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最全版)

中国胃食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最全版)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发布了GERD 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GERD 的临床实践硏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 PPI)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硏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
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硏究进展对GERD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 Embase s Cochrane和万方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级:A +为非常同意,A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为完全不同意。
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 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硏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硏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均很不确定。
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29项。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和诊断1. 胃灼热和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93.33% , A 6.67% ;证据等级:高质量)。
2. 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暧气等为GERD不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46.67% , A 40% , A - 13.33% ;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2014共识

症状减轻 50%以上
PPI试验 阳性
GERD
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14,10(34):649-661.
PPI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奥美拉唑试验对GERD 诊断价值的随机、双盲、 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 研究: • 敏感性为88.1% • 特异性为44.4%
PPI试验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
•鳞状上皮被柱状上 皮取代(内镜) •存在肠化生(病理) •不需要证实反流
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
•又叫内镜阴性反流病 •存在与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
但内镜未见食管黏膜破损 •在亚洲地区,NERD 占有胃食
管反流症状患者的 75%以上
李兆申等.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2008,13(2):79-81.
• 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频繁 • LES静息压力降低
激素(缩胆囊素、胰升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食物(高脂肪、巧克力、咖啡) 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地西泮、茶碱) 腹内压增高(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以
及胃内压增高(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
GERD—临Βιβλιοθήκη 表现典型症状 不典型症状 食管外症状
2020/6/25
胃食管反流病定义
2013国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指南
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 (或)并发症。
2006蒙特利尔共识
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胃内容物
胃酸:胃内容物中的主要损伤成分 胃蛋白酶:激活和活性的维持依赖于 胃酸 胆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1. Numans M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4;140:518-27. 2. 许国铭, et al. Chin J Dig 2002; 22:7-10.
201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难治性GERD
• 3 .合并食管狭窄的患者经扩张后需PP I 维持治疗,以改善吞咽困难的症状及减 少再次扩张的需要,但是国内暂无相关研 究报道(推荐级别A + 占41 .1 8%,A 占4
1 .1 8%,A- 占1 7 .6 5 %;证据等级为中等
为哮喘、慢性咳嗽和喉炎的 可能原因,在确诊反流相关前需先排除非 反流因素。不明原因的哮喘、慢性咳嗽和 喉炎,若有典型的反流症状,可进行PP I 试验(推荐级别A + 占2 3 .5 3 %,A 占70.5 9 %,
201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GERD的最新全球定义
•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 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GERD的患病率
• 西欧和北美GEDR的患病率为10%-20% • 西班牙的患病率患病率为15% • 美国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GERD的患病率为15% • 瑞士的调查发现成人的反流病的患病率为17.6% • 亚洲的报道GERD的患病率各不相同,但通常较低。
%,A 占41 .1 8%,A - 占41 .1 8%;证据等级为中等 质量)。
GERD的治疗
• 9 .维持治疗方法包括按需治疗和长期治 疗。NERD 及轻度食管炎(LA-A 和L A-B 级)患者可采用按需治疗。PPI 为 首选药物,抗酸剂也是可选药物(推荐级别A+ 。 占6 8.7 5 %,A 占3 1 .2 5 %;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 2006 年我国GERD 共识意见提出,传 统的食管钡餐检查敏感度较低。如果患者不存 在吞咽困难等症状,不推荐其进行食管钡剂造 影。
GERD的诊断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

