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探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探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作为地下建设的关键技术,现阶段已较为成熟,在国内已得到了大范围推广,文章通过对浅埋偏压隧道基本原理、施工工艺等进行探究,为同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浅埋偏压隧道、隧道施工、施工技术1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的概述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是一种用于地下建设的工程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在地下较浅的位置,通过施加压力和变形来实现隧道的开挖和支护。

这种技术常用于城市地下交通、地铁施工等项目中,它能有效减少地表兴建所带来的影响和隐患,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2 基本原理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地质固结带、土体变形区和地下水位上方施加压力,控制土体的变形和沉降,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技术主要运用了地下支护结构的原理,通过合理的预应力施加和土压平衡的方式,实现了隧道的稳定性。

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隧道施工的区段和特殊地质条件。

然后,根据地质情况和所采用的隧道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和施工机械设备。

再通过对土体的预应力施加和变形控制,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对变形控制的把握和施工工艺的合理调整。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监测与调整,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的达到预期目标。

3 主要施工方法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涉及多种施工方法,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施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主要施工方法:(1)顶管法顶管法是一种常见的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该方法通过从地表开始,不断向下推进构件,同时进行隧道开挖和支护。

施工过程中,通过预制的构件来支撑和固定隧道结构,有效控制土体的变形和沉降。

(2)盾构法盾构法是一种在地下开挖隧道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

该方法采用盾构机进行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同时进行土体的排出和预应力的施加。

浅谈某隧道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

浅谈某隧道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

浅谈某隧道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摘要:介绍了某隧道进口段松散堆积体及严重风化岩在洞口浅埋、偏压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着重阐述该段地表加固、洞口管棚、小导管施工、堆积体及全风化岩段的开挖与支护等技术。

关键词:隧道施工;浅埋偏压;堆积体;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某隧道进口里程为DK172+370,出口里程为DK174+284,全长1914m 为单洞双线铁路隧道。

该客货共线设计行车速度200km/h,为满足隧道列车空气动力学效应要求,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有效面积为65m2,V级开挖断面110m2,隧道由进口向出口方向为下坡,坡度为1.62%。

进口段覆盖层为堆积土、松散砂黏土、碎石土及严重风化岩地层,厚2~4m。

洞身位于剥蚀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发育。

隧道穿越第四系残坡积黏土,地表严重风化带厚2~4m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进口浅埋段地质条件极差,为Ⅴ级围岩。

由于隧道在比较长的距离内沿坡脚穿行,形成隧道进口段左侧偏压,出口段右侧偏压。

特别是进口段104m全部为Ⅴ级围岩,地形较缓,覆盖层组成物质主要为堆积土、松散黏土、碎石土、严重风化岩。

进口洞口埋深最浅为2m,成拱效应差;偏压造成隧道左右两侧受力不均匀。

集围岩松散、基底软弱、浅埋偏压、地层富水于一体,给隧道施工造成了很大难度。

如何安全通过浅埋偏压段成为该工程的难点。

2施工方案为了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针对洞口段的特点和难点,根据新奥法原理,开挖中应尽量减少对堆积体的扰动,有效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加强支护措施,建立监控系统,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条件。

总体的施工方案为:超前支护,地表固结,分部开挖,加强施工支护,早封闭围岩,做好监控量测。

为了确保该段隧道结构及施工安全,对以下几种方案进行了比选。

一是在浅埋偏压段开挖路堑施作明洞方案;二是设置挡土墙进行地表回填,然后开挖;三是洞口设置长管棚。

对于方案一,除了增加开挖面的边仰坡防护外,隧道开挖与明洞段的施工排水非常不利。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摘要:伴随着国家现代轨道交通科学技术条件的日益逐步提升完善,在当今不断创新进步下的新型经济社会结构对中国现代地下交通运输行业高标准要求提出的巨大推动力量下,浅预埋和偏压性隧道等进矿洞交通技术建设与工作实践正面临孕育着中国前所未有广阔的行业发展市场空间挑战与增长潜力。

