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谱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器乐曲牌之表达

作者简介:傅利民(1960~ ),男,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① 《弦索备考》为19世纪初期,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的器乐合奏曲集,收录以弦乐器为主的十三首合奏曲。
② 我国早在200多年前,68板体曲式结构已成为民间艺人创作上的一种固定结构模式,形式要求相当规范、严格。
根据一素子《琵琶谱》抄本所述,我们将68板体乐曲结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1)68板体乐曲由8节(即8个乐句)组成,具有一定的程式,是各谱衍变发展的基础;(2)由8首68板体乐曲组成的套曲叫《八谱》,《八谱》中各曲在演奏手法、情绪意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对比;(3)68板体乐曲减缩变奏时,其板数可由68板减至56板,进而减至34板,最后减至17板。
摘 要:本文研究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曲牌是以何种形式与方法进行表达的。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曲牌是中国人艺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曲牌的规律,揭示它的乐学本质,更能清晰地认识艺人在曲牌中的乐、调、腔、声所表现出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器乐曲牌;艺术表达;旋律器乐曲牌;清锣鼓曲牌曲牌是历代艺人所创造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音乐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无不存在曲牌式的表达,诸如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等品种中都有曲牌表达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内涵。
器乐曲牌的表达旨在探索我国传统曲牌的情感特征。
流存于民间、寺院和宫廷中的器乐曲牌数目繁多,就连属于“板式变化体”的曲艺、戏曲当中,都经常使用数量不等的曲牌。
旋律器乐曲牌、清锣鼓牌子与声乐曲牌一样,艺人们将某曲牌原型与本土音乐融合时或改变原曲牌的结构,或改变装饰音,或改变节奏、气口而生成“又一体”表达着人们的不同情感。
一、旋律器乐曲牌(一)弦索乐曲牌弦索乐是民间器乐合奏中重要的一支,我国弦索乐种丰富多彩。
明清以来,南方的弦索丝竹音乐有着繁荣的发展,北方弦索则以19世纪初蒙古族人明谊(荣斋)所编辑的《弦索备考》①为其代表。
潮剧400字

潮剧400字潮剧形成于明代嘉靖之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御史戴景<正风俗条约>》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并用挂黑牌、逐出境的办法严禁止;嘉靖丙寅年(1566年)《荔镜记》坊告日:“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标志着乡音即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并有方言剧本《荔枝记》、《荔镜记》刊行,一些曲牌还注明“潮腔”,潮剧己确为形成。
接着万历辛已(1581年)潮州东月李氏编集《乡谈荔枝记》和民间《金花女(附<苏六娘>==刊行,《金》剧且用潮调冠于书名,说明那时潮剧已有相当发展。
潮剧的形成或说来自田元帅;或说民间小戏发展而来;或说弋阳腔衍变而成;较多人认为“正字母生白字仔”,系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的地方化。
民间父老和潮剧艺人皆谓“正字母生白字仔。
”考宣德七年六月写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嘉靖写本《蔡伯喈琵琶记》是宋元南戏和元末高明著作的艺人抄编的演出剧本,和嘉靖万历刻印的潮调、潮腔本《荔镜》《颜臣》《荔枝》《金花女》《苏六娘》五本戏文,在剧本体制、音乐曲牌、行当角色方面,基本相同。
这是明代潮腔、潮调寻源的主要证明。
正字本渗杂一些潮州方言,如“宋合为人好风梭,说话甚痴歌”、“好物”、“恁都不识宝玉”、“来到海丰地面,共伊去见我口”等,到《荔》剧等完全方言化,历百多年,易语而歌痕迹在《金花女》中仍可见到,有正(官音)白(潮音)混杂使用,正、白同唱的遗留,但五本戏文皆方言化、地方化了。
音乐曲牌大都是南戏常用的,在联套、句格上已有出人;由于语言、押韵是方言,格律、腔板也产生变化。
潮腔、潮调成为与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同一时期的另一声腔,可考文字记载是1535年、1566年,比祝允明《猬谈》(1526年版)徐文长《南词录叙》(1559年作)记四大声腔,相差不过七至九年。
佐证较丰:至清末仍有“半夜反”的演出,上半夜演正音戏,下半夜演潮音戏;至今潮剧仍保留同场各角皆唱,二三人递唱一曲,同场角色齐唱,前后台合唱曲尾,是为帮腔所由来;传统剧有不少宋元旧篇和早期南戏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苏秦》、《韩湘子》、《朱文》等全本或锦出;开台吉祥戏《净棚》、《庆寿》、《送子》、《京城会》等仍用正音演出;剧本体制也是南戏旧规,名称与南戏相同,称剧目曰“戏文”,以主角命戏名,如《蔡伯喈》、《刘智远》、《李三娘》等;表演上歌舞与诨科相互交替较常见,行当是南戏七角旧规或发展;有挂面壳的习惯,如伯公、雷神皆挂面壳;戏神为田元帅,六月廿四日诞辰,与正字戏及南戏遗响老剧种同。
中国音乐史

一、填空/名解1我国音乐文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2 彩陶盆可与古籍上记载有关远古(乐舞)的传说相印证。
