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梅中国概况课

韩秀梅中国概况课
韩秀梅中国概况课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

韩秀梅

(石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102249)

[关键词] 《中国概况》课;问题;教学内容和思路;教学方法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中国概况》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内容

的更新、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概况》课现存的几个问题,并根据自己

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上好这门课的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H1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4)05-0030-04 《中国概况》课是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

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

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

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

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

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国概况》课教学在对

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在与校

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普遍感到

当今《中国概况》课在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内容更

新、课程性质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

题,但相关的学术讨论与阅读、语法等课程相比却

很少。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国概况》课教学

的实践经验,对以上几个问题做一分析和探讨。

、从随意、零乱走向系统和专题——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编排

《中国概况》课的教学目的是向外国留学生系

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

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

泛。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具体体现为教

材内容应如何编排,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总体上

讲,《中国概况》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课程一样,

经历了一个从摸索走向成熟的过程,但在目前,在

教学内容选择上仍显得比较零乱。当前对中国概

况和中国文化内容的介绍大体采用了以下三种形

式:一是零星出现在语言课的教材中,比如中国人

的姓名、中国的重要城市(西安、北京、上海等)、名

人(孔子、李白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

节)等,这种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显然不能代替《中

国概况》课的教材。二是以点代面的方式,比如通

过一些小故事来介绍中国某方面的情况或文化的

主要特点,整本教材由一篇篇这样的小文章组成,

内容有中国的饭菜、茶叶、节日、武术、烹调、文学

等。这类教材在上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直

到现在仍有相当的市场。其优点是涉及面广,内容

生动,通俗易懂,文字还有拼音和注解,外国人阅

读起来比较容易。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知识点零散

且随意性很大,知识点之间缺少内在联系和系统

性,学过之后难以形成对中国概况的完整认识,而

且不同的书选择的内容往往差别很大。三是教学

内容专题化,即试图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较为系统、

全面地介绍中国的各个方面,代表性教材是北京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壬顺洪主编,初版

于1994年)。该书分14章,以l4个专题的形式介

绍了中国的国士、历史、民族、政治制度、经济、教

育等。和前两种形式相比,这本教材在内容的系统

性和完整性方面有明显进步,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收稿日期:2003-09-03

作者简介:韩秀梅(1968一),女,山东潍坊人,石油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学交流。

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836194071.html,

第5期韩秀梅: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31·

首先,对中国概况的介绍应包括哪些方面,是

否有统一的规范?现在介绍中国概况的书不少,内

容选择因作者而异,既然《中国概况》课是教育部

规定的留学生的必修课,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该

有个统一的规范和明确的规定。

其次,这类书应特别注意内容的及时更新。以

北大版的《中国概况》教材为例,第八章的题目是

《中国的教育》,本章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

和“当代教育”三节介绍了中国的教育情况,前两

节的内容相对稳定,而在“当代教育”这一节里,中

国教育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很多,一些新的内容

教材就没有及时包裹进去。由于留学生身处学校,

对教育问题最为敏感和熟悉,他们也比较关心当

代教育的一些热点,并希望自己的疑惑能在课堂

上得到解决,如中国大学生的分配和就业问题、民

办高校和私立学校问题、高校合并问题等,不少类

似于这样的新内容该教材都没有涉及。这样的问

题在该教材的其它章节如《中国的经济》、《中国的

科技》、《中国的文学》等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

在。这本教材出版于1994年,2000年再版时仅仅

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重庆直辖市设立

等涉及政治的内容做了补充,2003年再版时也只

是对某些数据做了更新和修订,但内容结构一如

旧貌,因而就不能全面反映出当代情况的一些变

化。

再次,内容设计应注意突出重点,避免泛泛而

谈。还是以北大版的《中国概况》为例,我比较赞成该书的专题式编写思路,但具体的内容设计上,该

书的重点还不够突出。以第十章“中国的文学”为例,该章按照文学史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现代和

当代文学,其中古代文学部分又按朝代顺序介绍

了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先秦时期介

绍了《诗经》和《离骚》,汉代谈到了《史记》和建安文学,唐代说了唐诗,然后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代文学也按时间顺序编排,整体上相当于中

国文学史的缩写。其实这是把中国学生学中国文

学史的教学定势照搬到留学生教育中,对于那些

专业不是汉语言文学的留学生是否合适呢?值得

思考。按此思路,学生在搞清楚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以前必须先弄清中国历史的分期,而且要较为精

