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地质构造与成矿控矿因素

合集下载

成矿控制总结

成矿控制总结

第十五章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一、成矿控制:(一)区域地球化学控制: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区域高背景是该元素富集成矿的结果或者原因。

结果:同一成矿作用在形成矿床的同时形成广泛的成矿原生晕。

——矿体附近异常最强,向外逐渐接近正常场。

原因:由于某个区域的某些地质体中成矿元素丰度较高,成为后期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

——矿床的外围存在负异常。

在一些重要的成矿集中区域,某种或某些成矿或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常常表现出穿层富集,岩浆岩具有继承性富集,反映的是这些物质长期的注入,反映的是地壳下部圈层的贡献。

(二)构造控制:时间上——成矿前构造(矿床、矿体的分布、产状)、成矿期构造(矿床或矿体内的分带、贫富变化、成分和组构的复杂性)、成矿后构造(矿床的改造、变化和保存)。

规模上——控制着成矿集中区的大小:成矿域—成矿带-成矿亚带-矿田—矿床-矿体。

构造带分布的规律性控制着矿床的分布规律,比如等距性规律。

不同的类型的矿床受控于不同的构造型式:一般的热液矿床—-断裂裂隙;高温岩浆热液矿床(接触交代矿床)——接触带构造系统;次火山热液矿床——古火山机构(环状、放射状裂隙系统);沉积矿床——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断陷、坳陷)。

(三) 岩浆岩控制:1、岩浆岩成分控制——成矿专属性:富镁超基性岩——铬铁矿(含铂族元素)矿床(富镁纯橄岩)富铁超基性岩——V、Ti磁铁矿矿床(辉长岩、斜长岩)镁铁质超基性岩——同你硫化物矿床(苏长岩、辉长岩,辉岩、橄榄辉长岩等)碱性超基性岩——稀有放射性、稀土元素、Ti、磷矿床钙碱性中酸性岩——斑岩型铜钼矿床等偏碱性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玢岩型铁矿、硫铁矿。

2、岩体的规模控制:对于岩浆分结矿床——岩体规模大有利岩浆熔离矿床:原地熔离成矿——规模大;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与岩体出露规模无关。

岩浆热液矿床:中小型岩体更有利(含矿热液的挥发性作用)岩浆岩的双层结构:浅岩浆房――深部岩浆房(规模大,成矿物质保证)3、岩相控制:岩浆分结矿床、岩浆熔离作用——深成相更有利热液矿床——中浅成相更有利,如深度太大,大的压力保持含矿气液的分散,不利成矿。

矿床12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矿床12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处(图2、图3): 1 岩石化学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i02≥54%,为中酸性高钾钙碱性-中钾钙碱性岩石(图3,a);
高A1203(≥14.5%;图3,b); 富钠(Na20≥3.0%;图3,c); Mg0=1.52%~2.91 %,Mg#=37~53; 与玄武岩高温、高压试验比较,基本都落在高压高温熔体的成分 范围内(图3,a~d)。
第十二章 控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矿床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体,与一定地质时期的特定地质条件有关, 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成矿规律:指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 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合。 一、控矿条件 概念:控制矿床形成与分布的有利的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1.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专门研究一个区域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分布和分配状态,该区域
地质演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活动历史以及区域地球化学系统的成
分、作用与演化。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涉及成矿的根本前提:物质最基本形式的化学 运动。如:成矿物质的来源、输运和浓集机制以及成矿环境等问题。 因此区域地球化学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区域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
例:湘南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的成矿意义
143
Nd/ Nd)i >0.5130, ( Sr/ Sr)i<0.7040
144
(3)因此,扬子地块东部的这些岩石由俯冲的玄武质洋壳熔融形成 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由增厚(≥40km)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
主要证据有:
同位素组成与MORB的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 图3(a)示出,这些岩石比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质岩石更
2 区域岩浆岩地球化学 例:安徽庐枞地区岩浆岩与成矿系列 研究表明,庐枞地区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是形成于同一 深部过程(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1)源自地幔、属于橄榄玄(安)粗岩系的火山-次火山岩或类似 侵入岩(图 A); (2)源自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具有埃达克质特征的钙碱性侵入岩 (图 B)

