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放的姜戈》拍摄技巧浅析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分析

2014年第12期者带入到一种猜不透的哀伤和悲痛中。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作者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
这种开头干脆有力,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2、情节——语境中的主要事件和背景主要事件这一范畴的内容紧接于“导语”之后,它负责安排促成这篇报道的新闻事件的一切信息。
这里的情节相当于新闻评论的论据和论证,标题和导语部分提出的核心话题在这里得以延展,同时涉及与核心话题相关的附属、分支话题。
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就是新闻背景。
同样以2005年1月1日“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新闻评论《让我们共同面对》为例,在开头结束后进入的第二段,“2004年12月26日,当人们互赠新年礼物、互致祝福之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百年罕见的海啸。
顷刻间,印度洋的巨浪吞噬了12.5万多人的生命。
……同时,还将视灾情发展再采取进一步援助行动。
”这一段文字中,主要事件和背景相互穿插,共同构成了梵·迪克新闻图示结构中的情节范畴。
3、口头反应口头反应是后果范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新闻图示范畴。
大多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之后通常会邀请重要的参与人或显要的政治人物发表评论。
作出这样安排的基本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这让记者有机会阐述客观的、但却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就是这样表达的。
③同样以2005年1月1日“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新闻评论《让我们共同面对》为例,在文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面对巨大的全球性灾难,我们必须要做出史无前例的反应。
’”该篇评论作者用说话者主体的身份、名字以及他所说的话进行了暗示,属于口头反应的范畴。
综合国际新闻评论的范畴,将国际新闻评论纳入到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式中,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基于梵·迪克新闻图式结构基础之上又不完全照搬这一图式的层级展示图式结构。
比较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情节单一的新闻所发表的评论,而对于非事件的新闻事件则不是它的强项。
试析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美学

50史华威:试析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美学一、暴力美学“暴力美学”一词最初是香港报刊对于中国导演吴宇森电影的评论。
但其于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
在我们的认知观念中,“暴力”和“美”原本属于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 “暴力”是运用一些手段工具对生物进行迫害的恐怖场景,让人心生恐惧害怕。
而“美”同样使用一些物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向往追求。
“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将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的审美体会”。
(尹洪,2008)暴力美学源于美国,成熟于香港,后引起全世界对于暴力美学的研究热潮。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加入东方禅意的美学结构,将暴力进行完全仪式化形象化的包装,在吴宇森的电影中,只有暴力才是解救电影的唯一手段。
通过精美的铺张的华丽的场面设计,将暴力置于其中,这时暴力不再是暴力,而是为了表现个人英雄魅力的主要手段,转化为营造电影艺术仪式感的重要突破。
吴宇森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写意,在影片中体现为镜头的缓慢移动,逐渐移动与突然移动相结合,时而展示枪支飞舞的速度感场面,时而静止于被击爆者缓慢的血浆溢出,给观看者一种突破保守传统在现实中极为罕见的血腥场面,而下一个场景可能又回归于平静。
将这场看似悄无声息的战争在动与静的切换中,快与慢的体验中流失,毫无察觉。
赋予暴力的血浆迸发,肢体断裂等残暴的场景一种视觉享受,场景如同观看在雪中盛开的牡丹花,突然开放突然消失,唯美感十足。
“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郝建,2002)然而“暴力美学”真正透彻地被灵活运用归因于昆汀这位大师,如果说“暴力美学”在吴宇森手中是有分寸的运用,那么在昆汀手中“暴力美学”简直成了他的“玩偶”,甚至可以说“暴力美学”的规则就是昆汀。
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

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被解救的姜戈》观后感电影《被解救的姜戈》是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一部美国西部片,于2012年上映。
该片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黑奴姜戈在德克萨斯州的奴隶生活中遇到了一位赏金猎人,并开始展开一系列复仇行动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和思考。