GERD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 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和社会 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压力等因素综合作用成为胃 食管反流病以较快速度、较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致病因素:饱餐或睡前进食、辛辣酸甜焦灼炙煎等食物、 肥胖者、长期便秘、嗜酒或浓茶、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量 的增加、紧张的工作节奏、精神因素。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 见
GERD的最新全球定义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
一种疾病。
GERD的最新全球定义
GERD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疾病
食管症状
食管外症状
症状 综合征
A+占93.33%,A 占6.67% 证据等级 高质量)
1) 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 2) 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常于餐后,可伴有口腔内酸味或食物味道。
反流症状群
3)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
胸痛(排除心脏因素后)、上腹痛、嗳气、 腹胀、早饱、上腹烧灼感、恶心、嗳气、吞咽 困难等。(A+46.67% A 40.00% A- 13.33% 证据等
GERD的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 治愈食管炎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GERD的治疗
1.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抬高床头、戒烟、 戒酒、避免睡前进食、避免可能诱发反流 症状的食物等对GERD可能有效(A+43.75%
A56.25% 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GERD的治疗
2.PPI是GERD治疗的首选药物,单剂量治疗 无效可改双倍剂量,一种PPI无效可尝试更 换另一种PPI。(A+56.25% A43.75%证据等级为中等质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文章旨在汇总和解读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我国的GERD防治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建议。
文章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GERD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GERD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提升我国GERD的诊治水平,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的编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旨在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GERD诊疗信息。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或)并发症。
GER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酸或其他内容物如碱、消化酶、食物等反流。
胃酸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部分GERD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由胃食管反流引起,但缺乏食管黏膜糜烂的临床和内镜证据。
NERD患者通常表现为典型的反流症状,如烧心、胸痛等,但内镜检查却未能发现食管黏膜的明显破损。
巴雷特食管(BE):是GERD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
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食管外症状:GERD也可引起食管外的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和牙蚀症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反流物刺激食管邻近组织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其定义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对于GERD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014年中国胃食管返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2014年中国胃食管返流病专家共识意见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发布了GERD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GERD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PPI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
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本病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级:A+为非常同意,A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为完全不同意。
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30项。
以下对各部分的共识意见进行分项阐述。
一.症状1.烧心和反流是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占93.33%,A占6.67%;证据等级为高质量)。
根据我国2006年GERD共识意见,烧心定义为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尽管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且在2006年全球共识及我国共识中均明确指出,烧心和反流是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但是由于诊断GERD缺乏金标准,所以目前尚无在人群中应用的客观的反流证据,如采用PH监测和内镜检查等评价烧心及反流诊断食管炎的敏感度为30%~76%,特异度为62%~76%。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14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14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病,其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0%。
自2007年我国发布GERD治疗共识意见至今的7年时间,GERD诊疗有了长足的开展,亦有很多高质量临床研究问世。
为推动GERD规化诊疗的普与、提高临床医生的GERD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起的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以下简称:共识意见〕。
食管反流监测是GERD的有效检查方法,未使用PPI的患者可选择单纯pH监测,假设正在使用PPI治疗那么需加阻抗监测以检测非酸反流。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共识意见对镜检查的推荐更为积极,建议具有反流病症的患者在初诊时即行镜检查。