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合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合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收 稿 日期 : 0 6 1 —1 ; 改 回 日期 : 0 7 0 — 1 2 0 0 7 20— 5 0 基 金 项 目: 家 9 8海 洋 专 项 C 1 块 海 底 底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子 项 ( 国 0 J9区 编号 :0 —1C 1 ) 980 -J 9 作者简介: 吴 敏 , ,7岁 , 士 生 , 物 学 、 石学 、 床 学 专 业 , 究 方 向 : 境 矿 物 与 成 因 矿 物 学 。 男 3 博 矿 岩 矿 研 环
海 南 岛周 边 海 域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粘 土矿 物 组合 及 其气 候 环 境 意 义
吴 敏 李 胜 荣 初 凤 友。 龙 江平 。 谭 文 化 , , , ,
f1 中国地质 大 学地质 过程 与矿 产 资源 国家重 点 实验 室, . 北京 1 0 8 ;] 00 3
1 . 。 1 9 5 E~ 1 2 5E) 粘 土 矿 物 , 过 对 5 5N, 0 . 。 1. 。 的 通
28 0m深处 采得 的一 根 的变化 与 有 孔 虫含 量 变 化 密切 相 关 , 伊 而
南 海沉积 物 中的粘 土矿 物主要 由伊 利石 、 皂石 、 蒙 高
维普资讯
卷 ( ou )7 期 ( mbr2 总 ( t118 V lme2 , Nu e) , Toa)0
页 ( g s 1 1 7, 0 7, ( un, 0 7) Pa e ) 01 0 2 0 6, J 20



JM I NERAL P ETROL
1 . % 。采 用人 工判 别 分 区和 Q 型 聚 类 分 析 分 区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 研 究 区按 粘 土 矿 物 的 74 将 相 对含 量 和 分 布 水 深 , 分 出 3个粘 土 矿 物 组 合 区 , 分 区 的 矿 物 组 合 特 点 显 示 它 们 的 赋 划 各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矿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有利的地质和物理化学因素的结合,构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具有足够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的前提下,构成对成矿经常起到基本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按其作用规模可以划分为若干级别。

全球性构造带控制全球性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大区域或区域构造控制区域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而矿田和矿床构造则控制着矿床和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

在已有的研究矿田构造的文献中,对于构造的控矿作用,只是讲到其作为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矿液运移的通道、矿石堆积的场所和成矿后的构造破坏等四个方面的作用,而缺乏对构造控矿作用全面的历史分析。

从成矿作用的全过程看,我们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作为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

如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常是堆积沉积矿床包括火山沉积矿床的有利构造环境,而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带则是多种内生矿床的产出地带。

(2)构造运动为成矿作用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含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驱动力;实际地质资料和有关模拟实验均表明,岩石中的水、油、气等的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构造因素控制的。

(3)有构造作用形成的各种孔洞、空隙和渗透带等是含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路,一般将这类构造称为导矿或运矿构造。

岩浆或变质成因热液向上部运移时需通过导矿构造,而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向深处运移并沉淀成矿也需要导矿构造作为通道。

(4)各种构造形成的开发空间,如断层和裂隙的启张部位、各种空隙和疏松破碎带以及地表分布的各样洼地等均可作为内生矿床或外生矿床的就位场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床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5)岩石的应力状况和应变作用影响着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

这些参数在构造应力场的不同部位是有差别的,因而对矿质在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和运移机理以及矿质沉淀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6)在不同的构造类型中可以发生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例如,矿床在断层或裂隙中充填后形成脉状矿床。

