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一、中医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二、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三、中医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四、中医药治疗

1.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15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黄羊12克山桅9克菊花9克随症加减:肝火过盛,加龙胆草9克、牡丹皮12克,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大便秘结,加大黄9克(后下)、黄连3克,以清热通腑;眩晕急剧,泛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瞩,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30克、牡顿30克、珍珠母 30克,以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平肝熄风之力。

2.气血亏虚治则: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2克黄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获神10克酸枣仁12克

龙眼肉9克远志6克木香9克大枣7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9克、干姜6克,以温中助阳;血虚甚者,可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紫河车粉9克(另冲服),并重用参苗,以补气生血;如伴面白少神,便清下坠,可加升麻9克、柴胡9克、陈皮9克,以升清降浊。

3.肾精亏损治则: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补肾助阳宜有归九为主方。

左归丸: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川牛膝12克龟版胶9克鹿角胶9克枸杞子12克。

右归九: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肉桂3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9克当归12克淮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

随症加减:阴虚内热甚者,见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可在左归丸基础上加炙鳖甲9克、知母12克、牡丹皮9克、菊花9克、地骨皮12克等,以滋阴清热;眩晕较甚者,阴虚阳浮,二方均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等,以潜浮阳。

4.痰浊中阻治则:燥湿祛痰,平肝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9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9克、生姜3片,以降逆止呕;脘门不食者,加砂仁3克、蔻仁3克,以芳香和胃;耳鸣重听者,加葱白2根,郁金12克、石菖蒲12克,以通阳开窍;伴头目胀痛,心烦口苦等,可加黄连3克、黄芩12克,以泄热化痰。

五、常用的中成药及验方

1.二陈丸每次6克每日3次,吞服。适用于痰浊中阻型眩晕。

2.归牌九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3.天麻10克、生石决明30克,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

4.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菊花9克,水煎眼,每日2次。适用于眩晕肝肾不足者。

六、其它中医药治疗及调理方法

1.针灸疗法:针刺风池、三阴交、丰隆、太冲、太溪,留针15分钟,隔日1次。

2.敷贴法:草决明60克、石决明10克,研末,以浓茶汁调成糊状,敷两侧太阳穴,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眩晕。

3.食疗法:首乌煨鸡:童子鸡1只、首乌20克,将首乌放入鸡腹内,入调料文火煨熟后食用,功能补肝益肾,益气补元。适用于气血肝肾不足之眩晕。

4.蜂螫疗法。取风池、内关、翳风、足三里等穴,用蜂螫十天为1个疗程。可治内耳眩晕。

5.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6.调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7.痰浊上扰者,饮食宜清淡。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眩晕的中医药辨治

眩晕的中医药辨治 眩晕一证,各种教材和资料叙述大同小异,但较为繁杂,不利于初学者或社区、农村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笔者归纳其相关内容,结合实践,整理后赘述一番,以示导用。 标签:眩晕;中医;辩证治疗 1概述 眩指眼花,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常并见,故称之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晄白,甚则晕倒。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均与本证有关。眩晕的认识是逐渐充实的,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由肝风内动而发。刘和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在《内经》“上虚下眩”的基础上倡导“无虚不能做眩”。《医学正传》则以“血瘀致眩”立论,并认识到眩晕和中风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综合诸家之经验,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重。治疗上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临证当辨证论治。 2诊断依据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跌。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③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④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⑤测血压、做心电图、查血常规、肾功能、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片、TCD、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3证治要点 3.1辨脏腑眩晕虽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导致肝阳上亢之眩晕可兼见头胀头痛、面色潮红、口苦脉弦等症。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见纳呆、乏力、面色晄白;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兼见纳呆恶心、头痛、耳鸣、苔腻。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健忘。 3.2辨虚实临证时眩晕以虚证多见,挟风火痰瘀兼有之;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耳鸣如蝉,或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眩晕 一、医案导入 陈某,男,58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眩晕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体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数秒后可缓解。刻下症见:头昏沉,头重如裹,精神欠佳,神疲乏力,无耳鸣耳聋,偶感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晨起口苦,纳差,多寐,二便正常。舌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 脉象: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 诊疗经过:证属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未再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转,头昏沉减轻,头重如裹,神疲乏力改善,劳累后感心慌心悸,无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健脾祛湿,利胆和胃,佐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方药: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枳实10g,竹茹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黄芪15g,薄荷10g,僵蚕10g,胆南星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医案来源:黄春华主任中医师门诊医案。 二、思考讨论 1.本病的中医诊断、证型是什么? 2.请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 3.本病如何与厥证、中风鉴别? 4.请写出治法、方药(方名、药名、用量、用法)。 【解析】 1.诊断:眩晕。证型:痰浊上蒙。 2.病因病机: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3.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一厥不复甚至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㖞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等症。部分中风患者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应当注意二者的区别及联系。 4.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案患者头昏沉,头重如裹,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说明其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显然因痰浊上蒙,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窍,清窍不宁所致。脾虚生痰,痰浊上蒙,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是其标实,“脾胃亏虚”是其本虚。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故先化痰息

