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
酒香悠久赏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酒香悠久赏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自古以来,诗人们常以酒为背景,歌颂酒的美好。
酒文化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诗词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揭示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一、酒作为诗词创作的灵感之源对于中国古代诗人来说,酒是一种能够激发灵感和引发情感的液体。
他们在酒的陪伴下,借助其独特的性质,将酒与人生、自然融为一体,将对酒的倾倒之情融入到了诗词创作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酒的作用下,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酒极大地丰富了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酒味引起的思考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对酒的崇拜和赞美上,更涉及到对酒味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酒味的描绘,展现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宋代苏轼的《观书有怀》一诗中写道:“开店琼楼粉未肥,东家杏子南李梅。
青衫湿尽花嘴酸,赵胖子,买酒不多斟一斗。
”通过对不同酒的味道的描述,苏轼展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微妙观察和感受。
酒味的细腻表达也凸显了诗人对岁月、人情和自然的思考。
三、酒文化与情感交织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往往与情感交织在一起,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催化剂。
酒能够放松人的情绪,使人在情感上得到舒缓和释放。
在古代诗词中,人们喜欢借助酒来表白爱意或抒发痛苦。
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表达了对故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他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句诗中的“回眸一笑”表达了诗人在酒的陶醉下对故友的深深思念。
酒充当了诗人情感表达的媒介,使得诗词中的情感更细腻、更真切。
四、酒与交际互为表里尽管酒在古代诗词中往往与沉思、思考和独处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不可忽视酒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借酒来拉近与友人、宾客之间的距离。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介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酒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数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到了酒,这是因为酒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酒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酷爱饮酒。
在古代,酒被视为一种文化信仰,被列为仁义礼智信的六艺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酒常常被用来表现情感,表达深情,抒发自我,它承载着中国人悠久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习惯,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酒,在中国古代是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标志。
就像儒家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一样,饮酒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做法,它被视为一种人类维系情感交流的方式,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诗人们的知识、文化和情感世界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并非一般的饮酒习惯可以替代。
在中国古代,饮酒也被视为是一种思考的方式,经常出现在一些哲学性的作品中,如《论语》、《道德经》等等。
在古代文献中,亦经常看得到酒恩、酒神等酒文章,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生活情趣。
诗人们如何表现酒文化在具体的写作中,诗人们通过自己个人的饮酒经历,以及对生活中的种种进行沉淀,致力于展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他们通常用充满感情、意蕴深刻的话语表达自己对酒的热爱和深思。
在这些诗人中,有些人将酒当作是一种宝藏,有些人则更多的从酒这个话题中体现他们的情感。
他们通过酒这个桥梁,与读者建立心灵上的共鸣。
举例来说,在唐诗中,杜甫便写过《月夜忆舍弟》诗,“戏为兄弟媵,从我者绝来。
”这是因为他的舍弟酒量有限,自己喝的太多,导致弟弟怕自己喝醉了出事,因此以“媵”相劝,兄弟情深。
张九龄也曾写过《赠张舍人》诗,“黄茅已陈酒,青箬仍煮茶。
”这个诗句出现了茶与酒结合在平常生活中的互补关系,让人回味无穷。
酒文化对生活和情感的影响酒文化是诗人们展现中国人文化、生活、情感、哲学、意境的一种途径。
而人们对文化的感知是无限深入的,酒文化也因此而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紧密相连。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得意之时,酒来助兴,映出英雄本色胸襟;潦倒落魄之际,酒来遣愁,抚慰谪客征人忧郁凄怆心怀。
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绵绵不绝、无尽无休,滋润着诗人或豪放或深沉或缠绵或愤激的心灵。
那一首首浸润着生命本真的诗词如一坛坛佳酿,历久弥香、醇厚悠长,依然陶醉着品味它们的人们,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酒文化。
一、报国之志,忧民之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魂。
这种报国之志反映于诗词之中,与“酒”的水乳交融的结合,折射出诗人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凝成一种浑厚沉郁,而又令人荡气回肠的酒文化,如我们最为熟悉的XXX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XXX,XXX征战几人回?诗的主人翁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大敌压境,沉着应战。
交战前夕,饮酒壮行色。
“醉卧沙场君XXX,XXX征战几人回?”既是将军劝勉将士的豪言壮语,更是将军内心视死如归、破敌报国之志的独白!短短的四句诗,仅是作者截取战争前夕饮酒的一个场景片断,就把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临危不惧的洒脱,饮酒壮行的华美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激动人心。
以酒入题,以酒贯穿始终,角度新颖,举重若轻,驾驭战争题材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XXX的《渔家傲》也是一首借酒言志,报效国家的传世佳作。
作者守卫西北边疆,遏制了XXX对北宋的侵扰。
“浊酒一杯家万里,XXX归无计”。
