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原始公有制社会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成五个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他并未有详细论述人类为什么要改造社会和每个历史阶段的最 主要特征,也未有详细论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有一个规律性。 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人类在演变过程中,发现人类生存的第一要 素就是吃,然后是穿、住,最后才是用、行。 吃放在首位,真可谓民以食为天。 古猿演变成人类就是为了解决吃的问题,而吃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人 类自身的改造上,还要改造社会。 只有改造好社会,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人类所需要的一切。 第二个问题,大家知道,人不是仅仅延续下一代,而是先学本领、学 知识,再有事业、有工作,最后才是结婚生子教育下一代。 同样道理,改造社会不是仅仅发展经济所能完成的,而是经历三个历 史阶段。 即建立国家制度、建立政权稳定、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达 到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人类所需要的一切。 建立国家制度、建立政权稳定、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三个 事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

在建立国家制度时,它成为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种政权稳定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次要矛盾。 在建立政权稳定时,它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种国家制度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次要矛盾。 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时,它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这种国家制度和政权稳定成为次要矛盾。 这种次要矛盾绝不能阻碍主要矛盾的发展,相反在主要矛盾的发展中, 次要矛盾配合主要矛盾的发展。 这样形成每个社会都有它的最主要特征,原始社会最主要的是形成原 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最主要的是建立国家制度,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是建 立政权稳定,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 的低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两个社会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整体。 这个社会最主要的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行公有制经济基础,消灭 剥削和阶级,消灭国家,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至于第三个问题,由于每个社会在它完成自己最主要特征的同时,又 产生了新问题和新矛盾。 这种新问题和新矛盾,只有让上一个社会来解决,以此推动人类社会 向前发展。 正如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它本身存在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家私人 占有这一基本矛盾。

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用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 义的私有制一样。 这样原始社会在完成原始共产主义后,发现了提高和发展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问题,依靠建立国家制度。 但在解决了建立国家制度后,发现了政权稳定的问题。 但在解决了建立政权稳定后,发现了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 题。 但在解决了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后,发现了剥削、阶级和国家 的问题。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针对解决社会存在的剥削、阶级和国家的问 题而产生的,以此达到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人类所需要的一切。 其实,原始社会就是原始共产主义,它与人类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有 着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阶级、没有国家的平等生活。 不同之处前者是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和共同消费,后者是各自居住、 各自劳动和各自消费。 大跃进的错误就是犯了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和共同消费的理念。 其实,真正区别在于前者是在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进行的,而后者是 在社会生产力极其高速发展上进行的。 由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极其高速发展上,人类社会 经过建立国家制度和政权稳定,还经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 由私有经济基础转变为国有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须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 义社会的私有经济基础的历史阶段,然后进入由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基础 转变为共产主义的国有经济基础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这是人类社会一次极其重要的历史 转折点。 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石器和铜器并用时代的数百万年里,由 于社会未有出现私有财产,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而人类从开始使用青铜器和铁器以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导致 私有财产以及阶级的出现,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先后解体,直到社会主义 建立大约六千年,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特别是英国工业革 命。 这其中原因就是人类有了私欲,加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我们应该承认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私欲膨胀,确立 了国家制度和政权稳定,尤其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种私欲膨胀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残酷剥削和压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必须根除剥削,但不消灭私欲,因为剥 削的产生会引发阶级和阶级斗争。 这种私欲又必须建立在集体和国家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生存和极 端自私的基础上。 因为人类离不开私欲这种思想。 其实,伟人还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一开始可能出于私欲心态,但随着 自身改造和事业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他的思想也由私欲逐渐转变成国家和

民族的利益。 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私欲不管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这种思想不 能泯灭。 如果私欲泯灭,人类社会将会自行消亡。 奴隶社会 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 中国。 在公元前 35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这四个亚非文明古国先后建立了 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 篮。 公元前 1200 年到公元前 600 年,欧洲的古代希腊和罗马也先后由原 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被称为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人类历史发展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最后命运,不是以美国为主导,而是由中国和 欧洲为主线,同时还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同意和支持来决定社会发 展的结果。 美国现住虽然主管世界命脉的主导国家,但主要思想还是保留西欧风 格。 所以,我们主要围绕中国与欧洲两条主线,谈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 律。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 不管中国还是欧洲, 原始社会基本上大同小异, 到奴隶社会中国与欧洲由于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社会发展道路的截然不