3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为(表达情感)和(娱乐)而产生音乐。
音乐在产生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
音乐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
4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5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
6 周代的(六代乐舞),由“大司乐”掌管。
7 (《大武》)是周初作品,它歌颂周武王克商的胜利及其武功。
(《乐记·师乙篇》)说明当时歌者已注意到唱歌的气息运用和演唱的严格性。
8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金、石、土、革、丝、匏、竹。
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9 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汉代(刘向的《乐记》)。
10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而成的(俗乐)的总称。
11 吴歌、西曲的曲词多为(五字四句)为一段。
12 琴曲《碣石调·幽兰》中,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13 歌曲、舞曲、解曲是隋唐多部乐中的三种(音乐体裁)。
14 “八十四调”理论是隋代万宝常、郑译在龟兹音乐家苏邸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5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
16(减字谱)是吴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7 (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是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中心是(瓦子勾栏)。
18 鼓子词是用(鼓)伴奏而得名。
19 南戏中影响最大的是“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又名《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琵琶记》与其并称五大传奇。
20 嵇琴,又称“奚琴”,属(拉弦乐器)。
21 俗字谱是(工尺谱式)的一种早期形式。
(宋代)流行的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
22 蔡元定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素材(1)

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日前,在金砖国家峰会文艺晚会上,一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不但吸引了各国领导人,也吸引了不少中国观众。
其中一个节目是用南琶(横抱琵琶)、尺八(竖箫)、二弦(奚琴)、三弦伴奏演唱的"南音".掺杂了闽南方言的演唱,很多人听不懂,便问:”他们唱的是什么?"音乐家答曰:工尺谱(尺音”ch”).这是在大型国际活动中唱响的古老音腔。
由此可见,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今天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地方文化的品牌。
世界最早的乐谱在中国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
卢梭1742年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关于新记谱法的报告,但被驳回,理由是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简谱的发明者,其研究和前人有重合之处。
也就是说,原创意义上的发明者,只有中国和意大利。
比起意大利到16世纪才完善起来的五线谱,中国发明乐谱的年代要早得多,唐代(7世纪)已经基本成形。
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
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
这些乐谱是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人们常以一个民族的文字符号及其表达的抽象概念和诗情画意来评定其文化品格。
同样,人们也以一个文化族群创造的记谱法及其完善程度来衡量其音乐文化的品格。
如果把技术指标作为一项文明成果来看,记谱法无疑是衡量音乐思维的标尺之一。
对音乐家来说,符号认同如同身份认同,乐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文化记忆,是"文化持有人"传承技艺的坚硬凭借。
2017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文化部艺术司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就是这种凭证的体现.音乐学家黄翔鹏说,传统音乐能够确知年代的大都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谱可依,二是有音乐实践,三是有音响可听。
一潮州音乐

(一)潮州音乐——潮汕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音乐是我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之一,也是潮汕民俗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在流行的潮州音乐资料和演奏方法来看,潮州音乐受唐古乐的影响相当大。
