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例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05
CHAPTER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02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03
加强麻疹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对麻疹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
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03
CHAPTER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发热
皮疹
呼吸道症状
眼部症状
麻疹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如咳嗽、流涕、流泪等。
特征性的皮疹是麻疹的重要表现,通常先出现在耳后、发际,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躯干和四肢。
如结膜充血、畏光等。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
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继发感染
保持口腔、鼻腔、眼部的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如出现继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处理并发症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发生肺炎等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并使用相应抗生素。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麻疹概述麻疹病毒与免疫学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预防策略与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CHAPTER
麻疹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定义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麻疹诊疗及防控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一 典型麻疹 潜伏期10~14症状(上呼吸道炎和眼结合膜炎) 3.麻疹粘膜斑 (koplik`s spots)
三、血常规 四、病毒分离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低,淋 巴细胞相对增高
(2)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急 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 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 高
(4)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 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
多核巨细胞
④异型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 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 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 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⑤成人麻疹: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儿童麻 疹发病率降低,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 成人麻疹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害发 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 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痛,包括关节和背部 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 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见形期: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相鉴别。
治 疗(Treatment)
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1. 一般治疗 2. 休息、通风、清洁、营养、水分
2. 对症治疗 一般不退热,》40℃可适当退热, 补充维生素A利于恢复、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3. 抗病毒治疗 4. 并发症治疗 5. 中医治疗
治疗
1.肺炎 多是金葡菌,肺炎 链球菌,肺炎双球 菌
诊 断 (Diagnosis)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表现
1.前驱期 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 皮疹形态、顺序、出齐时间及与发热的
麻疹

病原
皮疹特点
幼 儿 急 疹
人疱 疹病 毒6型
一般情况好,高 热时可有惊厥, 耳后、枕后淋巴 结亦可肿大
红色斑丘疹,躯干 、颈部及上肢多见 ,1天出齐,次日消 退
高热3~5 天,热退 疹出
幼 儿 急 疹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发热与 皮疹的 关系
病 名 药 物 疹
病 原
全身症状及 其他特征 原发病症状
幼婴:母患过麻疹能获得被动免疫
母未患麻疹未获得被动免疫
小儿患麻疹后→获得持久免疫
接种麻疹疫苗→发病年龄上移
病 因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RNA病毒。仅有一个 血清型,体外生活力弱。鼻分泌物、血、尿中 分离到病毒
发病 机理
麻疹病毒
飞沫
鼻、口咽、眼结膜
2 ~ 3天
粘膜细胞和局部淋巴结
第一次病毒血症
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预防疾病指导 宣传预防麻疹的措施,密切接触者应接
种丙种球蛋白,对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注射麻疹病毒减 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根本措施。
需要鉴别的出疹性疾病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肠道病毒感染 药物疹 水痘
风
疹
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 名 全身症状及其他 特征 发热与皮 疹的关系
护理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询问病人当地有无麻疹流行;是否接触麻疹病人,有无 麻疹预防接种,询问发热起病的时间及出疹的时间。
身体评估 注意病人有无急性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无科
氏斑及典型的皮疹。 辅助检查
心理评估 焦虑、担心疾病愈合,大片皮疹影响个人形象。
治疗要点
对症治疗 高热病人酌情用少量解热剂;咳嗽者用祛痰止咳药;烦躁不安
麻疹

我国麻疹的控制进程
• 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 很高,如在1959年,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 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 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 • 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 此后发病率不断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 期,发病率在200/10万~600/10万之间波 动,报告发病数为150万~500万。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二)
3.出疹期:3-4天 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腹-四肢-手脚心 (自上而下) 时间:3天出齐 疹形:1-4mm、玫瑰色斑丘疹,高出皮面, 可融合,疹间皮肤正常 全身症状:疹出热高伴嗜睡等;咳嗽加重;肺 啰音;颈淋巴结肿大,脾轻肿大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三)
我国麻疹的控制进程
• 2004~2009年,我国27个省份先后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麻 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1.86亿剂次麻疹疫苗,对麻 疹疫情的下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09年全国麻疹发 病大幅下降,发病率为3.9/1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 因各省强化免疫时间有先有后,各省发病此消彼长,相对 消弱了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通过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作用。 • 2010年,卫生部联合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 药品监管局共同下发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 方案》,明确了各年度麻疹控制目标及工作措施等,同时 对2010年秋季全国统一、同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做出安排和部署。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WBC ,LC相对
•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 • 查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 • 血清学检查:抗体效价4倍增高
并发症
• 支气管肺炎 • • • • —— 继发细菌感染 肺炎心衰是患儿主要死因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的定义、分期和治疗方法

