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麻疹11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分析

麻疹11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分析摘要2008~2010年收治麻疹患者1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施行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各地麻疹病例呈上升趋势。
现将近年来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加以分析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8~2010年收治麻疹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传染病学》麻疹临床诊断标准[1]。
住院病例行常规血、尿、便、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并抽血送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
115例患者中,男60例,女55例,男女之比为1.2:1.1;年龄1个月~48岁,其中1~8个月者16例(13.9%),8个月~5岁为56例(48.7%),5~14岁为14例(12.2%),14~18岁10例(8.7%),18岁及以上者19例(16.5%)。
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者22例,未接种者例69例,接种史不详者24例。
1~3月份24例,4~6月份74例,7~9月份10例,10~12月份7例。
发病到入院天数1~12天,平均3.1天。
临床特征:115例住院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大部分38.2~40.5℃,热程3~10天。
其中104例(90.43%)患者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其他症状。
Koplik斑阳性62例(53.91%)。
所有患者均出现充血性斑丘疹(100%),其中109例(94.78%)患者有典型出疹及消退顺序,出疹时间平均为4.8天,皮疹消退后均有浅褐色色素沉着。
发热2天内出疹14例,4天出疹98例,发热5天后出疹3例,97.39%的患者在发热的4天内出疹。
退疹时间4~11天,平均5.42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计数>10.0×109 /L者29例,<4.0×109 /L者11例,余正常。
小儿麻疹及诊治

#注射疫苗者不典型,含服橙汁饮料。
koplik三、临床表来自-典型麻疹3.出疹期 发热3~4天出疹,体温 更高至39℃~40℃。
• 顺序:耳后颈部、面部、躯干及上 肢、鼻尖手足心(图)
• 疹色:红色—暗红 • 疹形: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压之褪色(图)
八、西医治疗-治疗并发症
• 3.麻疹脑炎 按病毒性 脑炎治疗,以对症支持为 主.
九.预防
• 隔离患者 • 切断传播途径 • 增强人群免疫力
1.自动免疫 2.被动免疫
课后思考题(作业)
1、简述麻疹的临床表现。 2、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几型?各
型的治法、选方如何?
四、并发症
• 婴儿易并发消化不良。体质素弱及营养不 良小儿可发生各种口炎及维生素A缺乏所致 的干眼病等。各种急性传染病如百日咳、 白喉、水痘、猩红热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都有可能在麻疹出疹期及恢复期中合并发 生,要经常加以注意。特别要警惕体内原 发潜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活动恶化,可发展 为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八、西医治疗-治疗并发症
1.肺炎 继发细菌感染,先用青霉 素或红霉素,以后根据临床表现及 痰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用合适 的抗生素。
如系其他病毒所致,可使用病毒 唑,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八、西医治疗-治疗并发症
• 2.喉炎 敏感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严重呼吸道梗阻者,立即吸氧, 必要时气管切开。
四、并发症
•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0.1%~0.2%, 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 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 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 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 死率达10%~25%;存活者20%~50% 留有运动、精神或智力上的后遗症。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本文将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探讨。
一、慢性荨麻疹的定义与诊断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超过 6 周。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风团的出现、消退时间、伴随症状等。
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荨麻疹性血管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
二、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一)发病率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
然而,近年来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二)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自身免疫反应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三)年龄分布慢性荨麻疹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在中青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会有所降低,但老年人也可能患病。
三、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和诱因(一)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是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之一。
患者体内可能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风团和瘙痒。
(二)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
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食物和药物某些食物,如海鲜、牛奶、蛋类等,以及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
(四)物理因素压力、摩擦、冷热刺激、日光照射等物理因素也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的诱因。
(五)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免疫系统,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
四、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一)风团风团是慢性荨麻疹最典型的表现,通常为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
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但容易反复发作。
麻疹课件

4.发病情况
• 发病季节
冬春季节多见
• 发病年龄
6个月~5岁
• 传染源 • 隔离期
患者 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10天
• 检疫期 • 预后 良好
观察21天 终身免疫
5.历史沿革
在古代,麻疹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 惊、疳)之首。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首先描述麻疹 的临床特征,“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 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 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 也”。
《证治准绳·幼科》“麻疹初起,全类伤风,发 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黏,全是肺经之证”
—历史沿革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将麻疹分为3 期:即“初热期”、“见形期”、“收没 期”,这种分期方法迄今在临床应用。
二、病因病机-逆证
若感邪较重,或是素体正气不足,或者治 疗不当,或者调护失宜,均可导致正虚不能 托邪外泄,邪毒内陷,则可产生逆证。 邪毒闭肺--麻疹时邪内传,灼津成痰,痰热 壅盛,肺气闭郁。 邪毒攻喉--麻疹时邪热盛,夹痰上攻,痰热 壅阻,咽喉不利。 邪陷心肝--麻疹邪毒炽盛,正气不支,邪毒 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
邪陷心肝
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
高热不退 烦躁谵妄 甚则神昏
抽搐
利咽消肿
平肝息风
清咽下痰汤
羚角钩藤汤
①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唇周发绀,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或疹出未齐,或疹出 骤没,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疹126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药饮 片治疗 。 在节约药物 资源降低医疗费用上 , 同样具有极为 重要 的意义口 】 。( 3 ) 加强 中药 注射剂使用的管理 , 医院定期对 中药注射剂 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临床药师要加强 中药注射剂 临床使用的指导 , 确保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 1 】 唐镜波. 4 0 0 种注射剂安 全应用 与配伍. 郑州 : 河南 科学技术
中药注射剂 的有效成分及不 良反应与禁忌证有关 。
『 2 ] 吴永佩 , 焦雅辉 . 临床静 脉用药配伍与使用 指南. 北京 : 人 民
卫生 出 版社 , 2 0 1 0 :3 4 7 — 3 8 4 .