离家万里守卫边疆,舍小家,护大家,唯有借一杯杯浊酒来消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浓情。
酒杯中,映出远方家乡的轮廓和亲人们熟悉的笑脸;心中,破敌立功,戍边报国的决心和志向却是更加坚定、深沉了。
浊酒一杯,承载了守边将军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承载了将军深深的报国之志。
这首词意境雄浑,情景交融,以其迸发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感动着历代有识之士,历久弥新。
假如说报国之志是诗人心中雄壮光辉的不灭之志,那么忧民之心则是诗人忧国爱民的巨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酒力的刺激,是诗人的创作天赋得到 充分的发挥。
虽然感叹岁月蹉跎,功业未就,但语 句却无比雄奇,充满豪气,看不到任 何颓废之处。
在醉饮之中,诗人忘掉了现实世界所 带来的孤独、痛苦、悲伤、忧愁与迷 惘,重新回到物我两忘、自在逍遥的 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个性和才华才 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表现。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 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 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 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 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只有忘记世事、超脱现实,才可能达 到这一境界。 而世事又偏偏难以忘怀,现实更难以 超脱,于是只好借助于酒,来使自己 获得暂时的解脱。 这正是陶渊明痴迷于酒、“期在必醉” 的根本原因。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历代文人文化精神的积淀, 尤其是陶渊明诗酒结合的生存方式,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 陶渊明之后, 诗酒结缘的文化心态便在中国文人心 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酒”以不再只是一种普通的饮料, 饮酒不仅是为了解渴过瘾, 而是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 酒成了文人骚客得以表现风流儒雅风 度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二 、唐诗中的酒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诗与酒结合的最鼎盛 时期,当是唐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脍炙人口、流传 千古的唐诗几乎有一半是在酒兴中写 出来的。 唐诗中有相当的名篇,都与酒有关。
古典诗歌中的酒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一、诗酒的起源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
汉字文化是世界文字中的一大奇迹,其历史悠悠数千年,其内涵之深厚非其他古老文字能比拟。
酒与汉语文化结缘也是深厚的,酿成香溢的“文化美酒”。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远古时期,酒便已经出现。
关于酒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史记》中记载: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
酒与“久”谐音,所以无论是亲朋宴会,过节人们都要以酒助兴,举杯畅饮。
自然古典诗歌中酒出现了一种以酒意命名的创作。
酒是最重要的饮料之一,人们充分享受饮酒的愉悦与美感,并创造造出一系列有关的汉字。
甲骨文中有“酉”字即“酒”字, 《说文》中关于酉部的字有数十个,有的关于制造,有的关于酒质,有的关于饮者状态,不一而足。
而汉语中反映、记录酒文化的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更是数不胜数。
二、先秦时期的诗酒文化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 首涉及到酒,例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
推杯换盏之际,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还有先秦时期的《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寂,庶民采之。
螟岭有子,踝赢负之。
教诲尔子,式榖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毅?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虽然先秦的文字比较晦涩难懂,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古诗词中的酒文化

古诗词中的酒文化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
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
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短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
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没有显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清高自洁的大诗人。
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
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深远的潜在影响。
陶渊明饮酒诗(之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作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与酒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与酒文化1.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饮酒作乐的场景,表达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
2. 《月下独酌》-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独自饮酒的情景,表达了他在孤独中的自我排遣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以酒为媒介,将自己与明月、影子相对饮,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中饮酒作乐的场景,表达了将士们豁达豪放的情感。
诗中以酒为媒介,将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
4.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在中秋之夜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以酒为媒介,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融合,体现了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5.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酒后晨起的情景,表达了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
词中以酒为媒介,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融合,体现了词人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分析