治疗头晕的中药方剂

治疗头晕的中药方剂 头晕是指头部发生不适,症状包括眩晕、头重脚轻、头昏眼花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认为头晕多因气血不足、肝肾虚弱、脑部供血不足等引起,因此中药治疗头晕的方法主要是补气养血,滋肾养肝,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阴补肾、益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方剂组成:熟地黄30克,山药30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牛膝15克。将药材煎汤,制成丸剂,每次服用9克,一日三次。 二、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种温补血气、暖胃散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头晕心悸、手脚冰冷等症状。方剂组成:当归20克,生姜10克,羊肉250克。将药材和羊肉一起煮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三、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是一种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眼花、头痛、口干舌燥等症状。方剂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益母草10克,川芎10克。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四、益智仁饮

益智仁饮是一种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等症状。方剂组成:益智仁12克,麦冬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生地15克,玄参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五、柿蒂散 柿蒂散是一种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口干、便秘等症状。方剂组成:柿蒂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术10克,生地15克。将药材煎汤,每日饮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总之,中药方剂治疗头晕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同时,中药治疗头晕也需要注意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眩晕的方剂

医治眩晕的方剂 一、方剂组成 生地10-20g 丹皮10-20g 钩藤15-20g 山药15-20g 茯苓10-20g 山芋肉15-20g 当归10-20g 珍珠母10-20g 菊花10-20g 川芎10-20g 地龙10-20g 天麻10-20g 半夏8-10g 酸枣仁20-30g 栀子8-10g 僵蚕8-10g 甘草5-10g 胆南星8-15g。 二、功能与主治 镇肝潜阳、熄风止眩。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技术领域:医治眩晕症的中药方剂,属医药领域。 四、技术背景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验,大约3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此症,它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之多。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紧密。 五、病因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的自我感知错误,表现为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

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眩晕按照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两大类;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病症,患者感觉“飘漂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眩晕按照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方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响等原因引起,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70%。眩晕的病性以虚居多,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髓脑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肝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六、机理 本方重用生地滋补肝肾之阴,山药益气养阴,山芋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三药共用滋阴益气;珍珠母镇肝熄风,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与天麻共同平肝潜阳;川芎辛温升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行经络,僵蚕熄风止痉、化痰,共用镇肝熄风、降火通络;当归补血活血,酸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二药为用,补血养心;半夏、茯苓、胆南星健脾燥湿化痰;丹皮、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LT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痰通络 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地龙、水蛭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 血通络。 1.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而发。舌质淡,脉细弱。 次症: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中成药】补气脉通片(新药制字z04000825)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通络 主药:黄芪、当归、地龙、红花、川芎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益气通络类药物,如生脉注射液,参麦针等。 2.肾气亏虚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 次症:两目干涩,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弱,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弦细。【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平肝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 活血通络。 3.痰瘀互阻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裹,或头痛,视物旋转。舌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濡滑、弦涩或细涩 次症:胸闷恶心,健忘、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食少多寐。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半夏、炒白术、橘红、茯苓、甘草、

生姜、大枣。 【中成药】:可选用化痰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 等活血通络。 中医外治法: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调摄】: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噪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加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对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过度,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本科特色疗法】: 根据临床观察,中老年眩晕多以痰瘀阻络多见,故配制了三种新制剂,化痰脉通片,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三种制剂配方详见胸痹),在临床中根据辨证使用三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治疗中除了用中草药汤剂及上述三种制剂外,还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络泰、灯盏细辛等注射液以活血化瘀,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必要时选择营养脑细胞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 足底敷贴: 【功效】:引火归源、调整阴阳 【主方】:吴茱萸、白芷、白芥子 【用法】:上三味药研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在患者睡前分别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敷贴,8小时后去除。去除敷料后以盐水棉球清洁皮肤上的药迹。每晚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 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需停贴敷治疗,同时调整降压药物。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1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1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1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21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21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眩晕集』眩晕症的治疗方法-特效中药偏方治疗眩晕症