如潮州弦诗著名的十大套(《昭君怨》、《寒鸦戏水》、《月儿高》、《黄鹂词》、《小桃花》、《凤求凰》、《大八板》、《玉连环》、《平沙落雁》、《锦上添花》),其特点是每首乐曲都是六十八板,分轻六和重六二类,都是由头板、拷拍、三板构成,结构严整。
它们的奏法一般是头板(先慢后催)——拷拍——三板(快催),即慢——中——快,而唐的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八破、虚催、实催、滚遍、歇拍、杀衮”(见王灼《碧鸡漫志》),其中除掉歌舞的成分,乐曲的演奏是排遍——虚催——实催——滚遍——歇拍,顺序也是慢——中——快,这些结构和演奏顺序与潮乐颇为相似。
另外,古琵琶谱《弦索十三套》也是每首六十八板,而琵琶为唐的主奏乐器,潮乐十大套也与唐有关系。
那么,何以潮州音乐与唐乐有如此相近的地方呢?这一点,应该从潮汕文化的传播谈起。
早在潮州开始设州的隋唐时代,随着朝廷对潮州的开发,中原文化就已逐渐传播到僻远的潮州地区来。
中原的音乐也随着其它文化一起传入并流播起来。
唐初的陈政、陈元光父子曾开化闽南和粤东一带。
陈政曾是协律郎,陈氏父子皆精通音律,他们对中原音乐文化在潮汕的传播作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潮州音乐的音律是七律,它是在隋唐古乐的五声音阶的五度相生律制的基础上,经过尝化发展而成的七声音阶。
潮州音乐的记谱,过去是用“二四”谱。
“二四”谱是潮州音乐的一种特有记谱形式,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记谱形式。
除了潮州一带使用这种乐谱外,泉州一带也部经使用过。
潮州音乐的乐器,过去主要是二弦、椰胡、扬琴、琵琶、小三弦、古筝、月琴、秦琴、洞箫、小笛等,后来又加上了二胡、中胡、大三弦等,有些设备较齐全的乐队还采用了西洋的大提琴等低音乐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也不断有所改进,如拉弦乐器的一些弦也由丝制改为金属的;扬琴的音域不断扩大,由七梯改为十梯和十二梯以上,其弦也由铜弦改为钢弦;古筝也由十六弦扩大至十八弦和二十一弦。
再谈“苦音”的由来、构成与特性音——用潮乐“二四谱”乐调体系

徐荣坤再谈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与特性音用潮乐 二四谱 乐调体系精准地解读 苦音 的构成等一系列问题摘㊀要:㊀本文第一部分简要地回顾了近几十年来㊁笔者曾数次著文参与有关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等问题的论争ꎬ指出 苦音 就是古代的清商音阶㊁就是潮乐中的 重六 和粤乐中的乙反 ꎬ而绝非是龟兹音阶的衍生物㊁其 苦音 ʏsi也绝非是所谓的3/4音或中立音ꎻ第二部分中ꎬ笔者用潮乐 二四谱 中 重六 调的构成原理及曲调实例ꎬ析证了 苦音 的构成等一系列问题ꎬ并指出 苦音 ( 重六 )并非只有一种七声徵调式音阶㊁而且还有五声㊁六声的 苦音 ( 重六 )徵调式音阶ꎬ甚至还有五声㊁六声㊁七声的 苦音 ( 重六 )的宫调式和商调式的音阶ꎻ第三部分是结语ꎬ除对前面的内容加以进一步的肯定外ꎬ并指出: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民间音乐ꎬ而且还创造了有关传统调式音阶的理论体系ꎬ如果真想弄清楚 苦音 的种种问题ꎬ就该虚心地向民间的宫调理论体系好好学习ꎮ关键词:㊀潮乐 二四谱 ㊀轻三轻六㊀重三重六㊀苦音㊀单借(工变凡)㊀吕冰:«关于苦音形成的历史探索»ꎬ«音乐研究»1985年第1期ꎮ收稿日期:2019-04-18㊀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8-2530(2019)02-0039-08作者简介:徐荣坤(1930-)ꎬ男ꎬ天津音乐学院教授ꎬ硕士生导师(天津ꎬ300171)ꎮ一㊁参与有关 苦音 由来㊁构成等问题论争的简要回顾㊀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叶以来ꎬ笔者曾在«音乐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上ꎬ先后发表了数篇有关 苦音 问题探讨和论争的文章ꎮ第一篇«苦音音阶的由来及其特征»一文(载«音乐研究»1993年第2期)ꎬ内容主要是以种种实据㊁否证了 用中国传统音阶的五个正音加上具有显著特点的龟兹音阶中的沙侯加滥与俟利箑ꎬ形成了一种新的音阶ꎬ这便是苦音音阶ꎬ这种认为 苦音 的形成与隋唐时期来自西域的龟兹音阶密切有关的说法ꎻ第二篇文章«再谈苦音音阶和它的两个特性音Fa和降Si»(载«音乐研究»1995年第1期)ꎬ内容是以翔实可靠的测音实例㊁否证 苦音 si是所谓3/4音或中立音的种种说法ꎮ在上述两文中ꎬ笔者都曾提到: 苦音 就是9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TIANJINCONSERVATORYOFMUSIC㊀㊀㊀㊀古代的清商音阶(古人或称燕乐音阶和俗乐调ꎬ近几十年来ꎬ有些学者称它为清羽音阶)ꎬ同时也都曾明确指出: 苦音 也就是潮州音乐中的 重三重六调 ㊁广东音乐中的 乙凡调 2003年以后ꎬ笔者的时间和精力ꎬ主要都倾注在否证 同均三宫 这一论说中ꎬ但笔者仍然没有中断对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等问题的探索ꎮ2015年ꎬ笔者在当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上ꎬ发表了«这几首民歌究竟是什么调式»一文ꎮ文中笔者用潮州音乐中的民间乐语㊁对三首陕甘宁晋地区的民歌的调式进行了解析ꎮ通过这篇文章ꎬ笔者深感应用潮乐中的民间乐语来分析解读 苦音 的构成等问题ꎬ实在可以说非常精准确切而无可争辩ꎮ但是ꎬ前些时候ꎬ笔者不经意地在网上搜索时ꎬ发现了好些篇近十年以来的有关 苦音 问题的论文ꎬ虽然其中已不再看得到公然鼓吹 苦音 来自龟兹乐调说和鼓吹 苦音 si为四分之三音或中立音说法的论文ꎬ不过ꎬ从有些论文的标题和内容看ꎬ 苦音 来自龟兹乐调说和 苦音 si是四分之三音或中立音说的错误看法ꎬ仍还存在着明显的残余影响ꎮ例如有的论文侈谈 苦音 和拉斯特调式的比较研究㊁有的论文大谈 苦音 和西亚调式的近亲性 而真正有助于厘清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㊁ 苦音 