麻疹的定义、分期和治疗方法1.麻疹是什么?麻疹属于儿科的常见病,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每年开春时易得。
6个月内的婴儿可受母传抗体的保护,因此,麻疹多见于6个月~5岁幼儿。
麻疹的特征性表现有持续咳嗽、高热,嘴里有发灰色的小疱(口腔麻疹黏膜斑)。
除了发热、流涕、咽部肿痛等常见的流感症状,麻疹患者眼部的症状最为突出,会出现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等。
如不及时治疗,麻疹会合并肺炎,严重时并发脑膜炎,令患儿和家属更加痛苦。
如果接种过麻疹疫苗,那么症状较未接种者会轻。
麻疹散在,色淡,不留色素沉着,可无麻疹黏膜斑。
2.麻疹的分期前驱期:起病到出疹3~5日,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见麻疹黏膜斑;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1毫米左右的灰白色的小点,周围可见红晕。
在一天内就会增多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黏膜,黏膜斑在出疹后就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
出疹期:发热3~4天后,皮疹首见于耳后发际,逐渐累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抵达手足心,2~5日遍布全身。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其直径在2~5毫米,分布稀疏不规则,疹间皮肤正常。
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出现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部可有啰音,嗜睡或烦躁不安,咳嗽加重,结膜红肿,畏光等。
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遗留有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体温减退,逐渐康复。
整个病程10~14天。
3.如何治疗麻疹?1)常规疗法麻疹治疗主要强调护理和对症治疗,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
(1)一般护理:隔离、休息、加强营养。
将患儿安置于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隔离病房,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在出疹期间要给孩子吃富有营养、易消化、含高维生素类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及海鲜发物。
每日少量多餐,多喝温开水,保持眼睛和口腔的卫生。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剂量退热剂,但禁用糖皮质激素。
麻疹

总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见于8月-5岁儿童。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麻疹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典型 麻疹根据病程进一步分为三期。
麻疹粘膜班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出疹期重点是皮疹的形态、分布、及发热与皮疹的关系。恢 复期重点是观察色素沉着。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
预防
被动免疫:
• 体弱/未接种者,接触后5天内 IVIG 0.25ml/Kg im • 维持3~8W,应采取主动免疫
控制传染源:
•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 隔离期: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10天 • 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W+被动免疫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 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出疹前后的5天 存在并发症者:出疹后10天
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 流行形式:周期性发病→散在发病
发病机制
麻疹 病毒
呼吸道上皮细胞 淋巴组织 血液 (2~3d) 单核巨噬系统 并发症 喉炎 支肺炎 TB恶化 脑炎 抑制细胞免疫
血液 (5~7d)
肝脾肾 胸腺 皮肤 消化道 黏膜 肺
结膜
• 患者停留房间通风并紫外线消毒半小时 • 患者衣物肥皂清洗、阳光暴晒 • 轻症患儿居家隔离
预防
加强麻疹的监测管理
• 了解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
效的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 及时报告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隔离观察
• 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麻疹典型皮疹
麻疹皮疹在
(出疹第三天)
手掌、脚掌的分布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
麻疹