确,这对学汉语只有1—2年的外国学生有相当困

难。如果学生不清楚历史的分期,教学内容却按历

史分期来设计,教学效果势必一锅粥。调查发现,

大部分留学生只是想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是什

么,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至于文学史分成多少

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的具体情况等,很难有精力

顾及。而且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要给他们讲

清楚《诗经》和《楚辞》的艺术特点、《史记》的文学成就,那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因为即使是中国学生,不借助注解和翻译,也很难读懂它们,外国人

听起来就更像天书一般。而对与我们今天关系比

较密切的当代文学,该教材却处理得比较简略,内

容也相当老化。笔者在讲课过程中深刻感到,如果

能在编写教材时多从留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仔

细区分文学作为专业课与公共课的不同要求和中

国人学习自己的文学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的不

同兴趣与特点,在内容设计上就更能贴近教学实

际,使教材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这一章是从外国

人了解他国文化的兴趣出发,分成几个大问题来

安排,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如同样的内容,笔者

将其概括成四个问题,即“中国文学的历史、中国

文学的特点、当代文学的现状和传媒对中国文学

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教育”。讲清楚了这四个问题,学生对中国文学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按

文学史的发展顺序来介绍中国文学相比,这样处

理就更易为他们所接受。当然,这种处理方法也不

是很完善,在这里只是想提供一种思路和教学体

会,那就是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

和教材的编写,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以便于他们理

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知识学习而非语言训练——关于

《中国概况》课的定位

《中国概况》课是一门文化课,属于认知性教

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而不

是进行语言技能训练。这点一定要明确,否则,这

门课便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中国概况》课的

教学对象应该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

他们经过了一到两年的汉语学习,能应付日常生

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836194071.html,

·3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2卷活,听得懂中国人的谈话,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

要进一步提高。这是上这门课的基本前提。在教

学实践中,我观察到只有减少了语言障碍,才能保

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内容方面来。要上好这门

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避免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进行字词句

的解释。跟语言课教材相比,《中国概况》课的教材

确实难一些,有很多生词和专业术语,学生往往带

着语言课的学习习惯,遇到生词就不停地查字典

或问老师。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倾向,这门课就会

变成阅读课,而且很枯燥,学生很快就失去兴趣。

所以在一开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

教学目的是学习知识,了解一种新的文化,而不是

学习语言。如果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够,宁肯等提高

以后再学。上课之前,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要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处理,并精

心讲解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对这些问题

的疑问,确保学生有所收获,进而引起他们的兴

趣;下课以后,为了获取相关知识,学生就会积极

地去看教材和参考书,无形中又充分利用了课下

时间。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我们一般采用

以下讲法:老师先介绍本章的重点内容,学生听;

然后学生提问,老师答疑,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是要求学生课下看书复习;整个教学过程中

穿插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详见下

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二是一定要仔细区别留学生的文化课和中国

学生的文化课的不同。留学生的文化课,是帮他们

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他们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是

为了在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生

活或发展。学习所在国文化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

一______种需要。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单纯地从自己的意

愿出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了解教学对象

的情况和要求,按其所需来准备教学内容。笔者在

教学中发现,不同国家、职业、年龄背景的人,他们的兴趣点往往有些差异。同样一个问题,在韩国留

学生班可能会讨论得很热烈,在欧美留学生班则

引不起兴趣。这就首先要求老师在上课以前,一定

要研究教学对象和他们的文化、兴趣、疑惑等,及

时调整教学内容。在讲同一章时可以根据不同的

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入点和切入形式,或以一个问

题开始,或以正在上映的一部电影开始,或以一个

跟讲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开始。切入点不同,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也会有差异,为的是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对留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生动显得特别重要,好的内容一定要以学生感兴

趣的、看得懂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教学目

的。除了老师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化、板书要清

楚以外,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DVD、CD、现场演示、学生讨论、实地参观等。如讲

中国地理时,配合放一下中国名城名山的风光片;

讲中国书法、绘画、武术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现场演示;讲中国历史时,对于学生既陌生又难记

的各个朝代,可配以那个朝代的一些电影片段,将

其形象化,不但使枯燥的内容一下子生动起来,而

且还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学生较为熟悉

的内容,则采取讨论的形式,互相扩大信息量。总之,讲课中一定要注意跟学生互动,切忌老师唱独

角戏。

三、呼唤学者与杂家复合型的教师

——对《中国概况》课教师的要求

上面已谈到了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如要熟悉

所教对象的情况、精选讲课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

方式等。根据教学体会,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中国概况》课的教师要向学者和杂家的复