对于镜检查正常的患者,在其检查过程中不推荐常规进展食管活检。
此外,共识意见认为食管测压可了解食管动力状态,可用于术前评估,但不能作为GERD的诊断手段。
GERD的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共识意见指出:减肥、戒烟、抬高床头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对减轻GERD病症可能有效。
PPI治疗截至目前,PPI仍然是治疗GERD的最有效药物。
在抚慰剂对照的研究中证实PPI对缓解GERD病症和愈合反流性食管炎均有很好疗效。
有研究数据显示,实现GERD治疗中最优胃酸抑制需要在24小时中患者胃pH>4的时间到达16小时,而PPI标准剂量qd服用,多数难以到达治疗GERD的最优胃酸抑制。
共识意见指出,单剂量PPI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PPI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PPI。
支持该推荐意见的临床证据之一是2009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该研究对3887例初始采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兰索拉唑治疗后换用埃索美拉唑〔40mg/d〕的患者进展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约70%的患者表示获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
在治疗疗程方面,共识意见认为,PPI治疗GERD使用疗程至少8周。
该推荐意见的证据之一是2006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该项荟萃分析比照了PPI治疗4周和8周对GERD的疗效,结果说明,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可将病症缓解率和食管炎愈合率提高1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5-04-06 17:20来源:中华消化杂志作者:陈旻湖字体大小-|+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2006 年和2007 年我国发布了GERD 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 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GERD 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PPI 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
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本病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 程序。
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 级:A+ 为非常同意,A 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 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为完全不同意。
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 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 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30 项。
以下对各部分的共识意见进行分项阐述。
症状1. 烧心和反流是GERD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占93.33%,A 占6.67%;证据等级为高质量)。
根据我国2006 年GERD 共识意见,烧心定义为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尽管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且在2006 年全球共识及我国共识中均明确指出,烧心和反流是GERD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但是由于诊断GERD 缺乏金标准,所以目前尚无在人群中应用的客观的反流证据,如采用pH 监测和内镜检查等评价烧心及反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
系统回顾提示,烧心和反流诊断食管炎的敏感度为30%-76%,特异度为62%-76%。
在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队列研究或临床随机研究中发现,烧心和反流是存在病理性食管酸暴露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
研究提示,我国人群中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西方人群,其原因除了人种、饮食差异外,还包括语言表达的差异。
中文并无“烧心”一词,中国患者对反流的理解与西方也存在差异。
2. 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为GERD 的不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占46.67%,A 占40.00%,A- 占13.33%;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部分GERD 患者并无烧心及反流的症状,可表现为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不典型的症状。
Eggleston 等在1392 例GERD 患者中发现,除了烧心和反流外,尚可表现为腹胀、上腹痛、早饱和胸痛等。
Gerson 等的系统回顾分析了8 项GERD 的流行病学研究,共纳入了30384 例研究对象,其中GERD 的发病率为20%-40%,这些GERD 患者中上腹痛、餐后饱胀感、早饱和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占21%-63%;而且部分合并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在应用PPI 后症状可获得缓解。
我国南方地区的一项研究提示,不伴有烧心和反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约1/3 存在异常食管酸暴露,其中在上腹烧灼感患者中的比例最高,且PPI 治疗有效。
我国GERD 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GERD 患者胸痛及上腹痛的比例分别为37.6% 及35.5%。
西班牙一项大型调查纳入了2500 例研究对象,发现GERD 患者中的不典型症状常见,包括胸痛、吞咽困难、消化不良、嗳气和癔球症。
3. 胸痛患者需先排除心脏因素后才能进行胃食管反流评估(推荐级别A+ 占73.33%,A 占13.33%,A- 占13.33%;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胸痛为反流的不典型症状。
2006 年蒙特利尔共识意见提出,胃食管反流可引起类似于缺血性胸痛的表现,并不伴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
因此,在进行胃食管反流的评估(包括食管反流监测及PPI 试验)前需先排除心脏因素。
澳大利亚的一个人群研究提示胸痛的发病率约为15%。
其他西方国家的研究则提示非心源性胸痛在人群中的比例达25%。
我国香港地区的人群调查发现胸痛的发病率为20.6%,其中约51.0% 为非心源性胸痛。