关键词:浅埋偏压;进洞;施工技术引言:随着当前我国既有高速公路网络逐渐的向偏远山区公路延伸,隧道工程类型也是不断在增多,由于边远山区地域条件的某些特殊性情况和技术复杂性,隧道建设施工阶段往往就会面临遇到了多种多样类型的山区不同区域地形环境和特殊地质。

隧道洞口段作为隧道施工的关键地段,大多处于偏压状态,埋深相对较浅,围岩风化程度较高,在施工方法和支护手段选取不合理的情况下,容易诱发隧道洞口坍塌和冒顶等一系列工程事故,严重威胁工程的施工安全。

一、研究实例工程概括本文是所研究选取的浅地埋高偏低压输电隧道进气洞施工技术较为关键部分的一个研究工作对象铁寨子1#输电隧道位于辽宁省四川省和石棉县市境内,地处孟获河右岸,铁寨子以东。

它将不仅将属于雅沪两条高速公路质量综合监督检查与路政管理一体化工作方案中确定的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同时这也是我国世界工程首创的小半径双螺旋曲线型实际高速隧道。

隧道左洞洞长79 m,右洞洞长为940m。

隧道工程的进口点位置和设立位置是指在工程下游的孟获河上游左岸和右侧的河岸斜坡上或由河道受上游长期排洪坡体的自然冲击影响而倾斜所引起逐渐形成自然倾斜的那一块自然平地基础上,轴线方坡度大体保持稳定在约在0度°度左右,整体地势一般还都比较平坦自然比较平稳。

与此同时,隧道入口处至紧贴山脚洞口段围岩结构却又由于主要岩体均为是主要为由碎块石岩和夹杂以少量碎石土等而所组成,岩体本身则更多为是主要为比较疏松且易风化滑崩散碎的岩石或主要为易碎的压裂岩结构,稳定性而言则更是非常之较差。

整个隧道建筑区域由于地表所覆盖的土层相对普遍而言很脆弱软薄,隧道结构的上部地层在较长时间进行无开掘挖岩支护开挖工作时往往特别很容易便会突然产生或者出现一些大规模、破坏性强的局部大断面塌方,并且由于隧道进口端洞门的距离与位于该地质板块区域活动范围相对来说较为隐蔽和活跃而位置频繁发生变动中的安宁河断层段也可能仅仅直线相隔且只有约.5km的左右直线距离,因此当对这两一特殊区段隧道实施设计及施工时进出洞方案合理选择隧道与隧道技术等级间的方案合理进行选择也就更需要考虑同时还要将对工程安全性能进行考虑也作为考虑其中的首要考虑的重要考虑的因素。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摘要:本文一成武高速公路上马街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其洞口进行浅埋偏压判断,并听出了洞口施工技术方案,为此类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工程概括马街隧道为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中的一座长隧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境内,为上下分离式隧道,上行线里程桩号yk78+615~yk79+938,下行线里程桩号zk78+610~zk41+716,隧道净宽9.65米,净高5米二次复合式衬砌。

隧址位于河流侵蚀区的低山丘陵亚区,地面标高1216.0~1380.0m。

山体地形总体略有起伏,呈中间高两侧低形,马街隧道左线洞口进洞口处自然坡度约30°,洞顶覆盖层最薄处只有2.5米,为黄土和块石状的坡脚堆积体。

2工程地质情况进口段25米范围内覆盖层厚度为2.5m~15m。

地质情况为碎石土,褐黄色,中密,土质不均,为松散层,散体结构,土体稳定性极差。

此洞口进洞口处处于山体坡脚堆积层上,从纵横向断面图来看,纵向坡度约为30°,横向坡度约为35°。

3隧道偏压机理3.1隧道偏压原因隧道偏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围岩压力呈明显的不均匀性,从而使支护受偏压荷载的隧道。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施工原因,因施工方法不当引起开挖断面局部坍塌,从而改变了围岩压力的相对稳定性,造成应力集中而引起隧道偏压。

