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运用与作用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论《呐喊》《彷徨》的色彩词在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的天 色 , 精 确 而 逼 真 !第 二 句话 用 “ 铅色 ” 表 现 出 了冬 季 阴 沉 且 有 微
作 时 ,作家 总是运用 色彩词 把 自 然 景物 的摇 曳多姿 、绚丽多 彩生 动 地 勾 画 出来 。 ” 由于地域 、 气 候 等 的不 同 ,会造成 自然景色 色彩 的明显 的差 异 。作者 在 《 呐喊 》 、
《 彷徨 》 中进 行 描 写 时 凭 借 敏 锐 的 观 察 和 色 彩 感 受 能 力 ,准 确 地 把 握 住 自然 景 物 的 色 彩 特 点 运 用 色 彩 词 把 它 的 色 彩 生 动 而 逼 真 的 描
雪 飞舞 的天色 的特征 ,第三句话
用色 彩词“ 苍黄 ” 准 确 地 抓 住 了 当
的《 呐 喊》 、 《 彷徨 》 , 我们 会发 现 ,
鲁 迅 很 成 功 地 把 他 的 色 彩 学 知 识 融 入 他 的 小 说 世 界 ,他 不 仅 仅 用 色 彩 词 塑 造 了 一 系 列 栩 栩 如 生 的 人 物 ,并 且 成 功 地 运 用 于 环 境 描 写, 特 别 是 自然 景 物 , 虽 然在 《 呐
写 素 以精炼 著称 ,正 如鲁迅 自己 所说 : “ 中国旧戏上 , 没有背 景 , 新
年 卖 给 孩 子 看 的花 纸 上 , 只要 主 要的几个人 ( 但现在 的花纸却 多
《 药》 上 面 是 铅 色 的 天 , 白皑 皑 的
— —
下色彩 词在作 品的 自然 景物描
自然 景 物 描 写 ,也 称 自然 环
到 外 国人 在 街 上 走 的 吗 ? 绝 没 有 下 边 穿 一 件 绿 裙 子 ,上 边 穿 一 件 紫 上 衣 ,也 没 有 穿 一 件 红 裙 子 而 后 穿 一件 白上 衣 的 。” 鲁 迅 还 告 诉 萧红 , 他在 E t 本读 书时 , 曾读 过 论 及色彩学 的美学 书籍 。通读鲁 迅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方法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呐喊》中采用了抒情、寓言、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其中抒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痛恨和愤怒,以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这部作品采用了抒情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彷徨》中采用了叙事、讽刺、比喻等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鲁迅在创作《呐喊》和《彷徨》时,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法。
他在《呐喊》中采用了诗歌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而在《彷徨》中,他采用了小说式的写作方法,以此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观点。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可编辑)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论《呐喊》《彷徨》的色彩词在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论《呐喊》《彷徨》的色彩词在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作者:吴统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2期内容摘要:在《呐喊》《彷徨》中,色彩感是十分强烈的,这也是鲁迅小说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就从色彩词的角度切入,分析它在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能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二是自然景物是色彩描写,能够服务于人物的心理情绪。
三是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能够表达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色彩词描绘真实感心理情感据萧红回忆,鲁迅曾就衣服的“配色”发表过如下意见:“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还告诉萧红,他在日本读书时,曾读过论及色彩学的美学书籍。
通读鲁迅的《呐喊》、《彷徨》,我们会发现,鲁迅很成功地把他的色彩学知识融入他的小说世界,他不仅仅用色彩词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并且成功地运用于环境描写,特别是自然景物,虽然在《呐喊》、《彷徨》中几乎没有纯粹的自然景物描写,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但由于鲁迅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来创作小说的,因此,对于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作者是尊重自然本身进行描绘的。
现在我们就从此角度切入,来具体深入分析一下色彩词在作品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自然景物描写,也称自然环境描写。