si的正确律位和记谱等问题的文章却甚为少见ꎮ因此ꎬ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进一步全面应用潮州音乐 二四谱 体系中㊁如何从轻三轻六调转为重三重六调的方法㊁过程和实例ꎬ来全面和彻底地厘清 苦音 的构成㊁ 苦音 si的基本律位和正确的记谱法等一系列问题ꎮ本文下面第二部分主要谈的就是这一内容ꎮ二㊁析示潮乐中的五声㊁六声㊁七声 重六 调(即 苦音 )是怎样从 轻六 调变化而来的过程㊀㊀历史悠久的潮州音乐ꎬ是一个拥有弦诗乐㊁细乐㊁潮州筝乐㊁潮州大㊁小锣鼓㊁潮州笛套古乐㊁笛套锣鼓乐㊁潮州庙堂乐等多个乐种的乐系的统称ꎮ其中用潮州语音唱吟的弦诗乐ꎬ习用一种以数字 二三四五六七八 等几个数字㊁分别表示五声音阶多个音级的 二四谱 来记谱ꎮ潮州弦诗音乐包含 轻三轻六 (简称 轻六 )㊁ 重三重六 (简称 重六 )㊁ 轻三重六 重三轻六 活五 和 反线 等多种调式音阶ꎮ其中 轻三轻六 调是这一系列调式音阶中最基本的调式音阶(有如西北一带的 欢音 或 甜音 )ꎮ现将 轻三轻六调 的 二四谱 与五线谱㊁简谱㊁工尺谱逐一对照ꎬ列表如下:谱种音阶对照二四谱二三四五六七八五线谱简㊀谱㊀㊀5 6 12356工尺谱㊀㊀合四上尺工六五㊀㊀除以上七个谱字外ꎬ潮乐 二四谱 还有 重三 重六 活五 等三个谱字ꎬ分别使用于 轻三重六 重三轻六 重六 以及 活五 等调式音阶中ꎬ至于他们代表哪些唱名等等ꎬ下面的内容中会自然地谈到ꎬ此处不再赘述ꎮ04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下面我们先从徵㊁商㊁宫这三种五声轻三轻六调调式(即五正声构成的五声音阶ꎬ西北一带亦称 欢音 )㊁是怎样一步步地变成重三重六调式(即通常所说的 苦音 )说起ꎮ五声轻三轻六调是通过 双借 (即连续两次 工变凡 向下方五度调转调)而变成为重三重六调的ꎮ以最常见的重三重六调( 苦音 )徵调式为例ꎬ它的变成过程如下:轻三轻六徵调式solladoremiң轻三重六调徵调式solladorefa(首调实为remisollado)ң重三重六徵调式solsidorefa(首调为ladoremisol)ꎮ下面举民歌实例演示如下:例1.陕北民歌«对面下山里流河水»(轻三轻六调)上例为五声G宫D徵调式ꎬ用 二四谱 记读ꎬ应为五声G宫轻三轻六调(按潮州音乐 二四谱 传统习惯ꎬ轻三轻六调均应以F宫C徵为标准模式ꎬ但本文为举谱例方便起见ꎬ拟不受此传统习惯制约而宽松一些)ꎮ例1经 单借 (工变凡)后ꎬ谱中轻六音变为重六音ꎬ整个曲谱已变为其下方五度调五声C宫商调式ꎬ但潮州音乐 二四谱 采用 首调固定唱名法 (亦称 相对固定唱名法 )ꎬ因而仍读为五声G宫轻三重六调( 重六 即首调唱名中的fa)ꎬ此轻三重六调中的五个谱字为二㊁三㊁四㊁五㊁重六ꎬ用首调固定唱法唱读应是solladorefaꎬ用首调唱名法唱读则为C宫remisolladoꎮ请看例2:例2.将例2再一次用 单借 方式㊁进一步将谱中的轻三音也改变为重三音ꎬ整个曲调又进一步变为其原来基调(G宫)的下方大二度(重下属调)五声F宫羽调式ꎬ但按潮州音乐 二四谱 采用 首调固定唱名法 习惯ꎬ仍唱读为二㊁重三㊁四㊁五㊁重六ꎬ(solʏsidorefa)ꎬ如按首调唱名法唱读ꎬ则应为ladoremisolꎮ请看下面例3:例3.看到这里ꎬ有些读者也许已经明白:如果你把一个五声轻三轻六( 欢音 )羽调式的曲调㊁将它的每一个音都按低一个大二度音的唱名来唱读ꎬ譬如la唱成sol㊁sol唱成fa 那么ꎬ这个曲调就会马上变成五声重三重六调( 苦音 )徵调式的曲调了ꎮ下面我们不妨用一首民歌曲调来实践试验一下:例4.陕北民歌«信天游:人家都说咱们俩个好»如将以上例4曲调中的每一个音都记低一个大二度ꎬ而调号仍不变㊁并按首调固定唱名法唱奏ꎬ那么ꎬ它就变为 重三重六调 (即 苦音 )的徵调式了ꎮ14徐荣坤:再谈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与特性音例5.潮州音乐中的 重三 和西北地区的 苦音 ʏsi一样ꎬ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ꎬ所以在它前面加了一个ʏ符号ꎮ除了重三重六调徵调式(即 苦音 徵调式)外ꎬ在潮州音乐中还可以见到重三重六商调式和重三重六宫调式的曲例ꎮ按照前面说过的那种做法ꎬ如果你把一个轻三轻六五声角调式的曲调㊁将它的每一个音都按低一个大二度音的唱名来唱读(mi唱成re㊁re唱成do )ꎬ那么ꎬ这首曲调马上就会变成五声重三重六调( 苦音 )商调式的曲调了ꎮ请看例6和例7:例6.江苏民歌«一粒下土万担收»(轻三轻六调五声角调式)例7.江苏民歌«一粒下土万担收»变为重三重六调( 苦音 )后的曲调如果采用首调唱名法唱读ꎬ例7显然仍是一首五声的角调式曲调ꎬ只是宫音由原先的C移低一个大二度㊁变成B而已ꎮ但是按照潮州音乐 二四谱 首调固定唱名法㊁仍按C宫来唱读ꎬ那么ꎬ它就变成一首C宫d商五声重三重六调( 苦音 )的曲调了ꎮ按照前面同样的道理和方法ꎬ把一首轻三轻六调F宫五声商调式的曲调的每一个音㊁都唱低一个大二度ꎬ那么ꎬ它也就变成为重三重六调( 苦音 )F宫五声宫调式的曲调ꎮ具体的理由前面已讲过ꎬ此处不再赘述ꎮ请看例8和例9:例8.山西河曲民歌«我在你名下心操碎»例9.例8的 重六 ( 苦音 )形式当然ꎬ五声 重六 商调式和五声 重六 宫调式的曲调也完全可以按照本文第二部分前面曾24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经说用过的方法那样ꎬ把五声 轻六 商调式和五声 轻六 宫调式曲调中的轻三音变为重三音㊁轻六音变为重六音ꎬ那么ꎬ这个五声 轻六 商调式曲调马上就变成五声 重六 商调式曲调㊁五声 轻六 宫调式曲调就变成五声 重六 宫调式曲调了ꎮ在潮州音乐中ꎬ五声 重六 徵㊁商㊁宫三种调式都比较少用ꎬ在西北等地的 苦音 中ꎬ五声 苦音 徵调式的曲例还偶尔能见到ꎮ例如«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一书中第148页上的«上山调»用的就是五声 苦音 徵调式ꎬ但五声 苦音 商调式和宫调式的实例几乎没有见到过ꎮ本文在这部分中对五声 重六 ( 苦音 )的讲述用的篇幅和精力不少ꎬ主要是考虑到把五声 重六 ( 苦音 )讲明白了ꎬ再讲㊁再看六声 重六 ( 苦音 )就容易明白得多ꎮ而且ꎬ五声 重六 ( 苦音 )商调式和宫调式很 新鲜 ꎬ有心的作曲家完全可以用来尝试一番ꎮ下面谈谈潮乐 二四谱 谱系中是怎样构成 重三重六调 ( 苦音 )六声音阶的过程ꎮ在谈六声 重六 调( 苦音 )调式的构成时ꎬ我们还需再次借用一下前面解读五声 重六 调( 苦音 )调式构成时用过的一个 公式 ꎮ以 轻六 ( 欢音 )六声徵调式音阶变成 重六 ( 苦音 )六声徵调式音阶为例ꎬ其过程列成 公式 如下:轻六 徵调式五声solladoremiң轻三重六徵调式五声solladorefa+ 重六 徵调式五声solʏsidorefa即构成 重六 六声徵调式音阶sollaʏsidorefaꎮ六声 重六 调( 苦音 )是双宫综合调式ꎮ要找出能够揭示和体现从 轻六 转变为六声 重六 整个过程的曲调实例是非常不易的ꎬ因此ꎬ笔者仍用前面曾经用过的㊁用五声 轻六 曲调每个音都唱低一个大二度(转入下方大二度重下属调)的方法ꎬ来揭示六声 轻六 的曲调是怎样转变为六声 重六 的曲调的:例10.