(7)构造的多期次、多阶段活动是导致成矿作用脉动性的基本因素,是划分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重要依据,这在汽化热液矿床中表现尤为明显。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2021/2/11
29
Tectonic setting
残余盆地
association 黑色页岩
仰冲的蛇绿岩
genesis
生物化学-化学沉 积 海底喷气沉积
缝合带
仰冲的蛇绿岩
Magmatic
内陆边缘
变质的
区域变质作用,伟 晶岩或霓灰正长岩
变质岩浆 metasomatic
前陆冲断带
构造就位的大陆架 岩石
• 在陆 陆碰撞的最后阶段,两盘地块岩石组成接 近,强度相近,因而在平面上或剖面上发育共 轭剪切断裂,易形成对冲型逆掩断层系
• 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段都表现为对冲,某些地段 以某一种倾向的逆掩断层为主的
• 与对冲型的逆掩断层系相伴随,层状地层就容 易构成扇状褶皱系。当然可以包括正的或倒的 扇状褶皱
2021/2/11
造山带金矿理论对全球造山带型金矿形
成分布时空规律的解释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 ca. 2.8–2.55 and 2.1– 1.8 Ga, 与新生大陆壳的形成时间相一致l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与显生宙造山带型 金矿的地质特点基本一致,有人提出是与安 第斯型俯冲作用有关.
• 但是, 650 Ma以前造山带型金矿的形成是幕 式的,说明总体构造环境在650 Ma 前后是不 同的.
2021/2/11
25
• 1)造山作用的主要动力是机械能,同时因碰撞摩 擦生热,使陆壳熔融产生“S”型花岗岩类并伴 有专属性的成矿作用,如某些含锡花岗岩。
• 2)在高加索造山带分布有钨-钼-钼-铜-钼-汞-锑 和火山-沉积锰矿床及古特提斯板块洋壳残余断 块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 3)沿西藏的亚欧大陆与次大陆之间的缝合线, 有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和铬铁矿、自然铜等矿 床。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徐元芹;刘乐军;李培英;杜新远;李萍;张晓龙;高伟【摘要】本文通过海岛调查及已有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我国典型海岛存在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风沙灾害、断层、港湾淤积、滩面冲蚀、沙滩泥化、浅层气、砂土液化、地震、软土地基15种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最多,基岩岛岛岸、岛陆和近岸海底均可发生;其次为海岸侵蚀,在基岩岛、泥沙岛均有分布,主要发生于岛岸;再次为海水入侵(合咸潮入侵),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湿地退化也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其他灾害类型的分布较少.通过对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发现各地质灾害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剧,各地质灾害之间还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5(037)009【总页数】13页(P71-83)【关键词】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成因机制【作者】徐元芹;刘乐军;李培英;杜新远;李萍;张晓龙;高伟【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辽宁省海域和海岛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辽宁沈阳11000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烟台大学环境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海岛作为我国海上陆地国土和第二经济带的基地,具有军事区位优势和港口、养殖、景观旅游、油气、矿物、风力等资源优势,正日益成为促进未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并在国家权益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某铅锌矿矿床构造特征成矿及控矿因素的探讨

关于某铅锌矿矿床构造特征成矿及控矿因素的探讨

关于某铅锌矿矿床构造特征\成矿及控矿因素的探讨作者:范文贵鲍威宁显周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6期摘要:根据矿区内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及主构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对矿区内主构造特征、含矿性以及矿床的成矿规律、控矿因素进行了解析。

并结合区域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条件对某铅锌矿床的找矿远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矿规律;控矿因素;主构造;铅锌矿中图分类号:TD219文献标识码:A1 区域构造特征该矿区在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联合作用下,构造应变非常复杂,以逆冲断层,紧密褶皱发育为特征。

北西向、北北东向构造非常明显。

区域内大的构造有4个,即云炉河-银厂坡断裂带、垭都-蟒洞断裂带、威水断陷盆地构造带、威宁水城褶皱带。

1.1 云炉河-银厂坡断裂带位于昭通-曲靖深大断裂带东侧,走向15°~30°,倾向东,倾角45°~60°,NE端在云炉河交于垭都-莽洞断裂带上,SW向延伸进入云南会泽。

断裂带内逆冲断层发育,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特点,主断裂为云炉河-银厂坡逆冲断层。