如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正常施工。

(2)地质原因,围岩产状倾斜,节理发育,其间又有软弱结构面或滑动面,自稳能力极差,施工中一旦受到干扰,岩体就会沿层理面出现滑动。

(3)地形原因,隧道傍山,地面显著倾斜,侧压力较大,且隧道埋深较浅。

3.2隧道浅埋偏压判断(1)施工原因引起的偏压,由于开挖不当或支护不及时引起一侧围岩发生局部坍塌,或回填不实造成不稳定土体,人为造成了偏压的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引起的偏压,地质构造常在多裂隙围岩(以ⅲ、ⅳ级较为突出)中引起隧道偏压,其压力分布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控制性裂隙、节理或层理(统称为软弱面)的产状及其与隧道轴线的组合关系:②围岩扰动范围;③控制性软弱面的强度以及作用在软弱面上的法向力大小等;④隧道一侧受2个倾斜的软弱面(倾角为α)及一组节理面所切割时,会形成不稳定块体,当围岩的内摩擦角ø小于弱面倾角α时,岩层将沿弱面滑动并产生偏压。

隧道偏压浅埋段塌方处理施工技术浅谈

隧道偏压浅埋段塌方处理施工技术浅谈

隧道偏压浅埋段塌方处理施工技术浅谈摘要:对石长铁路增建二线月明洲隧道浅埋偏压大断面塌方时采用的施工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并证明了此方案的可行性,该技术对同类隧道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隧道施工,浅埋偏压,塌方冒顶Abstract: to shichang railway building more second line chau tunnel on the shallow buried bias large sections of the landslid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scheme, and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cheme, the technology of similar tunnel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Key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shallow buried bias, landslides roof caving0引言随着铁路建设从高潮回归到常态,从高铁大跃进到稳步发展,铁路建设已经在安全上加大了管理及投资力度,尤其对在建项目重点工程中隧道风险等级高的控制。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不同、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而造成塌方的例子屡见不鲜,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及早预防和正确处理塌方是保证隧道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前提,根据隧道工程实际条件研究隧道施工塌方处理技术也就变得十分必要,对同类隧道的施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1 工程概况月明洲隧道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修山镇月明洲村,隧道全长279 m,为双线隧道,隧道进出口里程为DK152+209、DK152+488,隧道所处剥蚀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较大,隧道区段地面标高一般60—86m,山体自然坡度10--40°,植被发育地表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厚度为0.5-2.0m。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摘要】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是隧道施工的关键部分。

本文主要分析了隧道偏压的原因,并探讨了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主要施工技术要点,分别从超前支护、开挖及支护技术、二次衬砌、边坡抗滑移措施和监控量测等几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隧道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隧道洞口施工。

隧道洞口深掩埋偏压段地形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比较难出现变形或者其他问题,所以,隧道洞口就是隧道施工的关键所在,必须必须掌控不好每一个施工细节,对施工准备工作阶段、施工展开阶段及完工后的特别注意环节展开有效率掌控。

1.引发隧道偏压的原因隧道之所以可以出现偏压就是由于围岩因压力原产不光滑而引致掘进受到偏压荷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施工方法不当,导致开挖断面发生坍塌,使得围岩压力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最后因应力集中导致隧道偏压。

要是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才能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地质围岩出现产状弯曲,引致节理发育不良,其中的懦弱结构面稳定性比较,一旦施工受制约,就可以引致岩体顺着层理面滑动。

隧道依山而建,所以,地面倾斜性大,产生很大的侧压力,隧道属于浅埋。

2.隧道洞口深掩埋偏压段施工技术在施工浅埋偏压段时,要避免因偏压引起的岩体一侧失稳或者塌陷,还要避免偏压带来的混凝土脱落和裂缝,防止拱架发生扭曲变形、结构发生突变和位移错位。

