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_柏拉图的_理想国_和老子的_小国寡民_

合集下载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浅析老子的理想王国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浅析老子的理想王国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浅析老子的理想王国
刘世华
【期刊名称】《丝路视野》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无疑是封建时代每个有志士子所追求的目标。

老子作为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名的大家巨匠,同样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国度。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个方面对老子描绘的“乌托邦”进行阐述。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刘世华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研究生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53.3
【相关文献】
1.重新解读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J], 李靖
2."小国寡民"探微——老子通往理想社会途径的设想 [J], 李若晖
3.从马王堆帛书《老子》看老子理想王国的社会属性 [J], 杨溯
4.是复古还是超越?——陶渊明“世外桃源”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之比较[J], 杨林
5.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J], 黄丽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作者:于保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3期摘要“道”“德”以及君主“无为而治”构成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论”“正义”以及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关键要素。

“道”和“理念论”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学;“德”和“正义”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上的社会政治观;君主“无为而治”和哲学家统治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治国之道;小国寡民和理想国家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境界。

老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具有相似的同构性,但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相比较而言老子政治思想比柏拉图政治思想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道理念德正义作者简介:于保军,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109分别是东西方不同文化和思想风格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老子和柏拉图各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是不同的地域、社会和传统,但二者在形成政治思想方面具有相似的逻辑和同构性,各自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都是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重要理论根源。

一、“道”与“理念”——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前提《道德经》中的“道”已不是神道、天命,也不是通常所谓的“治国之道”,而是一个决定万事万物生存、发展和行动的形而上的“道”。

老子的“道”有许多核心。

首先,老子将形而上的“道”视为万物的本源,。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确立了“道”是宇宙万物始基的存在;其次,“道”始终是运动变化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存在的方式和必然属性;再次,“道法自然”的宇宙生成观。

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个领域,其中“道”是作为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天地是物质世界,人虽属物质世界领域,但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如人能思维,有情欲,要过社会生活等。

以老子“无为”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

以老子“无为”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

“ 国寡 民” “ 花 源 ” 及 “ 托 邦 ” 小 、 桃 乌
之 异 同
而否定乌托邦 ,正如北斗星是用来指路 的,不是
用来 抵 达 的。
“ 小国寡民” “ 花源 ”与 “ 、 桃 乌托邦”之 同 异 ,向来 少有甄 别 。从 表 面上看 “ 花 源” 似 村 , 桃
“ 国寡 民” 与 “ 托 邦 ” 则 为 邦 、 为 国矣 ,但 小 乌 这 些 区别 皆非 本质差 异 。 “ 国寡 民” “ 花 源 ” 小 、 桃
以 子“ 老 无为” 辩证小国 寡民、 桃花源及乌 托邦之异同
高 原
( 兰州城 市学院文 学院 甘肃 兰州 70 0 ) 30 0
摘 要 : 文通 过辨析 小 国寡 民与桃 花 源之 异 同, 国寡 民 、 花 源与 乌托 邦之 异 同, 出 本 小 桃 指
老子“ 无为” 之思想智慧是判断“ 乌托邦” 价值的很好参照, 并阐述“ 小国寡民” “ 、 桃花源” 的 现 实可操作性 , 为 小 国寡 民、 花 源具有顺 天道 、 自然 的性质 。 认 桃 合
21 0 2年第 1 期 N , ,0 2 o 12 1
九 江 学 院 学 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l f i i gU iesy (oi c n eE io ) o ma o u a nvri Sc l i c dt n Jj n t aSe i
( 总第 14期 ) 6 ( u O1 ) Sm N 6 4
是 自然 的 ,因为 它 多是 出 自人 为 的理 性 设 计 ,从 而难 免生 硬 且 非 自然 ,甚 至 可 能还 会 反 人 性 ,成
托邦 是 桃 源 、是 寡 民小 国 。 曾经我 们 很 难 用 有 力 的论证 驳斥那 些认 为 “ 花源 ” “ 国寡 民 ” 原 桃 、 小 始 落后 的庸 人 之 论 ,但 现 在 我 们 不 仅 在 理 论 上 找 到 了终 极根 据 即老 子 的 “ 为 ” 智 慧 来 批 判 那 些 无

以东西方的不同视角解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以东西方的不同视角解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以东西方的不同视角解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付瑶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人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现存世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典范。

通过他的“理想国”暂且让我们梦回到一个曾经充满文明的国度——古希腊时代,再回归当代,将那个文明国度时代与当代对比研究,再以东方与西方的不同角度去解读它。

让我们辩证地研究柏拉图带给我们的理想的“乌托邦”思想,以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国度;“乌托邦”思想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46—02谈到那曾经充满文明的古希腊时代,不禁让我联想起柏拉图以及他的作品《理想国》,他的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同时他的思想也在不断被后人挖掘。