经历多期断裂构造活动,形成了云炉河-银厂坡成矿亚带多样的铅锌控矿系统。

在构造发育或构造复合部位往往控制铅锌矿床,在主断裂带内及其派生的羽状断层、层间破碎带或多组断层交汇部位控制铅锌矿体。

层间破碎带内的矿体,多呈透镜体状和似层状。

1.2 威宁-水城褶皱带由NW向的威水背斜、偏坡向斜和与之相伴的水城断层等纵断层组成。

褶皱带长约120km,宽15~20km。

三个紧密褶皱大致呈左行排列,褶皱紧密而不对称。

NE 翼地层倾向NE,倾角30°~54°,SW翼地层陡立,甚至倒转,倾角60°~90°。

褶皱带显示出强烈的挤压变形特征,表现在其翼部可见大量的层间劈理、层面擦痕、压溶缝合线和构造透镜体发育。

褶皱带内的纵断层均为高度逆冲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

1.3 威水断陷盆地构造该构造带变形特征非常明显, 斜跨贵州西部并向北西延伸至云南, 向南东延入广西, 在云南省内长约400km,宽50~70km,总体走向300°~3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第三纪
• • 五指山地层分区、三亚地层区第三纪地层: 昌头组一长昌组 (E1-2ct-c):昌头组下部为棕红色砂砾岩夹粉砂岩,棕红色泥岩与灰白 色砂岩不等厚互层;上部灰褐色油质页岩与棕红、灰色泥岩及页岩不等厚互层,夹灰 白色细砂岩。不整合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之上,与上覆长昌组整合接触。为海南重要 的长昌式油页岩、褐煤矿成矿控矿层位。 瓦窑组(E2w):整合于长昌组之上,以灰白、黄灰色不等粒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细砾 岩为主,夹青灰、黄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褐紫色含油泥岩。未见顶。 石马村组一石门沟村组 (Nsm-s) :石马村组下部玻基橄辉岩夹砂砾岩及粘土岩:上部橄 榄玄武岩与角砾凝灰岩互层,顶部为0.3m的铁质粘土岩。与下伏海西一印支期花岗岩 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石门沟村组呈平行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接触。 k—Ar同位素 年龄5.43Ma,其地质时代为中新世。石门沟村组平行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于石马村组 之上。下部为火山碎屑岩夹橄榄玄武岩;上部为辉斑橄榄玄武岩、粗玄岩,未见顶。 同位素年龄3.042Ma,其地质时代为上新世。 佛罗组(N1f) :以灰白、灰绿色砂岩、砾岩为主,上部夹泥岩。与下伏燕山期花岗岩不 整合接触,与上覆望楼港组整合接触。时代为中新世。 望楼港组(N2w):整合于佛罗组之上。为蓝灰、黄色薄层细砂与蓝灰色粉砂质粘土、粘 土、粉砂不等厚互层。与上覆烟墩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6.第四纪
• 秀英组(Qp1x) :平行不整合于海口组(或望楼港组)之上,被北海组平行不整 合覆盖。以灰色粘土或亚粘土为主,次为灰白色砂层、砂砾层、砾石层,局 部夹基性火山岩。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主要分布海南岛北部及南部沿海 地区。岩性较稳定,但琼北局部夹一层玄武岩,海南岛南部无玄武岩。厚度 变化范围5—50m。 早更新世玄武岩 (Qp1β):喷发不整合于海口组之上。下部为玄武质凝灰岩; 上部为粗玄岩。与上覆道堂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北海组 (Qp2b) :平行不整合于秀英组之上,被道堂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地貌上在沿海一带构成III级或Ⅳ级阶地。岩性为桔黄、棕红、褐红色亚砂土、 砂、砂砾、砂质砾石层,下部砂砾往往含玻璃陨石或铁质结核。其地质时代 为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玄武岩 (Qp2β) :为橄榄拉斑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 灰岩、层凝灰岩等。未见顶,喷发不整合于海口组、秀英组之上,临高县新 盈彩桥大坝则与下伏北海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八所组 (Qp3bs) :平行不整合于秀英组之上,来见顶。在地貌上表现为II级或 III级海成阶地。岩性为棕黄、黄及白色粉细砂、中砂及含细砾石中粗砂层。 其时代为晚更新世。 道堂组 (Qp3d) :喷发不整合于北海组之上,被石山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为基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沉积,分四段:第一段(Qp3d1)为橄榄拉斑玄武 岩、橄榄玄武岩;第二段(Qp3d2)以玄武质沉岩屑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 主,含海绿石;第三段(Qp3d3)为橄榄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第四段 (Qp3d4)为玄武质沉岩屑晶屑凝灰岩。其时代为晚更新世。
重要的抱伦式金矿成矿控矿层位。