『眩晕集』眩晕症的治疗方法-特效中药偏方治疗眩晕症 在我们身边,眩晕常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老人眩晕症常与老化和代偿减退有关,那么大家知道眩晕应该怎么治疗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脑血管性眩晕】 老年人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现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老人的细胞结构是脂肪多而水分少,因此容易造成脱水、血液过度浓稠,影响血液循环,故随时要补充水分。故老人患眩晕病不要使用利尿剂,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容易发生脑血管性眩晕。 治宜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给予眩晕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2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桃仁12克,红花15克,泽泻12克,坤草15克,地龙15克,川芎15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杞菊丸、通脉丸口服。 【焦虑性眩晕】 情志刺激、过度疲劳与紧张焦虑等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使血液中胆碱脂酶活性增强,致使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精神性眩晕的防治与其他疾病不同,主要是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并借助于行为治疗法、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和生物反馈松弛法来解决基本的焦虑及失眠等问题。 治宜养血活血、重镇安神,给予安神汤:枣仁30克,石菖蒲15克,龙眼肉20克,珍珠母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党参30克,五味子15克,川芎15克,白芷12克,菊花12克,黄芩12克,麦冬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抗脑衰、养心丸口服。 【颈源性眩晕】 是指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许多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变,如伴有其他病变,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更易发病。此时,颈向一侧扭转或头向前向后弯曲,都可挤压椎动脉,从而影响内耳血供,表

治疗头晕,老中医倪海厦只用了仅仅2味药

治疗头晕,老中医倪海厦只用了仅仅2味药 学习老中医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眩晕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症,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冒眩”。 古人讲,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风,火,痰,虚,人都会摇摇欲坠,眩晕,痰是最常见的。尤其在头晕的那几天,感觉跟晕车晕船一般,还会伴有腹胀不消化、犯恶心的症状,典型的痰湿中阻,风痰上扰。 在张仲景《伤寒论》上记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就是说,一个人身体这些水饮停留啊,饮邪浊阴占据清阳之地,这诸阳之会的头部便会觉得眩晕,这种情况下,单用白术、泽泻两味药就管用。白术守住中焦,除湿健脾;泽泻在下焦,引水下行,使不上逆。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15克),白术二两(6克)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如果感觉麻烦,可以将两味药研成粗末,用开水浸泡之后代茶饮。坚持使用,必见奇效。 泽泻甘淡性寒,其功长于利水,有较好的利水除湿,消肿作用。比如,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名方五苓散中就有泽泻。《日华子本草》曰:泽泻“主头旋,耳虚鸣。” 可是如果脾土不虚,水湿不可能会泛滥,因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白术甘、苦、温,能够入脾胃经,主要的功效是益气健脾,脾旺则饮食水谷能够得以化生,故苦温燥湿的白术治疗脾胃中阳不足而出

现的脾虚水肿,痰饮内阻等疾病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 《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金代名医张元素云:“白术和中补气,除湿益燥。”凡中焦受湿、泄泻,必须以白术逐水益脾。泽泻与白术配伍治水汽上犯的眩晕症 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医治疗脾胃的名方,理中汤、四君子汤、二陈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等等,以及一些兼治脾胃的方剂,逍遥丸、午时茶等等,如果仔细看它们的药味组成,会发现不管方名怎么变,基本的治疗思路和配伍用药却是一脉相承的。 这泽泻和白术的配伍,大有用武之地。 前面说了,眩晕的根本在于脾虚,水湿不化,形成痰饮,聚于体内。白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效就是健脾祛湿,是祛湿的神药,仲景很多祛湿的方子中就用到了白术,一切脾胃虚弱、痰湿困脾之症都离不开它。 白术有一股很好闻的气味,中药的香,和大家理解的香会有点不一样,不是香水的香,也不是厨房里炒菜的香。这种香有什么作用呢?能醒脾,凡是带有香味的药都有醒脾的功效,白术还带有一丝丝甜味,甘味入脾,白术性温,还有一定的燥性,脾喜温喜燥,所以能够燥湿以利水。 泽泻,你看泽泻这名字,好有气势啊,像那个河泽一样,一泻千里。泽泻利水湿以降浊阴,所以很多人会用它来减肥,服用泽泻以后呢会有身轻如燕的感觉。 白术和泽泻,白术辛温,泽泻甘寒,二药相合,攻中寓补,补中寓攻,一个燥湿,一个利湿,一个通过健脾助运而运化水湿,其性上升,一个则渗湿泻热,其行下降。一升一降之间,将盘踞在中焦的湿浊之气轻松化解。

