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例麻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与免疫史关系的分析

合集下载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一、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麻疹疫情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麻疹疫情的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疫苗接种情况以及应对策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病例分布情况根据全球各国的报告数据,麻疹疫情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欠发达地区,其中包括非洲、亚洲和部分拉美国家。

尽管在发达国家中,麻疹病例数量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传播风险。

2.年龄和性别分布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尤其是未接种疫苗或接种不完全的人群。

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相差不大,但在一些特定地区,女性的感染率稍高。

3.季节性分布麻疹疫情在不同地区存在季节性差异。

在温暖的地区,病例数量通常在夏季和秋季较低;而在寒冷的地区,病例数量则在冬季和春季较高。

三、疫苗接种情况分析1.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仍存在差距。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麻疹疫情的暴发和传播。

2.疫苗接种策略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其中包括加强疫苗宣传和教育,提供免费或补贴疫苗接种服务,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监测和管理机制等。

3.疫苗安全性麻疹疫苗被广泛认为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皮疹和局部疼痛等,但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为罕见。

四、应对策略分析1.疫情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麻疹疫情的动态变化,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疫苗接种推广通过加强疫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愿,推动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3.强化传染病防控措施加强对麻疹病例的早期诊断和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并采取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如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消毒措施和健康教育等。

4.国际合作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支持,共同应对麻疹疫情。

成人麻疹110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成人麻疹110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成人麻疹110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儿童多见,1965年全国普种麻疹疫苗后,成人发病率逐渐上升。

我院在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了110例成人麻疹,现对其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麻疹病例有110例,男41例,女69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5.52岁,其中37℃7250u/L。

2.5.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抗体110例,110例阳性。

2.5.6 CRP(C反应蛋白)110例中≤10u/L7例正常,>10u/L86例,≥50u/L15例,≥100u/L2例,103例升高,占93.64%。

2.5.7 110例患者在入院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出现窦性心动过速38例,T 波改变(倒置、低平)9例,ST改变2例,胸导联低电压5例,逆钟向转位6例,顺钟向转位2例,电轴右偏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预激综合征1例。

2.5.8 110例均做胸片检查,显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21例,可见片状阴影1例。

2.5.9 腹部肝、胆、脾、胰B超:随机查58例,脾大1例,余未见异常声像图。

2.6 并发症合并有肺炎1例,喉炎7例,心肌炎2例。

2.7 误诊情况本组病例在出疹前均出现误诊,其中1例高热4天,拟伤寒收入院,入院时经仔细检查颜面有少量散在红斑,即查口腔见柯氏斑而考虑麻疹。

2.8 治疗及转归入院后即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合理护理,采用利巴韦林(10-15mg/kg/日)抗病毒治疗,适当补液,给予维生素,鼓励饮水,物理降温为主,加强对症治疗,肝功能损害者予护肝,心肌炎者予极化液等治疗。

入院后平均退热时间2.52天,住院天数4.30天。

痊愈102例,好转8例。

3 讨论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我国以6月-5岁这一年龄发病率为高,但自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其主要原因为①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下降,有资料认为接种疫苗后血凝抑制抗体≥1:16基本不会感染麻疹。

关于麻疹的流行病特点的探讨(附120例报告)

关于麻疹的流行病特点的探讨(附120例报告)

关于麻疹的流行病特点的探讨(附120例报告)
徐伟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09(022)011
【摘要】目的通过对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2008年5月诊断的120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6月是麻疹的高发季节,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0.0%(72/120).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43.3%(52/120).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20例(16.7%),无MV免疫史者65例(54.2%),MV免疫史不详者35例(29.1%).结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尤其要提高接种的及时率和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总页数】3页(P2391-2393)
【作者】徐伟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河南,卫辉,4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小儿麻疹的流行特点及分析(附40例报告) [J], 吴福玲;冯学斌;赵国英;高俊霞
2.青壮年麻疹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附15例分析) [J], 郑日新
3.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附60例报告) [J], 郑孝谧;倪红霞
4.流行性出血热眼底特点(附120例眼底检查报告) [J], 唐公恩;荆红
5.地区性麻疹流行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附45例报告) [J], 郭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疹11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分析

麻疹11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分析

麻疹11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分析摘要2008~2010年收治麻疹患者1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施行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各地麻疹病例呈上升趋势。

现将近年来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加以分析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8~2010年收治麻疹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传染病学》麻疹临床诊断标准[1]。

住院病例行常规血、尿、便、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并抽血送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

115例患者中,男60例,女55例,男女之比为1.2:1.1;年龄1个月~48岁,其中1~8个月者16例(13.9%),8个月~5岁为56例(48.7%),5~14岁为14例(12.2%),14~18岁10例(8.7%),18岁及以上者19例(16.5%)。