• •
空列村组 (S1k)整合于陀烈组之上、大干村组之下。底部石英岩,往上为绢云 母板岩与绢云母石英粉细砂岩互层,夹结晶灰岩。 大干村组一靠亲山组(S2d-kq):大干村组整合于空列村组之上,靠亲山组之下。 由变质复成分砾岩、板岩、结晶灰岩组成。 足赛岭组(S3z):整合于靠亲山组之上,为千枚岩、含碳千枚岩夹结晶灰岩, 与上覆南好组不整合接触 。
1.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仅出露长城纪及青白口纪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有抱板群及石 碌群,其中抱板群又分上部峨文岭组及下部戈枕村组。
• 抱板群(ChB)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下部戈枕村组(Chg)以受混合岩化 强烈改造的片麻岩为主,未见底;上部峨文岭组 (Che) 以片岩类岩石 为主,夹变粒岩、石英岩及晶质石墨矿层。与上覆奥陶纪南碧沟组呈 断层接触。为海南重要的抱板式金矿成矿控矿层位。 • 石碌群(QnŜ)共分六层,第一至第五层为绢云母石英片岩夹结晶灰岩 及石英岩,第六层白云岩、结晶灰岩、透辉透闪岩夹富赤铁矿层。未 见底,顶部以白云岩或透辉透闪岩与上覆石灰顶组南好组一青天峡组(Cn-q):南好组主要为石英砂岩、砂岩 与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粉砂岩,底部为 砾岩或含砾不等粒砂岩。与下伏足赛岭组不整合接触,与 上覆青天峡组整合接触 。 • 峨查组一鹅顶组(P1e-ed):峨查组为石英砂岩与板岩、砂 质板岩不等厚互层,底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硅质岩。与 下伏青天峡组及上覆鹅顶组整合接触。为海南重要的王
• 三亚地层区: • 孟月岭组-大茅组(∈1-2 m-d):孟月岭组下部为粉砂质粘土岩夹泥质 粉砂岩;中部中细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粘土岩不等厚 互层,夹白云岩及含磷硅质岩;上部为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 岩夹白云岩。未见底,与上覆大茅组整合接触。为海南重要的
大毛式磷锰矿成矿控矿层位。
• 大葵组一牙花组一沙塘组(O1-2-s):大葵组平行不整合于大茅组之 上。下部为不等粒石英砂岩,中上部为灰岩。与上覆牙花组整合 接触。 • 榆红组一尖岭组(O2y-j):榆红组整合于沙塘组之上、尖岭组之下。 由复成分砾岩与中粗粒岩屑砂岩或中细粒石英砂岩互层组成,底 部和顶部各夹一层粘土岩。底部以粉砂岩、不等粒砂岩、含砾不 等粒砂岩、砾岩组成逆粒序层序。 • 干沟村组(O3g):整合于尖岭组之上。主要由细粒岩屑杂砂岩夹岩 屑石英粉砂岩组成,底部为含细砾岩屑砂岩。未见顶。
• •
矿控矿层位。
• •
鹿母湾组(k1l):下部以砂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粗砂岩为主,夹泥质、铁质粉 砂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上部长石石英粉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英安质一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与下伏青天峡组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报万组整 合接触。为海南重要的富文式金矿成矿控矿层位。 报万组(K2b):主要为长石砂岩,中下部夹粉砂岩、钙质泥岩,中部夹砾岩。 未见顶,与下伏鹿母湾组整合接触。
下式金矿成矿控矿层位。
• 南龙组(P1-2n):上部为泥质岩与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 夹少量杂砂岩;下部细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夹杂砂岩。 未见顶,与下伏鹅顶组整合接触。 • 岭文组(T1l) :下部砾岩、含砾细砂岩;上部泥岩、泥质粉 砂岩。未见顶,与下伏陀烈组呈不整合接触。
4.白垩纪
• • 六罗村组(K1ll):主要为流纹质火山岩,下部夹少量玄武岩和安山岩。未见底, 与上覆汤他大岭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 汤他大岭组(K1t):以英安质火山岩为主,中部和下部夹少量安山质和流纹质 火山岩。项部以英安岩与上覆岭壳村组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呈喷发不整合接 触,底部以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喷发不整合于六罗村组流纹质含砾凝灰熔岩之 上。 岭壳村组(K1α-λ):以流纹质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数层英安质火山 岩。未见项,与下伏汤他大岭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为海南岭壳式铜矿成
海南重要的石碌式铁钴铜矿成矿控矿层位。
2.震旦纪-志留纪
• • • • • 五指山地层分区: 石灰顶组 (Zs):以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不整合于青白口纪晚期的石 碌群第六层之上,因此其时代应为震旦纪。仅见于昌江县石碌矿区。 美子林组 (∈m):下部变质石英细砂岩,中部为黑云透辉石英角岩,上部结 晶灰岩。由于掩盖而未见顶底。该组主要见于万宁市北部, 南碧沟组 (On):以千枚岩、绢云母板岩为主,夹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 碳质板岩,中上部夹基性火山熔岩及基性火山碎屑岩。未见底,与上覆陀烈 组整合接触。 陀烈组 (S1t):整合于南碧沟组之上,空列村组之下的一套地层,下段变质石 英细砂岩、绢云母板岩夹灰岩透镜体;中段以碳质绢云母板岩为主,夹变质 粉砂岩及深灰色绢云母板岩;上段为绢云母板岩夹变质粉砂岩条带。为海南
• •
• •
• • • • • •
• •


