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发展;2. 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发明与创造;3. 中国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 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发展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

2.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夏、商、周等时期的科技成就。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并向全班汇报。

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科技的发展原因。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发明与创造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发明与创造,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3. 观看视频或展示实物: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发明与创造的原理和应用。

4.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古代科技发明或创造,进行模拟实验或制作展板,展示其原理和应用。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古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

3.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科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作用。

4.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综述》高中历史选修一是对特定历史专题的深入探究,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改革。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政治方面,商鞅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管理;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流。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严刑峻法、轻视教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的社会稳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的一次重大改革。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打击了贪污腐败;推行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经济方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文化方面,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经济方面,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抑制了高利贷的盘剥;募役法,以钱代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保甲法,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既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但由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面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在高中历史选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在夏商周时期,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了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夏商周三代相继兴起和衰落,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例如,夏代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商代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文化时代,周代则建立了分封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变局。

各国争霸,政治紊乱,思想多元,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孟子等重要思想家相继出现,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在军事方面,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家必读的军事典籍,为后世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代的统一大一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币制、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统一封建王朝的先河。

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大一统的基础,推行“皇帝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官僚体系,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其中,汉武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奠定了中国统一大一统的基础。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变迁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时期是政治、文化变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王朝之一,其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宋朝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宋代经济的繁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虽然元朝只存在了不到100年,但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两代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代,尤其是明朝的洪武、永乐年间,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通过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历史选修1》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历史选修1》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的起源1. 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人类出现至文明兴起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

2. 早期文明的形成早期文明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阶段,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和分裂1.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奴隶主是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也开始兴起,并且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 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在古代,出现了一些大一统的帝国,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印度的摩西多王朝等。

这些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统治也往往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

这些帝国的形成,表明了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大一统的趋势。

3. 古代世界的分裂古代世界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分裂,如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古代罗马和波斯等,以及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王国和诸侯国等。

这些分裂体现了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同时,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也经常出现了各种局部政权和独立国家。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和分裂1. 大一统的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如夏、商、周等朝代。

这些大一统帝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高一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选修一《历史》课程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将对历史高一选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门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的互动发展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而紧密相关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道德和法治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 区分道德和法律:道德是指人们内心的良知和社会习惯,而法律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二者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有所不同。

2. 道德与法治的互动:道德和法治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相互作用。

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法律的顺利实施,而法治也推动了道德行为规范的形成。

3. 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可以深入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政治制度。

本部分将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法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农耕经济。

2. 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与更迭: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封建王朝,如夏、商、周等。

这些王朝之间的更迭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

3. 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重视礼治、仁爱和君臣之道,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近代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抗争: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诸多不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等。

这些苦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2. 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包括洋务派、戊戌变法和孙中山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最新】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最新】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1.1 雅典城邦的兴起(参考答案)【学思之窗】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化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地处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式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河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是居民,才能从事农业。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出现。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行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学习总结】(一) 本课测评1. 试简要分析早期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区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力,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历史选修一第一节ppt

历史选修一第一节ppt
总结词
古代的经济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详细描述
古代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这些经济活动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古代的经济状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短缺、生产 效率低下和贸易不平衡等。
国际关系演变
从殖民主义到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权力中 心的转移。
民族国家崛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 形成,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维护。
社会运动与政治参与
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参与的 扩大,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的 兴起。
现代的经济趋势
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欧洲到全球的工业化进程,技术革新和生产力 的提高。
民主化进程
政治权力逐渐从贵族手中 转移到平民手中,民主政 治逐渐发展。
近代的工业革命
工业技术的革新
蒸汽机、电动机等新技术 的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 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 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关系的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关系 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逐渐成为主导。
宗教极端主义的兴起和冲突, 宗教宽容与理解的倡导。
媒体与信息传播
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 全球化,信息泛滥和隐私保护 的挑战。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艺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的相互影 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影
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历史选修一

CONTENCT

• 引言 • 古代历史 • 中世纪历史 • 近代历史 • 现代历史
01
引言
课程简介

高中历史选修一和选修二教材

高中历史选修一和选修二教材

高中历史选修一和选修二教材
高中历史选修一和选修二教材分别介绍如下: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历史改革回眸》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重要的历史改革事件,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