首先,电影中对奴隶制度的真实描绘让我深感震撼。
电影中展现了奴隶所经历的残酷待遇、身份剥夺和心灵摧残。
姜戈和其他奴隶被迫受尽了体罚和酷刑,他们被当做财物一般被购买和出卖,失去了自由和人性的尊严。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节,将奴隶们的痛苦和无助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奴隶制度的邪恶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电影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戈的形象勇敢而坚毅,他在电影中通过与赏金猎人学习和合作,成为了一名杀手,最终成功救出自己的妻子。
姜戈的形象一方面反映了黑人奴隶对自由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逆境中的人性光辉。
而赏金猎人卡明斯的形象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职业杀手所面临的内心挣扎与道德选择。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使电影更加丰满和有趣,并给观众带来了对人性以及正义与邪恶之间永恒的思考。
电影还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剧情展现了强烈的情绪冲击力。
影片将暴力和血腥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运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时而被深深地吸引,时而被强烈冲击。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张力和悬念,紧凑的剧情推动着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暴力与非正义的时代。
此外,电影中的摄影和配乐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将美国南部的风景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时,配乐也紧密地融入到电影的氛围中,通过黄种人的音乐,更加深入地表现了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沉浸于剧情中,同时也对人性、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描绘、精彩的剧情和形象塑造,以及优秀的摄影和配乐,使我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被解救的姜戈》自由与正义

《被解救的姜戈》自由与正义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自由与正义自由与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观众对自由与正义的思考。
本片由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昆汀·塔伦蒂诺执导,讲述了一位黑人奴隶姜戈为寻找自由而奋斗的故事。
影片不仅展现了残酷的奴隶制度下黑人的苦难,更通过姜戈的奋斗,探讨了自由与正义的真正含义。
影片以南北战争前的美国为背景,展现了当时奴隶制度下黑人所经历的不幸遭遇。
姜戈作为一名奴隶,被迫与主人分离,成为了一个流浪的黑人。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着解脱的机会。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姜戈结识了一位德国赏金猎人,二人联手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与斗争。
影片通过姜戈的经历,揭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所受到的不公与压迫,同时也展现了姜戈为寻求自由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自由,对于姜戈来说,意味着摆脱奴隶身份,拥有自己的命运。
在影片中,姜戈不仅通过与赏金猎人的合作,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
这一点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姜戈不仅成功救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其他奴隶争取到了自由。
影片通过姜戈的经历,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信息:自由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权利,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自由。
正义,是自由的基石。
在姜戈的故事中,正义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姜戈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了自由,也为其他奴隶争取到了正义。
影片中,姜戈与赏金猎人一起追捕罪犯,将他们绳之以法。
这种正义的行为,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黑人奴隶所追求的正义,也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信息:正义是自由的保障,只有在正义的基础上,自由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影片的叙事方式独特而富有张力,塔伦蒂诺独特的风格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他将暴力与幽默相结合,使得影片不仅令人震撼,更充满了独特的趣味。
