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云南普洱麻疹季节性流行规律分析

云南普洱麻疹季节性流行规律分析
3 讨 论
随着麻疹疫苗 ( MV) 的推广 应用 和预 防接 种工 作的 深 入开展 , 麻疹 的发病 大幅度减 少 , 全国 ( 未包括 香港 、 门特 关 。 澳 麻疹在全国仍是~个 严重疾病 , 云南 属于 高危地 区 J , 别行政区和台湾地 区) 9 5~20 19 04年 麻疹 发病率 降 到 5 1 /0 万左右 ] 。有研究 表明计划免疫实 施前后麻 疹流 行发病率 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和强化免疫后 , 麻疹 流行病学 分析与监 测 麻疹发病率趋 于稳定 , 虽然 0— 8岁儿童是麻疹发病 的 降低 了 9 .2 L , 9 0 % | 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 效益 。本 文分析 了 标明 , J 。但麻疹 年龄统计显示 , 表明麻疹的发病年龄向 普洱市计划免疫实施前后麻疹 流行情况 , 特备是对其季节性 高危人群 J 学龄儿童发病数构成 比增加 J 。 的变化进行分析 , 对进一步认识普洱麻疹的流行有一定参考 大年龄组推移 , 自从麻疹 疫苗使用后 , 尤其是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和强化 作用 。 麻疹的发病季节呈 单峰形 分布 , 春季病 例 占半 数 以上。 免疫 后 , 控制麻疹的流行 起 了积极作用 , 有资 料表 明使用麻 即使 在 广 泛 使 用 麻 疹 疫 苗 的 今 天 , 以 春 季 为 多 发 季 疹疫 苗 前 的平 均 发病 率 是 4 6 1/0万 , 均病 死 率 1 仍 5.5 1 平 . 节¨ 。经 圆 形 分 布 统 计 计 算 , 以得 到 确 切 的定 量 数 5 % , ] 可 2 使用麻疹疫 苗后 的平 均发病 率 , 死率 , 病 分别 降至 l , 6 据 ] 。本 研究显示普洱市发病高峰点是 3月 2 9日, 结果提 5 /0万和 0 1% , 01 .5 特别 是全 面实行儿 童计划免疫 来 , 平均 充分说 明通过预 防接种 麻疹疫苗 , 预 示无论是开展麻苗预防接种前 , 还是开 展计划 免疫 以后 , 麻 发病率进 一步 降低 , 麻疹 的 疹在我市均有明显季节升高 的特征。提示 注射麻 疹减 毒活 防麻疹 的效果是显著 的。可见预防接种麻疹疫苗后 , 发病 较高 , 使用麻 疹 疫苗及开展冷链运转工作 , 虽能大 幅度 降低 了流行 强度 , 延 流行强度 明显减弱 。麻 疹疫苗 接种前 , 全面实行 儿童计 划免疫后 ( 冷链运 长麻 疹流行的周期 , 但不能改变麻疹发病有随季节 升降的规 疫苗后发病率 明显下降 , 转期 ) 发病 率较大幅度下 降。 律。 普洱市思茅 区 20 0 8年发 病率 已经仅 4 3 1 . /0万 。开展 经检验不同组 发病角均数 ( ) a 的差别有 显著性 , 明我 表 计划免疫来普洱年平均麻 疹发病 率低 于临沧市平 均发病率 区麻疹发病 高峰越来越后移 , 这与许多文献报导 相符合

252例住院儿童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52例住院儿童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维普资讯
第l 4卷 第 5期 20 0 8年 5月
河 北 医 学
HE E B lME C NE DI I
VD.1 . I 4 No. 5
Ma 2 0 y, 0 8
病血 管病变发生 又促 进 血管 内皮 的损伤 , 两者 形成 恶 性循环 , 对血管 病 变 的 机制现 在 尚未完 全 阐 明。血 但
本实验发 现二 甲双胍对糖 尿病 大 鼠血 清 内皮素 水
[ ] 王旭红 , 6 宁英远、 尿 病 血 管 病 变与 T N 艚 G, O及 E T—l相关性 的临床 研 究[ ]. J 中华 实用 医学,
2 0 , 4 : 1— 3 0 3 5( ) 2 2 .
[ ] 谭 强 , 广平 , 7 李 张小 勇 , 阿托伐 他 汀 早期 干预 等.
3 9. 2
可 以引起引起 血管 内皮 的而 损 伤 , 导致 血 管系 统 的病
变 。其 中血脂升高 、 液 中氧 化 产物 以及 自由基 的增 血
[ ] 盛 小 刚. 4 糖尿 病 并发 心 血 管疾 病 的机 制研 究 [
多可 能是损伤血管 内皮 的因素 。有研究发 现一些 降脂 药如辛伐 他汀 、 伐他 汀等使 用 后 , O 介 导 的血管 舒 洛 N
中原 医刊 ,0 7 3 ( 3 :7— 9 2 0 .4 2 ) 8 8 .
[ ] Hse 3 u h WA,L w R h e t lr e o tad a .T e cnr o ff n a l a
ef c e o io r l e ao — tie e e t r— fe tp rxs me p o i rtr —a tr d rc p o - f
损 伤 , 血 清 内皮 素水平 , 降低 最终 对糖尿 病大 鼠心血 管 系统起到 保 护作用 , 少糖 尿病 大 鼠心血 管 系统 的损 减 伤。

