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优秀9篇)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优秀9篇)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视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懂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教学难点】学生参考注视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幻灯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指明读,并讲每句话的意思。
)2、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3、这些警句就是选自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
板书课题《学弈》(出示课件:插图)师:谁能讲讲这幅图?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同学们的开书。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出示课件:文章的停顿。
)3、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学生自由练读。
)4、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指导)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文言文两则_学弈

文言文两则_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则简短的文言文《学弈》,讲述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成果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他的棋艺高超,声名远扬。
当他决定教导两个学生下棋时,故事便由此展开。
其中一个学生,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聆听弈秋的教导。
他的眼神始终聚焦在棋盘之上,心中所想唯有弈秋所传授的下棋技巧和策略。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布局,他都用心去领悟,去思考。
他深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掌握下棋的精髓。
这种专心致志的态度,使得他在学习下棋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技艺日益精湛。
而另一个学生呢?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弈秋讲课,但心思却早已飘远。
他总是觉得天空中会有鸿鹄飞来,想着要拿起弓箭去射击它们。
他的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下棋上,对于弈秋的教导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他无法集中精力,无法专注于眼前的棋局,总是被外界的干扰和自己的杂念所影响。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棋艺突飞猛进,而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却远远不如前者。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是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的智力水平在出生时或许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后天的学习中,态度往往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就如同这两个学弈的学生,他们拥有同样优秀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机会,但由于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专心致志的学生,他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学好下棋。
他懂得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
他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退缩。
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而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他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坚定的信念。
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想法所左右,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努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掌握一项技能,都需要我们保持专心致志的态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1.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赏析:《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故事:《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这两个故事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故事,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学弈》这个故事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心不在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专注的重要性。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则讲述了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的大小和远近。
两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但孔子却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同时,这个故事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启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文言文言文两则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弟子从之,曰:“夫子,吾闻匡人好斗,敢问吾子如何自处?”孔子曰:“吾闻之,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吾既行仁,又何忧乎?吾既行智,又何惑乎?吾既行勇,又何惧乎?且匡人虽好斗,然吾心正,行正,必能感化之,使之向善。
”弟子信之,遂与孔子同行。
译文一: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有他的弟子跟随着他,说:“夫子,我听说匡地的人喜欢争斗,敢问您打算如何应对?”孔子说:“我听说,仁者不忧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
我既然行仁,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我既然行智,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我既然行勇,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而且匡地的人虽然喜欢争斗,但我的内心正直,行为端正,必定能够感化他们,使他们向善。
”弟子信服他的话,于是跟随孔子一同前行。
文言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寡人闻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寡人愿闻天下有道之时,礼乐征伐之详。
”孟子对曰:“王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诚然也。
然天下有道,诸侯不敢以礼乐征伐自专,必待天子之命。
天子之命,所以统天下,正诸侯,齐百姓。
若天下无道,诸侯自专,则礼乐征伐之权,归于诸侯,天下将大乱。
故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之谓也。
”译文二: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孟子,我听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都是由天子来决定的;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就由诸侯来决定了。
我想听听,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详细情况。
”孟子回答说:“大王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由天子来决定,确实是这样的。
然而,天下有道的时候,诸侯不敢擅自决定礼乐和征伐的事,必须等待天子的命令。
天子的命令是用来统一天下,端正诸侯,安抚百姓的。
如果天下无道,诸侯擅自行事,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归到了诸侯手中,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就是这个道理。
文言文翻译两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曰:“学习之后,按时加以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文言文二则】
原文: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翻译:
孟子说:“得道之人,会有很多人帮助他;失道之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利用天下人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击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要么一旦开战,必定能取得胜利。
”
以上两则文言文,一则出自《论语》,一则出自《孟子》,均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两则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学习、交友、处世等方面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关于古人交友的文言文两则(简短的)

关于古人交友的文言文两则(简短的)
1、包惊几笃于友谊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
吴卒,抚其家甚至。
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
时论称之。
译文:
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
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
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
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2、荀巨伯探病友
朝代:南北朝
作者:刘义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朋友
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文言文两则翻译原文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二、《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孟子说:“天如果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一定会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筋骨的劳累,身体的饥饿,身心的空虚,以及行为的颠倒,以此来激发他的心灵,忍耐他的性情,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以下是两则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和解释:一、《论语·为政》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他认为,如果国家的领导者能够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地居于天空中的固定位置,其他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国家的人民也会自发地遵循领导者的道德榜样,共同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为政以德”指的是领导者应以德行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这种治理方式是最高尚的。
孔子在这里用“北辰”来比喻德治,因为北极星在夜空中始终位于北方的天顶,象征着恒定和稳定,这是领导者应有的品质。
二、《孟子·离娄上》孟子在这段话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命和人格成长的故事。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就必须先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意味着天命将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
孟子认为,这种责任不是轻易可以承受的,因此天会让人先经历各种苦难。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描述了一系列的磨难,包括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饥饿、贫穷以及行为的挫折。
这些磨难旨在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能力。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示通过这些磨难,人的心灵和性情会得到激发和忍耐,从而增长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经历过这些考验,人才能成长,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两则文言文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和责任的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两则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朵万朵压枝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