合型方向发展,知识面一定要广。《中国概况》课可谓包罗万象,加之不同背景的学生兴趣点不同,常

常会问一些备课时没有准备的问题,对这些问题

的回答,就要靠平时的积累。知识面越广,积累越

深厚,讲课就越能游刃有余。不仅如此,广阔的知

识面还可以拓展你与不同国籍学生之间的交流话

题,拉近与更多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对于学

生感兴趣的新的知识点保持一种敏锐的感受能

力。这种能力既可以丰富教师今后的讲课内容,帮

老师提高,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从多个侧面对中

国文化产生兴趣。这就是“杂”。当然,要成为一名好的《中国概况》课教师,在“杂”的基础上,还应在

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836194071.html,

第5期韩秀梅;谈《中困概况》课的教学思路·33·尽量多的领域向“专”发展。这里的“专”是指要尽量多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对某一领域的

知识有了丰富和较为深刻的储备之后,教师才能

根据教学对象更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笔者在教

学中体会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知识储备比

较丰富,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能非常轻松

地选择出适合讲课的内容,且能及时根据学生反

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得心应手的增减调整,始终抓

住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到不那

么熟悉的领域时,往往照本宣科。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就难以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精选,仅是知道什

么就讲什么,难免不合学生胃El,对他们强烈的求

知欲感到力不从心,留下一些遗憾。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中国文化或中国情况的某方面是否产

生兴趣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很大关系,老师讲得

精彩的部分,往往会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的欲望。所以,要教好这门课,教师既要注意在自

己的某一专业方向上有精深研究,还必须特别重

视更新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领域,做一个百事皆通

的杂家。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前面说要充分

考虑留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目的

是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加入到学

习过程中来,但教师也要注意避免被学生牵着鼻

子走。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清楚每堂课应该完

成什么任务,这门课在完成某一教学阶段后要达

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选择的材

料都是为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决不能

只是迎合学生,或答记者问,这样容易使这门课变

得零散、无主题,反而会失去学生。因为有时学生

的问题只代表某个人的兴趣,不一定适合大家,而

教师讲课面对的是整个班级,必须照顾到大多数

人的需要。加之对于绝大部分留学生来说,她们对

中国文化和中国概况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只凭

他们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判断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更

有利于他们全面地了解中国,这就需要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所选

择,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手段将更丰富的内容展

现在他们面前,在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和学生的兴

趣之间把握好一个“度”,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始终

有兴趣地前行。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对这门课的一些感想和

体会,是鉴于这门课是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很好

的窗口,教师有责任利用好这个窗口,充分发挥其

在留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On the teaching of A Survey of China class

HAN Xiu—mei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fice,Petroleum University,Beijing,102249,China)

Key W ords: A survey of China;problem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bstract: This essay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about A survey of China class,including the design and se.

1ec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the compilation of the textbooks and the renewal of the contents,the

teaching method s and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SO on.It also tries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from the author’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责任编辑:赵昆艳]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中国概况书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概况教程>> 13位ISBN编号:9787301150597 10位ISBN编号:7301150598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肖立 页数:186 版权说明: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更多资源请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836194071.html,

前言 本书是对外汉语本科教学的专用教材,也可以作为进修和自学参考。 本书使用留学生易于接受的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部分——制度文化,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金融法规和文化体制,帮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 本书尝试摆脱以往同类书籍“厚古薄今”,偏重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对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为此,在文字资料和篇章结构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全书基本选择使用了21世纪面世的公开资料,力争反映日新月异的中国的最新面貌。在面对一些发展变化比较迅速的专题的时候,比如中国的金融业,本书开辟了专门的章节,予以充分介绍。 全书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国政治”、“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四个部分,共20课。每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这种内容安排和结构方式,适合编制教学、进修计划(例如,每个学期学习两个部分),也适合学生对课程作阶段性的总结和讨论。 全书文字内容,依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的生词表和语法项目部分,作了难度和篇幅控制,从而清晰而精练。 从十年以前编写《中国国情》教材至今,全书的各个专题和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锤炼和检验,获得执教同行的一致肯定。事实证明,这门课程和这些教学内容,正是今天留学中国的外国人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我诚恳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增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对“中国国情”课程建设和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北京大学出版社沈浦娜和张弘泓老师为本书的成熟和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我个人对书中出现的一切不当和错误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分解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 2009-03-12 19:22 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 (一)历史沿革 江阴历史源远流长。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暨阳乡升为暨阳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