[ 3 】 彭晶玮 . 参与 临床会诊促 进合 理用 药的 实践与体 会 . 中国药 ) 加 强 中医理论 知识的学 习 , 特别 是西 医医师 ,
3 . 4 骨科不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 中药注射剂较多 : 如舒血 宁 注射液 、 丹 红注射 液 、 红花注 射液等作 为促 进骨折 愈合患 者 的常规用药。活血 化瘀 法在治疗骨科疾病 中的临床应用范围
用医技杂志 2 0 1 3 年5 月第 2 O 卷第 5 期
c a lMe J o u m l a o f P r a c t i d i c a l T e c h n i  ̄ u , 丛皇 Y 1 3 ,y Q ! : 2 Q
— —
.
・
4 9 9・
现象。临床使用时 , 溶剂 的选择要 以该 中药注 射剂 的使用说 明书为准。
师, 2 0 1 0 ,1 3 ( 2 ) : 2 7 2 — 2 7 3 .
3 . 6 其他 : 肿瘤科 不合理使用 活血化瘀 药 , 形 成 了症 与用药
麻疹患者的护理

麻疹患者的护理汇报人:日期:•麻疹概述与诊断•麻疹患者护理原则•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目录•心理护理与家庭支持•预防接种与健康教育推广01麻疹概述与诊断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睛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等症状,皮肤上会出现红色斑丘疹,并按照特定的顺序扩散至全身。
麻疹定义及症状症状麻疹定义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与其他具有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风疹、猩红热等。
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咽、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中。
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易感人群麻疹在全年均可发病,但主要在春季和冬季出现流行高峰。
流行特征麻疹流行病学特点02麻疹患者护理原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避免使用空气清新剂或香水等刺激性物质。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冷或过热。
避免拥挤避免过多的人在同一个房间内,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蔬菜等。
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清淡易消化充足的水分摄入营养支持鼓励患者多喝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
030201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用手抓挠皮肤,以免引起感染。
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或使用口腔清洁剂。
口腔护理保持床单、衣物等物品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和床单。
清洁卫生皮肤护理与清洁卫生03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并发症类型及表现如肺炎、支气管炎等,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如腹泻、呕吐等,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麻疹128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临 床 研 究
・
麻疹 1 2 8 例 流行 病 学 与 临床 特 征 分 析
李廷 东, 肖迎军
【 摘
据 。方法
要】 目的 探讨麻疹流行病学的特征和临床特点 , 为认识麻疹和控制麻疹 的疫情 工作 提供科学 的理论依
对我市传 染病 医院 2 0 1 0年 1月 一 2 0 1 1年 1 月收治的 1 2 8例麻疹患者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分析其
【 关键词 】 麻疹 ; 流行病学 ; 临床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R 5 1 1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3 2 9 6 ( 2 0 1 3 ) 0 7 B一 0 1 0 4 — 0 2
麻疹是 由麻疹病毒引起 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 是 儿童最 常 存在显著差异 ( P< 0 . 0 5 ) 。 2 . 1 . 4 居住环境分 布 : 1 2 8例 患者 中 , 为本市 常驻人 口 1 3例 ( 1 0 . 1 6 %) , 流动人 E l 1 1 5例 ( 8 9 . 8 4 %) 。不 同居住环 境分 布 率存在显著差异 ( P< 0 . 0 5 ) 。 2 . 1 . 5 职业分 布 : 1 2 8例患 者 中, 散居 儿童 5 9例 ( 4 6 . 0 9 %) , 幼托儿童 4 1 例( 3 2 . 0 3 %) , 学生 l 5例 ( 1 1 . 7 2 %) , 农 民工 3例
2 . 2 . 2 病毒学检测 : 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原学检查 , 其中免疫球
蛋白I g M 阳性 1 2 0例( 9 3 . 7 5 %) , 阴性 8例( 6 . 2 5 %) 。
2 . 2 . 3 皮 疹: 1 2 8例 患 者 中, 共 出现红 色斑 丘 疹 8 7例 ( 6 7 . 9 7 %) , 疹间皮肤可正常也可成片 , 自面部开 始至躯干 、 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控制与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6-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通过Excel 2003 和SPSS13.0 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船山区2006-2011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789例,确诊735例,排除5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86/10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1/10万。
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北固、南强、仁里共发病522例,发病率为21.75/10万,占71.02%;农村共发病213例,发病率为11.83/10万,占28.98%,城市地区发病高于农村地区。
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3—7 月的春夏季,占全年总发病数的86.67%;学龄前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92.38%病例的年龄<10岁,职业分布多是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占86.26%;在确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32.11%,接种1剂次的占6.26%,接种2剂次及以上的占7.21%,免疫史不详的占54.42%;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2006年有1起暴发疫情,发病14例。