同。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但从西周公元前 1027 年。 周公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的政权,实行分封制,这是奴隶社会建立政 权稳定的一次尝试。 在八百零六年里,前 257 年政治相对稳定,后 549 年处于社会动荡的 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诸侯国为了保住国君地位,长期争霸,许多小国、弱国被大国、 强国吞并,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 到战国时,主要诸侯国剩有七个,即魏、赵、韩、齐、楚、秦、燕, 历史上称做战国七雄或战国七强。 他们有时采取合纵,有时采取连横,不断征战,相互攻伐。 事实上,中国战争自古以来都是为祖国统一而战、为政权稳定而战, 从来不会无端挑起战争、侵犯别国领土。 有人会说,元朝蒙古军队到过俄国、中亚、波斯,以及亚洲西北部的 大部分地区。 不错,那是少数民族所为。 由于他们未有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汉族人绝不会干这种事情,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方。 秦王赢政的时候,秦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的十年中间,先后韩、赵、魏、楚、 燕、齐,统一了全国。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 据的局面,开始了多民族国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而欧洲只知道征兵打战,发动侵略战争。 先后出现五个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即波斯帝国、亚历山大 帝国即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即使进入封建社会照样出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或奥斯曼帝国。 有趣的是他们根本不懂得用郡县制统一欧洲,到封建社会才用了分封 制,但与中国分封制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进行殖民地的统治,从近代还是现代欧洲习惯于 征兵打战,发动侵略战争,离不开殖民地的统治。 从英国称为殖民帝国主义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都证明这一点。 所以,自古以来,欧洲掌管世界就是战争、侵略和掠夺,从未有过团 结、稳定和和谐的政治局面。 如今恐怖分子的出现,给世界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解 决恐怖分子的 难度。 封建社会世界中世纪史,一般以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开端, 到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结束。 这近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在西欧,五世纪后半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的崩溃,揭开 了封建时代的序幕,直到公元九世纪封建制度才得到确立。 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是西欧封建社会最后确立起来的重要标

志之一。 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他除了直辖的一部分土地外,还把大部分土地 分封给公爵、伯爵、教会的主教、修道院院长等大封建主,国王就成为这 些人的封主或领主,这类受封的人则成为国王的附属或陪臣。 大封建主又把土地分封给子爵、男爵,这些人再把土地分封给最低一 级的封建主骑士。 通过土地的授受,他们之间依次形成了封主和附庸的关系。 这样, 整个封建主阶级构成了一座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 塔尖是国王, 最下一层人数较多、土地较少的骑士。 被压在塔下面的是被剥削、被奴役的农奴。 公元 732 年,法兰克国王实行了采邑制。 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连同耕种土地的农民,分封给亲近的贵族。 受封的贵族在采邑内享有许多特权,后来,采邑还变成了世袭领地。 采邑制的实行更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进程。 到九世纪时,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差不多完全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土 地所有制占了统治地位。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终于在西欧确立了。 上述情况表明,西欧采邑制就是分封制,它与与中国分封制有相同之 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在于西欧和中国的分封方法是一样的。 不同在于西欧分封制是针对经济领域,而中国分封制是针对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的分封方法是层层分封,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 政治领域的分封方法是把国家分割成若干块,再把王族、功臣分封到 各地做诸侯,共同管理国家政权的稳定。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西欧实行采邑制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形成西欧社会螺旋式地前进,只用了一千二百年就走完 了封建社会的历程。 而中国在放弃分封制的基础上,进入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形成了中国社会波浪式前进。 但是,走完封建社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倍。 从中国封建社会来看,为了建立和完善郡县制的政治体制,经历了战 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改朝换 代十五个。 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矛盾历来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同时也体现了 中国人面对这些矛盾所产生的聪明才智。 但是,由于这种聪明才智反而产生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态,真可 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它引来外国列强的侵略,爆发了鸦片战争,使中国沦陷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人类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是客观规律。 但是,每个朝代在主观上固守开国皇帝的遗训,不思进取,更不敢否 定遗训,最后只能随朝代一起灭亡。 最多不过三百年,就是汉朝四百多年也分成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

从每个朝代来看,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他们始终围绕 政权稳定的理念,不断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尤其在明朝,朱元璋不但对吏制进行深化改革,还设立了锦衣卫。 作为皇帝的亲信,兼管侦察、逮捕和刑训。 后来,明统治者又设立了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专门搜捕谋反和 对皇帝不忠诚的人。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代政治统治加强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为了加强政权稳定,明初还实行了军权集中。 明初最高统治者将全国的军队按卫、所制度编制起来,分扎在全国, 并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使之互相牵制。 全国军队的调遣等一切大权统由皇帝包揽。 就这样,明初的最高统治将全国的行政、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集中 到一人手中实行了政治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 为了保证这一统治的实施,他们还加强了思想统治,例如制定《大明 律》以统治人民,大兴文字狱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采取科举考试以网 罗人才。 明朝的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在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五经,指《书经》、《诗经》、《春秋》、《礼记》 范围内命题,答卷只能按朱熹等人的注解,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 文体必须是死板的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八股文,不讲究实际学问。 他们考中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婢奴仆。