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首风格豪迈的词中, 苏轼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询问, 抒发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情怀。 而这一问也因为酒的醇化具有了永恒 的意义。 在被贬到黄州时,苏轼写出了著名的 前后《赤壁赋》, 还写出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许多 不朽诗词, 其中都离不开一个酒字。
念奴娇·
三 宋词中的酒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渐渐兴盛起来。 宋朝的词酒关系和唐朝的诗酒关系比 较起来,也有了一些变化。 唐朝咏酒诗所表现的内容范围较广, 表现忧国忧民、重大题材的站主导地 位; 送带饮酒词在内容上则主要集中表现 词人的生活及围绕个人生活而产生的 种种情感。
唐朝诗人主要是借酒来激发昂扬雄壮的 胸怀,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宋代词人更多的是细细品位酒中雅趣, 再用词来徐徐倾诉人生的种种际遇和情 怀。 总的来说,唐代酒诗豪放雄浑, 宋代酒词含蓄秀雅。
少年行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 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 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 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 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葛金平(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0)[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与酒形成不解之缘,并演化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
借助酒的催生、烘托与陪衬,中国古典诗词获得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散发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酒文化;艺术空间[中图分类号]I207.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96-0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与酒形影相伴,二者的结合好比才子配佳人,有一种天作之合的缘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又是一个酒的国度,酒文化历史悠久,饮酒活动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文人雅士饮酒品酒的偏好,注定了中国古典诗词与酒之间的不解之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饮酒题材可谓源远流长,酒文化一直对中国古典的诗词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着整个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与之有关的名篇佳作也就不计其数。
一、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酒文化古典诗词文化与酒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朦胧隐约,空灵飘逸,后者醇香浓郁,热情奔放。
酒,是诗源文泉,是性情的载体。
就文人雅士而言,酒是神品妙物,当美酒勾兑到诗歌之中,诗歌便让酒的形象临风若仙,美酒也使得诗歌芳香醉人。
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305篇中,酒融入诗的作品达到44篇。
如《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战国时期屈原笔下的《楚辞》也有多处描写酒的诗句:“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九歌·东君》)。
汉乐府民歌中有许多作品与酒有关,如《相逢行》中极力描写了富贵之家豪华的酒宴场面:“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在魏晋以前,酒与礼息息相关,“礼”与“醴”相通,备醴酒以行礼,藉以表达人道之醇厚真挚。
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是等级秩序的标志,是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
而酒则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
酒文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则,酒文化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同时也对“德”起到强大的传播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是古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大动荡、大混乱时期,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混乱状态,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外部征战连年,饿殍遍野。
此时,酒作为秩序和仪礼的形象大大消退了,成为了人们作为逃避苦难现实、寻求自我人生超脱和表达社会理想追求的工具。
借酒麻醉自我、躲避现实成为一种时尚,是否饮酒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否称得上“名士”的时代标准。
《世说新语·任诞篇》有这样的记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和田园诗派大诗人陶渊明,他们虽然文收稿日期:2012-04-18作者简介:葛金平,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学主张不同,作品风格各异,但却都留下了与美酒有关的千古佳作。
建安诗人通过饮酒,倾吐出慷慨悲凉的生命之歌,酒成为他们认识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的手段和工具。
如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歌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至今读来,犹觉豪气逼人。
曹魏正始时期,社会政治黑暗,许多大夫文人采取了避世自全的生活态度,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山阳县的竹林之中,不问政治,借酒酣畅,用酒来显示自我狂傲不羁、超脱世俗的名士之风,世人号为竹林七贤。
七贤中,以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是继曹操之后在四言诗创作方面取得成功的人,如《酒会诗》:“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
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
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
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
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
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
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
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