如怀特海说,西方的所有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

罗素也说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又称柏拉图是欧洲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基于对希腊政治危机、现实关切和自己无法实现的个人政治愿望,以斯巴达的君主政体和古代埃及的种姓制度为模本,设计了一个秩序正义的和谐城邦即“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希腊人对社会和谐与强盛的向往。

”《理想国》是以对话的方式流露思想,总是自由地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然后再使别人循序渐进地接受他的观点。

在自由交谈中,一个别具特色的城邦景象犹如海市蜃楼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理想国》具有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的特点,直至今日仍然颇具影响力。

首次品读《理想国》便被其中的城邦景象吸引着,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理想国”的种种画面,就好像真实存在一般。

通篇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我认为柏拉图的个别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但有些观点也的确滑稽。

我们应该辩证地学习和继承柏拉图的进步思想,对他的思想糟粕进行舍弃并且引以为戒。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作者:刘子宽朱孟苗来源:《卷宗》2014年第07期《老子》相传为两千四百多年前老聃所著(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具体著书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在此采用较为广泛之说法),后世从西汉末期杨雄开始,又称《老子》一书为《道德经》。

《老子》全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章节在谈论或涉及到政治。

从某种角度上看,《老子》一书就好比西方哲人柏拉图之《理想国》,同是在提出相关理论的同时在理论基础上构建一理想的政治社会蓝图。

对于老子之理想社会,简而言之,“小国寡民”也。

当然,“小国寡民”只是老子之理想社会诸多表现中比较具有概括性、代表性的一个,在此以“小国寡民”代老子之理想社会。

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亦存在其统治者,即老子所谓“圣人”。

《老子》一书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第十七章)由此可知,老子将统治者按不同的情况分为四种不同的等级。

其中,对于最正确的统治者,人民是不知道他的存在的,而最差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辱的。

处于两者之中的统治者或是被人民亲近赞美,如儒家所谓统治者;或是被人民敬畏,如法家之所谓统治者。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管理社会之方式是“无为而治”,很少发号施令。

圣人循道治世而人民不知,其政治权利丝毫不会逼临于人民身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人民不会感觉到国家作为一集体的存在,如果统治者、政府或国家集体被人们“察觉”其存在,那就非“循道”,非“无为”。

而圣人治理下的社会,民风淳朴,生活安定,人民结绳记事,无勾心斗角之嫌,无尔虞我诈之弊,人人都会回到如婴儿般之纯真状态。

此便是老子之理想社会。

若与其相较,西方哲人柏拉图之理想社会“乌托邦”之治国方式则几乎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柏拉图之理想社会中,亦存在其统治者,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

“哲学王”好比老子之“圣人”,皆悟“大道”之人(以柏拉图之意,乃透过现象把握“理念”者也)。

“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

“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

167当代思潮“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小国寡民”和“乌托邦”的内涵“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将“道”视为万物的本源和归宿,所以他遵循“道”来设计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了一个至善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主张摒弃非自然性的工具和交通,如什伯之器、舟舆、甲兵等。

人们因重视生命而不会迁徙远方,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相处融洽,没有任何烦恼,回到了结绳用之的时代。

看似是原始社会,其实不然。

就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此种境界乃是“至治之极”,是知其文明,受其朴素,不是为之而不能,体现的是一种人更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境界。

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在《乌托邦》一文中,莫尔借用拉斐尔之口,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社会。

莫尔是这样描绘的:在乌托邦海岛上,社会财产均为公民有共有。

有城乡之分,却无不公平现象。

物资充裕,但需平均分享,城乡互通有无。

重农业,除了极少数外,适龄人口都要劳动。

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剩余时间可以拿来增长知识和学习其他手艺。

岛上的54座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

着装同一,统一就餐,但农村里因距离问题可在自家进餐。

官员选举需全城的秘密投票才能选出。

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金银主要用于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和用来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

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人的物陆雪莲(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老子的“小国寡民”与莫尔的“乌托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都体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他们都主张要限定人口和国家规模,使两者相协调,同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构想出的理想社会在对“为学”之态度、宗教信仰和阶级等级三方面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中西早期乌托邦情境之差异

中西早期乌托邦情境之差异

【文史论丛】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7年7月(第7期,总第243期)Jul.,2017(No.7,General No.243)收稿日期:2017-06-02作者简介:石然(1987-),山东青岛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中西早期乌托邦情境之差异石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00401)摘要:中西方乌托邦情境之差异在早期已经渊源。