是指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中某些具体地点﹑地理形势﹑季节气候﹑风景特点﹑山川草木﹑建筑设置的描写。
在《呐喊》《彷徨》中色彩词在自然环境描写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自然景物的色彩描写,能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自然景物本身就是充满了色彩的,色彩美是自然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在文学创作时,作家总是运用色彩词把自然景物的摇曳多姿﹑绚丽多彩生动地勾画出来。
关于《呐喊》《彷徨》中绍兴方言的注释

关于《呐喊》《彷徨》中绍兴方言的注释《呐喊》中的绍兴方言注释:1. “窝孟稀”(第二段):“稀”是指嘴唇发音时不闭合的状态,形成的发音是“r”的音,因此“窝孟稀”就是“我闷死了”的意思。
这个词语在绍兴方言中比较常见。
2. “吊”(第二段):“吊”是指伤口溃烂而出现疱疹状的症状。
在江南一带,尤其是浙江地区,比较常用。
3. “色”(第二段):“色”是指情绪低落、忧郁的状态,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沮丧”。
4. “打异言堂”(第三段):“异言堂”原指清代所设立的“异族馆”,后来也被用来指批评社会现象的地方。
而“打异言堂”则是指批判、反对缺陷、不公的现象,与现代汉语中“发表异议”类似。
5. “惊弓之鸟”(第五段):“惊弓之鸟”是比喻一个经历了惊吓之后,长期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状态的人。
6. “车头翻进去了”(第六段):“翻进去了”是指车辆侧翻或者翻转,也就是发生了交通事故。
这个词语在绍兴方言中比较通用,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7. “忄冬口”(第七段):“忄冬口”是指“茄子”的意思,因为绍兴话中粤语声母“k”音读作“t”音,所以“茄子”变成了“忄冬口”。
《彷徨》中的绍兴方言注释:1. “提搂”(第二段):“提搂”是指用手扶住一个人或物品,以避免倒下或者落下。
这个词语在绍兴方言中比较普遍,可以用来形容动作或者状态。
2. “戒孝做生涯”(第三段):“戒孝”是指不在父母去世后服从上级长辈的指示或者命令,而是要自立自主;“做生涯”则是指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有所成就。
这个词组的使用体现出了绍兴人对于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追求。
3. “疳疪盘”(第三段):“疳疪”是指婴幼儿营养不良所引起的疾病,而“盘”则是指将菜肴放在碗、盘或者盆中食用。
这个词组的使用比喻了人们的生活希望能够过得有点儿像吃饭一样,盘中有菜、菜中有肉,过得安逸和舒适。
4. “茶香浓”(第五段):“茶香浓”是指茶的香味浓郁而沉甸甸的状态。
在这个句子中,这个词语可以理解为生活的鲜活和舒适,意味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作者:王童心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经常会通过隐喻来表达讽刺或称赞,这种方法值得被注意起来,并且有所分析和学习。
因此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围绕先生文章中的色彩、动物、疾病三类隐喻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呐喊》;隐喻;鲁迅一、色彩隐喻《呐喊》中色彩的作用主要在于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使作品更生动、突出人物特征这些作用。
那么通过色彩的变化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的表达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不仅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在学生平时的写作中也常常出现,例如:(心情好的时候)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
但是鲁迅先生描写的颜色更为夸张、准确和创新,例如:‘《药》一文中“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先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烈和敏锐的,秋夜天的“乌蓝”和茶馆里光的“青白”是我们平常不会想到的色彩词,可是看到先生的表述却觉得异常的贴切,运用色彩词将客观事物的色彩特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同时“乌蓝”“青白”是属于冷色调的色彩,渲染了沉重、幽郁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深沉、冷峻的主色调。
而色彩词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突出人物特征,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些人物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却让人印象极为深刻,这可能要归功于先生所用的特殊手法:用“色彩语素+客观事物名词”指代人的色彩词。
小说《明天》中有“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阿Q正传》中有“赵白眼”;小说《药》中有“红眼睛阿义”和“花白胡子”。
鲁迅运用这类词汇,调动读者的已有经验,简单却细致的凸显了人物特征。