同时,影片的配乐也极具特色,将西部片的音乐元素与黑人音乐相结合,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被解救的姜戈》自由与正义之路

《被解救的姜戈》自由与正义之路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传达着导演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而《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探讨了自由与正义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
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黑奴姜戈的故事。
姜戈被一位德国赏金猎人斯瓦尔茨解救出来,并成为了他的助手。
两人一同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和血腥的自由与正义之路。
首先,影片通过对奴隶制度的描绘,展现了自由的珍贵与可贵。
姜戈一直生活在奴隶主的统治下,没有自由的权利,只能忍受着屈辱和痛苦。
而当他得到自由后,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喜悦和感激。
影片中的自由并非简单的身体解放,更是一种精神的解放。
姜戈在自由的道路上,不再受制于他人,他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让观众们深刻地反思了自由的真正意义。
其次,影片通过对正义的探讨,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斯瓦尔茨是一位德国赏金猎人,他本可以选择追求金钱和权力,但他选择了帮助姜戈,为他寻求正义。
他在追捕奴隶主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正义感和道义的担当。
而姜戈也在自己的复仇过程中,不仅为自己寻求正义,也为其他受奴役的黑奴们争取了自由和尊严。
影片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让观众们思考正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应该如何行动。
此外,影片还通过对暴力和血腥的展示,揭示了自由和正义之路的艰难和残酷。
姜戈在寻找自由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杀戮。
他用暴力来对抗暴力,用血腥来追求正义。
这种残酷的现实让观众们深感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
影片中的暴力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警示。
观众们在观看这些场景时,不禁会思考暴力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以及是否有其他更和平的方式来追求自由和正义。
总的来说,《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表演,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观影体验。
影片通过对自由与正义的探讨,引发了观众们对自由、正义、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被解救的姜戈

《被解救的姜戈》:昆汀的酱心之作有关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总能激起大众的热心解读,仁者见仁,狠者见狠,谁都能取到自己所需,以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因公婆不同理惹来诸多口角。
所以,评价《被解救的姜戈》这样一部相关影评已经汗牛塞屋的片子,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容易被拍、被喷,但是,拍和喷,也是昆汀影片的标志性风格,动作与血浆,总是相辅相成的昆汀二元素,本文如果遭此待遇,也算适得其所。
都说昆汀是一位鬼才导演,说“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应该知道,这只是有趣的揶揄而已,其实,昆汀是一位有情怀的汉子,这种情怀表现在他对暴力血腥的无比热爱上,但他的暴力无疑是充满了正义感的号召,充满了复仇中的快意,那是正人君子世界所无法企及的黑色纵情世界,昆汀将自己多年有关电影的策划、编写、拍摄、参演、制作等等诸多的行当经验,投入到胶片的大缸中,生动地酿造出了一缸缸大酱,咸而香,比较适合重口味者食用。
最新的“姜戈”,明显又是昆汀的酱心之作,酱香四溢,酱满全球,当然,好酱,也总是那么一塌糊涂的充满着复合的味道,恰如昆汀一如既往的大杂烩风格,但昆汀大杂烩的优点在于,他能把各项元素进行有机的混搭和协调的组装,以至于从各方挪移的东东摆在自己家里,浑然天成般成为自己的独有风格,这或许是拿来主义的最高境界。
昆汀版《被解救的姜戈》,改编自1966由导演Sergio Corbucci执导的同名影片《姜戈》,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共同出品,一部比较典型的西部片,大漠,牛仔,美女,黄金,复仇,枪战……极尽摆货之能事,也从当年开始让一众西部片迷津津乐道,久久难忘,时时回响,当然,也包括痴迷的昆汀。
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昆汀终于以翻拍的赤诚举动向自己心目中的经典致敬。
昆汀作品虽完全原创较少,但就算翻拍,颠覆也会颠个天翻地覆,《被解救的姜戈》亦然,原作中姜戈驾驶棺材车带美女而行,一路恩怨情仇双手被废之后突然屌丝逆袭成杀不死的小强的孤胆英雄故事,变成了扮成牙医的赏金猎人驾棺车救姜戈之后,杀匪警打地主战恶霸抱得黑美人贵的的解放斗争片,姜戈从一个复仇者升华为一个解放者,一路高歌着“翻身农奴把歌唱”一路向着自己的爱情梦想进军,天赋的神枪之力,终于让影片在两个小时之后,占领了“抗日神剧”的高地,敢于天朝抗日剧一决高下,决不姑息。
浅析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奴精神