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
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字里行间体现了诗人清峻、高邈的诗风及对遁世的企望。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把酒与诗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密切的联系,饮酒所得的境界凭借诗歌表现出来。
陶渊明饮酒,既和时代风气有密切的关系,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生活的时代充满了篡乱,虽然不及阮籍、嵇康那样直接有生命之忧虑,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性命危险。
与竹林七贤逃世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是,陶渊明在隐居中借酒来坚守节操、探索真理,无论进退得失、荣辱曲伸,都不忘却现实人生,不忘却自己肩负的道义与责任,这正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最让人感动的高尚品格。
如《饮酒》(其九):“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全诗借“田父”劝之“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表面是要主人公改变自我的性情,出去做官,融入到“举世皆浊”的社会中,适应当时黑暗社会的需要,但是对其自身而言,诗人看不惯官场中那种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种种丑恶现象,不愿意与那种钻营经济之道者为伍,流露出要坚守刚正坦率性格的决心。
再如《饮酒》(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酒逢知己”的乐趣。
诗人邀请故人饮酒,而友人却“挈壶”而至。
他们之间没有虚伪的寒暄应酬,有的却是“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的宾主相得之情;没有喝酒可以凭借的几案,却有席地而坐的惬意;没有悠扬悦耳的丝竹之声,却有风吹松叶的自然之音。
围坐的是故人,面对的是自然之景,此情此景怎么不会令人陶醉呢,酒不醉人人自醉。
所以刚饮几杯“已复醉”,既醉之后更是随意欢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
身在这样一副悠然自适的醉酒图中,诗人也早已陶醉其中而“不觉知有我”,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自然之中,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里虽然表达的是一种玄理,然而与饮酒复醉的主观感受相合,所以并不显得突兀和生硬,而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这首诗通篇理趣盎然,余味隽永,充满自然之趣,诗人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
陶渊明诗酒结合的生存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陶渊明以酒入诗的创作手段,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酒结缘的文化心态在中国文人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饮酒从解馋过瘾中脱胎为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并演化为文人骚客表现思想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后,唐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模式逐渐向定型的方向发展,饮酒不再是文人骚客因对社会不满而自暴自弃的方式,而变成借酒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认识、思考与感悟。
唐诗中有相当多的名篇,都与酒有关,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有李白的《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翰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劝酒》等一系列咏酒诗,即便非以咏酒为表现题材的诗歌,有很多也是诗人趁酒兴而写出来的。
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以田园山水诗表现出盛唐时代的和谐宁静,反映出诗人们喜山好水、淡泊宁静的思想状态,其中作品很多都描叙了诗人饮酒游赏、把豪放的诗情合着酒意融入自然,达到令人神往的境界。
如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豪侠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等更是以一种豪情壮志,用酒与诗抒发诗人心中的英雄豪气。
豪侠诗酒充满着高昂坚定的信念、坦荡的胸襟、强劲的激情、浪漫的情怀,充分反映出盛唐时期士人开朗的心情和豪健的气魄。
如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高扬着为国出征的雄壮激情,深含着诗酒抒发的豪迈情怀,以酒入诗来歌咏心中之志,成为盛唐文学中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如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信和自负,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不仅是“诗仙”,还是名符其实的“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这是对诗人酒生活的真实写照。
《将进酒》更成为酒与诗的千古绝唱。
盛唐时期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这个精英荟萃的创作群体,用酒与诗把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态表现得潇洒狂放,树立了诗酒的高峰。
宋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词渐渐兴盛起来。
宋代词人更多的是细细品位酒中雅趣,饮酒也就成为文人追求心灵安适和审美愉悦的一种清雅艺术凭借手段。
宋朝的词酒,闲雅清旷,浅斟低唱。
婉约派词人晏殊、柳永、李清照等人以词和着酒咏叹闲情愁思、风花雪月。
诗词语言清新朴素,音律精妙,声调和美。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表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致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另一种风格的诗酒,是以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和着烈酒豪情、伴着爱国主义的慷慨英气的豪放派诗酒,那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的英雄气度、慷慨悲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表现了词人刻骨的悲愤与浓烈的爱国情怀。
南宋后期,政局较为稳定,以姜夔、史达祖等为代表的词人,以词咏怀人,词酒又回到了“浅斟低唱”的主旋律。
二、酒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广阔艺术空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思想的载体,酒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宣泄与情绪上的体验。
中国人饮酒的最高境界是似醉非醉,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灵感,思想情感在酒中得到尽情的舒展,喝下去的是酒,散发出来的是激情,释放出来的是原始生命的力量与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