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者22例,未接种者例69例,接种史不详者24例。

1~3月份24例,4~6月份74例,7~9月份10例,10~12月份7例。

发病到入院天数1~12天,平均3.1天。

临床特征:115例住院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大部分38.2~40.5℃,热程3~10天。

其中104例(90.43%)患者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其他症状。

Koplik斑阳性62例(53.91%)。

所有患者均出现充血性斑丘疹(100%),其中109例(94.78%)患者有典型出疹及消退顺序,出疹时间平均为4.8天,皮疹消退后均有浅褐色色素沉着。

发热2天内出疹14例,4天出疹98例,发热5天后出疹3例,97.39%的患者在发热的4天内出疹。

退疹时间4~11天,平均5.42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计数>10.0×109 /L者29例,<4.0×109 /L者11例,余正常。

麻疹126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126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药饮 片治疗 。 在节约药物 资源降低医疗费用上 , 同样具有极为 重要 的意义口 】 。( 3 ) 加强 中药 注射剂使用的管理 , 医院定期对 中药注射剂 的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临床药师要加强 中药注射剂 临床使用的指导 , 确保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 1 】 唐镜波. 4 0 0 种注射剂安 全应用 与配伍. 郑州 : 河南 科学技术
中药注射剂 的有效成分及不 良反应与禁忌证有关 。
『 2 ] 吴永佩 , 焦雅辉 . 临床静 脉用药配伍与使用 指南. 北京 : 人 民
卫生 出 版社 , 2 0 1 0 :3 4 7 — 3 8 4 .
[ 3 】 彭晶玮 . 参与 临床会诊促 进合 理用 药的 实践与体 会 . 中国药 ) 加 强 中医理论 知识的学 习 , 特别 是西 医医师 ,
3 . 4 骨科不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 中药注射剂较多 : 如舒血 宁 注射液 、 丹 红注射 液 、 红花注 射液等作 为促 进骨折 愈合患 者 的常规用药。活血 化瘀 法在治疗骨科疾病 中的临床应用范围
用医技杂志 2 0 1 3 年5 月第 2 O 卷第 5 期
c a lMe J o u m l a o f P r a c t i d i c a l T e c h n i  ̄ u , 丛皇 Y 1 3 ,y Q ! : 2 Q
— —


4 9 9・
现象。临床使用时 , 溶剂 的选择要 以该 中药注 射剂 的使用说 明书为准。
师, 2 0 1 0 ,1 3 ( 2 ) : 2 7 2 — 2 7 3 .
3 . 6 其他 : 肿瘤科 不合理使用 活血化瘀 药 , 形 成 了症 与用药

免疫后麻疹120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免疫后麻疹120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欧书强 周桂 清 黄水根 辛 力 李朝 亮 彭 云
( 市第 萍乡 二人民医院 传染科 江西萍乡 300 370 )
关键 词 :麻疹 ;免疫 ;流行病 学
中图分类 号 :R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 33 2 1 )0 — 00一 (3 1. 06— 88(00 1 08 0)
l 例 ,湘东 区 7例 ,芦溪县 5例 ,莲 花县 3例 , 0
外市县 l ;即城 区 1 例 7例 ,农 村及 外市 2 4例 ;
第 一胎 ;3 3例 ,第二 胎 :8例 ;有接 触史 :1 。 3例
122临床资料 :喂养史 :母乳 喂养 1 .. 9例,混合
喂 养 l ,人 工 喂养 5例 ;入 院前 用 药 :抗病 毒 7例
女1 3例 ;年 龄 :0—6月 :6例 ,6月 一5岁 3 5
1 例,6 , 2 月 4例 , 7月 3 ,8 1 ,1 月 3 例 月 例 1
例 ,l 2月 2例 ;城 区 1 1例 ,农 村 2 O例 ;免 疫 接
种时间:生后 6月 8 ,8 2 例 ,都按正规程 例 月 3 序接种 ;胎次 :第一胎 1 ,第二胎 l ;有 9例 2例
接触史 者 6例 。
例 ;发病时间 : 3月 l ,4月 5例 ,5月 1 例 , 例 0
6月 5例 ,7月 6例 ,8月 6例 ,9月 1例 ,1 月 4 1 例 ,l 2月 3例 ;分布 地 区 :上栗 县 l ,安 源 区 5例
112临床资料 .. 喂养史 : 母乳喂养 1 8例,混合喂养 7 ,人 例 工喂养 4例 ,不详 1 ;前驱期 2—1d 例 5 ,其 中 2 天 1例 ,32例 ,4 4例 ,59例,6 3例,74 d d d d d 例 ,85 ,1d 例 ,1d 例 ,1d 例 ;入院时 d 例 0l 2l 5l 中≤3℃6例 , ≤3 ℃ 1 8 9 4例,≤4 ℃ 8例 , > 0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了解锦江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2005-2009年麻疹监测报告资料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5-2007年锦江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0.09/10万,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为3.69/10万,2009年全区仅有1例麻疹病例,发病率为0.15/10万。

