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古村落民俗旅游是当前国内旅游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古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进行反思与解决。

本文将从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困境和应对之策。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些古村落由于长期的历史沿革,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这些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导致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的丧失,一些原本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被破坏和改建,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逐渐式微。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古村落民俗旅游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困境。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古村落的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一些游客为了个人利益,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甚至为了获得刺激,乱涂乱画,给古村落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古村落的环境品质,也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如何加强对古村落旅游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些古村落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大量仿古建筑的兴起,商业化经营也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原本风貌。

而一些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导致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游客体验和服务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上述困境,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反思和解决。

需要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景区的管理,严格把控游客数量,限制商业开发和广告宣传的范围,保持古村落的原有风貌和文化传统。

也可以建立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的机制,促进他们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

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环境的保护。

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应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完善古村落的环保设施和管理规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也可以加大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力度,引导他们爱护环境,文明游览。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近年来,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取胜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形式,有关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古村落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其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内生性和外部介入性两种经营模式。

本文研究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状况,从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突出自身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实行品牌营销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提出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徽州古村落;开发策略引言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古村落旅游向世人展示了封存百年千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既体现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现代性,又有利于村民们真正认识到古屋古宅的价值,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保护古村落,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古村落旅游顺应了物质丰富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淳朴的精神需求。

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成为热门时尚的旅游活动形式。

我国许多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拥有古朴幽静的乡村田园风光的历史古村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

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皖南古村落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古村落旅游开发概述1.1古村落的概念古村落是那些至今已有500-600年历史的村寨聚落。

他们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

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式微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

例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安徽文化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古村落民俗旅游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

这种旅游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还可以促进古村落的发展和保护。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

一方面,古村落的建筑、风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保护,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能够传承下去。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商业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商业化运作,才能为古村落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商业开发往往会带来商业化、浮夸的游览项目,以及雕虫小技的商业表演。

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扭曲和破坏,和文化遗产的真实保护和传承是矛盾的。

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是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古村落民俗旅游在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困难。

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需要一批懂民俗、懂传统文化、懂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

目前古村落地区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古村落民俗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原始村庄,他们虽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缺乏现代服务理念和专业素养。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旅游接待、导游、讲解等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影响了古村落旅游业的形象和整体发展。

古村落民俗旅游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懂民俗、懂旅游、懂服务的专业人才,弥补这一短板。

古村落民俗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随着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火热,有关部门和企业纷纷涌入,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旅游项目,旅游设施和设备,但却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

一些古村落因为过度开发和滥建,导致了村庄环境的破坏和历史文化景观的破坏。

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滥造一些观光设施和商业项目,破坏了古村落的本来面目。

由于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对古镇旅游开发的看法

对古镇旅游开发的看法

对古镇旅游开发的看法嘿,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古镇旅游开发这档子事儿。

你说,古镇就像啥?就像一位藏着好多故事的老者,安静又神秘。

可如今这旅游开发啊,有时候就像一阵风,吹得这位老者有点晕头转向。

好多古镇,那原本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贝,石板路、老房子、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多让人陶醉!可一搞旅游开发,有些地方就变得怪怪的。

比如说,有的古镇为了多吸引游客,拼命地盖新房子,新是新了,可那味道呢?没了!这就好比给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穿上了花里胡哨的童装,合适吗?还有啊,商业化过度也是个大问题。

满街都是卖一样东西的店铺,什么臭豆腐、烤肉串,走到哪儿都闻着那股味儿。

这哪里还是那个独特的古镇,简直成了小吃一条街!就像一个原本优雅的淑女,突然变成了街头吆喝的小贩,是不是有点让人失望?咱再说说旅游服务。

有的古镇,游客来了,住宿条件差得不行,服务人员态度也不好。

这不是把客人往外推吗?你想想,人家大老远跑来,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受气的呀!这就好像你满心欢喜去见一个老朋友,结果他对你爱答不理,你啥心情?但是,咱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旅游开发。

要是开发得好,那也是好事儿。

比如说,把古镇的历史文化好好挖掘展示出来,弄个博物馆,讲讲过去的故事,让游客能真正了解古镇的灵魂。

或者把当地的传统手艺传承下来,游客能亲自参与体验,那多有意思!这就像给古镇这位老者穿上了得体的新衣,让他精神焕发,又不失原本的韵味。

还有啊,旅游开发也能让古镇的居民生活得更好。

有钱赚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也更有心思去保护古镇。

这就像给古镇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能一直鲜活地存在下去。

所以说,古镇旅游开发这事儿,就像做饭,得掌握好火候。

火候过了,饭就糊了;火候不到,饭又夹生。

得用心,得有分寸,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大餐。

总之,古镇旅游开发要想搞得好,就得尊重古镇的本来面目,挖掘它的独特魅力,把握好商业化的度,做好旅游服务。

这样,古镇才能在新时代继续散发它的迷人光彩,咱们游客也能真正领略到古镇的美,不是吗?。

中国古村镇旅游发展状况与面临难题的思考

中国古村镇旅游发展状况与面临难题的思考

中国古村镇旅游发展状况与面临难题的思考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样地理、多种气候、多元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村镇,其中一些历经岁月洗礼,保存较好。