收没期 退诊3天:正胜邪退,皮疹按先出先没,依次退隐, 疹没热退,脉静身凉,咳嗽减轻,精神转佳,胃纳增加,皮 肤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疾病渐趋康复。
耳后发际麻疹疹点(首先出现)
麻疹
பைடு நூலகம்流行病学
• • • • 季节:流行于冬春季节。 年龄:6个月至5岁。 目前: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律。 预后: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 预后良好(顺);但麻疹重症可产生逆险证候,甚至危及生 命(逆) 。 •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8个月第一针,一岁半第二针。解放 后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已成强弩之末,我国向 WHO承诺2000年在中国麻疹绝迹。
麻疹逆证
脏腑辨证
• 邪毒闭肺(麻诊合并肺炎):咳喘神烦、呼吸急促、痰声辘 辘、鼻翼煸动、口唇发绀; • 邪毒攻喉(麻诊合并喉炎):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 哑、咳如犬吠; • 邪陷心肝(麻诊合并脑炎):神昏谵语、惊厥抽风、皮疹暴 出、疹稠色暗; • 心阳虚衰(感染性休克):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其它类型麻疹
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 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 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 增高才能确诊。 异型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 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 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 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心阳虚衰—急以温阳固脱
分证论治
(一)顺证
邪犯肺卫—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7例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摘要]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吉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 127例麻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1 127例患者,其中男663例,女464例,男女比为1.3︰1,2006年度发病例数788例占总发病数70%,发病集中于3~5月份,血清麻疹ⅰgm抗体阳性率为96.43%,热峰高于39℃,682例(86.61%),并发支气管肺炎267例(33.88%)。
并发麻疹病毒性心肌炎,236例(29.95%),并发麻疹病毒性肝炎196例(24.80%)。
2007年度后共计发病339例占总发病数30%,发病集中于4~7月份,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94.53%,热峰高于39.0℃,223例(63.90%),并发支气管肺炎97例(27.80%)。
并发麻疹病毒性心肌炎,106例(30.37%),并发麻疹病毒性肝炎126例(36.10%)。
结论吉林地区近5年麻疹发病率变化显著可能与先期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接种疫苗抗
体滴度下降,以及后期紧急强化疫苗免疫等因素有关。
临床特征具有较重的病毒血症以及心肌、肝脏损害。
为控制和消除麻疹,应加强麻疹防治工作。
[关键词] 麻疹;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疫苗
[中图分类号] r1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133-02
麻疹是由麻疹副黏液病毒所致的一种古老的呼吸道传染病,我
国自广泛开展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大范围流行的强度也已基本控制[1]。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程度不断加大,各地麻疹疫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
吉林地区2006年3~5月麻疹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出现短期爆发的趋势,此后随着疾控部门对麻疹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现对吉林市传染病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 127例麻疹患者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6月吉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 127例麻疹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3]。
其中男663例,女464例,男女比为1.3︰1;年龄:6个月~6岁的有827例占总人数(73.4%),6 ~14岁的有162例占总人数(14.4%),14~50岁的有138例占总人数(12.2%)。
1.2 方法
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按年度计算)
2006年度788例,占70%,2007年度172例,占15.26%,2008年度83例,占7.36%,2009年度42例,占3.73%,2010年度34例,占3.01%,2011年度7例,占0.62%
2.2 人群分布
吉林市区372例,占33%,外围乡镇人员755例,占67%。
全部患者中938例(83.05%)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
2.3 麻疹疫苗接种史
1127例患者中明确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26例,占2.31%,余为接种史不详。
2.4 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主要有体温升高、及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koplik’s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
2.5 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吉林地区患者临床特征为:(1)病毒血症较重,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所有患者都出现发热,体温高于39℃为905例,占总病例数80.30%。
(2)普遍出现明显皮疹:1 11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典型皮疹,出疹部位以及顺序未见明显变化,皮疹出疹程度与发热程度相并行。
(3)合并肝脏功能损害342例表现为:alt升高(alt≥80 u/l)未见明显黄疽,以成人患者多见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一致[4-5]。
(4)107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以成人为主[6]。
(5)麻疹病毒igm阳性率较高:仅57例阴性,阳性率为94.94%,1 127例患者经系统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对吉林地区2006年1月~2011年6月发病人群进行分析,笔者
发现吉林市区372例,占33%,外围乡镇人员755例,占67%。
流行季节同以往相似,主要集中在4~5月。
吉林地区2006年3~5
月麻疹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出现短期爆发的趋势,笔者对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为:(1)近10余年吉林地区麻疹发病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以至于基层医疗预防工作人员对于麻疹的防疫宣传及预防接种工作重视程度下降,导致麻疹疫苗接种率有所下降。
(2)麻疹病毒野生型出现基因变异可能引起其抗原性发生改变[7],从而削弱现有麻疹疫苗的保护作用[8],导致麻疹在普通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笔者考虑2006年度吉林地区麻疹爆发流行不完全排除麻疹病毒野生型出现基因变异的可能。
因为已有学者就国内相关省份麻疹病毒进行检测后发现存在病毒基因型的变异[9]。
据此笔者认为应主要着手从以下几点考虑控制和消灭麻疹:(1)加强计划免疫接种,确保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达99%以上,特别是针对乡镇地区强化免疫,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也必须纳人常规的疾病监控体系。
吉林地区2006年3~5月麻疹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出现短期爆发的趋势,此后随着疾控部门对麻疹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已证明这一点的重要性。
这与国内的相关报道[10-11]相一致。
(2)控制传染源,对于确诊病例要尽早隔离治疗,在本病流行期间对于有发热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患者均要高度重视,因为亚临床型带病毒者也可能是麻疹传染源。
(3)对麻疹病毒基因变异
的进一步研究,了解该病毒的最新进展情况,并进行新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最终控制和消灭麻疹。
[参考文献]
[1] 张亚武.武汉市1951-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5):107-108.
[2] 吴秀玲,卓家同,钟革,等.广西195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医学,2007,19(5):733-735.
[3]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81.
[4] 顾明华.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8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82.
[5] 黄绍萍,卢水平,王介非,等.上海地区215例成人麻疹患者的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3):2549-2551.
[6] 乌达.成人麻疹10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1):18.
[7] jiang dp,ide yh,nagano-fujii m,et
al.single-point mutations of the m protein of a measles virus variant obtained from a patient with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critically affect solubility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e m protein and cell free virus production[j].j
microbes infect,2009,11(4):467-475.
[8] de swart rl,yuksel s,langerijs cn,et
al.depletion of measles virus glycoprotein-specific antibodies from human sera reveals genotype-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j].j gen virol,2009,90 (12):2982-2989.
[9] zhou jh,du zs,chang x.hemogglutinin gene and amino acidcharacteristic of measles virus in jilin province,2001-2008[j].zhongguo ji hua mian yi,2009,15(5):417-422.
[10] 刘毅,武继守,候铁军,等.2007年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效果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15(2):71-73.
[11] 黎桂容,李伟强,张志军.十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