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脉诊——脉象机理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把脉原理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摸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脉象的判断。

中医把脉的第一步是观察脉象。

脉象包括脉率、脉象的形态、脉搏的强弱、脉搏的节律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和病变的部位。

比如,脉搏的弦数和滑数可以反映肝气的状况,脉搏的沉数和浮数可以反映肾气的状况,脉搏的紧数和濡数可以反映脾气的状况,脉搏的缓数和数数可以反映心气的状况等。

二、脉象的变化。

脉象的变化是中医把脉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变的性质。

比如,脉搏的沉弱可以反映气虚,脉搏的浮数可以反映气滞,脉搏的弦紧可以反映肝郁,脉搏的濡数可以反映湿浊等。

三、脉象的辨识。

脉象的辨识是中医把脉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和摸诊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比如,脉搏的沉浮可以反映病变的部位,脉搏的缓数可以反映病变的性质,脉搏的数数可以反映病变的程度等。

四、脉象的归纳。

脉象的归纳是中医把脉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和摸诊脉搏的特点,可以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摸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广大医生能够加强对中医把脉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诊脉部位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力危重征象。

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之概论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含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了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会聚于肺, 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了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 是生成血液的物质根底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改变,故通过诊察脉象的改变, 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 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冷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冷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改变,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缺乏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 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那么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 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假设脉急疾,烦躁(那么病也. 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了病退向愈,假设脉急疾,烦躁)为了病进危候.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冷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 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白晋以来, 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又称脉口、气口, 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了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了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梯骨茎突)为了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了关,关前(腕端)为了寸,关后(肘端)为了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以下为了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诊脉有方法和考前须知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由于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拟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总的来说,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 使气血安静,医生也要平心静气,然后开始诊脉.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在特别的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患者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体位: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指法: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 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以适度为了宜.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了总按;为了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体会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那么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那么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这样比照的诊脉方法,颇为了实用.单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经何脏,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病变.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 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 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举、按、寻之间的脉象改变.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平息: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白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如正常脉象及病理性脉象之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平是平调的意思,要求医者在诊脉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脉之外,还要做到虚心而静,全神贯注.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有二:一为了了解五十动中无促、结、代脉, 预防漏诊.二为了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了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晰,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 每次诊泳时间,以2-3分钟为了宜.。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精选可编辑ppt
13
➢诊脉的方法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诊脉时间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体位 布指 运指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平息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精选可编辑ppt
14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加
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 无力。 湿性重浊粘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 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精选可编辑ppt
41
【细脉相类脉】
濡脉 1.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
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 2.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 1.特征: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 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2.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37
(7)洪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 [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 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 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 而充实有力。
精选可编辑ppt
38
(7)洪脉相类脉
大脉 1.特征: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意义: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精选可编辑ppt
10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桡骨茎突
精选可编辑ppt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11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3、脉形:形是指脉动的轴向长短和径 向的粗细。脉形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 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矮小者则脉形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单诊等指法。 沉弦脉 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二(较、一脉 )象比细鉴类别法较短。此外,也与气血的充盈度、心 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紧张度等因素有关, 1、归类:阴脉(沉涩弱弦微等);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上已日趋完善, 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运用,直至当今脉诊仍是中 医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
寸口脉法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适中,则脉象指感盈满和缓,从容有力。 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和缓、从容,即称为浮脉;
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浮缓脉 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如因脏气衰败,阴掖亏耗,真元衰惫,致气血运行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多是虚脱之象。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 可见于正常人,又称为平缓脉。
(三)其他脏腑பைடு நூலகம்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 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 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 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 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 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简述脉象的原理

简述脉象的原理

简述脉象的原理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阴阳平衡等信息,进而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

脉象的判断主要依据有脉率、脉别、脉度、脉形等指标。

脉搏是心脏舒缩将血液冲向动脉壁产生的波动,这种波动就是脉搏,通过触摸脉搏得到的感受就是脉象。

脉搏波是由心脏收缩和舒张产生的,波动形成脉搏。

脉搏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反映了心脏收缩和血液流经动脉的情况。

观察脉搏的波动规律和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血液循环状况和阴阳平衡等情况。

所以,通过触摸脉搏并观察脉搏的波动规律,可以得到脉象的信息。

脉象的判断主要依据有脉率、脉别、脉度和脉形等指标。

脉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通过触摸记录单位时间内的脉搏次数即可得到。

正常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心率较快一般表明阳痿。

脉别是指脉搏的力度和节律,通过触摸脉搏的力度和节律来感受。

脉别的变化与血气的盛衰、阴阳之辨、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

脉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通过触摸脉搏的强度来感受。

脉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脏腑功能和病理状态。

脉形是指脉搏的形状和规律,通过触摸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规律来确定。

脉形的变化与不同脏腑的功能和病理情况有关。

脉象的原理在于通过触摸脉搏、感受脉搏的波动规律和特征,从而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等情况。

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如心脏、肝脾、肾等脏腑器官的功能是否正常,气血是否充盈,阴阳是否平衡等。

通过脉搏的触摸和观察,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脉搏的波动规律和特征,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等情况。

通过触摸记录脉率、脉别、脉度和脉形等指标,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脉诊原理(即科学机制)

中医脉诊原理(即科学机制)

中医脉诊原理(即科学机制)我们知道,西医检查身体和疾病,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设备和程序,或者经过各种各样的化验。

而中医检查身体和疾病,就是“望闻问切”,其中“切”即俗称的“号脉、搭脉、诊脉”,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般的人对中医通过号脉就能诊断疾病感到很神奇,其实,即使中医本行业的人,也不是人人都会号脉,即使会号脉的中医,也不是人人都明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我是业余中医,对号脉有一定的研究,对现代科学也有基本的了解。