记为轻三轻六调的陕北民歌«兰花花»把上面例10的每一个音的唱名都唱低一个大二度ꎬ譬如把la唱为sol㊁sol唱为fa 按基调F宫的唱名读唱(首调固定唱名法)ꎬ那么ꎬ它就马上变为 重六 调( 苦音 )六声徵调式的曲调了ꎮ请看例11:例11.记为重三重六调( 苦音 )调式的«兰花花»前面曾经说过:六声 重六 调是双宫综合调式ꎮ从例11就可以看出:前面5小节可以看作B宫或E宫有一个偏音的六声音阶ꎬ而后面4小节是E宫的五声音阶ꎬ两者融合在一个曲调里ꎬ如坚持仍用F宫的首调固名唱法唱读ꎬ那么ꎬ它就成为F宫六声 重六 调式ꎻ如果采用E宫首调唱名法唱读ꎬ那么ꎬ它只是移低了一个大二度而已ꎬ成为E宫有一个偏音(si)的六声羽调式音阶ꎮ«兰花花»和有些六声自然音阶的民歌一样(譬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歌«绣金匾»)ꎬ它既可记成lasidoremisol这样一个五个正声加一个偏音(si)的六声自然音阶ꎬ也常有可能被记成remifasol34徐荣坤:再谈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与特性音lado这样一个由remisollado和refasollado(首调应读唱为ladoremisol)两个调高的五声音阶㊁综合而成的一个双宫综合性的六声音阶(潮乐 二四谱 系中称之轻三重六调)ꎮ请看例12:例12.记为轻三重六调的«兰花花»熟习乐理的读者一定能够发现:实际上ꎬ例12是从例10的F宫调上转移到它的下方五度调或上方四度调(下属调)B宫的调性上去了(B宫六声G羽调)ꎮ因此ꎬ从例12(轻三重六调)再进一步转变为 重六 调ꎬ只需在向下方五度调(下属调)进行一次 单借 (工变凡)便可以完成了ꎮ如果将例12的每一个音唱低一个大二度ꎬ使变为重下属调ꎬ那么ꎬ它将成为潮乐 二四谱 体系中㊁比 重六 调( 苦音 )更 苦 的 活五 调了ꎮ请看例13:例13.记为 活五 调的«兰花花»说起来ꎬ有一些六声音阶构成的民间曲调真是够复杂的ꎬ譬如上面举例的«兰花花»ꎬ它居然可以记为四种表情意义不尽相同的调式( 轻三轻六 羽调式㊁ 重三重六 徵调式㊁ 轻三重六 商调式㊁ 活五 调宫调式)ꎮ如果将它往升种音阶方向去变化ꎬ还可以记成涵有#fa音的所谓六声 正声音阶 (或称 古音阶 )的角调式ꎮ因该调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ꎬ因此不再画出谱例和赘述ꎮ七声 重六 ( 苦音 )由三个宫音高度不同的五声音阶[Solladoremi+solladorefa(首调为remisollado)+solʏsidorefa(首调为ladoremisol)]综合而成的三宫综合调式ꎮ有一个民歌曲调可以把七声 重六 调式的构成解析得十分清楚ꎮ例14.陕北«郿鄠调»上面例14很清楚地显示:它由solladoremi和solladorefa以及solʏsidorefa三个宫音高度不同的五声音阶组成ꎮ如果把它记高一个纯五度或记低一个纯四度(转入属调)ꎬ那么ꎬ它就会变成一个看似平常的七声音阶ꎬ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七声音阶ꎬ而是一个蕴含着sollasiremi+doremisolla+fasolladore三个宫音高度不同的五声音阶的比较少有的七声音阶ꎮ请看例15:44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㊀㊀例15.改成为涵有三个五声音阶的七声音阶后的陕北«郿鄠调»上面例15如果用F宫首调固名唱名法唱读ꎬ那么ꎬ它就会变成像上面所讲的ꎬ一个涵有sollasiremi+doremisolla+fasolladore三个五声音阶所构成的七声音阶ꎻ如果用C宫首调唱名法贯彻始终ꎬ那么它仍是 重六 调( 苦音 )的七声徵调式音阶ꎬ只不过是例14的移低一个纯四度的记谱而已ꎬ调式并未发生变化ꎮ总之ꎬ七声 重六 调( 苦音 )音阶的几个基本特点是:它是一个由含有三个五声音阶(三者关系为基调㊁下属调㊁重下属调ꎮ至于三者孰在前后倒并无一定之规)组合而成的综合七声音阶ꎻ七个调式音中fa和si两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微升现象(根据几次测音数据看ꎬ其实fa基本上不微升)ꎻfa和si两音在曲调进行中ꎬ给人的感觉常是 正声 (宫)而并不是 偏音 ꎻ 这样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七声调式音阶ꎮ如果不具备上述的一些基本特点ꎬ譬如说:随便找一个五声性七声自然音阶(即七声 轻三轻六 调部分)的曲调ꎬ把它降低一个五度或升高一个四度记谱(譬如sol改记为do㊁la改记为re㊁mi改记为la㊁fa改记为si )那么ꎬ这个曲调也就立即变为有fa㊁有si的七声 重三重六 调( 苦音 )的曲调了ꎬ不过ꎬ它还总觉得欠缺了一些什么ꎬ缺乏真正的 重六 调( 苦音 )的韵味ꎬ听起来好像是在用固定唱名法㊁在唱一首有两个降号调性的曲调似的ꎮ读者朋友们如果对此有兴趣的话ꎬ不妨找个曲调尝试一下ꎮ另ꎬ附带地还说一点ꎬ民间音乐中还有少量的这一种实例:即该曲调虽然同样也涵有fa和si两音ꎬ但它只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转调的实例ꎬ而并非是 重六 调和 苦音 ꎮ请看下面例16:例16.