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发病数占68.39%。

≤14岁发病例数占81.03%。

结论2005-2009年锦江区麻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

为指导锦江区消除麻疹工作,现对2005-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麻疹疫情和个案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麻疹疫苗接种率来自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自锦江区统计局。

1.2病例定义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1]及麻疹监测系统最终诊断结果,将所有麻疹病例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排除病例。

包括常住和外来人口的病例。

1.3统计与分析应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2.1麻疹发病概况锦江区2005-2009年共报告疑似麻疹209例,实验室确诊和临床诊断174例,排除病例35例,无死亡病例。

各年确诊病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为41例和10.32/10万、63例和15.77/10万、44例和6.58/10万、25例和3.69/10万、1例和0.15/10万。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610021)作者简介:熊伟(1969-),女,大学本科,主管医师,从事免疫规划工作2.2地区分布2005-2009年城郊结合部7个涉农街道麻疹发病119例,占68.39%(119/174);城区9个街道麻疹发病55例,占31.61%(55/174)。

2005年涉农街道与城区街道麻疹发病数无明显差异,2006年涉农街道占80.95%(51/63),2007年占61.36%(27/44),2008年占80.00%(20/25),2009年麻疹发病仅1例为涉农街道。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分析南充高坪区1999-2008年麻疹的流行特征。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08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

结果1999-2008年南充市高坪区共报告麻疹病例118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6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6.78%,10岁组发病数最高,发病专率为39.06‰,10年间,2007年发病数最高(331例),年发病率为56.43/10万,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8年发病数最低(9例),年发病率为1.5/10万。

季节高峰分别在4~6月和12、1月,各占病例总数的58.35%。

14.84%。

结论南充市高坪区存在麻疹疫苗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高,发病率仍然居高的现象。

为降低发病率,减少麻疹暴发或流行,进一步提高基础免疫质量,完善加强免疫措施,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是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麻疹是国家重点控制和致力消灭的传染病之一,在应用麻疹疫苗免疫前,南充市高坪区麻疹呈自然流行状况,年平均发病率为577.19/10万,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显著下降,特别是1984-1999年实施计划免疫的16年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14.08/19万[1]。

1999-2008年,发病率有回升趋势。

为探讨南充市高坪区麻疹回升的原因,现将南充市高坪区1999-2008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南充市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法定传染病报告和监测系统;麻疹免疫接种资料来源于常规免疫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南充市高坪区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1998年下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核实;对报告病例检测麻疹IgM确诊。

1.3方法南充市高坪区1999-2008年麻疹疫情的三间分布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流行强度1999-2008年南充市高坪区共发生麻疹病例1186例。

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20.62/10,其中2007年发病(331例)最高,占病例总数的27.91%,年发病率为56.43/10万;2008年发病(9例)最低,占病例总数的0.76%,年发病率为1.5/10万(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3例麻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与免疫史关系的分析目的了解宜春市麻疹流行特點及臨床特征与免疫史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宜春市2006年1月~2015年12月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宜春市2006~2015年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143例,年平均发病率2.09/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以散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19∶1.00;发病年龄以7岁以下为主,占74.34%,且常住人口居多;3~8月份为麻疹的高发季节,其中4~5月份为高峰期。

万载县的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但强化接种后,2012~2014年连续三年发病率为零;铜鼓县发病率最低;麻疹病例中免疫史为0剂次居多,占47.07%。

结论宜春市的麻疹发病以散发为主,发病年龄以7岁以下为主,无免疫史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强化接种后各县区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有免疫史麻疹患者的临床中毒症状轻于无免疫史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麻疹临床中毒症状逐渐减轻,但大年龄组合并淋巴结肿大及腹泻的发病数要高于小年龄组。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in Yichun city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 history of immune.Methods Reported measle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5 in the hospitals of Yichun City were analys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Results Total 1143 cases were reported in Yichun City during 2006-2015.The male/female ratio and average incidence per year were 2.19∶1.00 and 2.09/100 000,respectively.The distribution of incidenc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2009.Most of cases were sporadic,which were giving priority to with the population of permanent residents and were the onset age mainly under the age of 7,accounted for 74.34%.The higher incidence was happened from March to August,and the April and the May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The distribution of incidence was the highest in Wanzai county,in which there was no case during 2012-2014 after the mass vaccination campaign.The distribution of incidence was the lowest in Tonggu county.The main factors of measles occurrence were because of no vaccination history.The history of immune of reported measles in the main were 0 times,accounted for 47.07%.Conclusion The measles incidence wa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distributed in Yichun city,onset age wa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age under the age of 7,the main factors of measles occurrence were because of no vaccination history.After the strengthen measles vaccination,any of counties measles incidence decreased obviously.The clinical poisoning symptoms of measles patients with immune history was milder than that without immune history.With the increase of age,the measles clinical symptoms gradually reduced,but the incidence of large age combined with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nd diarrhe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mall age group.[Key words]Measles;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Clinical characteristic;Immunization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因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急性喉炎等疾病而发生死亡,曾被认为是“儿童瘟疫”。

