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学作品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 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 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 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 故事时长主要是从 1795-1832 年。《芙蓉镇》的 故事时长是从 1963-1979 年。《百年孤独》的时 长是百年。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 、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 (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 两大类 1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 改善过程 —— 得到改 善《窈窕淑女》 2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 恶化过程(或没有) ——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 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 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 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 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 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 1 )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 :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 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解读

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解读儿童文学是一种创作出口的精神,其叙事性的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的深层情感,在描写中弥漫着浓浓的情节。
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中有着许多细节元素,它们为儿童文学作品造就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叙事性元素以及它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角色三个方面,深入解读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
首先,叙事性元素是构成儿童文学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些叙事性元素包括:叙述背景、叙事框架、情节、冒险、结局等等。
叙事框架是叙事阐述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把故事的每一部分连接到叙事故事的核心思想中。
叙事背景提供了故事的时间背景和地理背景,给读者以完整的视角来解读故事。
情节是故事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它将故事的线索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出来,赋予故事有血有肉的感觉。
冒险就是故事中的转折点,为故事注入了悬念和刺激,使得故事有激动人心的节奏。
结局则是将故事发展的各个线索串起来,当前的困局得以解决,也可以是给予了一个愿景,让读者从中得到寓意。
其次,叙事性元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方面,叙事性元素丰富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给读者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叙事性元素还可以帮助作者塑造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细节元素所代表的意义;最后,叙事性元素还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感情色彩,使人们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让作品更具有美感。
最后,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的解读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不但要深入剖析叙事里的具体元素,而且要考虑其在故事中的主题意义、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感情的立体色彩以及故事的结局因素。
充分理解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的内涵,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领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更加深入地认知文学,走向精神文明与品格的提升。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是一种受到青睐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形象地感受文学,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只有全面深刻地解读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在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精神文明与品格。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其人物的构成往往文学典型

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其人物的构成往往文学典型1.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表现的是客观的事件。
叙事文学则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第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包含着对法国大革命以后社会文化的解释,然而这种解释是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的描绘而感染读者,让人产生对社会历史的审美体验、感动和领悟。
这就是说,叙事内容中所包含的是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这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但在具体的叙事行为中,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表现是很复杂的。
叙事性作品

2021/10/10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一般性阅读:通晓文意,把握意图。 ★ 文本细读:细致研习,玩味话语。 ★批判性阅读:延伸文本,审美判断。
2021/10/10
38
文学赏鉴之三境
★文本细读 ★文学史知识 ★人文精神追寻
2021/10/10
39
故事
10
故事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2021/10/10
11
表层结构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 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021/10/10
12
故事结构之经典序列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1/10/10
13
序列的组合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2021/10/10
形成对文本理解之多样性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读
迫近
者
叙述者
作 抽离
者
接受者
2021/10/10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2021/10/10
叙 事 性 作 品
1
叙事的涵义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021/10/10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完整版)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 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1.整体性观念
❖ 实体的构成是完整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结构 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 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结 构主义和符号学》,7)“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 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 以确切地称为‘结构主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 一条原则。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 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客观存在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 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同上,8-9)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 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有民族的 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 的深层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 民出版社,1994,6)维柯认为,“在人类制度的 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 言”,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这种共有的精神 语言是一种深层的结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6)
叙事性作品——精选推荐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文学作品(二)
一、叙事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一)叙事散文中的记叙(叙述)。
1、概念: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作用:使读者对人物特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二)叙事散文中的描写。
1、概念: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
2、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所描写的事物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环境描写(经常考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2)人物描写主要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它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叙事散文中的议论。
1、概念: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所发表的看法或见解。
它往往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2、作用:起到画龙点睛或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有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先叙后议,画龙点睛;先议后叙,出了能揭示中心之外,还会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
(四)叙事散文中的抒情。
1、概念: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它有两种形式:
(1)直接抒情:作者在心底里直接、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用:可以透过作者的感情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它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叙事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只列举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先贬抑(颂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人物感情、形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并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衬托法。
常考的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它在文章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1)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可以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以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
(注意:有一种对比衬托的说法,其实就是通过对比来反衬人物,也叫反衬法。
)
4、托物言志法。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在事物中寄予人物的性格(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理想或志向或愿望等。
(说白了,文章中物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形象。
)它的作用有: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使中心表达得更巧妙、含蓄、充分、富有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5、悬念法。
所谓“悬念法”,就是在前面提出问题,或者设置疑团,吊读者的胃口,让其有兴趣读下去,然后一步步地揭示答案。
它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6、象征手法。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启发读者思考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