学好本模块,能够借鉴历史改革的经验教训,明确改革目的,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理解改革成败的原因,认识改革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主要讲述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本模块以“民主”为核心,以“民主思想与实践”为线索,通过学习中外近现代史上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您查阅官方网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 吴 北方 东魏 北齐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方
第1课 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①源于东北→魏晋之际游牧→东晋建立代国 ②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北魏) ③398年,迁都平城
2.统一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局面
3.发展
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参照汉族政权统治: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从魏晋墓 葬的壁画 中及材料 中你能获 取哪些有 效信息?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 庭,天下难得之货成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 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洛阳伽蓝 记》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都市繁华, 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文帝 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 她去世后为谥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 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 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 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 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 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 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 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 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 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 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 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分属何种类型文 明?
设立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第一阶段改 革重点: 创建新制
495年北魏知识前洛阳 易 讲 改 通 改 服 汉 汉 婚 籍 装 话 姓 姻 贯
第二阶段改 革重点: 汉化政策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⑴主持者:冯太后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⑷推行租调制
均田制是改 革的核心内容, 与其他新制度密 切配合、互相作 用,使北魏社会 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为其他 改革的推行奠定 了基础。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影响
促 进 民 族 大 融 合
经济复苏 和繁荣 政权封建 化的加速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尊儒崇经,兴办太学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鲜卑族的汉化
民族的交 流与融合
汉族吸收鲜卑文化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农 业
1.荒地得到更多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2.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3.兴修水利 4.经济作物种植 5.畜牧业发展 1.民间官营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2.丝织业有较大发展 3.青瓷制造业繁荣 1.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 2.开始铸造钱币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 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 贸易往来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功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单元知识结构
北魏 建立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统一 黄河 流域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原因(目的)、内容、作用
——完成表格内容
二.巧计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整个 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 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 1.原因 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 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 ⑴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鲜卑保守势力强大
⑵经济:平城僻处塞上,经济落后,无漕运 ⑶军,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贵族大臣接 受迁都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 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 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 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 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 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 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 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 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 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 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 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 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二、改革迫在眉睫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 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 路,侵暴乡闾。” --《北史》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 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 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 《魏书》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 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 倍于公赋矣。” --《魏 书》
推 行 新 制
名称 原因/目的
吏治黑暗
内容
1.俸禄有国家统一筹集,按级 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2.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 不得买卖
作用
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 制
均田 制 三长 制 租调 制
前提:中原地区长 期战乱,政府控制 着大量无主荒地
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 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原因
1.政府的政策调整 2.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3.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作用
手 工 业 商 业
1.农业、商业的发展 2.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1.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2.孝文帝重视支持商 业
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民族 大融合,生 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 治者更加彻 底地进行改 革,从而来 适应经济转 型的需要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自主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及教材P33-35页内容,你认为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3 4 5 民族矛盾激化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赋税制度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三.移风易俗
1.措施 2.影响
移风易俗,消除了鲜卑族 与汉族的差距,鲜卑族逐渐融 入汉族,这是历史的进步而不 是倒退。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⑴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⑵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⑶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小结: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重 点是创建新制(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第二 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各项新制的相互关系
俸禄制—使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 政治保障。 均田制 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 租调制 俸禄制的继续推行;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 了客观条件(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 了保障,隐瞒的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 居乐业,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 三长制—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三长制强 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依据,有利 于均田制的推行,进而有利于租调制的推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 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 期进行了前期改革;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 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第2课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措施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新 制 孝文帝 的改革 措 施 迁 都 移风 易俗
制定俸禄制 推行均田制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 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 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 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 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目的:配合均田 制的推行,强化 对地方的控制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基层行政组织,设邻长、里 长、党长;职责:检查户口, 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取 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兵役, 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 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 定数量的粮食和绢帛 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 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农 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国 家财政收入大增
说说: 鲜 拓 拔 丘 步 贺 独 贺 是 去 屈 独 你身边的同学、朋友或 卑 拔 拔 墓 六 赖 孤 葛 类 斤 突 孤 其他人的姓氏是:陆、贺、 姓 陵 孤 浑 刘、杜、高、穆、元、屈、 汉 元 长 穆 陆 贺 刘 葛 高 艾 屈 杜 艾、葛、长孙。 姓 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