结论2006-2011年船山区麻疹发病人群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发病模式,确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绝大多数,应加强麻疹的监测、保持MV高接种率、实施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 保证在人群中形成针对麻疹的免疫屏障。
麻疹( measlc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我国以6 个月至5 岁幼儿高发; 冬春季多见,全年均可发病。
麻疹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世界各国公认为是第3个可能被消除的传染病[1] , 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
为了解遂宁市船山区麻疹流行特征,掌握麻疹的流行规律,抓住重点防控人群,为科学的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实现2012 年消除麻疹的目标,现将船山区2006—2011年麻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个案资料来源于麻疹病例个案流行病调查表。
人口资料来自船山区统计局。
1.2 检测方法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
1.3 病例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方案(试行)》规定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按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及不同地区特征分组,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
方法对船山区2006—2011 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数据通过Excel 2003 和SPSS 13.0 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船山区2006-2011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789例,确诊735例,排除5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86/10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1/10万。
其中实验室确诊203例,占27.62%;临床诊断518例,占70.48%;疑似14例,占1.90%,见图1。
2.2.5 免疫史在确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32.11%,有明确免疫史的占1
3.47%(接种1剂次的占6.26%,接种2剂次及以上的占7.21%),免疫史不详的占5
4.42%,见图6。
图6 船山区2006-2011年麻疹病例免疫史分布
2.2.6 流行形式2006-2011年船山区麻疹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但2006年有1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14例。
3 讨论
3.1发病情况2006-2011年船山区麻疹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但2006年有1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14例。
船山区2006年麻疹发病率最高,年平均发病率为90.38/10万,在实行《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后,2006-04采取麻疹多个年龄组强化免疫等措施,逐年下降,但是2011年又升高,年平均发病率1.3/10万,这离国家要求的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年平均发病率<1/100万)[1],也给麻疹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船山区的麻疹接种率一直较高,MV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95%[2],但仍未达到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水平,这可能与疫苗的有效储存、冷链运输、规范注射等有关系。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在做好常规免疫、初始强化免疫、后续加强免疫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疫苗的储存、冷链运输、注射工作,使之真正达到规范接种、有效预防的目的[3]。
3.2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发病模式2006-2011年麻疹发病主要以小年龄为主,其中<10岁病例占92.38%。
麻疹病例的年龄构成不但反映了当地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免疫状况,也反映了该地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也提示该地麻疹的发病水平和传播强度[2]。
针对船山区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现状,建议在育龄妇女中推广麻疹疫苗接种,通过提高母传抗体水平保护初免前小月龄儿童[4]。
3.3季节性明显,春夏季高发发病季节高峰在3-7月,占全年总发病数的86.67%。
这与有
关报道的一致,发病高峰后移,形成明显的春夏季发病高峰[5]。
通常认为,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
但是随着疫苗时代的到来,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及麻疹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不断提高,使麻疹流行的季节高峰发生变化,出现流行高峰的后移。
职业分布多是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占86.26%。
因此应在每年春季前做好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同时与学校一起做好每年9月份的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于无预防接种证,未完成2剂次接种工作麻疹接种儿童及时开展补种,提高适龄儿童2剂次麻疹接种率,预防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机构的麻疹爆发[6]。
3.4地区分布城区和城乡结合的北固、南强、仁里共发病522例,发病率为21.75/10万,占71.02%,农村共发病213例,发病率为11.83/10万,占28.98%。
流动人口由于流动性大,易造成免疫空白,同时由于居住拥挤,卫生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对麻疹发病率的影响,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仍是今后我区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将流动人口纳入属地管理,加强与医院产科、公安、计生、村( 居) 委等多部门的联系,准确掌握出生儿童数及流动儿童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档案,对0 ~7 岁( 常住3 个月及以上) 非本地儿童,均建卡补证,并录入全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联合管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