西祁太秧歌«西河沿»上例10小节中多处出现si和faꎬ而最后却不同于一般 重六 和 苦音 那样地而终止在si音上ꎮ显然地它不属于一般的 重六 和 苦音 ꎬ而是民间另一种类型转调的例子ꎮ结㊀语㊀㊀前面第二部分中的内容ꎬ基本上将 重六 (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和苦音si的基本律位等问54徐荣坤:再谈 苦音 的由来㊁构成与特性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题解读清楚了ꎮ它明确地告诉人们: 苦音 ( 重六调 )完全是汉族人民在自己的长期音乐实践中ꎬ根据自己的美学理念㊁感觉㊁欣赏习惯和艺术经验等因素逐渐创造形成的㊁一种富有特色的调式音阶ꎮ它绝不是什么 用中国传统音阶的五个正音加上具有显著特点的龟兹音阶的沙侯加滥与侯利箑 两个音而构成的混合物ꎻ常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苦音si㊁其基本律位是si(清羽)ꎬ而绝不是阿拉伯音乐中二十四平均律的3/4音或中立音(笔者在作出这两个判断时ꎬ绝不是出自狭隘的民族意义和大汉族主义观念ꎬ也绝无贬低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音乐交流的影响和意义ꎬ而是实事求是地从事实中得出的结论)ꎻ我国传统的律制中从未有过清商律这种律制ꎬ 苦音 并不是清商律制的产物ꎻ我国也从未有过 八声音阶 ꎬ 苦音 也绝不是什么 八声音阶 的省略ꎻ我国更是从来没有过所谓的变体燕乐音阶㊁也从来没有过陕西省一个省特有的变体调式体系(我国古代曾经有过清商音阶ꎬ近几十年来音乐界几乎全都认为:清商音阶就是今天民间的 苦音 或 重六调)ꎮ所谓的变体燕乐音阶和陕西变体调式体系将 苦音 ʏsi(清羽)的基本律位定为si(变宫)ꎬ这显然是错误的ꎬ而陕西等四个省的民歌集成等巨著中ꎬ竟然草率地采用了所谓的变体燕乐音阶㊁陕西变体调式体系的记谱法来记谱ꎬ这将不知要误导多少读者㊁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造成多大的损害!写到这里ꎬ笔者不禁有很多感慨: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ꎬ数千年来广大群众在生活实践中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ꎬ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调式音阶体系(譬如潮乐 二四谱 乐调体系)ꎮ但是ꎬ令人遗憾的是ꎬ自古以来ꎬ有些古代的宫廷乐官和文人音乐家ꎬ以及有些近现代的音乐理论家ꎬ却总是不断地给我国的几种传统调式音阶涂灰抹黑ꎮ以清商音阶(即 苦音 和 重六 )为例ꎬ有些古人曾把它贬称为粗俗低下的 俗乐调 ꎬ有些近现代的音乐理论家又把它们说成是龟兹乐调的衍生物ꎬ把它的特性音说成是阿拉伯音乐中二十四平均律的3/4音或中立音ꎬ把它说成是 八声音阶 的省略ꎬ把它说成是对转调的歪曲 幸而人民群众在创造丰富生动的民间音乐的同时ꎬ还创造了自己的调式音阶理论体系ꎮ笔者近年来在学习并试用潮州音乐 二四谱 乐调体系来解读和析证 苦音 的形成等一系问题时ꎬ不仅觉得可以把 苦音 的构成等问题解读得清清楚楚ꎬ而且还进一步觉得ꎬ潮乐 二四谱 乐调体系基本上可以涵括和解读我国传统调式音阶的绝大部分问题ꎮ如果笔者的健康和精力允许的话ꎬ下一步笔者也许将竭尽全力ꎬ接着学习参照 二四谱 体系ꎬ撰写有关中国宫调体系研究的文章ꎮ2019.3.26脱稿于病后的亚健康状态中64。
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特点探析

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特点探析作者:杨秀丽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7期【摘要】潮州琴派是中国九大琴派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具有潮州筝派音乐的细腻、柔软、动感。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潮州古琴的起源,潮州古琴音乐风格的教育及民间潮政活动所营造的良好的文化景观,探讨潮州古琴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及古琴音乐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36-03【本文著录格式】杨秀丽.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特点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36-138.“文化区”是指有一定文化特色或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在地面上占据的空间。
“形式文化区”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口分布的地域范围。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广东省的三个地级市:潮州、汕头和揭阳,被通称为潮汕地区。
又因其地理位置相近,语言、习俗、艺术文化相通,如今已成为受潮汕文化影响的一片形式文化地带。
因此,现在的潮州音乐、潮州戏剧也都是以活动为主,分别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三个地区,在此背景下,这三个地区被统称为潮汕地区。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不同音乐风格的形成虽然有其原因,但都具有通过技术词汇分析风格的特点。
要把握好地域性强的音乐艺术风格,不能没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首先,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在认真欣赏和阐释这种音乐风格的作品之后,从理论上理解和分析这些风格的形成和特点,然后以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理解回归音乐,我们可以对这种音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它可以演奏出风格优美的作品,甚至可以创作出作品。
一、潮州筝派音乐艺术在潮汕地区产生的缘由文化史学家認为,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来自于“迁移和传播”,即具有某种思想和技术的人或群体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而这种思想和技术最终将带来新的地区。
