界体育成就为设计构想。
它包括三个基本因素:森林公园向南部延伸;文化轴线向北延伸,作为故宫皇家轴线的终点;奥林匹克轴线,连接亚运村和国家体育场。
1.森林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主题的森林公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地带北部,是北京市中轴线向北的终结。
森林公园采用自然式布局,从其北部松林密布的丘陵起,溪流蜿蜒向南流动,形成了一个湖泊,湖水沿着轴线东侧向南延伸形成奥林匹克运河。
整个水系的形状酷似蟠龙,并将“龙尾”环绕着国家体育场,衬托其标志性的地位。
森林公园内共有文物古迹14处,规划将这些文物全部保留下来。
2.文化轴线北京城市的传统中轴线贯穿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其自身轴线从中心区至森林公园内长5公里,并每隔1000米设计一个纪念广场代表每一个千年,体现中国各个朝代5000年来的成就与贡献,最后以简洁的形式消失在森林公园山中,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自然。
文化轴线的设计借古喻今,寓意深刻。
3.奥林匹克轴线奥林匹克公园起于亚运村体育场向北穿过国家体育场到达体育英雄公园,与文化轴线交叉,最后到达森林公园中的奥运精神公园。
此轴线为奥林匹克轴线,是奥运精神的象征。
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将城市空间作为整体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并把北京现存建筑与公园完美结合;森林公园、文化轴线和奥林匹克轴线共同组成了奥运公园的主体构架,形成大景观空间的概念,并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体系;设计沿用了中国传统理念,同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实现了创办科技奥运、尊重自然、创北京新形象的多重目标。
景观体系规划总用地面积97.52万平方米。
其中,重要景观面积86.87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38.96万平方米,占40%;龙形水系面积18.38万平方米,占18.8%;道路广场面积40.18万平方米,占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