这里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号脉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说明。

我们知道,在西医的观念里,脉搏就是心脏的搏动节律,当然这种搏动也有几个主要的参数。

中医的“脉象”,与西医的“脉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所谓的“脉象”,包含了五脏六腑(甚至整个身体)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所有信息!那么,为什么仅仅手腕处的脉搏,就能体现出或者说探测到五脏六腑的所有信息呢?这里有一个现代科学的原理或者说依据,就是“全息原理”,即: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脉搏,都能体现或者说包含着全身的搏动信息,只不过手腕处的这个位置探测起来更方便而已。

古人最初的诊脉,其实是在全身上、中、下脉搏明显的几处都要诊测的,比如在两侧额头、腮帮探测“天之气(也叫头角之气)”,在腹股沟、足背探测“地之气”,在手腕桡骨处探测“人之气”,后来才简化为单独探测手腕部脉搏,古人叫“独取寸口”,其实根据全息原理,“独取寸口”就足够获得全身的信息了。

打个比方说:一个由大大小小众多河流组成的水系,你在任何一条河流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感觉到水的流动。

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地理上的河流水系有相似之处,在任何一处都能探测到全身的血液波动,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是又有点不同:自然界的河流水系只是平稳流动,而人体血液的流动是阵动或者说波动的,就是俗称的“脉冲、脉动”。

那么,为什么在中医眼里,从这种波动能看出五脏六腑的信息呢?或者说,为什么这种血流的波动携带者五脏六腑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中的波的原理(包括水波声波无线电波等等)来做比喻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浮脉类
浮脉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

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

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

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散脉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芤脉
机理分析: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

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脉芤。

濡脉
机理分析:多见于崩中漏下、虚劳失精或内伤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

凡久病精血亏损;脾虚化源不足,营血亏少;阳气虚弱,卫表不固及中气怯弱者,都可以出现濡脉。

阴虚不能敛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

此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也可以出现濡脉。

洪脉
机理分析:多由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或见躁疾,此为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

此外,夏令阳气亢盛,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二、沉脉类
沉脉
机理分析: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伏脉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

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

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

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

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牢脉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弱脉
机理分析: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三、迟脉类
迟脉
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

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

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阳明腑实证多因邪热亢盛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经隧阻滞,脉道不利,故必迟而有力。

所以迟脉不可概认为寒,临床当脉症合参。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缓脉
机理分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脉管不充,亦无力鼓动,其脉必见怠缓弛纵之象。

湿性黏滞,阻遏脉管,气机被困,则脉来虽缓,必见怠慢不振,脉管弛缓,有似缚之象。

若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疾病将愈。

涩脉
机理分析:气滞、血瘀、痰浊、饮食等邪气内停,阻滞脉道,血脉被遏,以致脉气往来艰涩,此系实邪内盛,正气未衰,故脉涩而有力。

精血亏少,津液耗伤,不能充盈脉管,久而脉管失去濡润,血行不畅,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

总之,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无力者,为虚证。

结脉
机理分析:阴寒偏盛则脉气凝滞,故脉率缓慢;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心阳被抑,脉气阻滞而失于宣畅,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有力;若久病气血衰弱,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脉气不续,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无力。

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结脉者。

四、数脉类
数脉
机理分析: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势越高脉搏越快。

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

数脉还可以出现在气血不足的虚证,尤其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证更为多见。

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

若为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此即“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之谓。

总之,数脉主病较广,表里寒热虚实皆可见之,不可概作热论。

疾脉
机理分析: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

若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使然。

三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为平脉,不作病论。

动脉
机理分析: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

故因惊、因痛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则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

促脉
机理分析:促脉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阳邪亢盛,热迫血行,故脉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致急行之血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若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亦可产生间歇。

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如因脏气衰备,阴液亏耗,真元衰败,致气血运行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

五、虚脉类
虚脉
机理分析:气虚无力推运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故按之空豁;
血虚不能充盈脉管,则脉细无力。

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

微脉
机理分析:多为阴阳气血虚甚,鼓动无力所致。

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

短脉
机理分析: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气虚不足,无力鼓励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谓"短则气病"。

也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短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

代脉
机理分析:一般主脏气衰微。

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

若痹病疼痛、跌打损伤或七情过极等而见代脉,则是邪气阻抑脉道,血行涩滞所致,脉代而应指有力。

结代脉并见,常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

六、实脉类
实脉
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

若为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多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现。

一般两手六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

滑脉
机理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滑者阴气有余也。

"痰饮、食滞皆为阴邪内盛,气实血涌,鼓动脉气故脉滑。

若邪热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象滑数相兼。

张志聪说:"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滑也。

"所以有"滑脉主实"的说法。

滑而和缓之脉为平人之常脉,多见于青壮年。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张景岳曰:"若平人脉滑而冲和,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

"妇人脉滑而停经,应考虑妊娠。

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长脉
机理分析: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长而洪大为热深、癫狂;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

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

长脉亦见于正常人。

弦脉
机理分析:弦为肝脉。

寒热诸邪、痰饮内蓄、七情不遂、疼痛等原因,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失常,经脉拘急,血气敛束不伸,以致鼓搏壅迫,脉来劲急而弦。

阴寒为病,脉多弦紧;阳热所伤,脉多弦数;痰饮内蓄,脉多弦滑;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则脉来弦缓;肝病及肾,损及根本,则脉弦细。

如脉弦劲如循刀刃,为生气已败,病多难治。

戴同文说:“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

是以脉中胃气的多少来衡量病情轻重的经验,临床上有一定意义。

紧脉
机理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寒邪侵袭人体,阻碍阳气。

寒主收引,致脉道紧束而拘急。

多见于风寒搏结的实寒证、痛证和宿食内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