如果所选施工方案不当,方法和工序不合理,就会影响隧道的正常施工,甚至产生质量问题。

所以,在对隧道洞口进行浅埋偏压段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出现潜在的病害问题,同时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施工技术。

2.1全面性掘进这个施工环节使用?准42超前小导管支护,使用纯水泥浆来注浆。

将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导管的布置要呈梅花装,导管前端制成锥形,后部的止浆段长度要控制在30cm以内。

要更好的激发机械效能,应该加快注浆速度,安设分浆器于小导管前,可以将3~5根小导管一次性注入。

朔州隧道浅埋偏压地段进洞施工技术浅析

朔州隧道浅埋偏压地段进洞施工技术浅析

朔州隧道浅埋偏压地段进洞施工技术浅析摘要:针对隧道洞口存在浅埋、偏压、围岩破碎、稳定性差等不良地质情况,以朔州隧道工程为例,对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洞口施工的技术措施,总结了黄土地段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经验,确保了依朔州隧道工程进洞的安全及隧道施工质量。

关键词:浅埋,偏压,进洞,施工技术一、朔州隧道工程概述(一)工程简介新建铁路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朔州隧道,位于山西省西北部,行政区隶属朔州市,隧道起讫里程为dk128+662~dk139+955全长11293m,为双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563m。

洞身左线dk139+602.33(右线为dk139+612.33)至出口段位于r=1200m(右线r=1204.19m)的曲线上,其余段落均位于直线上,洞内纵坡为3.0‰/5488m、-7.0‰/5800m、3.0‰/5m,基本呈对称的人字坡。

朔州隧道工点位于基岩裸露的山区,各山脉海拔多在2000m之上,海拔最高处为区内的龙霸山,高程为2147.2m,最低海拔位于小北岔村东,高程为1444m,最大高差703.2m,一般相对高差300~400米,属中低山地貌。

山势陡峻,坡陡沟深,多呈“v”型谷。

仅北部平鲁区的黄石崖村、打鹰沟村等附近地貌为黄土台塬及山间河谷区,地形较平坦开阔。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隧道围岩由石灰岩、石灰岩夹页岩、石灰岩夹白云岩组成,进口段为黄土,浅黄~灰黄色,土质均匀,大空隙发育,是垂直节理,发育虫孔及植物根孔,易产生陷穴,含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型钙质结核砾分布砂质黄土,具湿陷性,湿陷性等级为i级(轻微)非自重湿陷性场地。

隧道区位于朔州市西侧管涔山大同盆地南西端,东麓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西侧群山区为黄河流域朱家川河水系,基岩大面积出露,为地下水补给区。

二、浅埋偏压地段进洞施工(一)浅埋偏压洞口段现状分析[1]1、进洞地段受偏压荷载影响,黄土粘结力差,受力不能相互传递,造成地表裂缝。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探讨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探讨

关键词: 浅埋偏压; 地表加固; 洞身开挖; 监控量测
Ke y wo r d s :l o w— b u r i e d a n d u n s y mme t ic r l a p r e s s u r e ; s u r f a c e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 Ho l e b o d y e x c a v a t i o n ; mo n i t o i r n g a n d me a s u in r g

1 0 8・
价 值 工 程
浅埋偏压 隧道施工技术探讨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Lo w- b u r i e d a n d Un s y mme t r i c a l P r e s s u r e Tu n n e l s Co n s t r u c t i o n Te c h n i q u e
o wn e x p e i r e n c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p r o b l e ms o f t h e t u n n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mb i n e d wj t h p r a c t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a s e s , d i s c u s s e d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b l e ms
易勇 YI Yo n g
( 中铁 二 局 , 成都 6 1 0 0 0 0 ) ( C h i n a R a i l w a y E r j u , C h e n g d u 6 1 0 0 0 0 , C h i n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某隧道偏压浅埋段施工技术摘要:介绍了某隧道进口段松散堆积体及严重风化岩在洞口浅埋、偏压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着重阐述该段地表加固、洞口管棚、小导管施工、堆积体及全风化岩段的开挖与支护等技术。