二、动物隐喻《呐喊》一书中共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中均有动物意象出现,我搜集到的有狮子、狐狸、狗、狼、乌鸦、鸡、鸭、鱼、鸟、猴子、蜂、蛤蟆、蝌蚪、白兔等动物,我认为这些动物形象不仅仅是必要的叙事需要出现,更多是鲁迅先生想要通过动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观点。
论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例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6期总第419期论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例张童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摘要:鲁迅的小说具有丰富的色彩意象,三部小说集《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中的色彩意象丰富。
黑白对比分明,清冷硬朗,带着浓郁的木刻版画的神韵,又明显具有自我形象和主体精神的投射;而色彩的运用热烈绚烂,极具梦幻气质。
色彩的巧设给整个作品系统笼罩上了一层古拙原始的情味,内蕴着刚烈的力量,从中亦可窥见鲁迅独异的审美观、精神气质和文化反思向度。
关键词:鲁迅小说色彩意象审美观作者简介:张童,女,文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鲁迅作品中存在很多意蕴繁蕤的单位意象,譬如具有压抑感和冲击力的“铁屋子”、孤独的“狼”、暗夜里的“猫头鹰”等,乃至“游子归乡”、“看与被看”等具有鲜明原型特征意味的场景,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意象。
因其凝聚着鲁迅独特之生命体悟,既具哲理内核又显艺术灵光。
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五百多次出现描述性的色彩词语①。
小说中的黑白对比分明,具有自我形象和主体精神的投射;而部分彩色的运用热烈绚烂,极具梦幻气质。
作为一位偏于主观的作家,他注重主观思想和个体心灵体验,化繁就简着墨于自己意念中的单纯色,构成自己艺术世界中独特的色彩意象,从中亦可窥见鲁迅独异的审美观和精神气质。
一、黑、白单纯色的运用与主体精神的投射鲁迅小说中的黑色蕴涵独特的个体精神体验,是进入鲁迅思想世界的症侯之一。
他作品中常弥漫一种“黑”的氛围。
这种“黑”有时表现为实体的“黑”色,也有借助“夜”的意象,渲染出“黑”的心理氛围。
鲁迅自身的外貌,非常接近笔下的“黑色人”。
他“身材不高,皮肤带浅黑色,目光明亮而温煦”,“漆黑的髭须。
”②画家陶元庆画的鲁迅像,还有曹白所作的木刻《鲁迅像》,那黑色的色彩、线条,尤其那黑色的短发和髭须形象逼真。
身形瘦削,须眉浓黑,怒发冲冠,双眼炯炯有光,鲁迅自身的形象与小说《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颇为相似,二者的生活经历同样颇多吻合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学院2015届本科生毕业生论文《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运用与作用杨慧静目录引言 (1)一、《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分类 (1)(一)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的色彩词 (1)(二)描写客观景物的色彩词 (3)(三)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色彩词 (4)二、《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特点 (4)(一)深沉、冷峻 (5)(二)轻松、欢快 (6)三、色彩词在《呐喊》《彷徨》中的作用 (6)(一)人物外貌、衣着色彩词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7)(二)自然景物色彩词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8)(三)指代人的色彩词突出人物特征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色彩词是根据词的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不属于汉语语法上的分类,它的主要作用是描写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色彩状态。
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色彩词是作为表达色彩概念的一类特殊的词出现的。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是借助描绘客观事物的色彩,能够给读者的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
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的色彩,以此来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尽管不能直观的再现画面中的色彩,却可以使用作为媒介语的色彩词来引起读者对画面的情感体验,达到将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充满色彩的画面的目的。
自古以来,很多睿智的学者都意识到色彩的艺术美以及色彩描写对读者的强大感染力,所以,很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词,用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