麻疹 ppt课件

麻疹 ppt课件
• 近年发现麻疹在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 方面有一些变迁,在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 ,未计划免疫(计免)或免疫失败的青少年发病 在继续增加。
(二)麻疹病毒的抗原变异
• 近年来一些国家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的血凝素 蛋白(H)和核蛋白(N)基因已有了较大的 变异,有多个基因型。
• 已证实麻疹野毒株存在多个谱系的实验结果 越来越多,根据H和/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 源性的差异,大致可将当前流行的麻疹病毒 分为6个谱系。N、F、H、M、P和L基因的异 质性均有报道。
(四)流行特征
1.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 群最严重的六种传染病之一。40年前没有麻疹疫 苗时,几乎全部儿童都有受染发病,当时全球平 均现患者3亿,死亡人数700万~800万/年,是全 球死亡例数最多的。虽然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发 病率急剧下降,但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 其中70万儿童死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 ,包括巨细胞肺炎(GCP)、包涵体脑炎(MIBE)和 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于麻疹感 染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很普遍。( 1)发热,一般来自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 热伴惊撅。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 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 3)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 4)科普利克斑
• (二)出疹期
• 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 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一5d出齐。皮疹初为淡 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 ,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 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 正常。
• N和H基因是麻疹基因组中最易变异的基因 。

麻疹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

麻疹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

麻疹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包丽娟【摘要】近年来我国麻疹出现新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总体上得到控制;流行季节改变;发病年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化趋势;流动人口、免疫空白等因素成为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

我国主要采取加强麻疹监测,加强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等防控措施。

现就近年来我国麻疹的流行状况及控制策略进行综述。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measles prevailing in China are as follow:the morbidity is generally controlled. The morbidity season varies. The occurrence manifests in old and young groups.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 vacancy of vaccination become the main courses of the disease. In China, measures are taken like enforcing measles inspecting, epidemic situation emergency disposal and raising rate of vaccination. Now we will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measles prevalence and its control methods in recent years.【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麻疹;流行;控制;策略【作者】包丽娟【作者单位】崇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崇左 53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1.1;R181.3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

麻疹

我国麻疹的流行状况
• 解放前发病率5000/10万 • 建国初期发病率为1000/10万 • 疫苗普种后10-35/10万 • 近十年麻疹有回升的趋势
一.概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 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颊粘膜出现 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 为主要特征。
• 心肌炎 较少见 ,可心衰。 • 喉炎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
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 可窒息死亡。
•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多在 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出现意识改变、 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病死率达10% ~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 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3-5天
(三)、恢复期
3-5天
前驱期(出疹前期)3-4天
• 1、发热 • 2、呼吸道卡它症状:咳嗽、流涕、流泪、
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等 • 3、麻疹黏膜斑:a部位:第一磨牙相对应的 颊粘膜上 b形态: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 晕 c时间:出疹前1-2天,出疹后1-2天 4.其他:可以呕吐、腹泻、食欲不振
重型病例减少
并发症少 病死率极低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
上呼吸道
麻疹病毒
1~2日
眼结膜
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吞噬 全身症状
第1次 病毒血症
5~7日
第2次病毒血症
皮疹
皮疹系真皮内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增生,单 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血浆渗出表层所致。皮疹上表皮细胞肿胀、坏 死、变性、角化后脱屑。麻疹黏膜斑系黏膜下炎症,局部充血、渗出,细胞浸润、坏 死与角化。
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
1、机体感染机会增多,结核复燃 2、使哮喘、肾病、湿疹暂时缓解

麻疹

麻疹

六、实验室检查
1.血 象:WBC↓,L↑
2.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分泌物沉渣 检多核巨细胞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 4.病毒分离: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麻疹接触史
2.临床表现:三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酌情使用小量退热剂;频
繁剧咳可用镇咳剂 3.并发症治疗:给予相应措施 喉炎-雾化吸入疗法 支气管肺炎-抗菌药物 心肌炎-护心、强心剂 脑炎-同乙脑
九、预 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带口罩 通风换气,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3.保护易感人群 -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0.25ml/kg 接触麻疹者5天内 - 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3.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耳后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手足心 B.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C.耳后 手足心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D.手足心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E.躯干(胸,背,腹) 四肢 颜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勤剪指甲;
课堂练习
1.麻疹病人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B.易并发肺炎
C.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D.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 C.全身斑丘疹为其特点
课堂练习
2.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
A.潜伏期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2周
课堂练习
C.四肢皮疹