大江之阴,故名江阴。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五代十国之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江阴路,置总管府。二十八年(1291)秋,改江阴路为江阴州,属常州路,旋升上州,属江浙路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将江阴州改名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降州为县,属常州府。及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1987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 (二)城址变迁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滨江古城。位于江阴城郊的佘城古遗址,距今3800余年,至今四周城墙清晰,尤以南城墙保存最好,高出地面近8米。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佘城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的出现,是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古城。”其后江阴城址随行政建置变化而变迁。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汉将莫宠为抵御海寇筑暨阳城,又名莫城,为江阴县城之始,现莫城旧址尚存于江阴周庄镇境内。五代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在长江南岸君山南麓筑新城,占地约600余亩,即今老城区中山公园周围,为现江阴城之始。随后历代都有扩

中国文化概况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文化概况:

《中国文化概况》是一部书籍,是从文化角度架起一座沟通中西的桥梁,用英文将中国文化的概貌展现给读者,简要概括了中国的地理、历史、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烹饪、茶酒文化、服饰、表演艺术、建筑以及中药、武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分析了某些表象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展示了祖国灿烂丰富的文化。 图书导语: 本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文的内容有充分的扩展空间,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通过学习本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并学习到如何用英文表达,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对外交流时的自信心 《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中国文化概况》分为国家概况、文教科技、民俗风情和旅游览胜四大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每个章节后也增设了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有助于师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中国文化概况》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适用于大中专院校的英语专业低年级选修课,大学英语公共课等。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特征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原始社会概况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已有简单的语言。距今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已经能够制造石器和骨器,最重大的发明是他们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距今约五六千年,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黄河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长江流域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尤其以在陶器上绘制彩色图案而异于其他文化遗存,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种,是世界目前确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还最先建造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干栏式房屋,最先发明打井技术。 距今约四五千年,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阶段,以山东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为代表,此时父权确立,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些堪称时代代表的人物。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先人构筑自己居所的状况。燧人氏“钻木取火”,说明人类进入了人工取火的时代。女娲和伏羲传说是“蛇身人首”,兄妹互为夫妻的,这是“龙的传人”的源头,也表明我们先辈经历了辈行婚的血缘家庭阶段。伏羲又称“庖牺氏”,反映的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伏羲还画八卦,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说明了中华文字、文明的萌芽。神农氏(炎帝)教人种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等等,成为远古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和中医的滥觞。黄帝、炎帝战蚩尤的传说,反映了华夏远古部落争战、融合的过程。传说黄帝还作兵器,造舟车弓矢,同时缧祖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等,说明中华远古文明达到全盛阶段。黄帝(轩辕氏)被誉为中华“文明之祖”,中华儿女亦称为炎黄子孙。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此后,尧、舜、禹的时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他们都是通过部落联盟民族推选(“禅让制”)的方式担任首领的。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随后是商和周,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是我国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由产生到全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到统一国家体制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备的时代。 夏商周三代,青铜冶炼铸造业十分发达,因而被称为“青铜时代”。相传大禹曾用青铜铸造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下的九州。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文字已经基本定型,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叫甲骨文,它对推动社会交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开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很多领域的科学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如《甘石星经》上记明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战国已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之分,《黄帝内经》、《扁鹊内经》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中国的工程技术已处于当时世界

中国文化概况考试参考题

名词解释: 1.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篡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的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2史家三才 史学——历史学家,所有的介绍历史事件的书籍几乎都浏览过,并且能够叙述给别人听。史识——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能够想象出来历史事件没有记载的东西。因为,历史事件是人写的,是强者写的,是不真实的历史记载。 史才——能把好几个毫无相干的、时间跨度100多年以上的历史事件贯穿起来,写成一本书,让人们从中悟出道理:任何事情都是互相有联系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3游牧文化 终年随水草转移而移动生活的文化,是最环保、最先进的文化。游牧文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先进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牧社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利用草原最经济、最有效的经营方式。 4游耕文化 游耕又称迁移农业,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相似,是耕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农业形态,也是最古老的农业形态,居民重复毁林—烧荒—掘穴播种过程。丢荒的土地一般不能恢复森林,只能逐渐生长灌丛。故游耕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游耕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农作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山地文明,是南方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游耕文化与北中国的游牧文化、中原的定居农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程朱理学 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认为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6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7古今之争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隶书,“古文”指秦朝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