早期中国乌托邦情境散落在诸多典籍,多整体性社会状态描述,平等相恤色彩浓厚,社群自治倾向明显,表现出天下为公的社会秩序。

早期西方有丰富的乌托邦专著,多细节性社会组织勾勒,强调职能分工,寻求理想权威,明确把财产共有作为理想社会的核心。

关键词:乌托邦;中西文明;情境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7)07-0146-05 任何人类文明“都是顺着同一个悬崖从底层的起点向高处同一个目标攀登”[1],任何人类文明也必然有其憧憬的乌托邦理想,“因为世界过程本身就是某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且世界的过程与作为实体的客观可能性的物质是结合在一起的”[2]。

当然,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因素,中西方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乌托邦情结也具有自身特色。

“乌托邦”在人类早期已经存在,“乌托邦”情境的差异也在各自文明早期已经渊源。

在不同的文本方式中,早期中西方展现了两种文明“乌托邦”蕴含之诸多差异。

一、状态描摹抑或形式设计早期中国少有专门的乌托邦著作,但理想社会的痕迹散落在诸多典籍之中。

这些文字很少设计理想社会的具体细节,而是整体上呈现出一派高度和谐的社会状态。

提起中国的乌托邦图景,最早最为典型的是《礼记·礼运》中的记述。

《礼记》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先秦的礼制,但《礼运》篇中的一段文字凝练地描绘了仁人志士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文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和老子都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们眼 前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已经不像之前社会的经济政治 状况。柏拉图对现实中的政体是失望的,而老子把周礼 的崩溃、春秋战国争霸这一混乱的政治局面视为“无 道”。二人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局面的批评,提出了自 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柏拉图与老子都是在某种政治哲学的指导下 提出理想社会的设计
云南人 民 出版社,2002. [2]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 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41- 42. [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
社,1999:45- 48. [4]朱日耀.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
社,1992. [5]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己的理想社会。在构建理想社会中也具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都是在遵循自己的政治哲学下追
求着和谐社会,两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关键词]理想国;小国寡民;道;理念;和谐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09)10-0053-03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正是柏拉图对现实中的政体是失望的,所以他追 求的是一个实现至善政治伦理的理想国。善即正义,也 就是探索什么是正义以及城邦的正义怎样实现的问 题。首先柏拉图将这个问题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 在苏格拉底、巴门尼德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的影响下, 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论”。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 型,世间万物是模仿了理念而存在的。首先有理念的存 在,然后再有具体的事物即理念的摹制品,再次才有模 仿具体事物的艺术绘画。它们之间只有理念是唯一真 实的存在,其他的都不真实。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而现 象世界是多变的、不稳定的。那种对理念的摹制品、具 体的事物是容易消失的。由于理念是先验的,它存在于 人们的灵魂之中。如何把握理念呢?要获得理念、真的
柏拉图和老子都是在至善的政治伦理基础上构建 理想社会,老子遵循着“道”设计了他心中的小国寡民, 而柏拉图根据理念论、追求着国家的理念即正义和善, 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城邦。
三、柏拉图与老子构建的理想社会都是对社会和 谐的追求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为了追求实现国家的理 念即“正义”和“善”而构建的理想国。在实现了正义、善 的过程中,城邦也达到了和谐的状态。一方面,柏拉图 构建了这个理想社会中的社会秩序。柏拉图认为一个 城邦要存在,必须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为了满 足城邦里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从而需要从事生产的生 产者阶级;城邦之间的战争出现以后,为了保护城邦不 受侵犯,从而需要护国者阶级;同时还要有执掌国家政 权和管理国家的国王即哲学王。柏拉图从不同角度论 述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着国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开始走向衰落的时 代。持续 27 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成为希腊世界衰 落的开端。战争不仅打击了雅典的经济,而且还使雅典 的民主制度遭到挑战。雅典战败后,在斯巴达的支持 下,成立了 30 人宪法起草委员会,被称为“三十僭主”, 雅典的政治便由这 30 个人的寡头统治集团掌握。他们 掌权后,大肆放逐、杀害民主派人士,缩小公民权的享 有范围,取消公职津贴制,限制或取消公民大会。“三十 僭主”的暴政没有维持多久便被推翻,雅典恢复民主政 治,但这时的民主政治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辉煌灿烂 了。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开始衰败,原来人民对城邦事 务十分关心,认为在城邦政治中可以过理性的生活,实 现对美和善的追求。但这时民主政治沦为党派残酷斗 争的工具,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玩弄诡辩术蛊惑人 民,而人民也从满足私欲中寻求其幸福和快乐,人与城 邦原有的关系走向松散。公元前 399 年,实行民主制的 雅典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 罪名处死。柏拉图对这种“民主政治”的现状是不满的。 他在《柏拉图书信》第七中说道,“最后我清楚地看出所 有现存国家中的政府制度毫无例外地都是腐败的。它 们的宪法,除非好运带来某种奇迹式的办法,几乎都是 不可救药的。”“事实上,我被逼得相信,社会或个人找 到正义的唯一希望在真正的哲学,以及,除非真正的哲 学家掌握政治权力,或政客拜奇迹之赐变成真正的哲 学家,否则人类永无宁日。”
中的霸主,因此当时的争霸战争十分激烈。统治者以 “有为”的方式取天下、治理天下,却使天下处于动乱的 状况。《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写到“天下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这种不恰当的统治方法造成了天下大乱。 老子揭露了当时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道德经》七 十五章写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