秦统一六国后,少数中原人不断南下,把文化带到百粤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四谱简介流传于广东潮汕及福建漳州一带的一种古老的记谱法,多用于潮州弦诗、潮剧及白字戏的乐谱。
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即sol、la、do、re、mi。
其高八度的sol、la 以七、八记之。
二四谱基于五声音阶,当其以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降si、fa)则是将原三、六(la、mi)两音提高一个二度(游移的二度)而获得。
二四谱分类现将二四谱、工尺谱与普通唱名、音名关系列于下表:二四谱前面通常注有“轻六”(即轻三六)、“重六”(即重三六)、“活五”(即活三五)及“轻三重六”等标记,这都是根据二四谱的某一字,通过“轻”、“重”或“活”等变化演奏手法而得称,与中国其他民间音乐的“借字”、“变凡”等手法有某些类似之处。
“重三六”与秦腔的“苦音”、广东音乐的“乙凡”也有类似之处。
但潮州音乐的重三与重六两个偏音的游移性更大些,常因旋法的不同,三、六两音重奏时而较为靠近降si或fa,时而较为靠近si或升fa。
如在筝上演奏“轻三六”时,三六两音按传统五声演奏成la、mi;当演奏“重三六”时,把按“三、六”两音的左手加强力度,使琴弦加大张力而为降si、fa两个游移偏音;奏“活五”时,即在重六基础上,其“五”音上下快速揉动而成为“↑re”的“活”奏,其音极不稳定;“轻三重六”则三、六奏为la、fa。
在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音中,三、六、五因各种情况而变化,余下只有二、四(sol、do)两音不变,这种记谱法之所以简称为“二四谱”,实与此有关。
此外潮州的丝弦乐主奏乐器“二弦”也以sol、do四度定弦,二四两个空弦也常起骨干音作用。
现将“二”字sol为主音的4种调式音阶列如下表:二四谱由来二四谱在潮州音乐中使用年代较为久远。
自明清以来,正字、西秦、昆腔、外江等剧种音乐传入潮州,工尺谱也随着传入。
因而在二四谱上的三、六两音重奏时,也常有时插上“乙”和“凡”两个偏音。
“二四谱”我国一种古老的弦索谱。
(请参阅拙撰《亦谈二四普》,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总第12 期和《古筝散论》——“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交流的论文)它自产生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在历史上,二四谱曾经是“筝”这宗弹按乐器的最早专用谱。
唐代以后,二四谱在岭南的潮州(现在的广东省汕头市所辖各县)一带,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潮州音乐和潮州戏曲的通用谱。
这种谱式一直在潮州完好地保存下来,到了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其主导地位才被简谱、五线谱所取代。
不过,它的余绪今天仍保留在潮州音乐、戏曲和潮筝艺术之中。
对于这份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认识它、研究它,是有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在国内,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认真地、系统也研究二四谱的,是著名古筝家曹正教授。
在曹氏的影响下,有许多人士,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一、二四谱谱例醉春芳重六、二板、四十板(乐谱)(按:原谱为直行从右至左书写,现按当代汉文书写习惯横写。
“重六”也称“重三六”,是调性标记。
“二板”是速度标记,即“慢板”。
“×”是“正板”,音在板位之上;“L”是“腰板”,其前一个音在板位之前。
——笔者)现将上谱用简谱译记在下面:(乐谱)二、四谱的命名、呼唱和调性二四谱既用二、三、四、五、六、七、八等七个汉字表示音阶,也以每个字的读音作为音阶的唱名来呼唱。
之所以用“二四”名谱,是取七个数字之中的两个为代表,正如管色“工尺谱”的命名一样。
二四谱原来是用“中原正音”呼唱的。
到了后代,潮州乐人才改用潮州方音呼唱。
近代的二四谱呼唱音是:二三四一六七八Ri7 Sam1 Si5 Ngou1 Lag1 Ceg5 boih1(潮州方音是汉语语音的一个支派,属八声体系的语音。
这里用《潮州话拼音方案》所列的声韵母拼注,字音的标调依据二四谱的音阶而定,故与原字的声调有所进退。
——笔者)下面是二四谱音阶与工尺谱、简谱音阶的对应关系以及它在以“5”为首音定弦的十三弦筝上的所在弦位:(二四谱、工尺谱、简谱音阶对照表)从上表可以看出:①二四谱是五声音阶体系的乐谱,实际上只有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音,七八是二三的清音(高八度音);②二四谱七个音的实际音阶是在简谱的倍低音到低音的音域之内,如遇到中音或高音,仍以原字记谱,呼唱时应提高音度。
在筝的演奏上,也可低唱高弹。
因此,一首乐曲的传授,是要靠传谱者的“口传”,学习者的“心受”,不象简谱那样,有高低音点可以辨认,一目了然。
在只有乐谱,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按谱摸索了,但是,这也不是那么神秘的事,只要留心探索,是可以弄清其究竟的。
二四谱是古代乐谱,又是以筝的弦位为记谱依据,其设计自然不能超越五声音阶体系。
然而,历史在前进,事物在发展,到了中古时代,七声音阶乐曲出现了,这就是所谓“变宫”、“变徴”之声。
这对只有五声记谱的二四谱来说,就出现了“二变”记法的问题了。
我们的前代乐人是聪慧的。
他们想出了个既保存汉民族五声音阶记谱的传统特色,又有使五声谱记七声乐的巧妙办法来,这就是“调性标记”出现的原因。
我们可以在每一曲“二四”记谱的乐曲标题下,看到“轻六”或“重六”、“轻三重六”、“活五”等这些字样。
这些字样就是“调性标记”,“轻”、“重”两字是指“三”、“六”的本音和升高半音而言的。
若从筝的演奏来讲,就是第二、第五、第七、第十和十二等弦是否使用按音升度的问题。