海口地层小区第三纪地层 长流组(Elc):不整合于鹿母湾组之上,整合于流沙港之下的一套红色碎屑岩。由棕红、 紫红色泥岩与同色复矿砾岩互层,上部偶夹灰绿、灰白色砂砾岩,其时代为古新世 。 流沙港组(E2c):整合于长流组与涠洲组之间的一套灰色碎屑岩。由深灰、灰黑、灰绿色 泥岩与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不等厚互层。其地质时代为始新世。 涠洲组(E3w) :整合于流沙港组之上的一套杂色碎屑岩。岩性为棕红、灰绿、棕黄、浅灰 色泥岩与浅灰色含砾砂岩、砂砾岩不等厚互层。顶部以红色泥岩与上覆下洋组不整合接 触。其地质时代属渐新世。 下洋组(N1x):不整合于涠洲组之上。下部为灰绿、黄灰色砂砾岩及兰灰色泥岩。上部为 灰黄色砂砾岩及砂岩。与上覆角尾组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早中新世。 长坡组(N1c):为陆相含煤沉积。以灰、兰灰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泥质粉砂岩为主, 夹灰色钙质含油页岩和褐煤层,底部见杂色砾岩、砂砾岩、泥质中粗砂岩。与下伏鹿母 湾组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灯楼角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时代为中新世早期至中期。为 海南重要的长坡式油页岩、褐煤矿成矿控矿层位。 角尾组(N1j):整合于下洋组与灯楼角组之间一套细碎屑岩。下部浅灰、灰绿色中粗砂岩 夹灰色粉砂质泥岩;上部浅灰、灰绿色中细砂岩、粉砂岩与浅灰、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互 层。其时代为中新世中期。 灯楼角组 (N1d):整合于角尾组之上。下部为浅灰、灰绿色含砾砂岩、砂砾岩、砂岩夹 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上部灰、灰绿色砂岩与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普遍含海绿石。与 上覆海口组整合接触。隐伏于琼北断陷盆地广大地区。由福山往东至海口一带碎屑变细, 粉砂泥质成分增加,表现为中粗砂、细砂岩与泥岩互层为主。 海口组 (N2h):整合于灯楼角组之上。共分四段:第四段为灰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第 三段为贝壳碎屑岩,第二段为灰色粉砂质粘土夹玄武质沉凝灰岩或玄武岩,第一段为含 贝壳碎屑砂砾岩。与上覆秀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上新世。该组隐伏分 布于琼北断陷盆地的广大地区,出露地表的仅见于海口、白莲等地。 上述第三纪地层为海南北部重要的油气盆地储层,也是重要的地下水、热矿水赋存层 位。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