浅析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奴精神作者:陈雪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摘要:影片《被解放的姜戈》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讲述了黑奴姜戈在赏金猎人舒尔茨的帮助下恢复了自由身,并同舒尔茨一起拯救其妻子的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白人对黑人的惨无人道的压迫和黑人悲惨的境遇。
故事的最后,姜戈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并用炸药炸掉了白人庄园主坎迪的糖果庄园。
《被解救的姜戈》以黑奴为题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黑奴与白人之间激烈的冲突,尤其突出展现了黑奴的反抗与自由平等意识。
关键词:黑奴;虐待;奴性;反抗;平等作者简介:陈雪娥(1993-),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山东工商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影片把姜戈塑造成为了一位神枪手,并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但导演也通过姜戈救妻这一线索,向观众展现了当时黑奴制度的残酷与暴虐,黑奴的生活如牲畜一般。
他们可以随意被主人出卖,不仅失去的人身自由,并时常被羞辱,鞭打,甚至是残害。
影片集中展现了黑奴残酷的处境,具有平等与反抗意识的黑奴,当然,其中也不乏奴性深种的黑奴形象。
一、黑人的残酷处境在影片的一开头。
黑奴与白人的社会差距即体现的十分明显,白人骑在马上,而黑奴们却带着铰链跟在后面行走,满身的伤痕触目惊心。
其后在姜戈解救妻子的过程中,遇到了白人庄园主坎迪——姜戈妻子的主人,从此开始,影片细致地展现了黑奴被虐待的情景:黑奴们进行角斗,自相残杀,以供白人娱乐欣赏;不愿再进行角斗的黑奴,白人放狼狗将他们撕成碎片;姜戈妻子逃跑被抓回来后,全身赤裸的被关在一个箱子里;女黑奴甚至沦为白人泄欲的工具……这些行为令人发指,简直惨无人道!废奴主义者道格拉斯曾提到黑人悲惨的遭遇:“美国的奴隶制就是赋予一个人得以运用和强行把别人的肉体和灵魂作为财产的权利,奴隶的处境简直如野兽一样,他等同于一份财产……”可想而知,黑奴在当时社会中受到非人的对待。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解说文案_【动作片】 “先破后立”——浅析我的动作片情怀

《被解救的姜戈》解说文案_【动作片】“先破后立”——浅析我的动作片情怀.美国剧情/西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于2013年上映,由昆汀·塔伦蒂诺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编剧,影片讲述了姜戈是一名获得自由的奴隶,他在德国人舒尔茨的训练下成一名神枪手。
姜戈协助舒尔茨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而后者则帮助姜戈闯入邪恶农场主加尔文·坎迪的庄园,以救出姜戈的妻子布隆希达。
浮云乱世,刀剑相鸣,金戈铁马,动作片就古装片题材来说,就是冷兵器时代的侠客之舞,春秋大义和着侠骨柔肠,一曲《笑傲江湖》唱不尽大江东去的红胭脂白月牙;动作片就现代片题材来说,就是现时代人与机械及武器的暴力美学,枪林弹雨混着民族大义,一曲《Django》啼血的不是杜宇而是藏在心里的满腔怒火,斩不断铁血枷锁唯有“先破后立”!动作片,以人或机械的动作为主要形式与趣味来表达较基本的道德观以及大众心理的电影类型。
,如表现人的动作的,有《敢死队》,《死亡之车》,《叶问》,《新龙门客栈》,《杀破狼》等;表现机械动作的有《机械战警》,《飞鹰计划》,《007大战皇家赌场》等。
动作片的延伸——武打片。
而暴力美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昆汀最初的整个设想就是一个黑奴后来变成赏金猎人的故事。
昆汀解释:“在这个国家继续着的痛苦和苦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使它更符合意大利式西部片的诠释。
”所以也就有了这部致敬意大利导演塞吉奥`考布西1966年执导的经典作品《迪亚戈》的意大利式通心粉西部片。
电影带着政治指向就容易引起争议,昆汀用他黑色幽默细说着美国历史上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历史在常人眼里是沉重且带着积淀,电影里无厘头的台词对白,背景,好似那个年代只是一个黑暗的童话,3K党出现在故事中(美国内战时期),这实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只是昆汀用他一贯的乖张讲述着故事,影片带着浓厚的“昆汀色彩。
”只提供纯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解救的姜戈》拍摄技巧浅析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858年,美国南北战争前两年。
德国赏金猎人金·舒尔茨从贩奴商人手中买下黑奴姜戈,让其重获自由。
舒尔茨实则是要把姜戈培养成无法无天的赏金猎人,为其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
姜戈的唯一条件是:从暴虐的糖果庄园主卡尔文·坎迪手中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布鲁姆希尔达。
本片通篇在欧洲拍摄,带有强烈的欧洲电影风格,表现的却是美国拓荒时期的故事,导演昆汀在这部西部片中,常采用镜头突然拉进的面部特写,断断续续的背景音乐,在主角漫步的脚下,是一片充满着暴力与嗜虐成性的西部大地。
而整部影片却又采用了一种低调奢华的复古拍摄风格,处处可见奇思妙想的幽默元素和血腥野性的动作场面,更有强档群戏,豪华卡司,可谓看点十足。
在这里我以几个几个关键点切入浅析:
一、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
影片特写镜头的妙用不仅加深观众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认识,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在故事背景下变得更立体更真实。
交待故事背景和主题的特写