厚,是以轻死。”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租税,造成 人民饥荒,以至于到了“民不畏死”的地步。春秋战国时 期战争频繁,老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师之所处,荆棘生 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流离 失所,荒废耕作,田地里长满荒草;战争之后,瘟疫也流 行,民不聊生。老百姓视“夫兵者,不祥之器”。春秋战国 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已被破坏,社会急剧变革。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顺应“道”而构建的社会, 这便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和谐思想体现在要消除社会矛盾, 结束社会纷争,以达到小国寡民那样的和谐状态。因 此,对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方法以实现、治理理想社会是 老子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分析了几大可以导致 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这些共同构 成了老子无为政治的内容。第一,老子认为招揽贤才, 必然会给贤人高官厚禄,而人又有争夺之心,这样便导 致了道德的沦丧,引起社会的纷争,因此要制止社会的 纷争必然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老子认为现实 生活中盗贼多的原因,一方面是法令很多,更重要的方 面是人君贵族重稀有难得的财货,刺激了人的占有欲, 产生了偷盗。因此应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第三,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不仅 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 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应该“绝圣弃智,民 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抛弃这些所谓的智慧聪 明,虚假仁义,取消知识、文化教育,人民可以得到和谐 的社会生活。第四,老子认为“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 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发生得越多,人民使用先进 的生产工具,同样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因而要“是民有 什佰之器而不用”。老百姓不使用先进工具,而回到结 绳记事的时代去。柏拉图和老子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 对社会和谐状态的追求。柏拉图希望通过全社会恪守 一种完美的秩序,而老 子 希 望 通 过 无 为 而 治 来 解 决 一 些纷争、矛盾 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二人可以说是殊 途同归。 参考文献: [1]朱清华.理想国家的宣言— ——《理想 国》[M].昆明:
· 53 ·
知识必须通过静思默想这种纯粹的思维认识活动,才 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的真实的东西。其次,柏拉图 将理念论用于到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要建立一个 理想的城邦肯定要知道城邦的理念,城邦的理念便是 对正义、善的追求。因此,一个理想的城邦必须是一个 实现了正义、善的城邦。
同样,老子把周礼的崩溃、春秋战国争霸这种政治 局面视为“无道”,因此一个富有至善伦理的理想社会 必然是一个“有道”的社会。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 思想。《道德经》的第一章便对“道”作了纲领性的阐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道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可以称呼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老子的道不是具体的 道,道是万物的根本,引导我们认识事物。《道德经》第 四章写到了道是从何而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 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空虚无形 的,它多么深远,如同万物的宗祖。道好像没有一样但 是却又实际存在,似乎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道德经》 二十五章,道有了进一步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 是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呈浑朴状态,在天地产生之前 就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它是独立存在的。 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之源。《道德 经》四十二章描述了道是如何化生万物的。“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道是独一无二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中有阴阳二 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冲形成均匀的第三状态,万物就是 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其次,老子把道放在一个特殊的 地位,道不仅是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且也是价值判断 的标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是万物的本源,认 识了道之后就认识了万物,在认识了万物之后,还必须 坚守万物的根本即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指出 了人不能违 背天地,也 不能违背道 。同样在政治领域中,君王违背道则要受 到惩罚。在理想社会中,君主治理社会要遵循道的品质 要求即道法自然,要求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样子来治 理,也就是要实现无为而治。通过追求道从而无为而 治,也就达到了社会的至善境界了。
· 54 ·
家的理性,生产者代表着欲望,军人代表着激情。一个 有德性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于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 欲望,这是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一个城邦自然也应该 有哲学家领导着军人者阶级统治生产者。这是一个具 有正义的城邦应有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柏拉图构建 这种秩序的时候十分强调城邦必须恪守着这种完美秩 序。“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我 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 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不正义应 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斗争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 互干涉,灵魂的一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 取得领导地位……不正义、不节制、懦怯、无知,总之, 一切的邪恶,就是三者的混淆与迷失。”可见,在柏拉图 眼里正义就是社会中的个人、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天 性做自己应该做的本分工作,各尽其责,不相互侵犯, 这样国家保持这种井然的秩序,从而也实现了城邦的 正义、善,也使城邦走向了一种和谐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