这些富有传统特色、地区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古村镇,从聚落格局、建筑形制与历史风貌等方面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从江苏周庄、浙江乌镇到安徽西递、宏村、江西婺源,这些古村镇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古韵氛围受到游客青睐,又成为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和吸引物。

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古村镇旅游已颇具规模,并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也出现了产品同质化、文化空心化、过度商业化、矛盾复杂化等问题,由此引发我们对其背后的保护机制、产权归属和制度安排、管理模式和收益分配等难题进行深思。

一我国古村镇的基本状况(一)什么是古村镇所谓“古村镇”,是公众和媒体约定俗成的说法,从法律角度和学术内涵上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界定。

一般所说的“古村镇”,是指在某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古村、古镇。

[1]至于其“古”的程度,“村”、“镇”尺度和规模大小,历史建筑和街巷风貌等的保存状况等,都没有明确限定。

与“古村镇”概念相对应,是更具严格意义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概念。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从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按照这套标准评定出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

对应于此,各省、市也有相应级别的历史文化名镇(村)。

可见,与“历史文化名镇(村)”相比,通常所说的“古村镇”,其内涵比前者更为含糊和宽泛(没有严格的限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而其外延与国家及省级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有所重叠,但不尽相同(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古村镇都列入其中,另一方面部分列入的也可能因知名度较低等原因未得到公众的认知)。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1. 引言1.1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始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与重视也逐渐增加。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成为了民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游客们纷纷前往古村落,探寻传统村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感受古老民俗活动的魅力。

在古村落的石巷间穿梭,听取当地老人讲述关于村落的传说故事,参与民俗活动如祭祀、舞龙舞狮等,都让人产生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向往。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也给古村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村民们可以通过开设民宿、售卖手工艺品等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民俗旅游的发展,古村落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1.2 古村落民俗旅游带来的问题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兴起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传统文化。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并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再次前来的意愿。

民俗旅游开发过度带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包括景区资源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导致了景区文化价值的丧失和环境的破坏。

民俗旅游经济效益不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景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导致了景区的整体发展不够健康。

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破坏,过度商业化和文化碎化会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影响了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字数要求:2000字】2. 正文2.1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1.原生态风貌丧失:随着民俗旅游的兴起,一些古村落的原生态风貌逐渐被破坏。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部分古村落开始进行商业开发,修建高楼大厦和商业街,破坏了原有的古建筑和自然景观,使得古村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近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如何发展和保护传统村落仍然是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首要任务。

保留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以及传统习俗,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

二、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传统村落旅游的开发应该注重规划,根据传统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制定科学的开发计划,合理规划旅游路线,提供精准而优质的旅游服务。

同时,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当地文化建设。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传统村落多位于山区、林区等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

在旅游开发中,应当注重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确保旅游开发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四、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

开展传统村落旅游需要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服务,如导游、翻译、客房清洁、餐饮服务等。

同时,需要培训和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更好地服务游客,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和品质。

结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正确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等方面,促进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背景,充分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旅游市场需求。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1. 引言在中国,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宝贵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潜力,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价值。

它们代表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传统。

因此,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对策3.1 开展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的文化调研,挖掘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修复和保护古村落建筑,恢复原貌,并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展览,向游客介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教育功能。

3.2 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改善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前往古村落。

•增加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3 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开展特色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提供当地特色的食宿体验。

•开展特色手工艺品和土特产的制作和销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和体验,增加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

•加强景区保护和安全工作,设立警务巡逻和安全监控系统。

•加强导游和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

4. 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对策4.1 制定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古村落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古村落的维护和保护工作。

4.2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思考
作者:洪影霆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各地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进行旅游资源的挖掘又不对古村落文化“伤筋动骨”,三江侗族程阳八寨景区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开发;程阳八寨
引言:中国有很多古村落面临着如何修缮与维护的问题,它们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古村落居民也面临着如何以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问题。

现代化的古村落开发,应当立足于古村落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景观资源。

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再生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古村落开发应是与地域文化,乡村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体验的高端模式。

以古村落为核心,涵盖美学化,生态化,艺术化,产业化,科学化的古村落景观。

我们考察了三江侗族程阳八寨景区,以此为例,简谈程阳八寨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借鉴。

一、乡村风景的配套
程阳八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部林溪河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就坐落于此程阳八寨旁的林溪河上,始建于1912年的程阳桥,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雨桥。

程阳八寨的选址与布局遵循传统风水格局,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化。

八寨所处的山陵地带主要分布有林溪河,区阳河等主干河流,林溪河贯穿五个村寨,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条件。