著名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就经常运用色彩词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景物,渲染环境气氛,抒发主观情感。
一、《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分类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富有色彩的词。
“《说文解字》糸部关于丝帛的色彩词就有24个,例如‘红、绿、紫、绛(深红色)、绯(鲜红色)、绀(深青色)、绢(白色)、缇(丹黄色)、缁(黑色)、素’等。
”[2]本论文用于研究分析的色彩词选自于鲁迅的《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包含《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等25篇中短篇小说。
根据鲁迅运用色彩词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的描绘,我将其中的色彩词进行以下分类。
(一)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的色彩词1、描写人物脸色的色彩词:青,青白,铁青,青面(獠牙),黑,灰黑,灰,灰黄,灰白,涨红,绯红,通红,惨白,苍白,紫,黄,蓝,黄中带黑,青黄带红。
其中,青出现了2次,青白出现3次,铁青出现3次,青面(獠牙)出现3次,通红出现6次,紫出现3次,黄出现4次,苍白、灰黑、灰黄、涨红各出现2次。
如:“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
”[3]——《狂人日记》2、描写人物眼睛或眼部的色彩词:白,红,通红,黑,(眼眶)黑线,(眼冒)黑气。
其中红出现了5次,黑出现了3次。
如:“‘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的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4]——《阿Q正传》3、描写人物牙齿的色彩词:白厉厉的,雪白。
如:“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5]——《狂人日记》4、描写人物头发的色彩词:白,灰白,花白,斑白,乌黑,黄,金黄。
其中白出现2次,花白出现4次,乌黑出现2次,黄出现4次。
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6]——《祝福》5、描写人物胡子的色彩词:花白,漆黑,浓黑。
其中花白出现了11次,分别出现在《弟兄》《高老夫子》《社戏》、《孔乙己》《药》中。
如:“‘我怎么喝也喝不住。
’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
”[7]——《弟兄》6、描写人物耳朵的色彩词:通红。
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
如:“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
”[8]——《风波》7、描写人物嘴唇的色彩词:通红。
在小说中出现了2次。
如:“他忽而觉得,他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
”[9]——《幸福的家庭》8、描写人物衣着的色彩词:暗红,黑,宝蓝,雪白,白长衫,玄色布衫,红、黄缎子,蓝绸,大红洋纱,白盔白甲,红衫,乌裙,蓝夹袄,白背心,淡黄制服,雪白小布帽,描金红衣服,蓝袍子,黑背心。
如:“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10]——《风波》(二)描写客观景物的色彩词1、描写天空的色彩词:乌蓝,深蓝,蔚蓝,发白,苍黄,青碧,铅色,灰色。
其中深蓝、发白、铅色各出现2次。
如:“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11]——《药》2、描写夜色的色彩词:黑漆漆,黑魆魆,黑沉沉,黑暗。
其中黑漆漆、黑沉沉各出现2次。
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12]——《狂人日记》3、描写光线的色彩词:青白,银白色,绯红,通黄。
其中银白色在小说中出现3次。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13]——《风波》4、描写火光(火焰)的色彩词:发黑,红黑,绿莹莹。
其中绿莹莹出现2次。
如:“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14]——《风波》5、描写灯光的色彩词:黑沉沉,黄色。
如:“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
”[15]——《明天》6、描写月光的色彩词:白,银白色,白得如银,金黄。
如:“强烈的银白色的月光,照得纸窗发白。
”[16]——《弟兄》7、描写路的色彩词:灰白,洁白。
其中灰白出现2次。
如:“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
”[17]——《药》8、描写花的色彩词:红,红白,青白,血红,紫,乌黄,橙黄,明绿,墨绿。
如:“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18]——《在酒楼上》9、描写叶子的色彩词:碧绿,嫩绿,新绿,暗绿,乌油油。
如: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
[19]——《阿Q正传》(三)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色彩词1、“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出现在小说《明天》中。