中国概况大纲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社会概览》这本书是有关语言文化的一本教材,属于认知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同时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能力,是一门融社会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是向外国留学生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特别是有关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的情况,能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兴趣,对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消除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中国概况课》选编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妇女、饮食、体育、法制、教育、语言、建筑、就业、环保、宗教及传统文化等十几个方面;题材包括杂文、散文、小说、谈话、报道、综述、调查、书评、诗词等。课程设置方面以阅读理解为主体,主课文一般用来作精读课处理,副课文一般用以训练泛读、速读、跳读、猜测、浏览等技能。以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为辅,培养学生成段、成篇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练习样式丰富,强调客观理解,同时兼顾主观表述,强调理解性掌握,避免单纯机械性记忆。 三、实践环节: 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2-3次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饭馆里和中国家庭中吃饭的习惯,通过采访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了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通过访问中国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家庭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通过旅游、参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一起过节,做节日食品,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等等。 四、学时:(课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64学时,第五学期每学期32学时;第六学期每学期32学时。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学习的过程为重点,以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能为宗旨。从《中国文化概览》这本书的特点出发,以了解文化知识为主,以主课文、副课文的学习为辅,进行阅读、口语、写作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在教学形式上,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老师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化、板书要清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DVD、CD、现场演示、学生讨论、实地参观等,例如,讲中国地理时,配合放一下中国名城名山的图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hina: A General Survey 适用专业:通识教育(留学生) 执笔人:*** 适用学期:一学年 学时:64学时制(修)订时间:2015年3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复旦大学留学生本科学历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共同制定和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以及课外调查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国情的理解与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指导留学生在观念意识与现实生活两个层面上融入中国社会,以便更好地完成在中国的学业任务。与此同时,结合课程的发展历史以及留学生的现实需求,本课程同时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其更顺利地完成专业学习提供更好的语言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模块一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 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4)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分布及其文化特色(4) 第三节人烟密集的平原(4) 第四节高原以及高原上人民的生活(4) 模块二中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文明的诞生以及国家的形成(4) 第二节历史上国家政权的变迁(4) 第三节传统思想与价值观念(4)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国情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构成(2) 第五节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4) 第六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4) 第七节全球化浪潮影响之下的中国经济与文化(4) 第八节中国人口问题与户籍制度(4) 模块三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第一节中国人的性格特征(2) 第二节中国民俗(4)

中国历史概况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渔猎活动,完成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 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在聚落分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城堡,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推行的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瓷器制造成就显著,青瓷制作技术精湛。社会生活形态发生重要变化,家具、服装等出现新形式。社会的变革和中外文化的交融,使思想文化呈现全新面貌。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2014年4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 ...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 ...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 ...《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在南京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范蠡筑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孙权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南唐立国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金陵府尹徐知诰,操纵杨吴朝政。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939年,南唐建立。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南唐历3代共39年,975 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 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孙中山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回到南京,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内举行了庄严简朴的就职典礼,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灭与延续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但政权遭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联合进攻,很快夭折。袁世凯于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挟孙中山于13日提出辞呈,并迫使临时参议院于15日选举他为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许多同盟会领导人"下野",政权落入军阀袁世凯手中。 近代风云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代表在静海寺议和,在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概况