麻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高热 :退热药(氨基比林、柴胡、安乃近等)或物理降温
烦躁不安:镇静药 高热、疹密,全身中毒症状重:泼尼松 重型麻疹有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 原进行性减少等DIC或消耗性出血:及早应用肝素 抗凝
治疗或输入新鲜血或血
〈注〉:忌用强烈退热药、冰水或酒精擦浴。
(三)并发症治疗
3天 次期病毒血症 病毒散布全身 36h 发热及卡他性炎症
36hr 麻疹粘膜斑出现 72hr 皮疹开始出现 24hr
全身皮疹出齐
72hr 皮疹开始消退
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安排紧急接种疫苗),6-18天,多为1014天(平均10天);经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者,可延至 20天,最长达28天;
成人麻疹的特点
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发热持续2-7天,多四天
Koplik’斑出现率高(70.6-96.6%),持续时间长,可至8天以上
皮疹多而密集 ,约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
肝损害发生率高(31-86%),胃肠道症状及骨骼肌疼痛较多见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特殊类型
轻型:多见于免疫者,一般低热或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 轻,皮疹及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病程仅2-4天。
麻疹前驱疹:少数患者在病初1-2日内在颈、胸
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
小时即消失;
Kopliks斑(科普利克斑)—— 用于早期诊断。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出现时间: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
出现部位:先出现于口腔双侧下列第一磨牙 对侧的颊粘 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
在的大水疱音;
3、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回盲部淋巴结肿痛,

2015—2019年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2015—2019年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enanMedicalCollege Vol.32No.4Aug.2020 

收稿日期:2020-02-10 修回日期:2020-04-10作者简介:贾桂华(1980-),女,河南省许昌市人,本科,主管技师,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

2015—2019年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贾桂华,刘克克,赵生丽(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检验中心,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许昌市2015—2019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麻疹防控和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麻疹病例专报系统,收集许昌市2015—2019年麻疹报告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许昌市2015—201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31例,年均发病率为1.06/10万;发病多集中在冬春季(1~5月);东城区、鄢陵县、襄城县的发病率依次位居前3;以<18月龄婴幼童发病率最高,占病例总数的66.67%;以无免疫史及免疫剂次不足人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0.09%;男女性别比为1.04∶1,不同性别患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许昌市2015—2019年麻疹发病率基本呈下降趋势,2018年有所回升。建议提高两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bes-containingvaccine,MCV)接种率,扩大MCV接种年龄,加强监测,控制院内感染。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76(2020)04-0406-04

Analysisof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MeaslesinXuchangCityfrom2015to2019

JIAGuihua,LIUKeke,ZHAOShengli(XuchangCity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XuchangHenan461000,Chi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9年该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6年报告确诊病例2200例,2008年全省开展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降低;麻疹的发病高峰在3~7月份;发病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龄学龄儿童为主,<1岁儿童和成人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流动人口麻疹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58.45%。

结论2008年全省开展强化免疫后成都市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

及时有效的接种疫苗,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为了解近年来成都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我市麻疹控制进程,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现将2004-2009年成都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包括所辖区(市)县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主动监测资料;强化免疫数据来源于本市年度工作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市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麻疹病例的诊断和分类标准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

1.3 抗体检测麻疹抗体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血清IgM抗体。

1.4 统计分析有关数据采用Exce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疫情成都市辖19个区(市)县,2009年末人口1139.63万人。

2004-2009年6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2865例,最终诊断麻疹病例2200例(76.79%),其中实验室确诊1610例,流行病学调查诊断42例,临床诊断548例,分别占确诊病例总数的7
3.2%、1.9%和2
4.9%。

排除病例665例(23.21%),其中风疹95例,其他570例,分别占排除病例总数的14.29%和8
5.71%。

2.2 麻疹流行特征
2.2.1 发病情况自1990年成都市开展了麻疹集中发病地区部分人群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以及建立麻疹监测系统等措施以来[1],1991-2004年发病率都处于较低水平(0.19/10万~1.32/10万);2007年上升至7.96/10万。

2008-03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强化免疫,2008年成都市麻疹发病率下降至2.17/10万,2009年降至0.36/10万(图1)。