关键词:隧道施工;浅埋偏压;堆积体;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隧道进口里程为dk172+370,出口里程为dk174+284,全长1914m为单洞双线铁路隧道。

该客货共线设计行车速度200km/h,为满足隧道列车空气动力学效应要求,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有效面积为65m2,v级开挖断面110m2,隧道由进口向出口方向为下坡,坡度为1.62%。

进口段覆盖层为堆积土、松散砂黏土、碎石土及严重风化岩地层,厚2~4m。

洞身位于剥蚀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发育。

隧道穿越第四系残坡积黏土,地表严重风化带厚2~4m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进口浅埋段地质条件极差,为ⅴ级围岩。

由于隧道在比较长的距离内沿坡脚穿行,形成隧道进口段左侧偏压,出口段右侧偏压。

特别是进口段104m全部为ⅴ级围岩,地形较缓,覆盖层组成物质主要为堆积土、松散黏土、碎石土、严重风化岩。

进口洞口埋深最浅为2m,成拱效应差;偏压造成隧道左右两侧受力不均匀。

集围岩松散、基底软弱、浅埋偏压、地层富水于一体,给隧道施工造成了很大难度。

如何安全通过浅埋偏压段成为该工程的难点。

2施工方案
为了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针对洞口段的特点和难点,根据新奥法原理,开挖中应尽量减少对堆积体的扰动,有效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加强支护措施,建立监控系统,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条件。

总体的施工方案为:超前支护,地表固结,分部开挖,加强施工支护,早封闭围岩,做好监控量测。

为了确保该段隧道结构及施工安全,对以下几种方案进行了比选。

一是在浅埋偏压段开挖路堑施作明洞方案;二是设置挡土墙进行地表回填,然后开挖;三是洞口设置长管棚。

对于方案一,除了增加开挖面的边仰坡防护外,隧道开挖与明洞段的施工排水非常不利。

对于方案二该处浅埋偏压为一冲沟,回填对冲沟以及地表排水不利。

综合考虑各方案特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洞口长管棚,洞身双层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具体施工方案简述如下。

(1)地表注浆固结
对dk172+370~dk172+410段隧道中线左右侧各5m地表堆积体进行注浆固结,注浆孔φ108mm,间距1m×1m,呈梅花形布置,注浆管φ89mm钢花管,用42.5级水泥,水灰比0.5:1~2:1,注浆压力≥2mpa。

施工注意事项:①严格控制钻孔深度,洞身两侧钻孔一定要嵌
入岩层,拱顶部位应避免侵入开挖轮廓线;②注浆按先两侧后中间的顺序进行,初始注浆水灰比稍大,而后逐渐减小;③注浆时注意观察边、仰坡以及洞顶排水系统,尽量减小对其破坏,并及时修补。

(2)洞口清理
待地表固结7d后,进行洞口段的清理,平整场地及边、仰坡支护,并及时形成洞口场地排水系统。

(3)洞口长管棚超前预支护
为保证开挖顺利,隧道洞口采用20m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

管棚设置导向墙,导向墙采用c20混凝土,截面尺寸1m×1m,环向长度为拱部1400,为保证长管棚施工精度,导向墙内设2榀i18轻型工字钢,钢架外缘设φ140导向钢管,钢管与钢架焊接。

管棚φ108钢管以丝扣连接而成,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0~30,钢花管上钻注浆孔,孔径10~16mm,孔间距11cm,呈梅花型布置,尾部留不钻孔的止浆段110cm。