中医治眩晕,4种类型8种中成药。建议收藏

中医治眩晕,4种类型8种中成药。建议收藏 中医认为: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耳性眩晕(梅尼埃症、二石症、晕动症)、脑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及其他原因(血压异常、神经症、眼部疾患及外伤等)所致的眩晕。 中医学根据症状不同,把眩晕分为4种类型:肝火上扰型、气血亏虚型、痰浊上蒙型、肝肾阴虚型。 肝火上扰型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且痛,每因恼怒或者疲劳而头晕、头痛加剧,急躁易怒,少寐多梦,时颜面潮红,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清肝泻火。 中成药选用: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气血亏虚型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咣白,唇甲无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中成药选用:归脾丸、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痰浊上蒙型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涤痰宣窍。 中成药选用:半夏天麻丸。 肝肾阴虚型 症状:眩晕而精神萎靡,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少梅多梦。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

中成药选用: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丸。 用药指导 1、眩晕发作时间长、病情重,一般处理难以缓解的人,应及时找专科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及时针对病因治疗; 2、中老年以上属风阳上扰、肝阳暴胀眩晕的人群,反复发作,易发为中风,宜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防向中风发展; 3、若病程演变中见有阳化风动,血随气逆,症见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神识不清等,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4、眩晕各证型头晕所涉及药物多属于内伤病证所用,所以眩晕的患者兼遇外感病证,应该暂停使用; •当归龙荟丸孕妇禁用,老年体弱者慎用; •黄连上清丸老年体弱者慎用; •二陈丸燥湿化痰,长期或连续服用应该遵医嘱; •杞菊地黄丸使用中出现脾虚便溏者宜停用。 健康指导 1、体质虚弱者适当补充营养,如药食同源食物,如红枣、芝麻、莲子、核桃等; 2、饮食宜清淡、低盐,多食果蔬,忌辛辣厚味,吃饭七分饱就好; 3、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4、眩晕发作的时候,应当尽量静心闭目养神,稍作休息; 5、颈源性眩晕者要避免颈部前倾前屈过久和不适当的转颈活动,以免见发眩晕发作。

治疗眩晕特效中药方剂

治疗眩晕特效中药方剂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临床表现为视物旋转、天旋地转、自身翻滚、漂移等,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乏力等,患者被迫采取强迫体位。“眩晕”的产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风、痰、虚、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等原因均可引起眩晕,病因繁多,宜详为辨证施治。一般病急者多实,选用清火、化痰、平肝、潜阳、熄风、化瘀等法。病缓者多虚,应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胃、健脾等法,并审查风、火、痰兼证之多寡,适当佐以治标之品,待症状缓解之后,又当从本为治。对此,我院经过多年的筛选与临床验证,辨证运用中医中药“三眩定晕汤”随症加减用药,亦获得很好疗效! 治疗眩晕症验方 三眩定晕汤基础方: 柴胡10g、党参15g、制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竹茹10g、枳实10g、丹参15g、郁金15g、甘草5g。本方柴胡、枳实疏肝解郁升淸,消积而降浊,一升一降能和肝脾气机;半夏、竹茹、陈皮和胃降逆祛痰;甘草、党参补气生津,健脾养心;丹参活血凉血;茯苓健脾祛痰;组成具有疏肝行气,健脾养心,和胃降逆作用的方剂。 三眩定晕汤加减分五型: 1.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三眩定

晕汤加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便秘重用枳实,便溏加炒谷芽。 2.痰湿中阻型:症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苔白腻,脉儒滑。三眩定晕汤加去柴胡、党参,加附子、黄连、砂仁、石菖蒲,眩晕较甚,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若见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浊化火”,则加百部、黄连。 3.肾虚型:症见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带下腰酸,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弦细,三眩定晕汤去柴胡加肉桂、杜仲、附子;偏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三眩定晕汤加知母、黄柏;肾阴阳两虚者,则加枸杞、桑寄生、肉苁蓉、菟丝子。 4.气血亏虚型:症见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饮食滅少,舌质淡,脉细弱。三眩定晕汤加黄芪、当归。 5.瘀血内阻型:症见眩晕,经常发生于脑外伤、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患者。三眩定晕汤加当归、红花、延胡、莒蒲。每日1剂,水煎服,25天为1疗程。 治疗眩晕特效中药方剂 三眩定晕汤方剂加减辩证施治,具有益肝、补肾、健脾、利湿、和胃、化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恶心、呕吐、耳鸣、头胀、眩晕等症状。在总结医学诸家对眩晕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上,发掘古方、验方治疗眩晕症的经验,有机组合化裁而成,即针对以上四种病理变化而

用中医中药怎样治疗眩晕症

用中医中药怎样治疗眩晕症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