一项Meta 分析纳入了24849 例受试者,提示非心源性胸痛的发病率约为13%,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非心源性胸痛以胃食管反流为最常见的病因,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胡桃夹食管也是可能的病因。
4. GERD 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哮喘和牙蚀症等(推荐级别A+ 占29.41%,A 占64.71%,A- 占5.88%;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2006 年蒙特利尔共识意见中,GERD 亚型之一为伴随食管外综合征,包括咳嗽、喉炎、哮喘和牙蚀症等。
该共识意见提出,尽管以上症状已被确认与GERD 存在关联,但是这些症状的发生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GERD 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
Havemann 等的系统回顾分析了28 项GERD 与哮喘关系的研究,发现GERD 和食管pH 监测异常在哮喘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59% 和51%;另有一些队列研究也提示哮喘与反流相关。
Irwin 等的队列研究提示反流可能是21%-41% 的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者的病因,部分病因不明的咳嗽与反流相关。
而在一项退伍军人中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在合并食管炎或食管狭窄的患者中其喉炎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也有Meta 分析提示PPI 对可疑反流相关性喉炎有一定疗效。
对食管外症状的患者如何进行反流相关评估参见食管外症状部分。
诊断1. PPI 试验简便、有效,可作为GERD 的初步诊断方法(推荐级别A+ 占64.71%,A 占11.76%,A- 占23.53%;证据等级为高质量)。
我国2006 年GERD 共识意见就已提出PPI 试验方便、可行,对拟诊患者或疑有反流相关食管外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阴性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
Numans 等的Meta 分析纳入了13 项较高质量的关于PPI 试验的研究,发现PPI 试验的敏感度较高,可达78%,但是特异度略低。
国内许国铭等的研究也提示PPI 试验敏感度(88.1%)较高,但特异度偏低。
尽管如此,PPI 试验可操作性强,在临床实践中仍具有较高的意义。
2. 食管反流监测是GERD 的有效检查方法,未使用PPI 者可选择单纯pH 监测,若正在使用PPI 者则需加阻抗监测以检测非酸反流(推荐级别A+ 占58. 82%,A 占41.18%;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食管反流监测为诊断GERD 提供了客观证据,包括食管pH 监测、食管阻抗-pH 监测和无线胶囊监测。
美国胃肠病学会提出食管反流监测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100% 和85%-100%;在内镜检查阴性的患者中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略低。
食管阻抗-pH 监测可提高单纯pH 监测的敏感度,使其增至90%;且有利于甄别功能性烧心的患者。
我国Zhou 等研究发现食管阻抗-pH 监测可使GERD 的诊断准确率提高约20%。
而无线胶囊监测则可使监测延长至48 h 甚至96 h。
由于食管阻抗-pH 监测可以监测包括弱酸及弱碱反流在内的所有非酸反流,所以建议在未使用PPI 的患者中进行单纯pH 监测以明确GERD 的诊断并指导治疗。
若患者正在使用PPI,则需进行食管阻抗-pH 监测以评估患者症状难以控制的原因。
Meta 分析提示服用PPI 后进行反流监测,弱酸反流是最常见的反流形式,为PPI 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
3. 对于具有反流症状的初诊患者建议其行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正常者不推荐进行常规食管活组织检查(推荐级别A+ 占37.50%,A 占56.25%,A- 占6.25%;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对于具有反流症状的初诊患者,美国胃肠病学会建议首先进行PPI 试验,仅在疗效欠佳时才进行内镜检查。
而我国2006 年GERD 共识意见就已提出,基于我国是胃癌和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且胃镜检查已广泛开展,其成本低,所以建议对拟诊患者先行内镜检查。
我国广州地区的一项研究在469 例以典型反流症状为主诉并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4 例无报警症状的肿瘤患者(1 例食管癌,3 例胃癌)。
因此,本次共识意见再次提出对于具有反流症状的初诊患者,建议其行内镜检查。
欧美国家医疗机构通常在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常规行食管下段活组织检查以排除嗜酸性食管炎。
然而,由于食管黏膜正常的患者进行活组织检查的异常检出率低,且部分嗜酸性细胞增高者可见于GERD 且PPI 治疗有效,同时GERD 的组织学异常如基底细胞增生等的敏感度低,所以并不推荐在内镜检查无食管黏膜损伤的患者中常规行活组织检查。
同时成本- 效益分析也提示,仅当嗜酸性食管炎的发病率>8% 时,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常规行活组织检查筛查嗜酸性食管炎才符合成本- 效益原则。
4. 食管钡剂造影不被推荐为GERD 的诊断方法(推荐级别A+ 占68.75%,A 占18.75%,A- 占12.50%;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2006 年我国GERD 共识意见提出,传统的食管钡餐检查将胃食管影像学和动力学结合起来,可显示有无黏膜病变、狭窄、食管裂孔疝等,并可显示有无钡剂从胃反流至食管,因而对诊断有互补作用,但敏感度较低。
如果患者不存在吞咽困难等症状,不推荐其进行食管钡剂造影。
5. 食管测压可了解食管动力状态,用于术前评估,不能作为GERD 的诊断手段(推荐级别A+ 占60.00%,A 占33.33%,A- 占6.67%;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下及食管蠕动障碍等动力学异常并非GERD 的特异性表现,所以食管测压诊断GERD 价值有限。
但是通过食管测压可以对下食管括约肌定位,有利于置放食管反流监测导管;而且在进行抗反流手术前可以排除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及硬皮病引起的严重食管动力低下等。
因此,食管测压在临床上有利于评估食管功能。
治疗1. 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肥、抬高床头、戒烟等对GERD 可能有效(推荐级别A+ 占43.75%,A 占56.25%;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
改变生活方式是GERD 治疗的一部分,目前临床常用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包括减轻体质量、抬高床头、戒烟/ 戒酒、避免睡前进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症状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辛辣或酸性食物、高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