2.2.2 暴发疫情2004-2007年共报告暴发疫情10起,142例病例,分布在本市八个区(市)县,所有暴发均经实验室证实。

其中2004年1起,10例;2005年5起,89例;2006年3起,35例;2007年1起,8例。

麻疹暴发主要集中在3~5月份,符合冬春季高发的特点,暴发病例人群集中在流动人口中,主要是12岁以内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强化免疫后2008、2009年无暴发疫情。

2.2.3 地区分布2200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病例分布最多的是中心城区,共计1519例(69%);经济较好的郊区县共计599例(27.3%);发病较少的是经济欠发达且远离市区的郊区县,共计82例(
3.7%)。

2.2.4 时间分布以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26例,占病例总数的7
3.91%,其中3~7月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2.68%、20.95%、17.59%、12.09%和10.59%;2008年病例数从当年5月后明显减少(表1)。

2.2.5 人群分布
2.2.5.1 年龄、性别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病例中年龄最小的是出生后41d,最大的55岁;发病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为主,<1岁年龄段、1~9岁年龄段、10~19岁年龄段、20岁以上年龄段,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3%、48.95%、10.82%和17.23%(表2)。

2009年2~9岁儿童发病明显减少,其中3、4岁年龄组没有病例,<1岁年龄段病例占了当年发病的51.35%;成人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2200例麻疹病例中,男1183例,女1017例,男:女比例为1.16:1。

2.2.5.2 户籍居住状况病例中本市人口占41.55%,居住在19个区(市)县,50.44%的本市人口居住在五城区,49.56%的本市人口居住在郊区县。

流动人口占总数的58.45%,居住在本市15个区(市)县,在本市居住时间≥3个月的病例中,其中141例来自省外,1145例来自省内其它地市州;82.27%的流动人口病例居住在五城区,占五城区发病总数的69.65%;17.73%的流动人口居住在郊区县,占郊区县发病总数的3
3.48%。

2.3 免疫史病例中有免疫史者398例(占18.09%),无免疫史者1002例(占45.55%),免疫史不详者800例(占36.36%);本地和外地人口1次和2次及以上免疫史情况无明显差异;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外地人口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本地人口病例数。

2.4 强化免疫2007年全市开展了春秋2轮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8-03按照四川省麻疹强免方案,成都市接种目标儿童1678854人,报告接种率为98.43%,评估接种率为99.48%;在8月龄~6岁适龄儿童登记建卡情况中,漏卡率为1.48%,在强化免疫过程中对81.09%儿童进行了补卡;在摸底登记的目标儿童中有1.63%为零剂次免疫率,补种率达到98.25%。

3 讨论
3.1流行特征及其变化2004年以前成都市麻疹发病呈低水平散发,2005-2008年出现流行高峰。

2008年强化免疫前后发病都以春季初夏为麻疹的流行季节,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龄学龄儿童发病为主;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占了发病总数的绝大部分,2009年以后本地人口发病数超过流动人口,病例呈明显的聚集在市区和经济发达的区县。

8月~<1岁组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4年构成比占当年的11.11%,到2009年构成比占当年的40.54%,和马超等[2]报道一致。

1岁以内的小年龄组发病明显上升,说明8月龄以前儿童对麻疹已经易感[3]。

20岁以上成人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4年构成比占当年的10.1%,到2008年构成比占当年的2
4.15%,可能受冷链等条件影响,疫苗接种不规范、有效接种率低或未种疫苗[4],是本市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

强免以后2009年发病率降至0.36/10万,但和2012年消除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的目标仍存在较大。

3.2 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分析显示,本地和外地人口8月龄~9岁年龄段,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病例,分别占本地和外地人口发病数的33.04%和57.78%;强化免疫摸底中也发现了漏建卡和零剂次免疫儿童,说明我们的常规工作还需要加强。

8月龄~9岁年龄段流动儿童的发病数是本地儿童的1.9倍;本市流动儿童的免疫水平较低,外地来成都入学的高中和大学学生中,也有较多的人员麻疹免疫水平较低[5],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仍是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尤其是流动人口接种率, 强化免疫屏障是防控麻疹流行的关键[6]。

学校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最易引起麻疹暴发流行。

本市的10起暴发疫情,主要是12岁以内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因此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列入学校传染病管理的重要内容[7]。

强化免疫后病例数明显下降,证明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是对常规免疫的必要补充,对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病毒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控制麻疹的有效策略[8]]。

3.3 对策建议做好麻疹监测管理工作,在做好常规报告工作的同时,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建立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儿童的搜索和管理;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
防接种证工作。

对于大年龄组人群,特别是高等院校新生和教师、工地民工等特殊群体,适时开展常规接种麻疹疫苗,降低特殊人群麻疹发病率[9]。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预防控制麻疹意识和水平;开展2010年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工作,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