这就是加强了政权稳定的统治。 上述这种政权稳定的制度,虽然有所改变,但实质的东西还是延续到 近现代。 可是, 西欧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十四、十五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 芽。 这时开始出现了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则是刚刚诞生的 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对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宗教神学展开的一 次巨大冲击。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地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展开了疯狂地殖民 掠夺,造成了这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贫穷落后。 殖民者把掠夺的财富转化为资本,加之对本国农民生产资料的剥夺以 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构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内容。 资本的原始积累又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封建的生产方 式渐渐成了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标志着封建社会的丧钟敲响了。 在中国有过贞观之治和资本主义萌芽,但它只能是昙花一现。 因为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经济第 一;政治第二,二、解放思想,三、原始资本积累。 可是,中国历来把政权稳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到近代社会生 产力依然处在手工工具时代上。 而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社会生产力提升到蒸气时代,它们为了寻找

新的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向中国爆发鸦片战争,从些被沦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 资本主义社会世界近代史以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止,约为二百八十年时间。 但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要经历一场资本原始积累。 从十六世纪封建社会到两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就是资本主义资本的原 始积累时期。 现住中国发展经济正好是资本主义资本剩余阶段,他们正想利用剩余 资本寻找合作伙伴,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而中国的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与他们不谋而合,所以,中国资本 的原始积累就未有像他们那样充满着血腥和肮脏的东西。 但是,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可能像中国那样吸收,而是以英国为首 的主要通过羊吃人、殖民者疯狂地掠夺财富、黑人奴隶贸易下进行的。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65 页。 首次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后,进入第二次资本的原始积累。 是以 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信号, 然而在欧美许多国家相继爆发了 资产阶级革命有的是以民族独立或统一战争的形式进行的,摧毁了封建专 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或以其为主导的统治,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工业革命的发生,大工业的兴起,进入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了继续资本的原始积累, 英国首先向中国挑起鸦片战争, 随后法国、 沙俄、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入侵中国,从此中国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这是第二次资本的原始积累,也是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但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进一步资本的原始积累。 开始进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存在着所占地盘不均的问题,都想继续扩 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而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就 不可避免。 最 早 发 生 的 三 次 帝 国 主 义 战 争 , 是 指 1898 年 的 美 西 战 争 , 1899——1902 年的英布战争,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 这三次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第三次资本原始积累的开始,也是垄 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更是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当时资产阶级都把这种战争看成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最快、最好的平台 和途径,成为两位数经济增长的焦点。 他们根本不知道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不知道给无产阶级暴力 革命胜利带来机遇。 所以,当时这种战争正在朝霸权主义方向发展,于是,不可避免地发 生两次世界大战。 由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必要谈一谈德国资本主 义发展情况。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十九世纪上半期,也就是在普法战争前,德国还没有统一,仍然处 在四分五裂的封建邦国统治下,资本主义工业远比英、法、美等国落后。 虽然它从二十年代起在部分工场采用机器, 1834 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后促进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 加快了工 业发展的速度。 德国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统一后,经济发展速度。 从 1870 年至 1913 年,德国的工业制造生产,从占世界总额的百分之 十三点三增加到百分之十五点七。 即在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已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仅次 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变成了欧洲的强国。 由此看来, 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原因, 是德国想以战争为平台, 以争夺欧洲霸权为起点,然后再主宰世界,以此达到世界强国。 以德国为首组成同盟国与协约国发生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 从 1914 年 7 月开始至 1918 年 11 月结束,历时 4 年 4 个月,最后是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 的失败而告终。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负了巨额赔款并举借了大量外债,随后 1929 年至 1933 年发生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与此 同时,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起来。 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挽救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国家法西斯化。 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除了争夺霸主外,还 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关系。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发生了新的变化。 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的扶植下,工业产量超过了英、法,可是原有 的殖民地却全部丢掉了,意大利和日本认为自己战后分到势力范围太少, 他们都急于发动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亚洲,欧洲战场从 1939 年 9 月到 1945 年 5 月 9 日结束, 历时 4 年 8 个月反法西斯战争, 德国最高统帅部代 表、前希特勒参谋总长凯尔特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德意志第三帝国 彻底覆灭;亚洲战场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到 1945 年 9 月 2 日结束,历时 8 年抗日战争,日本代表在美军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 胜利而宣告结束。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高 级阶段。 从 1945 年到今为止的 62 年来,虽然有时发生局部战争,但世界各国 对核战争的使用持有理性的态度。 因为大家知道一旦爆发核战争,将是人类的末日。 所以,有着几千年战争的习惯,一时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一段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人类社会有其最根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所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 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次,人的目的和思想动机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得到实现。最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为人类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总有其一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样地,人类社会亦有其最根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并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全准确无误地发现和表述,我们只是吸收前人的经验然后自己加以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按五个阶段的顺序发展的学说,即按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由于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将适应新的生产力而变革,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就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顺序发展。 接下来我会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来证明我自己的观点。 1859年,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还提出一个论点,他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在近现代史中的苏联的崛起与崩溃其实也正好应验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这其实也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为了避免毁灭性的灾难和减轻发展中的痛苦,而不仅仅是为了“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与此同时也是在探索和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其实,在著名学者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摩尔根写道:“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成为顺序相承的各个进步阶段的标志。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它们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9学时 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 学时1: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时2: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4: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学时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时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7: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9: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它是否就是社会形态按一定序列演进的规律呢?这是近年来讨论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链接文本素材库:《<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总结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和概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要点的著名文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出版而作。完稿于1859年1月,载于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马克思在《序言》中简短地叙述了自己从1842年主编《莱茵报》到50年代末的思想进程。其中特别强调,在《莱茵报》时期有关物质利益问题的多次辩论和论战,是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强调批判G.W.F.黑格尔的法哲学,解决市民社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促使他解剖市民社会,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并通过经济学的研究,逐步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在《序言》中还总结了多年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最精确最简明扼要的概括。马克思还区分了几种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演变,强调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它自身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序言》不仅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而且对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指导意义。)(以下简称《序言》),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了经典性表述。其中说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这一大段表述包含着前后两层意思。前一层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后一层意思是讲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怎样理解这两层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呢?或者说,怎样从这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从学术界近年来的讨论看,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前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只是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式所作的大体上的归纳,并非普遍规律本身,因为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没有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就足以证明那个顺序不可能是普遍规律。另一种见解认为,两层意思是一个整体,都是表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的演进方面,虽然有的民族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严格按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人类历史发展有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有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笔记 王志武 第十章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归结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他们不能发现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抹煞或忽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广大的劳动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他们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些偶然事件的杂乱的堆积。