大小山寨或建于山坡上,或建于山谷内,或依河流而建,布局灵活。

且村寨周围分布大量农田,使村寨与山体相互融合,成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村寨的从整体上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也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二、农村文化的保留与开发
在程阳八寨林溪河畔周围,种有适合当地环境的油菜花,还有稻草构筑物,农田等。

但程阳八寨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由农耕经济转化成旅游经济。

造成了当地部分居民有田不耕的情形,也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保留与开发。

这点同样值得其他古村落旅游开发借鉴。

农耕文化作为一种区别与城市文明的文化形式,对出生于城市中的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但现实旅游开发中,引导当地居民开展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看其经济效益。

当种地不如经营旅馆更盈利时,很难不造成荒废农田的现象。

而农耕文化的缺失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荒废。

政府应该进
行有效的引导,或者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区域。

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对农耕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整合包装,为整个景区创造原生态的景观展现。

三、民俗风情的展现
我们在思考如何避免古村落开发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时却忽略了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风对当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游客在当地想体验些什么?无非是在他们那里所没有的。

所以古村落想要发展旅游,地方特色必不可少,而民俗风情即是地方特色之一。

在程阳八寨开发出来的民俗风情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如给当地居民带来营收的侗族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

每逢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一”字型摆开长桌,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除了百家宴外,还有侗族百人传统手工纺纱及大型捶布、织布活动,民族歌舞表演,手工糯米制作展示,情歌对唱,鼓楼多耶,“南瓜大战”等活动,这些本土民俗让外来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旅游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一大亮点。

程阳八寨在民俗风情展现上是值得其他古村落借鉴的。

四、历史遗产的传承
每一个古村落都有其历史,“历史”能遗留下来的便是无法估量的珍宝。

它包含了其特有的文化,风情习俗,建筑,景观等等,这些历史遗产筑成了古村落的“根”。

历史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它们的存在也让古村落奠定了“古”的基调,是古村落的一大旅游资源,古村落的开发有责任继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合理的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也是保护了当地旅游的根基。

程阳八寨鼓楼、吊脚楼、风雨桥、戏台保留完好,充分展现了侗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这些古老的建筑散发着淳朴而独特的气息,游人驻足观看,仿佛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历历在目,同时给见惯了城市建筑的人们带来了返朴归真的精神洗涤。

五、生态的完善
程阳八寨贯穿溪流,山林环绕,有山有水,景色宜人。

作为旅游地需要有景可赏,而有山可爬,有水可玩那更是绝佳。

所谓“游山玩水”,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怎么“游”怎么“玩”?上山的栈道要有安全保障,在绿化种植上可以引入一些观赏植被,这样的目的是让山景与游人产生互动,试问,置身在山林间,被一片樱花桃树环绕,谁不想驻足拍照耍玩呢?此外,观景台的设置不仅有拍照观光的功能还有供游人休息的作用。

在景观设置上应该把“与游人产生互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程阳八寨的在林溪河上设置的水车极具生活趣味,鸭子在河上戏耍,农妇在岸边洗衣,水车缓缓转动,如顽童搅拌着水流,这便是村民生活写照。

同时也让其成为游客拍照的场地。

六、生活环境的打造
城市化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中一点便是空气质量的下降,城市里的人们渴望来到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调整疲惫的身心。

程阳八寨周边没有工厂和其他污染源,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人的居住。

适合人居应该是“环境好”重要的指标,也应是旅游地优劣评价的指标。

七、特色产业的拓展
古村落应该寻找到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打造自己的经济名片。

程阳八寨所属侗族自治县,当地人喜欢喝自酿米酒,在村寨里有酒文化专营店。

这种专营店可以发展成特色经济产业,使其更成熟完善,涵盖制作展示,品试,销售一体化。

除此外,侗族人民善于编织纺纱,在当地有着母亲为女儿作衣的传统,并且侗布有着精美的图样和扎染艺术的美感,这些都有发展成特色手工纺织服饰业的潜质。

八、服务设施的建立
旅游景区最主要的还是其旅游服务的职能。

服务设施完善与否关系到旅游体验的好坏。

如果一个旅游区旅店不足,饮食质量差,交通不便,生活设施不齐,可想当地旅游必定是难以发展的。

古村落在旅游开发前并没有拥有天然的服务职能,服务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应是当地旅游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部分。

九、规划分区的明晰
程阳八寨所谓的八个村寨,并没有特别的功能划分。

它们整体构成了这个景区,我认为可以依据特征进行更有效的旅游规划,使八个村寨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这样才是真正的“旅游八寨”。

十、品牌的塑造
程阳八寨的品牌形象塑造还是值得其他古村落学习的,其定位于侗族村寨,依据其文化的挖掘与景区的环境开发,特色的民族传统建筑,丰富的民俗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成功的村落开发示范。

说起少数民族旅游,三江程阳八寨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李文兵.古村落游客忠诚模型研究——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J].地理研究,2011(01).
[2]李鹏,方群莉.新型城镇化下的徽州古村落保护研究[J].城市建筑,2015(24):304-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