管棚注浆采用1:1的水灰比,注浆压力0.5~2mpa。

(4)开挖与支护
采用三台阶七部法开挖,洞口位于堆积体和严重风化岩上,浅埋地段自稳能力及成拱能力差,极易坍塌,因此本着“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原则。

施工工序见图1。

①上台阶施工:开挖前进行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30cm,每环拱部设59根,外插角50~100,钢管尾部与
钢架焊接。

人工开挖①,预留沉降量15cm。

每次进尺0.6~0.8m,开挖后施作导坑周边的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即初喷混凝土,架立钢架、临时钢架和临时钢管支撑。

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②中台阶施:上台阶施工3~5m后,开挖中台阶,中台阶分三次开挖,首先开挖②,施作一侧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即喷4cm厚混凝土,接长钢架;再开挖③,施作另一侧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即喷4cm厚混凝土,接长钢架,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最后开挖④。

③下台阶施工:开挖下台阶,及时封闭初期支护。

先机械开挖施工一侧⑤,人工配合修整,然后接长钢架,钢架基础垫设槽钢,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主体结构初期支护,即喷4cm厚混凝土。

再开挖施作另一侧⑥,施工方法同⑤,最后开挖下台阶中心部分⑦。

④仰拱开挖及填充:开挖隧底剩余部分⑧部。

利用仰拱栈桥灌筑ⅱ边墙基础与仰拱及ⅲ隧底填充混凝土(仰拱与填充应分次施作)。

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后,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灌注,及时施作二衬混凝土ⅳ。

3其他措施
(1)洞口段加固
洞口段施工中发现洞口发生滑塌变形的状况。

洞口导向墙向外
移位累计达到15cm之多,洞口混凝土护拱多处有下沉开裂的现象;进口边仰坡多次出现滑塌,严重危及施工安全。

施工中除采用上述地表锚杆注浆,小导管,管棚,工字钢架锚、网、喷支护外,为保证洞口安全,还采取了将原设计φ42单层钢花管改为φ50双层钢花管,在线路右侧靠洞门边坡增加钢板桩防护。

(2)衬砌背后二次注浆
为改善围岩受力状况和隧道防水效果,在围岩衬砌段背后作充填注浆。

(3)超前地质预报
通过采用tsp201、地质雷达、水平钻孔探明前方地质情况,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由于盲目施工造成隧道塌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上述工程加固处理措施的实施,加强排水,加强超前预支护,特别是三台阶七部法的实际运用,提高了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延长了围岩的自稳定时间,使隧道掘进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合式衬砌的安全可靠性。

后来通过对初期支护、洞顶地表的监测,各项结果均满足施工需要和规范要求。

通过对该段综合运用上述施工技术,进行动态施工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掘进进度60m/月,有效遏止滑坍变形,该隧道施工已顺利通过浅埋偏压地段。

5 施工体会
(1)加强排水治水工作,是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顺利施工的根
本。

水是百害之源,更是软岩、破碎围岩隧道施工的大敌。

该隧道所处地区降雨丰富,又由于隧道地处松散堆积体,就使得地下水补给丰富,给施工带来了极为不利影响。

在施工中,该工程一方面做好地表水的引排,增加了边坡、工作面土体的稳定性,实现工作面无水作业,保证了洞内掘进顺利进行和初期支护的稳定质量,取得了很好的工程效果。

(2)隧道施工工法的使用,应适应工程所处地质围岩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所使用形式,以利于工程施工。

一般来说浅埋偏压采用三台阶四步法,应尽量减少分部数量,尽可能采取较大断面开挖,这样对减少开挖扰动,利于围岩稳定。

在该段施工中,严格控制开挖形式,坚持人工开挖,少用机械开挖,确保对围岩少进行扰动。

(3)围岩监控量测是浅埋软弱围岩施工的关键,仰拱的及时跟进并封闭成环是确保安全、质量及快速施工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施工要点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程新军,程炜.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铁道建筑.
[3]隧道上、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