②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一是由于剥削阶级从事精神劳动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抹煞被剥削者——物质生产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剥削阶级为维持其特权总是把某种剥削制度说成是永恒的,把这种制度看成是神的意志或某种永恒的正义、人类的理性所决定的,而否认社会现象的暂时性、历史性。而无产阶级则无这些偏见。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产生,还因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使得社会阶级关系简单化,明朗化,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而且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有可能把各国各民族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性、重复性,从中找出一般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产生除了阶级根源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两个原因外,还有其特殊的认识根源。 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各种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物质运动的变化,都没有自觉的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只是由于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的发展则不同,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人,而人是有

意识的,凭思想感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自觉的意图,预期的目的。这就给人一种迷惑,似乎历史发展不是遵循历史客观规律,而是人的主观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利用和夸大这一事实,把人的思想,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这里有两个矛盾,一是,为什么同一社会人们的主观意向会有种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冲突?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中间发生这样的矛盾?二是,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主观意向,有的能够得到实现,有的不能实现,有的似乎实现(如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提出“平等、自由、博爱”,结果建立的还是剥削的更不合理的制度)。但实际的结果和预期的并不一样?黑格尔认为支配人类历史的“民族精神”无非就是支配整个宇宙的神秘的“绝对精神”的一个发展阶段。 恩格斯指出,研究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的动机,研究历史发展的真正的动力,不是研究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而是研究整个阶级、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人类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是各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阶级的生产和发

九年级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九年级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教学方法: 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过渡: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二)没有剥削: 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 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 产者的不同地位 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史观 B、折中主义史观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古代社会 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课堂导入〉 提问: 1)第一个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 2)第二个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人类社会将永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吗?(通过提问让学生重温旧知识,初步了解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理解]简述奴隶与奴隶主出现的过程,它表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且不是从来就有的。 [运用]分析说明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二、讲解原始社会末期如何过渡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历程 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剥削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2、强调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3、练习 1)下列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A·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 B·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C·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 D·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 2)材料一: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材料二: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 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阶级. 问:⑴材料一中的“一定程度”指的是什么?(1分) ⑵材料二中的"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各指什么?(3分) 三、通过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过程,说明国家的本质 四、通过练习,说明奴隶制的建立,虽然是历史上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它的建立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1、[辨析题]: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因此,它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 答案: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