开篇以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的残酷奴隶生活成为被描述的重点,以饱受鞭刑的黑奴背部的伤疤特写使观众历历在目,这也从侧面清楚的交待了影片的时代背景。
在主人公姜戈被解救之后,出现姜戈骑马的镜头,又以一系列的特写镜头表现不同人们当时候的惊讶表情,单单这一个开场就以这几个巧妙的镜头组接,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人的价值是根据肤色区分,对黑白之间平等是没有概念的,黑人永远没有自由,而一个被还以自由身的黑奴,使影片自由的主题无疑显得非常超现实。
●引导故事悬念的特写
影片中特写姜戈几度做出愤而拔枪却又停止的动作,就相当地令观众感到揪心;而在他面对两个黑奴角斗和黑奴被狗撕咬的场面时,对他面部的特写,让感众感到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与挣扎,导演昆洒就是利用这种层出不穷的技能,让悬念在这些小动作当中被小心翼翼地攒着。
●活画人物形象的特写
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时的特写中,使人产生了显明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黑人管家史蒂芬,对他多次的表情特写,使这个代理着糖果庄园,刚出场时甚至与自己的主人开了一系列玩笑的人深入人心,他几乎与白人平起平坐,还看出了姜戈的端倪,在他心中甚至将自己也当成了白人。
但在饭餐那场戏中,如摇尾狗般的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却显出了骨子里面的奴性。
而姜戈的妻子多次的面部特写中,眼神里表现出对寻求自由的坚持,对现实的无助无害怕,而面对管家一系列的威协时又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坚定,最后在获取自由后,脸面承现出的幸福微笑,无不将这个人与史蒂芬管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混搭的音乐风格推动故事的发展:
影片从头到尾最无所不用其极的就是配乐的播放。
从流行乐到史诗交响乐、从嘻哈说唱到乡村摇滚,五花八门形成了它特有的音乐混搭风。
●声画对比,使情景深入人心
姜戈和舒哥在组成搭档,准备勇闯江湖之初,姜戈第一次骑马在人们的视线中时,画面出现各种不同的惊讶的表情特写,而配乐响起的是浪漫而欢快的曲调,视觉上竟产生出犹如小孩第一天背包上学那般兴奋和欢乐的奇效。
而之后姜戈第一次骑马进入种植园时,奴隶们纷纷起身观望,这时背景音乐却是一种带着明亮
喜悦感的曲调,这就像是通过竞选当上班干部后那种自豪无比的炫耀。
这样前后的声画对比不仅反映姜戈心境的变化,更将一种由挣脱奴隶走向自由,身份变化表现得深入人心。
●声画分离,故事与音乐的相辅相承
在回忆起妻被打时的声景,背景音乐是首乡村摇滚;而姜戈在混战时,“暴力狂魔”上身之后,背乐响起的居然是说唱!这都需要什么思路才选得出如此混搭的音乐来配合画面进展呢?独立的音乐本身和独立的故事画面,并未出现不协调之感,反而当二者结合之后,自成体系、相辅相成,足见奇效。
●烘托电影气氛的音乐
回到音乐,马蹄般的节奏、口哨的旋律和将人声当作乐器的使用方法,简洁动人的旋律为本片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姜戈与妻子逃跑时的灵歌,姜戈雪地练枪时的《愤怒的末日》,庄园火并中的饶舌,策马奔腾时的民谣,毫无章法,但都有一个作用,为烘托电影的气氛而使用。
三、独特的蒙太奇表现技巧
●摇晃的黑色幽默
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很有特点,唠唠叨叨没完。
将一段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情节或者设定,在特殊的环境下重新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荒谬,产生喜剧效果。
如,牙医舒尔茨马车上的大怪牙非常抢镜,还有很多特写,用时髦话来说,很萌。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讽刺3K党,用床单蒙面双眼掏洞,乔纳·希尔抱怨视线受阻,然后众人对面具质量和必要性展现激烈的讨论,如果观众专注这段情节,无疑被带入了导演的个人世界中,似乎忘记了原本紧张的气氛,却突然回到主题,顿时牵扯住观众的吸引力。
●情节的插叙,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紧密
姜戈的横空出世,他自由了,而舒尔茨一心一意帮助姜戈解救妻子这个看似无理头的情节,在后来情节中进行了交待的,其动机有几点:首先他讨厌这种奴隶制度,这与废除农奴制的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一个道理。
其次是他依然很德国化,非常讲究原则,布鲁姆希达名字与“等待被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同名;而让姜戈帮助自己赚取赏金的一句承诺,都是他的动机。
最后我们看到的布鲁姆希达对奴性的反抗,在前面电影中也进行了很好的插入叙述,先是姜戈讲述他们的逃跑经历和她因逃跑受到的惩罚,之后又交待了她的成长环境,正因为她成长在一个德家庭,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我们才能连想到在她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奇特的事情,这也包括姜戈一心意救她的决心。
●完整的故事情节,主次分明
本片在表上内容主次分明,情节层层递进,能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即使是在插入一系列无理头的黑色幽默还能让观众停留在影片故事的本身。
用姜戈、舒尔茨、史蒂芬和布鲁姆希达等小人人物之间展开的故事情节,启迪观众思考,实现了时空再造。
最后,对于《被解救的姜戈》我以上几点简单的谈了谈关于电影拍摄技巧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它以一个类似于英雄救美女的简单故事,跨时空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和奴隶制时代下的人们。
影片的拍摄技巧、手法和故事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再次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