下面介绍二四谱的四种常用调性:(一)轻三六(简称轻六)调这种曲调,从乐意来讲,是在于表现轻清、明朗的气氛,庄重、淡雅的韵味;或是状物写景,或是抒情述志。
从乐音而言,是用三、六两音为主,三四六七(6 1 3 5 )为主要音群组织构旋律的。
在唱或奏的处理上,“三” “六”( 6 和3 )是用它的本音。
如:景春梦(轻六、三板、廿四板)(乐谱)这是一首道道地地的五声音阶乐曲,把它译成简谱,就可知其大略。
1/4 快板景春萝(乐谱)(景春萝是一种春天开放的小花)(二)重三六(简称重六)调这类曲调,从乐音来说,是抒发温柔、倾慕的感情,或是表现愁怨而庄重的意绪,或是煊染沉闷、忧郁的气氛。
从乐音而言,是用“重三六”( 7 4)为主音,重三、五、重六、七(7 2 4 5)为主要音群组织以构成旋律。
因此,在呼唱或演奏的处理上,与“轻三六”是不相同的。
如:柳青娘(重六、二板、三十板)(乐谱)现在用简谱把它译记在下面:(乐谱)4/4 慢板柳青娘从译谱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重三六调性里面仍有“三六”本音(6 3)的存在,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一位乐人传一首乐曲给你,你可请其范读,留心认记;如果得到的是一件手抄谱,无人指点,只要我们反复呼唱,从乐句的气势中,我们是可以逐步摸清“三六”之中,那个该轻,那个该重的。
(三)轻三重六调这类曲调,多用于表现闲适、舒畅、欢乐、桃逸等情绪。
它是介乎“轻六”和“重六”之间的轻六变格调性,“三”用“轻三”, “六”用“重六”,而且用重六(4)的滑动音为主音以构成旋律,产和出一种欢跃而带轻佻的韵味来。
这里举一个颇具典型性的乐句,以见其一斑。
(乐谱)(四)活五调这是一种常用于表达伤感缠绵或悲哀凄楚感情的调性。
它是用“五”(2)和“三”为主音,以级7 # 2 4 的音群组织以构成旋律,形成曲调的。
其实际音阶是5 6 7 1 # 2 4 5 。
所谓“活”,就是“五”这个音要升高到将近于五(# 2 )的音度,而且要带有颤、回、波、滑等音色效果;其它各音,也可以说“字字可活”。
这种调性,学习的难度是较大的。
(笔者或将另行为文介绍,这里就不细谈了)举例曲如下:柳青娘(活五、二板、三十板)(乐谱)六五六七六七六五七六五四三四三六五四二四三四五四五四用简谱译记出来就是:4/4 柳青娘慢板、悲哀地上面介绍的《醉春芳》、《景春萝》、《柳青娘》(重六)和《柳青娘》(活五)诸曲是选择未经加花的原谱,以存其本来面目。
“二四”古谱,极少记录装饰花音。
很多民间长辈乐人的传授二四谱,都有这个习惯和规矩。
他们的意思是:加花衬字在乎其人的天赋和修养,让人各陈华彩,不宜拘束。
三、关于二四谱几个问题的说明(一)二四谱既选用汉字中的数字为音阶唱名符号,而且又是按其顺序数列标示阶位,为什么不从“一”开始而从“二”开始?二四谱原是筝的专用谱,在唐代随着筝传进了潮州。
唐代十三弦筝的定弦形式是以第二弦为最低音“二”(5),依照五声音阶的次序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第一弦仅作和声配音之用。
二四谱用之于筝的演奏,音阶与弦位是一致的。
到了宋代,筝的定弦形式有了改变,把第一弦改为“二”( 5 ) ,“三”以上各音,依次递升。
这就要呼唱二三四五六之音,筝弹一二三四五六弦了。
从此以后,“二四”符号就只表音阶唱名而不表弦位了。
宋代以后,在潮州流传的“二四谱”一直是这样。
(二)二四谱既来自中原,为什么它的音名呼唱用的都是潮州方音?宋代以后,二四谱在中原为七声音阶的“二四谱”所取代,这因为它只是筝一家的专用谱。
在潮州,二四谱不仅是筝谱,而且还是音乐、戏曲的通用记谱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就是到了清代,工尺谱传入潮州已有一定的时间,还只是在一些外地人士或少数文人雅士之间使用,不居主导地位。
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笔者还是少年的时候,亲眼看到民间乐人或戏人仍然使用二四谱而不习用工尺谱的事实。
当二四谱在中原完全湮灭之后,流传于潮州的二四谱却正方兴未艾,就在这个时期,潮州乐人把“二四”改用潮州方音呼唱。
从此,二四谱被髹添了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难怪有人误认它是潮州地方性的乐谱了。
(三)二四谱在广泛的流传地域和悠久的流传年代中,改进、发展的情况怎样?笔者鄙见是:1、当七声乐曲出现和七声音阶记谱形式出现之后,二四谱面临挑战,喜爱二四谱的古代乐人对乐曲进行分类,根据调性的不同,采用“变读”、“变奏”的办法,巧妙地对付了挑战。
这是一种重要的改进。
这种变声调不变读音的办法,巧妙之处在于:既可谱记七声乐曲,又保持了汉民族的五声音阶体系的传统记谱形式。
喜爱二四谱的前代乐人是多么高明啊!2 、潮州乐人把二四谱演化为通用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重要的改进与发展。
至于清末,有人在二四谱中使用工尺谱的“乙”来代替“重三”( 7 ) ,但不能得到广大乐人的推行。
其实,这种改字,破坏了五声音阶记谱的完整体系,是不可取的。
四、关于二四谱的评价问题“乐谱”是记录音乐语言的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音乐文字”。
乐谱与音乐的关系,正如文字之与语言的关系一样。
“二四谱”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字”,它不仅是古代乐人为世人服务的有利工具,又是贮藏着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一个“宝库”。
若论其历史之长,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极为古老的。
马来西亚籍华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蕾士先生称赞它是“稀世之古代谱式”,这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尽管今天二四谱被简谱和线谱所取代,但是它的余绪仍保留在潮州音乐、戏曲之中,还有一些用“二四”谱记的古代音乐珍品留存于中国和世界各地;记忆在海内外人士的头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