中国概况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国家地理 地形: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邻朝鲜,南接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接俄罗斯,正北为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东和东南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相望,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全境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占全国面积的2/3。西南部地区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出许多高大的山脉,向东逐渐降低为低山、丘陵,大体上以东西和东北--西南两种走向最普遍。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西部,山形高峻、气势雄伟;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分布在东部,山势渐低,风景秀丽。此外还有南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阴山、秦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南岭、台湾山脉等。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多是我国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如昆仑山脉北支和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北缘,阴山山脉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之一,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可以分为两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武陵山、雪峰山等,一般西坡较平缓,东坡陡峻,形成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边缘,河川流经山地多成峡谷急流,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长江切穿巫山山地形成的;长白山、辽东丘陵、浙闽山地等,不连续地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东部,林木葱郁,有许多著名风景区。这两带之间,分布着我国的主要平原。以上山脉的分布构成了中国地形的基本骨架。按高度的明显变化,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可以分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势磅礴,高原上山岭宽谷并列,湖泊众多,是最高的一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米)在青藏高原南缘我国同尼泊尔接界处;青藏高原以北、以东,下降到海拔2000-1000米以下的高原和盆地,主要有地面崎岖的云贵高原、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原、起伏平缓的内蒙古高原和山青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宽广的准噶尔盆地等,这是第二级阶梯,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55米,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丘陵,沿海平原多在海拔50米以下,这是第三级阶梯。我国大陆东、南的海面上,岛屿星罗棋布,总计全国共有5000多个岛屿,以台湾岛最大,其次为海南岛。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的还有崇明岛、舟山岛、东海岛、海坛岛、长兴岛。其余大部分是面积在一平方千米以下的小岛,分布极广。我国河流多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长江长6397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一;黄河长为5464千米。横断山区的大河向南流,澜沧江属太平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属印度水系。新疆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我国西北部有许多内流河,以新疆塔里木河最长,2137千米,为我国第六大河。古代劳动人民开凿的大运河全长1801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主要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气候资源 气候:中国国土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因而气候复杂多样,如黑龙江省北部全年无夏,海南岛长夏无冬,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南部四季如春,青藏高原西部终年积雪,西北内陆夏热冬冷,日温差大。总的特点是:全国夏季普遍高温,

中国文化概况

中国文化概况: 《中国文化概况》是一部书籍,是从文化角度架起一座沟通中西的桥梁,用英文将中国文化的概貌展现给读者,简要概括了中国的地理、历史、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烹饪、茶酒文化、服饰、表演艺术、建筑以及中药、武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分析了某些表象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展示了祖国灿烂丰富的文化。 图书导语: 本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文的内容有充分的扩展空间,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通过学习本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并学习到如何用英文表达,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对外交流时的自信心 《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中国文化概况》分为国家概况、文教科技、民俗风情和旅游览胜四大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每个章节后也增设了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有助于师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中国文化概况》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适用于大中专院校的英语专业低年级选修课,大学英语公共课等。 图书目录: PartI Introduction chapter1 An Overview PartII Chinese Culture,Education,Sciencd and Technology

Chapter2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Chapter3 Literature Chapter4 Arts Chapter5 Education Chapter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7 Sports PartIII Folk Customs Chapter 8 Traditional Festival Chapter 9 Culinary Culture Chapter 10 Dress and Adornments Chapter 11 Architecture Part IV Tourism Chapter 12 Major Tourist Cities Chapter 13 World Heritage Sites Chapter 14 Travel Tips Key to Exercises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答案(供参考)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按《周礼·春官·大宗伯》,礼分为五种,分别是()。 1.0分 ?A、 吉礼、丧礼、宾礼、家礼、军礼 ?B、 吉礼、凶礼、周礼、家礼、军礼 ?C、 吉礼、凶礼、祭礼、家礼、军礼 ?D、 吉礼、凶礼、宾礼、家礼、军礼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根据儒家心性之学,达到天地境界必须()。1.0分 ?A、 起信神灵 ?B、 敬畏自然 ?C、 培育善根

?D、 巫术崇拜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先秦时期,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的是()。 1.0分 ?A、 物质层面的富足 ?B、 精神层面的饱满 ?C、 军事力量的充实 ?D、 道德层面的大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1.0分 ?A、 治理家室 ?B、 治理国事 ?C、

治理万民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中国古代小农阶层的特点不包括()。 1.0分 ?A、 贫穷 ?B、 勇敢 ?C、 思想简单 ?D、 好战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1.0分 ?A、 欲而不贪 ?B、 文行忠信

?C、 克己复礼 ?D、 博施济众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孔子去世时: 1.0分 ?A、 70岁 ?B、 71岁 ?C、 72岁 ?D、 73岁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封建制度指的是()。1.0分 ?A、 小农的共和制政体 ?B、

市民的民主制政体 ?C、 贵族的分权制政体 ?D、 知识分子的君主制政体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根据《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国有三事要征询民意,其中不包括()。 1.0分 ?A、 国危 ?B、 国迁 ?C、 立君 ?D、 立法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仁之端也。 1.0分 ?A、 恻隐之心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的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的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总称。这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栋。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别艰深,历代注家又

多,选一种较好的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的经典。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的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著名的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是最好的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的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的语句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的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的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的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