如:“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
”[20]2、“赵白眼”出现在小说《阿Q正传》中。
如:“还有赵白眼的母亲,——一说是赵司晨的母亲,代考——也买了一件孩子穿的大红洋纱衫,七成新,只用三百大钱九二串。
”[21]3、“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出现在小说《药》中。
如:“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牢管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22]4、“白背心”出现在小说《示众》中。
如:“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
”[23]鲁迅在小说中擅长运用色彩词,但是小说的整个基调都是偏向深沉、冷峻的,这与他当时的写作背景息息相关。
《呐喊》《彷徨》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
二、《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特点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小说的主色调是深沉、冷峻的,只有少数片段的色调是轻松、欢快的。
鲁迅在小说中对于深沉、冷峻色调的大量着墨,是因为他承受着那个时代重大的压力,当时压抑苦闷的社会环境,以及内心无处可诉的救国救民的情怀,使鲁迅在设色润墨上总是偏重用深重的色彩强化笔下的人物,深沉、冷峻是鲁迅对当时所处环境中的人物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承载了鲁迅自己的情感。
小说中轻松、欢快色调的片段是鲁迅对儿时的回忆,鲁迅用明亮的色彩表现的是孩提时代的纯净,寄寓了鲁迅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
(一)深沉、冷峻鲁迅在《呐喊》《彷徨》的小说中奠定全文基调的色彩词大多为黑、白、灰、青,这些词都属于冷色,不仅用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还用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给人一种暗淡、阴冷之感。
既奠定了小说深沉、冷峻的主色调,又渲染了小说气氛,深化了作品主题。
《狂人日记》第一部分的开头就是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其实这是从“狂人”的视角看待现实世界,其他所有有色彩的东西都被“很好的月光”掩盖了,从而失去了它们原有的色彩,都变成了“狂人”眼中的黑色、白色和灰色。
通过对月光的描写,作者渲染出一种苍白、神秘的气氛。
《故乡》开头写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苍黄”描绘出一幅天色昏黄,望向远处满眼都是朦胧的画面,渲染了故乡萧条、落寞的气氛,还流露了作者内心深深地悲伤情绪;《祝福》的开头写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灰白色”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当时封建环境下凝重的气氛,其实还有作者自己对此感到悲伤的沉重的情感。
除了这些在文章开头用色彩词描绘自然景色奠定全文深沉、冷峻的色调外,鲁迅在人物外貌描写上对深沉色调的描绘也有所体现,比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不仅苍白、衰瘦,连最有精神的眼睛,也失去了往昔的精彩。
又如在《药》中深沉的色调由华老栓夫妇的形象体现出来的,华老栓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华大妈也是黑着眼眶,还笑嘻嘻的为客人端茶,这里两处描绘的黑眼圈,写出了华老栓夫妇的辛苦劳作,不仅是茶馆里生意繁忙,还有就是为儿子治病到处奔波的辛劳。
(二)轻松、欢快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在作品中对自然景色色彩的描写,是为了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在描述对儿时的回忆时,用金黄、碧绿等亮丽、明快的色彩词作修饰语,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遐想的画面,其实也是作者自己对美好联想的向往。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4]——《社戏》在鲁迅对揭露普通人民群众被封建制度压迫、剥削的作品中,很少有对令人向往的的淳朴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美好生活的描写。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从听觉写起,小伙伴急切看戏的心情,配上“潺潺的”流水声,然后转入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无不体现了“我”在乡村轻松、愉快的生活。
同时,这种安静的乡村生活,也是作者所向往并追求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25]“我们日里到海边拣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26]——《故乡》在《故乡》中,鲁迅对儿时的小伙伴闰土的回忆的描写,不论是我对闰土在海边沙滩上捉猹的想象,还是闰土向我描绘的各色的贝壳,所运用的色彩词都是鲜艳、明丽的,它们组合在一起勾画了一幅奇异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上还种着“碧绿的西瓜”,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