在麻疹疫苗未使用之前,1959年中国约有26万人死于该疾病,但自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后,麻疹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并在2012年达到了消除麻疹的目标。

由于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增多,宜春市麻疹的发病率有所波动,呈现上升趋势,故现对宜春市2006年1月~2015年12月报告的1143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导出2006年1月~2015年12月宜春市报告的麻疹个案调查表,查阅临床病例,完善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宜春市统计局,所有麻疹病例的诊断均符合《传染病学》诊断标准[1],共收集1143例麻疹病例。

1.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Excel 2003軟件建立数据库对1143例麻疹病例的发病率、人群、时间、地区分布、免疫史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免疫史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2结果2.1宜春市2006~2015年的麻疹报告发病率宜春市2006~2015年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143例,无死亡病例,以散发为主,年均发病率为2.09/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8.12/10万),2014年发病率最低(0.05/10万)(表1)。

2.2 1143例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2.2.1 1143例麻疹病例人群分布1143例麻疹病例中,男性785例,女性358例,性别比为2.19∶1。

年龄为22 d~79岁,其中0.005)。

2.4.2 不同年龄与临床特症的关系1143例麻疹病例中,不同年龄的各临床症状均有出现,主要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除柯氏斑、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外,其他临床症状的发生均超過70%,其中≤1岁儿童出现柯氏斑体症最多,有372例,占33.55%;僅7岁~年龄组有8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1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淋巴结肿大较多见,有7例;与7岁~年龄组相比,各临床症状的比例较高。

不同年龄组的主要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53,P<0.05)(表3)。

1143例麻疹病例中,不同年龄的麻疹并发症均以支气管肺炎为主,其中<7岁组合并支气管肺炎610例(53.37%),脑炎2例(0.18%),心肌炎9例(0.79%),喉炎37例(3.23%),腹泻20例(1.75%);7岁~年龄组除合并支气管肺炎47例(4.11%)外,其他并发症为0;≥15岁年龄组合并支气管肺炎107例(9.36%),其次为腹泻22例(1.92%),其他并发症未出现。

不同年龄的麻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3,P<0.05)。

3讨论宜春市自实施扩大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一直在2.10/10万~10.93/10万(1994~2005年)内波动,但离消除麻疹1/100万还有很大差距。

2007年宜春市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后,麻疹发病率由4.09/10万(2006年)下降至2.96/10万(2007年),但由于流行周期变长、易感人群逐渐累积以及疫苗免疫效果等因素,2009年出现麻疹疫情聚集现象,各县麻疹病例数普遍增长,发病率达8.12/10万。

2009年10月份开展了宜春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后,麻疹发病率降至0.45/10万(2010年),但自2010年后每隔2~3年会出现一个小高峰[2],2014年全市十个县市同时开展麻疹补充免疫及强化免疫活动后,麻疹发病率创历史最低(0.05/10万),但2015年又回升到0.40/10万,提示强化免疫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3],但开展补充免疫活动时仍有部分易感人群出现麻疹疫苗漏种现象,免疫屏障未较好地形成,故出现麻疹发病率上升了700%。

宜春市麻疹病例性别比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性格差异有关,且成年男性外出务工较多,流动性大,而成年女性居家生活较多,故男性暴露和接触麻疹病毒的机会比女性多,这与何晓成等[4]的报告相似。

宜春市麻疹发病数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占74.34%,同时发病年龄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以<8月龄和≥15岁两年龄段发病数较多,各占18.02%及15.31%,这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相似[5-6]。

分析其原因,8月龄以下儿童未达到免疫接种时间,而体内母传抗体的滴度在6月龄时基本消失,故一旦暴露容易感染;目前15岁以上人群中,有成年人早年曾接种过麻疹疫苗,但体内的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故易感性增强。

有研究显示,接种麻疹疫苗被动免疫1年后,其抗体水平下降1/4,15年后降至1%[7],故接受麻疹疫苗被动免疫后的成年人会成为新的麻疹易感人群。

7~14岁麻疹发病可能与接种麻疹疫苗未达到两剂次,又或者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随时间推移其滴度逐渐下降,甚至有部分儿童4~6年后抗体消失,从而达不到终身免疫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